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 5 图 1 1 所示的转速闭环控制系统中 若测速发电机的正负极性接反了 试问系统能否正常工 作 为什么 图 1 1 直流电动机转速闭环控制系统 电 压 放大器 功 率 放大器 Mc 负载 n 电动机 a u g u E 电位器 测速发电机 f u e u 解 解 若测速发电机的正负极性接反 偏差电压则为 eg uuuf 系统将由负反馈变为正反馈 而正反馈不能进行系统控制 会使系统的偏差越来越大 因此 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1 9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如图 1 8 所示 试说明仓库大门开启 关闭的工作原理 如果大 门不能全开或全关 应该怎样进行调整 图 1 8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 解解 当给定电位器和测量电位器输出相等时 放大器无输出 门的位置不变 假设门的原始位置 在 关 状态 当门需要打开时 开门 开关打开 关门 开关闭合 给定电位器和测量电位器输 出不相等 电位器组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 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 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 将大门向上提起 与此同时 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 直 到电位器组达到平衡 即测量电位器输出与给定电位器输出相等 则电动机停止转动 大门达到开启 位置 反之 当合上关门开关时 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 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 制 系统方框图如图 1 9 所示 如果大门不能全开或者全闭 说明电位器组给定的参考电压与期望的开门位置或关门位置不一 致 应该调整电位器组的滑臂位置 即调整 开门 或 关门 位置对应的参考电压 图 1 9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 关门位置对 应的电位 开门位置 放大器 绞盘 ue 实际位置 电动机大门 给定电位器 测量电位器 第 2 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1 求图 2 1 中 RC 电路和运算放大器的传递函数 o i Us U s 解 解 a 令Z1 1 1 1 R Cs 为电容和电阻的复数阻抗之和 Z2 为电阻的复数阻抗 由此可求得 传递函数为 2 R 2212 12112 2 1 1 1 o i UsZRR R G s U sZZRCsR R CsR R c 该电路由运算放大器组成 属于有源网络 运算放大器工作时 A点的电压约等于零 称为虚 地 输入 输出电路的复数阻抗Z1和Z2分别为 Z1 Z 1 R 2 sC R 2 2 1 又由虚短得 12 io U sUs ZZ 故有 222 112 1 o i UsZR C s G s U sZRC s 2 4 已知某系统满足微分方程组为 10 tbtrte 20 10 6tetc dt tdc 10 5 20tctb dt tdb 试画出系统的结构图 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sRsC和 sRsE 解解 在零初始条件下 对上述微分方程组取拉氏变换得 10 E sR sB s 610 20 sC sE s 205 10 sB sC s 每个等式代表一个环节 且系统的输入信号为 R s 输出信号为 C s E s是偏差信号 根据各 环节输入 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推出系统动态结构图 如图 2 9 所示 图 2 9 题 2 4 系统动态结构图 R s E s C s B s 10 106 20 s 520 10 s 连杆 电 化简动态结构图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2 20 10 200 205 20 205 610 2010 610 205 200122325 1 610 205 C sss s R sssss ss 2 2 1010 610 205 12023050 2010 610 205 200122325 1 610 205 E sssss R sssss ss 2 5 简化图 2 10 所示系统的结构图 求输出的表达式 sC 图 2 10 系统结构图 解 解 本系统为多输入 单输出系统 可利用线性系统的叠加定理 分别求取各个输入信号作用下的输 出 其和即为所求的系统总输出 系统动态结构图可化简为图 2 11 a a 图 2 11 题 2 5 系统结构图等效过程 2 sG 34 43 1 G s G s G s Hs sR sC 4 sH 2 sH 1 D s 2 D s 1 11 1 G s G s H s 考虑到输入信号D1 s 附近相邻的相加点可交换 将系统结构图图 2 11 a 