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摘要 l 国家海洋8 6 3 重大项目“浅海海底管线电缆检测维修装置”( 以 下简称装置) 是一种大型载人潜水器,用于浅海海底管线电缆的检 测和维修。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装置必须具备管线跟踪、动力定位、 姿态保持和深度保持等功能。显然,仅凭装置操纵人员的手动操作 来实现这些功能是极其困难的,必须设计自动控制系统,使这些功 能自动实现,这一方面将大大减轻操纵人员的负担,同时亦可使任 务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由于装置的外形和动力布置均比较奇特,使其既不同于普通的 船舶,亦不同于普通的潜水器。具体表现在:1 ) 外形上,有一根 长且宽的通气管;2 ) 动力布置上,装置主推进系统由首尾各一个 全回转推进器组成。因此就控制系统而言,简单地移植常规船舶或 潜水器控制系统无疑会冒很大的风险,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针对装置 的特点进行设计,并对所设计控制系统进行全物理模拟,通过试验 对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和完善,然后将经过全物理试验验证的控制方 案( 控制器) 移植到装置中,作最终调试。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在承担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任 务后,即设计制造了装置的i 8 物理模型并配以与装置推进器动力 相似的推进器,使之成为自航模。以此自航模为对象,作了大量而 充分的研究和试验工作:1 ) 在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阻 力试验及水动力导数试验;2 ) 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自航模的操 纵性数学模型;3 ) 根据操纵性数学模型,提出多种控制方案,并 通过数字仿真对这些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验证;4 ) 将通过数字 仿真验证的控制方案移植到自航模的控制计算机中,在海洋工程国 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自航模控制系统的全物理模拟,对动力定位、管 线跟踪等能力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在试验中对控制方案( 控制器) 进行了完善,目前该试验已取得圆满成功,试验的成功为下步装 置控制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作者1 9 9 9 年1 1 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 动站后,即参加了自蓥摸撞制垂绮的设计和试验三7 本报告肇要介绍 作者在其中所作的一些研究工作。整个报告纠为商部分: ( 1 ) 自航模控制系统介绍。该部分主要介绍自航模控制系统的 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控制方案,同时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 2 ) 回转机构伺服凰路的设计。由于主推进系统由首尾各一个 全回转推进器组成,而推进器的回转是靠步进电机驱动的,为使推 进器回转到期望的方向,必须对步进电机的输出角位移进行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该部分即是介绍步进电机输出角位移控制系统的设计a ( 3 ) 辅助手操方式下的控制系统设计。油于自航模本身不具 有航向稳定性,而且依靠两个全回转推进器推进,这使得通过手操 来操纵自航模变得很困难,同时将使操纵人员的负担过重,因此有 必要设计辅助手操方式。在此方式下,需要设计自航模航向增稳控 制系统以及侧向指令分配器,前者使得自航模的偏航角速率与偏航 力矩指令成比例;而后者将来自操纵人员的纵向推力指令、侧向推 力指令以及偏航力矩指令按推进器功耗最低原则分解为两个主推进 器的出力指令及对应的回转角指令。、 ( 4 ) ( 在该部分,作者睫出了一种基于极点配置的多变量鲁棒 控制方法。 ( 5 ) 应用第四章的方法设计自航模动力定位控制丕统。 ( 6 ) 应用第四章的方法设计自航模管线跟踪控制系统。 - 0 牛l = a t a n 2 ( 2 n + y l ,l x ) ( p 2 = 口t a n 2 ( - 2 n + y l , z j r ) ( 3 8 ) z = 一压瓦面丽而丽2 l 瓦= 一厅虿i 矿i 而鬲可2 l x o 中l = a t a n 2 ( - 2 n 一咒,一l r ) p 2 = a t a n 2 ( 2 n j z ,一上z ) 辅助手操方式下的控制系统设计 3 2 航向增稳控制系统的设计 图3 - 2 所示为航向增稳控制子系统结构图。 