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书.doc_第1页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书.doc_第2页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书.doc_第3页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书.doc_第4页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书( 2013 学年 第 1 学期)社 会 实 践 课 程 参观孙中山故居 社 会 实 践 题 目 孙中山故居 社 会 实 践 组 长 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填 表 日 期 一、 社会实践小组基本情况社会实践主题参观孙中山故居组长姓名性别院系学号联系电话1组长成绩:社会实践地点上海卢湾区香山路孙中山故居主要参加者姓 名院系学 号承担工作其他评定成绩二、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一、基本概况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孙庆玲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 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明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61年3月4日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充分地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出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孙中山故居之行,使我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启迪。此次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性,又具实践性。通过这次实践,为我和随行同学提供了更全面了解孙中山个人经历的机会,搭建了深入中国近代发展的感受、体验、学习的平台。思想深刻,孙中山那不屈不挠,为革命奉献终身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期间,所有参加实践的同学们都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深入交流,了解了孙中山的革命史,提升了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认识。同时,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孙中山个人简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三、深切感受一)充满人文气息的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造就英雄的时代,孙中山就是以自己的精神和气魄书写历史的英雄人物。现代少了金戈铁马式的英雄,却顺应时代的召唤崛起一大批改革英雄、创新英雄和创业英雄。先人已逝,但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天下为公”的胸怀却化作一种力量不断地得到强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拼搏进取。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思维必须具有敏感性,因此,当改革开放30年后人们再次全面讨论解放思想时,就不得不去考虑现实的社会背景和各种新生因素。但是,一种思想却可以不断延伸,孙中山故居的一画一阁都以历史的积淀诠释着思想与精神的力量,而孙中山先生给人们留下的财富还远不止这些。孙中山故居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此次参观弥补了同学们知识上的空缺,直面伟大的思想,更给了他们一次释放自己、总结自己、思考自己的机会解放思想需要这样的反思和总结,进而将之优化。 (二)翠亨杨氏家族与孙中山及其之后的革命:翠亨因孙中山的名字而闻名遐迩,翠亨孙姓也因孙中山的名字而为世人瞩目和尊崇。其实,翠亨的第一大姓是杨姓。过去,杨姓多作为孙姓等小姓的对立面,即剥削阶级的形象而出现在有关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史料传记中。事实上,随着中国近现代化的变迁,翠亨杨氏也由传统的封建大家族而分化,且在变迁中与孙中山及其之后的中国革命息息相关。翠亨杨氏是崖口杨氏的分支。翠亨杨氏是十五世纪茂公由崖口迁来的。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是崖口杨氏人。故孙氏与杨氏有着姻亲关系,孙中山本人也是这种姻亲关系的结晶。孙中山的舅父杨文纳带着孙中山的大哥赴檀香山谋生,孙家得以由贫苦农家而成为富裕华侨,杨文纳还参加了檀香山兴中会。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也嫁给崖口杨紫辉。 也许正因这种密切的关联,在孙中山发动和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不少翠亨杨姓青年成了孙中山的追随者。早年参与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有杨鹤龄、杨心如、杨贺等人。杨鹤龄,字礼遐,号鹤龄,是孙中山早年的密友。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常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等好友抨击时政,多有反清言论,被人称为“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时,欲在澳门行医,须找借款担保还银人。杨鹤龄的妹夫吴节薇是澳门富商,杨鹤龄游说妹夫为孙中山作了担保还银人。孙中山发起兴中会组织时,杨鹤龄是最早的会员之一,杨家在香港的商号“杨耀记”也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场所。杨心如,名兆蓉,字正乐,号心如。其兄早年在海外做生意,因此家境饶裕。他天资聪颖,但不喜走科举之路。杨心如也是兴中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广州起义失败后,在台湾坚持兴中会组织的活动。1899年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前往台湾,与杨心如同起居饮食。杨心如还参与筹划了1900年的惠州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时,他又奉召在香港策划。翠亨村人杨贺是孙中山儿时在翠亨冯氏宗祠读私塾时的同学,后来去檀香山做工。在孙中山等乡亲的影响下,他也参加了同盟会,常捐钱给孙中山,并获得过孙中山补发的同盟会员证书。四、实践的收获孙中山作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民主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虽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了85年,在当改革开放、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今天,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仍对我们中华民族得振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一)、孙中山先生从小树立远大革命抱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孙中山一生都在争取民主与共和,在1911年发动的武昌起义,一举推翻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亲手缔造了共和政体。为了维护共和政体和宪法,先后发动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并毅然抱病到北京和段祺瑞政府商谈,最后因病逝世于北京,弥留之际,孙中山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主义思想、天下为公思想,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孙中山先生早期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先生社会改革思想的核心。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在他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1923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的著名语录有: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治国经邦,人才为急。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充分体现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思想。(三)、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对当今国共两党合作、解决台湾问题、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是“反动”的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中国之所以能够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形势仍然严峻,遏制“台独”分裂,维护台海地区稳定已经成为两岸同胞最紧迫的任务。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一切爱国者所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反对台独,促进统一的运动,维护祖国统一,是弥足珍贵的。五、体会此次孙中山故居之行,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思想受到了冲击,了解到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治国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他有关治国之道的理论探索在当时中国也是属于披荆斩棘、震古烁今的开荒之作,难免会有粗糙成分,带有草创性质,难免会有时代局限,但总的来讲,他以爱国爱民的热诚,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走在潮流前列的境界,其理论探索在中国公共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辟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我们应当反思中国近代的历史,重新构思中国未来的美好发展,努力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做一名好好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学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附加一:社会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