简化为图 2 11 b b 图 2 11 题 2 5 系统结构图等效过程 34 43 1 G s G s G s Hs sR sC 4 sH 1 D s 2 D s 1 11 1 G s G s H s 2 22 1 G s G s Hs 1 求输入信号R s 用下的输出CR s 此时假定其他两个输入为零 即D1 s D2 s 0 则根据系 统结构图 2 11 b 化简可得 124 3 112243 124 34 112243 1234 11224312344 111 1 111 1 1 1 R R GGG G G HG HG HCs s GGG R s GH G HG HG H GG G G G HG HG HGG G G H 输出CR s 为 RR Css R s c 图 2 11 题 2 5 系统结构图等效过程 34 43 1 G s G s G s Hs sC 1 D s 1 11 1 G s G s H s 4 sH 2 22 1 G s G s Hs 2 求输入信号D1 s 用下的输出CD1 s 此时假定R s D2 s 0 则系统结构图可等效为图 2 11 c 化简可得 342 22431 1 3412 1 4 112243 23411 11224312344 11 1 111 1 1 1 1 D D G GG G HG HCs s G GGG D s H G HG HG H G G GG H G HG HG HGG G G H 输出CD1 s 为 111 DD Css D s d 图 2 11 题 2 5 系统结构图等效过程 34 43 1 G s G s G s Hs sC 2 D s 1 11 1 G s G s H s 4 sH 2 22 1 G s G s Hs 3 求输入信号D2 s 用下的输出CD1 s 此时假定R s D1 s 0 则系统结构图可等效为图 2 11 d 化简可得 34 432 2 3412 2 4 112243 341122 11224312344 1 1 111 1 1 1 1 1 D D G G G HCs s G GGG D s H G HG HG H G GG HG H G HG HG HGG G G H 输出CD2 s 为 22 DD Css D s 2 4 综上所述 本系统的总输出为 12 RDD C sC sC sCs 图 2 12 控制系统结构图 2 6 简化图 2 12 所示各系统的结构图 并求出传递函数 sRsC 解 解 图 2 12 a 是具有交叉连接的结构图 为消除交叉 可采用移动相加点 分支点的方法处 理 图中 a b 两点 一个是相加点 一个是分支点 二者相异 不可以任意交换 但可以相对各串 联环节前移或后移 如图 2 13 a 所示 求解步骤 1 将分支点 a 后移 等效图如图 2 13 b 所示 2 将相加点 b 前移 等效图如图 2 13 c 所示 3 将相加点 b 与前一个相加点交换 并化简各负反馈及串 并联环节 得图 2 13 d 4 化简局部负反馈 故得图 2 13 e 5 前向通道两环节串联 再化简单位负反馈系统 得到系统 a 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234 23123421234 1234 23123421234 2312342 1 1 1 1 1 1 1 GGG G G G HHG G HGGG GC s GGG G 1 R sG G HHG G H G G HHG G H GGG G 1 sG 2 sG 3 sG sR sC 1 sH 2 sH 3 1 G s 1 sG 2 sG 3 sG sR sC 1 sH 2 sH 2 1 G s 1 sG 23 231 1 G s G s G s G s H s sR sC 34 3 1 G s G s G s 2 2 Hs G s 1 sG 234 2312342 1 1 GG G G G HHG G H sR sC 3 1 G s 4 sG 4 sG 图 2 13 题 2 6 a 系统结构图简化过程 a b a a b b c d e a 1 sG 2 sG sR sC 1 sH 2 sH 4 sG b 3 sG 2 10 分别用结构图变换法及梅逊公式求图 2 21 所示各系统的传递函数 sRsC a 解 解 1 结构图变换法 如图 2 22 a 所示 虚线框内部分为典型的负反馈环节 因此系统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如图 2 22 b 所示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112 2 212 1 2 1 1 1 1 G sG sG sC s G s R sG s G s G s G s G s sR sC 1 sG 2 sG a sR sC 1 sG 2 2 1 G s G s b 图 2 22 题 2 10 a 系统结构图等效变换 e 解 解 结构图变换法 为解除交叉连接 可分别将相加点 a 前移 分支点 b 后移 如图 2 26 a 所示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见图 2 26 b c d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3412 1234 341214 123414 3412 1234 32 123 1 1 1 1 1 1 1 1 1 1 1 G s G sG s G s G s G sG s G sC s G s