图3 - 2 航向控制增稳子系统 为便于分析,假定施加给侧向指令分配器的纵向推力指令及侧 向推力指令均为0 ,根据侧向指令分配器( 3 8 ) 可知,此时首尾主 推进器的推力方向角分别为9 0 。,一9 0 。( 偏航力矩为正) 或9 0 。,9 0 。( 偏 航力矩为负) ,因此回转机构的惯性可以忽略,从而航向增稳控制 子系统可以简化为图3 3 。 图3 - 3 航向增稳控制系统简化结构图 航向增稳控制子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使自航模的偏航速率与给 定偏航力矩指令成比例。这样当撤消偏航力矩指令时,自航模将保 持一定的偏航角。 该系统的设计归结为设计如图3 3 所示的放大器的增益,这里 仍采用基于模型的线性设计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航行速度、深度以及溧角下,自航模 的线性数学模型( 从基于水动力导数试验以及阻力试验数据而建立 的非线性数学模型中提取) 参数变化较大,例如在如下1 5 个不同 的工作点处,线性数学模型( 由偏航力矩到偏航速率的传递函数) 有着较大的差异: 1 ) 水面、航速为0 7 m s 、漂角为0 度 圭塑奎塑盔兰堕主星堡壅三堡塑量一 3 e - 0 0 8s 3 + 1 8 1 9 e 一0 0 9s 2 + 4 6 e 0 0 9 s + 2 7 6 7 e - 0 1 0 g ( s ) = 一一一一一一。 一s 4 + o 0 8 6 9 9s 3 + 0 1 3 4s 2 + 0 0 1 3 2 7s 0 0 0 2 9 6 6 2 ) 水面、航速为0 7 m s 、漂角为4 5 度 3 e - 0 0 8s 4 + 5 1 4 5 e 0 0 98 3 + 4 7 7 2 e 一0 0 9s 2 十7 8 4 3 e 一0 1 0 s + 2 6 2 1 e 0 11 o ( s ) - -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s 5 + o 1 9 7 9s 4 + 0 1 6 6 8s 3 + 0 0 3 1 2 9s 2 + o 0 0 2 0 5 7 s + 0 0 0 0 1 6 7 3 ) 水面、航速为0 7 m s 、漂角为9 0 度 3 e 0 0 8s 4 + 4 6 2 7 e 0 0 9s 3 + 4 7 1 4 e - 0 0 9 $ a 2 + 7 0 4 7 e - 0 1 0s + 1 7 3 3 e - 0 1 1 u ( s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s 5 + 0 1 8 0 6s 4 + 0 1 9 4s 3 + 0 0 31 8s 2 + o 0 0 6 2 3s + o 0 0 0 6 4 9 6 4 ) 水面、航速为o 7 m s 、漂角为1 3 5 度 3 e 0 0 8s 4 + 3 3 7 9 e 一0 0 9s 3 + 4 6 4 3 e - 0 0 9 s 2 + 5 1 5 1 e - 0 1 0s + 6 4 9 1 e 一0 1 2 u s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s 5 + 0 1 3 9s 4 + 0 1 7 0 6s 3 + 0 0 2 2 4 98 2 + 0 0 0 2 6 3 1s + 0 0 0 0 1 9 4 2 5 ) 水面、航速为0 7 m s 、漂角为1 8 0 度 3 e 0 0 8s 3 + 1 5 0 9 e 0 0 9s “2 + 4 6 e - 0 0 9s + 2 2 9 6 e - 0 1 0 g 。( s ) = 一一一一一一一。 s 4 + 0 0 7 6 6 6s 3 + 0 1 4 2 8s 2 + 0 0 11 7s 0 0 0 1 6 2 9 6 ) 水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0 度 3 e 0 0 8s 3 + 5 1 5 6 e 0 0 9s 2 + 4 9 8 3 e - 0 0 9s + 3 9 9 4 e 0 1 0 g 。( s ) - 一一一一一 s 4 + 0 1 9 7 9s 3 + 0 1 5 0 9s 2 + 0 0 1 5 8 6s - 0 0 0 2 7 4 3 7 ) 水下1 2 米、航速为o 4 5 m s 、漂角为4 5 度 3 e 0 0 8s 4 + 9 5 4 8 e - 0 0 9s 3 + 5 7 3 6 e - 0 0 9s 2 + 1 1 2 9 e - 0 0 9s + 5 7 1 2 e - 0 1l g 。( s 户。一一一 s 5 + 0 3 4 4 3s 4 + 0 2 0 2 9s 3 + 0 0 4 3 6 8s 2 + 0 0 0 3 5 0 7s + 0 0 0 0 1 7 6 1 8 ) 水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9 0 度 3 e 0 0 8s 4 + 9 0 0 2 e 0 0 9s 3 + 5 5 9 7 e - 0 0 9s 2 + 1 0 4 e 0 0 9s + 4 2 3 e 0 1l g 。