G sG s G sG s G s R s G s G sG s G sG s G s G s G sG s G s G s G sG s G s G sG s G s G sG 14 4 1234 12341234123423 1234 123423 1 1 1 1 G s G s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G s G sG s G s G s G sG s G s G s G s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G s G sG s G s 1 sG 2 sG a sC b 2 G s 1 G s 1 12 1 G s G s G s sC 2 1 G s 2 12 1 G s G s G s 1 1 G s sR sR sC d 2112 1212 1 1 1 1 G sG sG sG s G s G sG s G s 1 G s 2 G s 2 G s 1 G s 图 2 25 题 2 10 d 系统结构图等效变换 c A A C s B C sR sR C 连杆 电位器 B 2 12 已知各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sG 2 25sin 3 3 g ttt 解 解 2 方法 1 25sin 3 25sin 3 39 g ttttt 在零初始条件下 等式两端取拉氏变换 根据拉氏变换的时域平移定理 得 9 222 23 5 3 s G se ss 由欧拉公式cossin j ej 且3 3sjjjs 则有 3 93 222222 2222 2323231 555 999 2 231325 33 5 9 23 22 9 jj G seej ssssss ss ssss 3 2 方法二 根据三角函数的求和定理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可展开为 25sin 3 25 sin3 coscos3 sin 33 13 25 sin3cos3 22 g tttttt ttt 3 在零初始条件下 等式两端取拉氏变换 得 2222 253325 33 9 222 9 s G ss ssss 第 3 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 2 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0 11 K K Gs ss 试分别求出s10K 1和 s20 K 1时 系统的阻尼比 和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 n 及单位阶跃响 应的超调量 和调节时间 并讨论 s tK的大小对过渡过程性能指标的影响 解 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2 10 0 11010 KK s ssKssK 二阶系统标准的零极点表达式为 2 2 2 n nn s ss 2 闭环传递系数 K 1 比较可得 系统的性能参数为 n 10K 5 10K 且有5 n 说明 K 值的大小对系统的快速性影响较小 1 当 K 10 时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 100 10100 s ss 系统的性能参数为 0 5 n 10 系统相关动态性能指标为 2 1 100 25 7 e 3 0 6 5 s n ts 2 当 K 20 时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00 10200 s ss 系统的性能参数为 n 210 4 2 系统相关动态性能指标为 2 1 100 35 4 e st n s 6 0 5 3 由以上分析可见 增大系统开环传递系数 K 将增大系统超调量 使系统振荡加剧 对系统的动 态性能不利 3 4 如图 3 3 所示 若某系统加入速度负反馈s 为使系统阻尼比5 0 试确定 1 的 取值 2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和 s t 图 3 3 加入速度负反馈的系统 解 解 1 该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 10 10 1 105 1 5 10 1 1 1 s s s ss s ss 与二阶系统标准的零极点表达式比较 可得 21 n 5 并考虑到 10 n 5 0 所以 101 0 432 5 2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如下 2 1 100 25 7 e 3 5 1 9 s n ts 3 5 实验测得单位负反馈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 3 4 所示 试确定该系统的开环传递 函数 K Gs 图 3 4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解 解 由图 3 4 所示 可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峰值时间为 2 22 1 3 14 0 2 11 1 25 1 100 100 25 1 p nn ts e 联立以上方程可得 0 515 n 18 33 并由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稳态值为 1 说明系统的闭环传递系数 K 1 故求得系统闭环传递函 数为 2 222 335 218 88335 n nn K s ssss 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结构 因此有 1 K K Gs s Gs 推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2 22 335 1 2s18 88 n K n s Gs sss s 3 7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 20 1 5 K Gs s ss 4 3 51 1 2 K s Gs s ss 试分别用劳斯判据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解 解 1 系统闭环传函为 2056 20 23 sss s 闭环特征方程为 0 列劳斯表如下 2056 23 sss s31 5 s2 6 20 6 520 15 63 s1 20 s0 由于劳斯表的第一列系数均大于零 故该系统稳定 也可直接利用基于劳斯判据的三阶系统稳定性结论 如下 三阶系统特征方程为 则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均大于 0 及 0 01 2 2 3 3 asasasa 3 a 2 a 1 a 0 a 1230 a aa a 对于本系统有 特征方程所有系数均大于零 且6 51 20 因此系统稳定 4 系统闭环传函为 1523 15 345 ssss s s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1523 345 ssss 0 因为特征方程缺相 缺 故该系统不稳定 2 s 3 9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1 2 4 K K Gs ss 2 1 0 21 K K Gs s ss 3 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K的取值范围 解 1 该系统的闭环传函为 Kss K s 86 2 闭环特征方程为 Kss 86 2 0 对于二阶系统 如欲使闭环系统稳定 则保证特征多项式的每个系数都大于零即可 8 K 0 K 8 3 11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 5 3 6 K Ks s Gs sss 若要求闭环特征方程根的实部分别小于 0 1 2 试问K值应怎么选取 解 解 该系统的闭环传函为 322 12 14639012 Ks s s sssKsKs 特征方程为 32 14 63 12 900sK sK s 欲闭环特征方程根的实部小于 0 1 2 实际上就是使闭环特征方程根具有相应的稳定裕量 0 1 2 可利用劳斯判据确定对应的 K 值 1 使闭环特征方程根的实部小于 0 即求使系统保持稳定的 K 值 由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 有 140 63 120 14 63 12 90 K K KK 即 14 5 25 14 79 4 46 K K KorK 求得满足条件的 K 值为 4 46K 2 使闭环特征方程根的实部小于 1 进行坐标变换 令 s z 1 代入闭环特征方程得 32 11 38 10 40 11 0zK zK zK 根据劳斯判据 欲使该系统在 z 域稳定的条件是 110 38 100 40 110 11 38 10 40 11 K K K KK K 即 11 3 8 3 64 13 2 9 K K K KorK 则在 s 域中满足条件的 K 值为 2 93 64K K 即 8 2 38 0 6 11 33 1 54 K K K KorK 则在 s 域中满足条件的 K 值为 1 540 6K 故该系统闭环稳定 2 该系统给定输入信号下的开环传函为 2 510 0 21 K s Gs ss 前向通道有两个积分环节 v 2 该系统为 II 型系统 所以输入信号下的稳态误差为 1r tt ssr e 0 系统对于干扰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32 10 10 0 21 110 0 2510 1 0 5 0 21 D D ssss s R ssss sss 因此阶跃干扰信号作用下的系统稳态误差为 0 3232 00 0lim 0 110 limlim0 0 25100 2510 ssdD s ss ess D s ss s sssssss 第5章 频率特性法 5 2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1 K Gs s 根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 求闭环输入信号分别为以下信号时闭环系统的稳态输出 1 r t sin t 30 解 解 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6 5 s s 闭环系统的幅频特性为 36 5 2 A 闭环系统的相频特性为 6 arctan 1 