( s ) 2 一一一一一一一 s 5 + 0 3 2 6s 4 + 0 2 2 5 9s 3 + 0 0 4 7 2 5s 2 + 0 0 0 7 7 6 4s + 0 0 0 0 8 3 2 7 塑墅王塑查壅! 塑丝型墨竺垦生 9 ) 水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1 3 5 度 3 e 0 0 8s 4 + 8 1 2 3 e - 0 0 9s 3 + 5 4 4 3 e - 0 0 9s 2 + 8 8 8 4 e 0 1 0s + 3 0 9 4 e 一0 1 1 u sj = 一一一一一一 s 5 + 0 2 9 6 7s 4 + 0 2 0 0 8s 3 + 0 0 3 6 7 6s 2 + 0 0 0 3 8 7 7s + 0 0 0 0 2 4 0 9 1 0 ) 水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1 8 0 度 3 e 0 0 8s 3 + 4 6 4 7 e - 0 0 9 $ a 2 + 4 9 3 4 e - 0 0 9s + 3 1 4 3 e 0 1 0 u 。( s ) _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s “4 + 0 1 8 0 9s 3 + 0 1 5 7 1 $ a 2 + 0 0 1 3 7 3s 0 0 0 1 5 1 1 1 ) 水下i 8 米、航速为0 3 0 m s 、漂角为0 度 3 e 0 0 8s 3 + 9 8 5 7 e 0 0 9s 2 + 5 0 6 7 e 一0 0 9s + 4 1 6 1 e - 0 1 0 g d ( s ) 。一一一一一一 s 4 + 0 3 5 4 3s 3 + 0 1 5 7 9s 2 + 0 0 1 3 5 6s 一0 0 0 2 3 7 5 1 2 ) 水下1 8 米、航速为o 3 0 r r d s 、漂角为4 5 度 3 e 0 0 8s 4 + 1 4 7 5 e 一0 0 8 $ a 3 + 6 7 0 2 e - 0 0 9s 2 + 1 2 4 2 e - 0 0 9s + 6 7 3 1 e - 0 1 1 u s 2 一一 s 5 + 0 5 1 7 4s 4 + 0 2 3 9 3s 3 + o 0 4 8 6 4s 2 + 0 0 0 4 0 2 2s + 0 0 0 0 1 6 6 6 1 3 ) 水下1 8 米、航速为0 3 0 r i g s 、漂角为9 0 度 3 e - 0 0 8s 4 + 1 4 0 7 e 0 0 8s 3 + 6 4 7 8 e - 0 0 9 s 2 + 1 1 4 3 e - 0 0 9s + 5 1 9 2 e - 0 1 1 u i s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s 5 + 0 4 9 4 9s 4 + 0 2 5 8 9s 3 + 0 0 5 6 0 9s 2 + 0 0 0 8 5 4 6 s + 0 0 0 0 8 318 1 4 ) 水下1 8 米、航速为0 3 0 m s 、漂角为1 3 5 度 3 e - 0 0 8s 4 + 1 3 4 6 e 0 0 8s 3 + 6 2 1 9 e - 0 0 9 s 2 + 1 0 1 5 e 0 0 9s + 4 1 8 7 e o l1 g ( s ) 一一 一 s 5 + o 4 7 4 5s 4 + o 2 3 0 8s 3 + o 0 4 3 3 8s 2 + o 0 0 4 3 7 5s + o 0 0 0 2 4 0 5 1 5 ) 水下1 8 米、航速为0 3 0 m s 、漂角为1 8 0 度 3 e 0 0 8s 3 + 9 3 4 5 e 0 0 9s 2 + 4 9 0 7 e 0 0 9s + 3 2 2 e 0 1 0 l j 1 s j _ 一一一 s 4 + 0 3 3 7 3s 34 - 0 1 6 0 3s 2 + o 0 1 2 2 5s 0 0 0 1 3 0 8 为确保在不同的航速、航行深度以及漂角下均具有满意的增 稳效果。在多数情况下,放大器的增益必需设计为变化的,以适应 1 4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模型参数的变化,这无疑会使增稳控制子系统复杂化。 研究中发现,放大器的增益可以设计为固定,从而大大简化了 增稳控制子系统。 设放大器增益为k ,选取某工作点( 如第( 1 ) 个工作点) , 则航向增稳控制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e d s ) = k f g # ) k ,( 3 e 0 0 8s 3 + 1 8 1 9 e 一0 0 9s a 2 + 4 6 e 一0 0 9s + 2 7 6 7 e 一0 1 0 ) = 一一一- - 一一一一一一 s 4 + 0 0 8 6 9 9s 3 十0 t 3 4s 2 + 0 0 1 3 2 7s 一0 0 0 2 9 6 6 借助于m a t l a b 控制工具箱中的根轨迹法来设计k p ( 1 ) 绘制出当珞变化时的控制系统闭环根轨迹图,如图3 4 所示。 _- _ i , - e _ _ - 14 380 6044 3200 2 0 40 60 日1 r o a ia x i s 图3 4 增稳控制系统根轨迹图 ( 2 ) 根据闭环稳定性以及系统动态性能的要求来确定k ,例 如当k 产3 5 1 0 7 时,增稳控制系统的闭环特征根为 一1 0 9 6 5 6 5 9 3 3 9 8 1 31 - 0 0 0 0 2 319 6 38 7 9 2l + 0 3 915 9 0 0 7 0 8 2 3 6 4 i 一0 0 0 0 2 3 1 9 6 3 8 7 9 2 1 o 3 9 1 5 9 0 0 7 0 8 2 3 6 4 i 0 0 3 9 9 7 0 1 3 8 2 6 0 2 6 1 8 6 4 2 0 2 4 6 b 1 0 0 0 o 0 n n n ix(矗e一 辅助手撮方式下的控制系统设计 ( 3 ) 重复( 1 ) ( 2 ) ,对基于其它工作点的增稳控制系统进 行设计。 ( 4 ) 进行综合。由于自航模的运动包线范围较大,通常情况 下,k ,应设计为变化的,以适应自航模在不同包线区域运动时模型 参数等的变化。 经大量仿真分析,发现当k r = 3 5 + 1 0 7 时,自航模在整个包线范 围内具有航向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动态性能。 这里给出增稳控制的仿真结果( 偏航力矩作单位阶跃时偏航速 率的动态响应) ,如图3 5 3 1 9 所示,由图可以清楚看出,引入 增稳控制后,航向具有稳定性,且其动态性能明显改善,说明所设 计的增稳控制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 a ) 增稳前 增稳后 图3 - 5 水丽、航速为0 7 0 m s 、漂角为0 度时的增稳效果 ( a ) 增稳前c o ) 增a f = 图3 6 水面、航速为o ? 0 n v s 、瀑角为4 5 度时的增稳效果 圭塑銮望查兰苎主亘翌壅三笪塑重一 ( a ) 增稳前 ( b ) 增稳后 图3 7 水面、航速为0 7 0 m s 、漂角为9 0 度时的增稳效果 n n- m ( a ) 增稳前 ( b ) 增稳后 图3 8 水面、航速为o 7 0 m s 、漂角为1 3 5 度时的增稳效果 mm ( a ) 增稳前( b ) 增稳后 图3 - 9 水面、航速为0 7 0 m s 、漂角为18 0 度时的增稳效果 ( a ) 增稳前( b ) 增稳后 图3 1 0 水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0 度时的增稳效果 1 7 辅助手操方式下的控制系统设计 1 8 -_- ( a ) 增稳前( b ) 增稳后 图3 11 水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4 5 度时的增稳效果 ( a ) 增稳前 ( b ) 增稳后 图3 1 2 水下1 2 米、航速为o 4 5 m , s 、漂角为9 0 度时的增稳效果 ( a ) 增稳前 增稳后 图3 - 1 ;永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1 3 5 度时的增稳效果 ( a ) 增稳前 ( b ) 增稳后 图3 1 4 水下1 2 米、航速为0 4 5 m s 、漂角为1 8 0 度时的增稳效果 圭塑奎望查堂堡主星受基王! :! 堕 ( a ) 未增稳 增稳 图3 1 5 水下1 8 米、航速为0 3 0 m s 、漂角为0 度时的增稳效果 mm ( a ) 未增稳( b ) 增稳 图3 1 6 水下1 8 米、航速为0 3 0 r i d s 、漂角为4 5 度时的增稳效果 ( a ) 未增稳增稳 图3 1 7 水下1 8 米、航速为o 3 0 m s 、漂角为9 0 度时的增稳效果 _-t ( a ) 增稳前( b ) 增稳后 图3 - 1 8 水下1 8 米、航速为0 3 0 m s 、漂角为1 3 5 度时的增稳效果 1 9 辅助手操方式下的控制系统设计 ( a ) 增稳前 ( b ) 增稳后 图3 1 9 水下1 8 米、航速为0 3 0 n v s 、漂角为1 8 0 度时的增稳效果 3 3 数字仿真结果 为验证辅助手操方式,这里给出两组直航时的的仿真结果,并 与纯手操方式( 不采用侧向指令分配器和航向增稳控制系统) 进行 比较,此时操纵指令为:x = 7 k g ,y = 0 k g ,n = 0 n m ,结果如图3 1 9 和3 2 0 所示。图3 1 9 为在水下1 2 m ,漂角为0 度,而航行速度为 o 4 5 r r d s 的仿真结果,其中( a ) ,( b ) ,( c ) 分别为纯手操方式下直航时的纵 向距离、侧向距离以及偏航角,( d ) ,( e ) ,( d 分别为辅助手操方式下直 航时的纵向距离、侧向距离以及偏航角。图3 2 0 为在水下1 8 m ,漂 角为0 度,而航行速度为o 3 0 m s 的仿真结果。 可以看出,纯手操方式不能保证直航,而辅助手操方式可以保 证高精度的直航,从而说明了辅助手操方式设计是成功的。 