输入信号的频率为1 因此有 37 375 A 9 46 系统的稳态输出 5 37 sin 20 54 37 ss ctt 5 4 求图 5 8 所示的电网络的频率特性表达式 以及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表达式 并绘制出对数 频率特性曲线 图 5 8 题题 5 4 图 解 解 a 电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2221 1 2112 12 1 2 1 21 21 12 12 1 1 1 1 11 1 1 RRR RCs G s R R RCsRR RR CsRCs R R Cs RRCsTs R RCs RRTs RR 2 1 12 1 R TRC RR 0 具有相位超前作用 故名超前校正装置 3 有超前最大值 m b 电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2 2 12 12 12 2 2 1 1 1 1 R R Cs Cs G s 1RR Cs RR Cs RR TR C R 频率特性为 2 12 1 j R C G j jRR C1 幅频特性 22 2 1 T A T 1 相频特性 arctanarctanTT 伯德图见图 5 9 b 此电网络是系统校正中常用的滞后校正装置 见第六章 呈现以下特点 1 转折频率 T 1 与 T 1 之间渐近线斜率为 20dB dec 起积分作用 2 在整个频率范围内都 相角穿越频率 g 3 16 rad s 1 可求得系统的幅值裕量为 Lh L g 20dB 0 因此 闭环系统稳定 并具有较好的稳定裕量 2 当 K 10 时 求系统的相位裕量 绘制开环伯德图如图 5 18 对数频率特性 b 所示 相对于对数频率特性 a 开环传递系数增加 10 倍 L 曲线上升 20dB 相频特性保持不变 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 cb 3 16 rad s 1 也是系统的相角穿越频率 代入系统的相频特性有 180 0 c 系统的幅值裕量为 Lh L g L c 0dB 因此 稳定裕量为零 闭环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3 分析开环传递系数的大小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见 对一结构 参数给定的最小相位系统 当开环传递系数增加时 由于L 曲 线上升 导致幅值穿越频率 c右移 从而使得相位裕量与幅值裕量都下降 甚至使系统不稳定 第 6 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6 8 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 0 51 o K G s s ss 若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 差系数Kv 5s 1 相位裕量 40 幅值穿越频率 c 0 5rad s 幅值裕量L h 10dB 试设计所需串联滞后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解解 1 求校正前的开环频域指标 K 5 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 6 3 中的曲线Lo 所示 低频段过点Lo 1 20lgK 14dB 且 中频段穿越斜率为 60 dB dec 可见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不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由关系 2 14 40 2 2 lg 2lg1 L L dB 2 602 16 lglg2 c c c LL rad s 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为 180 90arctan2 16arctan 2 16 0 5 22 4 系统是不稳定的 若采用超前校正 则需要校正装置提供的相位超前量为 4022 4567 465 m 可见校正装置所需提供的相角超前量过大 对抗干扰有不利影响 且物理实现较为困难 同时由于采 用超前校正幅值穿越频率会右移 从原系统的相频特性可见 系统在原 c处相位急速下降 需要校正 装置提供的相角超前量可能更大 因此不宜采用超前校正 由于要求的 0 5 c rad s 在2 16 c rad s 的左边 所以可以考虑采用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2 确定校正后的幅值穿越频率 选择未校正系统伯德图上相位裕量为 0 40848 时的频率 作为校正后的幅值穿 越频率 c 根据下式确定 180 90arctan arctan 0 5 48 occ 0 但直接求解此三角函数是比较困难的 根据题意可将 c 0 5 rad s代入上式 求得 49 448 故选定 c 0 5rad s 3 确定滞后网络的 值 未校正系统在 c处的对数幅值为 1 20lg20lg oc L 0 01 90 180 c o 22 4 0 270 0 1 图 6 3 题 6 8 系统校正前后的伯德图 Lo 未校正系统 Lc 校正装置 L 校正后系统 o 未校正系统 c 校正装置 校正后系统 L dB 2 0 1 c 0 5 Lo LC L 20 0 20 40 1 c 2 16 20 40 60 2 60 rad s 1 rad s 1 14 0 01 20 40 1 40 L h 2 根据 20lg20lg20lg5 20 lg lg1lg0 5lg1 oc c LK 可计算出 10 4 确定滞后校正装置转折频率 2 105 c 1 c T 选 2 1 0 1 5 c T rad s 推出T 1 2 10s 并有 1 1 T 0 01rad s 滞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101 11001 c Tss G s Tss 5 校验系统校正后的稳定裕量 与L r h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101 1 0 51 1001 Kco s GsG s G s s sss 180 90arctan 0 5 10 arctan0 5arctan 0 5 0 5 arctan 0 5 100 40r 满足设计要求 系统校正前后的频率特性见图 6 3 由于系统的相角穿越频率 g需通过复杂的三角函数才能正确求解 因此幅值裕量一般通过间接的 方法验证 方法如下 系统校正后的相频特性为 90 arctan10 arctan arctan0 5 arctan100 由图 6 3 可见 g在频率范围 1 2 之间 可求得校正后 1 3rad s时的相位与对数幅值分别为 1 3 179 4 L 1 3 20lg1 0 5 40lg1 3 1 10 6 dB 因此判断出校正后的 g稍大于 1 3rad s 并由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知 在频率大于 1rad s的范围内 随频 率的升高 系统对数幅值与相位均呈下降的趋势 所以必有L g 10 6dB 即L h 10 6dB 满足 设计要求 幅值裕量的验证也可通过精确的坐标系直接判断 见图 6 3 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性能 有 1 滞后校正装置的负斜率段压缩了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中频段 使穿越频率由 40dB dec 变为 20dB dec 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 c由 2 16rad s左移到 0 5rad s 利用系统本身的相频特性使系统 稳定 并具有 40 的相位裕量与足够的幅值裕量 2 不影响系统的低频段 不改变系统的稳态精度 4 高频段对数幅值下降 抗干扰性能有所提高 总的来说 系统串联滞后校正装置后 在保证稳态性能的前提下 改善了动态性能 6 15 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1 o G s s s 采用串联校正 期望校正以后的开环幅 频特性曲线 L 如图 6 10 所示 试求 1 在原图上绘制所需校正装置的伯德图Lc 求出此装置的传递函数Gc s 并说明该装置 的类型 2 简要说明系统校正前后性能的变化 解 解 1 方法一 方法一 绘制系统校正前的频率特性 如图 6 11 Lo 所示 根据 Lc L Lo 绘制系统所需校正装置的伯德图Lc 见图 6 11 可见所需装置为超前校正装置 其传递函数Gc s 的求取过程如下 校正装置低频段与 0dB 线重合 斜率为 0dB dec 推出传递系数为 K 1 确定各典型环节 第一个转折点 1 2 2rad s 斜率增加 20db dec 有一个积分环节 1 1 2 2 s 第三个转折点 3 8 8rad s 斜率减小 20dB dec 有一个惯性环节 1 1 1 8 8 s 因此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c s 为 1 1 0 451 2 2 1 0 111 1 8 8 c s s Gs s s L dB L 10 1 0 1 2 2 4 47 0 20 40 8 8 20 20 40 40 Lo 未校正系统 Lc 校正装置 L 校正后系统 图 6 11 题 6 15 系统校正前后的伯德图 rad s 1 40 Lo LC 6 方法二 方法二 根据图 6 10 所示系统校正后的期望特性 L 推出系统校正后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0 451 1 0 111 K s Gs s ss 故所需校正装置为 0 451 0 111 K c o Gss G s G ss 2 系统校正前 幅值穿越频率为 c 1020 40 3 16rad s 相位裕量为 18090arctan3 1617 6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后 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中频段抬高 幅值穿越频率右移 增加了带宽 快速 性改善 相位裕量 18090arctan4 47 0 45arctan4 47arctan4 47 0 1150 0 明显增加 系统稳定性改善 高频段对数幅值上升 抗干扰性下降 第 7 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7 