2 0 圭壅窒望盔兰苎主亘堑壅三笪塑重一 r 刊 ( c ) 图3 1 9 水下1 2 米、漂角为0 度 ( f ) 航速0 4 5 米,秒的直航结果比较 ( e ) 2 1 塑壁至苎立壅王盟叁型墨竺兰生一 ( c ) 【f ) 图3 2 0 水下1 8 米、漂角为0 度,航速0 3 0 米,秒的直航结果比较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4 基于极点配置的多变量鲁棒设计方法 在本章作者提出一种基于极点配置的多变量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方法,该方法将应用于自航模动力定位控制系统以及管线跟踪控制 系统的设计。 考虑线性时不变能控能观对象 量= a x + b u ,y = c x( 4 - 1 ) 其中x r n ,“r p ,y r “代表状态、控制输入及输出, a r b r w ,c r ,且p m 不失一般性,假设b 、c 分别 为列满秩和行满秩。 为了保证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引入输出积分反馈以及状 态量反馈,如图4 1 所示。 取控制输入为 “= g l r d x + f x g i y c h ( 4 2 ) 其中r 为参考输入,f r p ”为状态反馈矩阵,g 为输出积分反馈矩 阵,f ,g 的设计将采用极点配置的方法设计。 图4 1 基于极点配置的控制系统 其中状态反馈的作用是使对象增稳,构成如图1 中虚线框所示的增 稳对象。 4 1 数学预备知识 定义1 i z z l 对象( 4 1 ) 的传输零点定义为满足下列不等式的复数 a n 七灯一以+ b o ( m 重) ,如选取f 、g 如( 4 - 9 ) 所 示。 4 3 增稳对象的稳定性 在前述设计中,虽可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但并不能保证增 稳对象的稳定性。而增稳对象的稳定性必需得到保证,否则若d 处 有外部扰动,图4 1 所示控制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从以下的分析 可以看出,为保证增稳对象的稳定性,在定理2 、中的a 设计需受到 限制。 由于 彳+ b f = a + 口( 户+ g c h , 一1 ) = a + 8 p + 其中 = b g c h l = 一c t b ( c h l “b 1 + c h t “ 可以看作是( 一+ o p ) 的参数扰动项,根据引理4 ,如果满足 l i 1 i 6 ( f ) 其中 6 ( f ) = m i n _ ;i ( 爿+ 丑f ) 基于极点配置的多变量鲁棒设计方法 而且 6 ( f ) m i n r e ( 一九,) 七( x ) 若我们选取使 l i 0 m i n r e ( 一九j ) 七( z ) 则增稳对象稳定,即4 + 盯的特征值稳定。而由于 1 1 0 s 0 【| i b ( c 鼠。1 b ) + c h i 。0 因此仪可选取为 m i n r e ( 一九j ) 叭“面赢酾 。1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定理3 定理3 设对象( 4 1 ) 在原点处无传输零点,e r 与4 无共同 特征值,且其所有特征值稳定,l = 乜+ 丽) = x a x ,其中 声r p ”,a = 懈( h ,九2 ,九。) 。如按( 4 7 ) 选取f ,g ,则闭环系统( 4 3 ) 的极点由h 。及一( 满足不等式( 4 1 0 ) ) 组成,且增稳对象稳定。 4 4 设计步骤 根据定理3 ,基于极点配置的多变量鲁棒控制方法设计步骤如 下: 1 ) 首先选取被良好条件化的非奇异矩阵x 使 ( ,一b b + ) ( x a x 一4 ) = 0 其中人= d i a g ( l i ,九2 ,九。) 。 2 ) 求解凰使 h t = x a x 1 3 ) 求解f f = b + ( x a x 一4 、 4 ) 选取c ,使其满足( 4 - 1 0 ) 5 ) 按( 4 9 ) 式,求解f ,g 在上述设计步骤中,1 ) 3 ) 可直接应用m a t l a b 语言中的鲁棒极 。 点配置命令p l a c e 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 1 所示的控制系统中,要求所有的作态 均可以测量。在状态量不能全部测量的情况下,须采用如图4 2 所 示的控制结构,其中状态观测器( 如降维观测器或k a l m a n 滤波器)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对状态量进行重构。 图4 - 2 基于极点配置及状态重构的控制系统 自航模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5 i 刍航模动力定位控制系统设计 动力定位是指船舶利用自身具有的动力来克服风、波浪及海流 等外部环境干扰,从而使其保持在一定的位置和方向上。就自航模, 在采用动力定位时,其舱点应定位于模拟故障点,同时其纵轴方向 应与模拟管线方向一致。 考虑到在现有的控制方法中,较为成熟的仍是线性控制理论, 因此在设计动力定位系统时,仍采用线性设计方法。由于自航模的 运动包线范围较大,模型参数的变化范围亦很大,因此所设计的控 制器应具有足够的鲁棒性以适应模型参数的变化以及外部扰动。此 外,由于动力定位需同时控制纵向距离、侧向距离以及偏航角,相 应地有多个控制回路,为减小各控制回路之间的耦合影响,应采用 多变量控制方法。总之,应采用多变量鲁棒控制方法设计动力定位 控制系统。 在多变量控制方法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是:l q g l t r 方法以及h 。方法。前者仅适用于最小相位对象,而自航模的数学 模型具有明显的非最小相位特征。后者的主要问题是所设计控制器 阶次较高,常需作降阶处理以便于实现,但降阶后控制系统的鲁棒 性亦会降低。 在本章,作者应用第四章提出的基于极点配置的多变量鲁棒控 制方法来设计自航模的动力定位控制系统。 5 1 自航模动力定位的线性化数学模型 为了设计自航模动力定位系统,首先需要建立其数学模型。由 于动力定位系统仅涉及侧向运动,因此在设计动力定位系统时,仅 需建立其侧向运动的线性数学模型。 选取首尾主推进器的推力及其推力方向角为控制输入,选取自 航模的纵向速度、侧向速度、横滚角速度、偏航角速度、横滚角、 偏航角为状态向量。则自航模侧向运动的线性化状态变量模型为如 下形式: 量=4工+bou。(5-1) 其中 x = b v pr + 、 ,】7 ,“。= 阮咒平。午:】r 各变量含义如下: u 一纵向速度 v 一侧向速度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口一横滚角速度 ,一偏航角速度 m 一横滚角 v 一偏航角 z 一首推进器推力( n ) 一尾推进器推力( n ) ( p 一首推进器推力方向角( r a d ) ,以纵轴为基准,向右为正 ( p ,一首推进器推力方向角( r a d ) ,以纵轴为基准,向右为正 由于推力方向角的改变是由回转机构驱动的,而回转机构伺服 回路被设计为惯性环节( 时间常数均为t = 1 3 3 秒) ,即 中。= 一二中,+ 三中。( f = 1 ,2 )( 5 2 ) 显然应将此执行机构的动态特性增广到自航模侧向运动的线性 化状态变量模型中,考虑执行结构惯性的自航模侧向运动线性化状 态变量模型为 主=0毫苎1c3x:c04主+岛0c1风c00 01 x00 国 l 中- l = i h e 一 0 ( p - i + l 审:jl - 。s j l 币:jl 其中b o ( :,f ) ( f = 1 , 2 ,4 ) 表示b 。的第f 列。 将此模型简记为 0 价6 x l 刮乏 o l t 忡c 。一2 。 ( 5 - 3 ) 其中一= i x 甲。中:】7 ,= 阢瓦中:。r l a b o ( :,3 ) e o ( :,4 ) fib o ( :,1 ) b o ( :,2 ) 0 6 x 1 0 6 x l i a l = l 0 l x 6 1 x0 l ,b l = l 00l x0 l i 0 j x 6 01 f i1 000 1 x 由于动力定位是相对于模拟故障点的,以该点为原点建立大地 坐标系,其纵轴与模拟管线重合( 设模拟管线为直线) ,以自航模 重心为原点建立运动坐标系,运动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的相对关系 为: = u c o s v s i n q t f l = “s i n v + v c o s q _ , ( 5 - 4 ) 其中号,q 为自航模重心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纵向位置、侧向位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动力定位是控制舱点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位 置,而舱点位于重心之前,设两者间的距离为d ,则在动力定位时, 应使芎= 一d ,r l = 0 ,且v = 0 。 自航模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在平衡工作点( ,y o ,v 。) 处线性化得 中,取状态向量为= k v pr 、| ,( p 量为y 。= h ;t 1 】7 , 蚓 s , ( 5 5 ) 增广到( 5 。3 ) ( p : t 1 r ,输出向 则自航模动力定位时的线性化状态变量模型为: 量faxg+bug(5-6) y g = c x g 。 其中 a 2 嘉c o s w 蔼s i n 邢00 于0 - ( 焉us i n u 焉c o 需s0 眯0 c o s 。u 0 0 0 c o s u y 0 s i n0 0 】 = l o 一、l ,ooo + v o o )广l l s i n l i ,oo 王,oo l i ,oj 。2 x 2j 0 0010 0 0 0f 000 0 00l0 1 0 0 0000 0 1 j 5 2 控制器设计 本节给出一个设计点的控制器设计,在包线内其它点控制器的 设计与之相同。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包线范围内,需设计多组控 制器。 在水下1 2 m 选取一设计点,该点处= o 1 m s ,v o = o ,、| ,。= 0 ,对 应的动态系数矩阵分别为: 0 埘2 0 0 0o o o0 o 嘲0 0 0 0 0 0 00 瑚o o o 00 加0 0 00 o 0 瑚嗍o 姗 0 0 0 0 0 0 0 0 0 9 ”o 且l | 3 5 9 - 20 2 ,6 如0 0 3 i 训峙o ,o 删o 瑚o 眦0 0 g 0 0 4 20 瑚洲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0 1 5 3 5 0 0 0 9 5 lo 7 辩2 0i ,“扭n - 0 0 0 0 0 0 i 0 们0 伽o 舶 o 0 0 ”0 删0 0 ( 0 0 0 0 0 2 5 9 7 60 0 0 0 0 0 00 帅o 帅舢o o o o 蛳0 o 0o o 0 0 0 0 0 0 0 00 0 ol0 0 0 0 0 00 0 0 0 啪0 ,0 0 0 00 o 嘲0 咖0 0 o 0 矗o 0 , 0 岫0 0 0 0 0 0 0 0 0 00 o 啪0 0 0 0 0 l0 0 0 0 0 00 0 0 洲乱o o o o o 0 0 0 0 0 6 00 舶0 0 0 0 0 0 岫0 洲0 0 0 0 000 0 0 0 0 00 0 0 0 啷0 0 0 啪0 0 乱7 s 1 啪0 0 0 加0 00 0 o o 0 0 0 0 0 0 00 肿o o o d 0 0 0 0 oo o o 0 0 0 0 0 0 7 ,i u 00 0 0 0 0 0 l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o 舯洲o o 洲o o o o 哪0 哪o o 啪0 0 0 0 0 0 0 鱼0 olo 伽o 0 0 0 0 on 0 0 0 0 0 0n o 口且“时o o o o 覆n o o 0 0 0 0n 0 0 0 0 0 0 一o o o 最一吆o o o ll = = b c 圭塑奎堕盔兰堕主星堕壅三堡塑童 b = 0 0 0 0 0 0 2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2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7 5 1 8 8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7 5 1 8 8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l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o0 0 0 0 0 0l 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0 0 0 0 0 010 0 0 0 0 000 0 0 0 0 0j 1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010 0 0 0 0 0 l 将闭环极点配置为:o 1 ,- l0 i i ,0 1 2 ,0 1 3 ,0 1 4 ,0 1 5 ,0 1 6 ,o 1 7 ,0 1 8 ,0 1 9 以 及0 0 8 ,0 0 8 ,0 0 8 ,则按第四章的设计方法可得 f = 1 1 1 6 3 2 1 3 1 4 1 5 0 7 5 9 97 24 0 3 8 0 3 1 0 5 47 24 0 1 0 0 5 7 2 8 49 5 1 9 3 5 4 3 9 76 i1 4 7 2 7 4 8 2 92 l - 4 9 1 27 5 - 5 0 5 2 1 06 0 1 2 6 4 31 7 6 8 8 0 2 73 0 - l l l 6 3 2 1 3 1 4 1 5 0 7 5 9 97 24 0 3 8 1 0 3 47 44 0 1 0 0 5 7 2 8 53 9 1 9 3 5 4 3 9 75 71 4 7 2 7 4 8 2 9 2 3 4 9 1 27 5 5 2 1 06 0 1 2 64 81 7 6 8 8 0 2 73 0 00 0 - 4 4 7 3 3s 83 4 1 4 0 l6 2 - 1 3 2 2 9 4 33 4 3 3 4 3 4 24 3 7 4 9 7 09 4- 2 9 935 2 5 2 - 1 6 1 5 48 4 20 54 1 4 4 0 6 4 4 7 6 1 9 9 9 91 3 6 2 9 2 42 33 0 1 6 9 25 57 4 5 1 93 630 735 93 53 51 6 0 4 36 2 g = 2 2 54 8 0 6 2 7 20 6 0 t3 3 3 7 0 3 3 6 0 7 2 2 54 8 0 62 7 20 6 0 l3 3 3 7 0 33 6 0 7 00 6 1 706 0 7 92 8 95 3 0 2 - 0 0 6 1 2- 06 0 7 2 - 2 8 85 8 2 6 此时增稳对象的极点为 p 哲( 爿+ b f ) = 显然增稳对象稳定。 - 0 1 3 5 7 0 8 6 6 9 8 4 0 6 7 + 0 ,2 5 3 9 7 9 5 4 2 9 3 4 2 5 i 0 1 3 5 7 0 8 6 6 9 8 4 0 6 7 - 0 2 5 3 9 7 9 5 4 2 9 3 4 2 5 i 0 0 3 1 5 1 0 2 1 1 8 7 7 5 2 0 0 6 5 9 7 2 1 3 2 5 5 5 1 1 + 0 1 0 2 2 9 2 4 3 0 3 8 8 6 5 j 0 0 6 5 9 7 2 1 3 2 5 5 5 l l - 0 1 0 2 2 9 2 4 3 0 3 8 8 6 5 i 0 2 7 0 2 3 1 5 7 5 2 8 3 2 2 + 0 1 6 8 3 9 8 7 0 8 1 6 5 9 6 i 0 2 7 0 2 3 1 5 7 5 2 8 3 2 2 - 0 1 6 8 3 9 8 7 0 8 1 6 5 9 6 i 0 2 0 6 7 5 4 9 1 9 6 2 5 2 1 + 0 0 9 0 8 0 2 2 5 2 0 1 3 1 0 i - 0 2 0 6 7 5 4 9 1 9 6 2 5 2 卜0 0 9 0 8 0 2 2 5 2 0 1 3 1 0 i - 0 3 0 1 1 5 5 1 7 8 5 7 6 3 4 由于并非所有的状态量可以直接测量,因此有必要设计状态观 测器对其进行重构。考虑到测量噪声存在,采用k a l m a n 滤波器对 状态量进行估计。设受过程噪声及测量噪声影响的对象为 膏= a x + b “+ b w y = c x + v 自航模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其中w ,。分别为过程噪声及测量噪声( 均为白噪声) ,其强度分别 为 叫鞭r 可以求得k a l m a n 滤波增益阵为 k ,= 0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0 0 1 7 2 0 6 0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0 0 0 1 8 3 0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1 4 6 7 0 0 0 0 0 0 000 0 0 0 0 0 - 00 4 ,2 0 8 9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1 6 7 3 2 0 0 0 0 0 0 000 0 0 0 0 000 0 0 0 0 1 00 4 3 1 8 90 0 0 0 0 0 000 0 0 0 0 1 00 ( 3 0 0 0 0 0 0 0 0 0 1 6 - 0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0 0 0 0 01 7 6 2 5 7 通过数字仿真对所设计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图5 - 1 所示为在顺 流作用下的动力定位效果,且引入了测量噪声。可以看出此时的定 位精度很高。 n ( a ) 动力定位时的偏航角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 b ) 动力定位时的纵向距离 ( c ) 动力定位时的侧向距离 图5 1 水下1 2 m 处的顺流动力定位效果 5 3 试验结果 这里给出自航模动力定位部分试验结果,详细试验结果参见自 航模试验报告【9 1 ,如图5 2 5 6 所示。其中b r e a 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成果鉴定(评审、评定)申请表
- 2024保安员考试考前冲刺练习试题含答案详解【综合题】
- 押题宝典执业药师资格证之《西药学专业一》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4-2025学年国家电网招聘考试题库试题(满分必刷)附答案详解
- 2024安全监察人员题库试题【黄金题型】附答案详解
- 百日行动考试内容及答案
- 苏木乡镇执法培训课件
- 2025年江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考试能力提高训练题及答案二
- 民航法律法规期末试题及答案
- 酱卤肉制品深加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旅游团队境外医疗援助补充协议
- JJF 2184-2025 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
- 联通智慧矿山协议合同
- 混凝土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学交通安全教育》课件
- 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化学检测试卷(附答案)
- 2025报关单填制规范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试题附答案(全册)
- 矿权转让居间合同
- 社交媒体与政治动员-深度研究
- 超级血月全食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