1 求下列方程的奇点 并确定奇点的类型 1 0 1 2 xxxx 2 0 35 0 22 xxxxx 解 解 1 由题得 2 1 xxxxf x x 式中 f x x 为解析函数 若以 x 为自变量 x 为因变量 则上式可改写为 f x xx xx 考虑到 xdx dx x dt dt 因此有 f x xdx dxx 根据奇点的定义 0 0 dx dx 列方程组为 0 0 xxf x 得到系统的奇点为 0 0 x x 即奇点在坐标原点 在奇点 0 0 处 将 xxf 进行泰勒级数展开 保留一次项有 00 2 00 0 0 0 1 21 x xx x x xx x f x xf x x f x xfxx xx xxxxx xx 奇点附近线性化方程为 xf x xxx 其特征方程为 2 10ss 特征根为 2 3 2 1 2 1 j 为s平面的右半部分的共轭复数根 故奇点为不稳定焦点 概略画出奇点附近的相轨迹如图7 a 所 示 2 由题得 22 0 53 xxxxxf x x 由 0 0 xxf x 得到 10 0 或x x 即奇点为 0 0 和 1 0 xx xx a b 图 7 71 题 7 1 奇点附近的相轨迹 1 在奇点 0 0 处 将进行泰勒级数展开 保留一次项有 xxf 00 2 0 0 0 0 0 53 61 2 1 2 x xx x x x x x f x xf x x f x xfxx xx xxxxxx xx 奇点 0 0 附近线性化方程为 xxx 2 1 其特征方程为 2 1 10 2 ss 特征根为 1 2 115 0 250 984 44 jj 为 s 平面的右半部分的共轭复数根 故奇点 0 0 为不稳定焦点 2 在奇点 1 0 处 将 f x x 进行泰勒级数展开 保留一次项有 00 11 2 00 11 1 0 0 1 0 53 61 2 1 5 1 2 xx xx xx xx f x xfxx xx xxxxxx xx 在奇点 1 0 处 进行坐标变换 令 f x xf x x 1yx 则yx yx 即xx 坐标系的奇点 1 0 变换为yy 坐标系下的奇点 0 0 因此有 5 2 yyy 其特征方程为 2 5 10 2 ss 特征根为 3 4 54 44 1 为一正一负的两个实数根 故xx 坐标系下的奇点 1 0 为鞍点 7 7 3 态 试绘制相轨迹图 系统输入为 解 解 1 的数学表达式为 概略画出奇点附近的相轨迹如图b 所示 系统结构图如图 7 71 设系统初始条件是静止状 1 r tR Ra 非线性特性 eea yaea aea t0 rr xx 0T eey 根据已知的非线性特性 开关线e将相平面分为正饱和区 II 线性区 I 负饱和区 III 三个线性区 域 a 0 0 0 T eeeea T eeaea T eeaea 1 区 线性区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0 T eeeea 将 de e de e代入上式 求得 区相轨迹的斜率方程为 1deee deTe 以及代入上式 得到 0e 0e 0 0 de de 这说明相平面的原点 0 0 为 I 区相轨迹的奇点 该奇点因位于 I 区内 故为实奇点 线 性区 I 区的特征方程及特征值分别为 ee 2 1 2 10 11 4 2 Tssea T 若1 4 则系统在 I 区工作于欠阻尼状态 这时奇点 0 0 为稳定焦点 若1 4 则系统在 I 区工作于过阻尼状态 这时的奇点 0 0 为稳定结点 为方便讨论奇点的性质及绘制相 平面图 以下分析假定1 4 0T 0T 若记等倾线斜率为 de de 则 I 区的等倾线方程为 1 e ee T a 当1 4时 该区的相轨迹是一簇螺旋线 收敛于相平面原点 如图解 7 8 a 所示 当 时 该区的对应的相轨迹是一簇趋向相平面原点的抛物线 0T 2 区 饱和区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0 T eeaea 0 T eeaea 0 0 0 eRe 图 7 5 题 7 3 含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系统相 a a a a a 1 0 T 0 1 T 1 0 T 0 1 T 0T 时相同 7 8 图 7 76 所示为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其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1 0 15 0 1 10 sss sW r x t c x t e t 题 7 4 图 y t 2 1 W s 试确定自持振荡的频率与振幅 解 解 带有滞环的继电器特性的描述函数为 2 2 44 1 MaMa R Aj AAA Aa 输入为 e t Asin t 已知2 1Ma 代入上式 则有 2 2 818 1 R AjA AAA 1 写出描述函数的负倒数特性为 2 2 2 11 1 818 1 1 1 88 A R A j AAA A j A 由上式可知 A由时 1 1 Im 8 j R A 因此 1 R A 曲线平行于负实轴 且 1 Re R A 由0 由题 线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11 0 15 0 1 10 sss sW 将 js 代入上式 可得其频率特性为 11 0 15 0 1 10 jjj jW 由于线性环节为 0 型 3 阶系统 故 jW曲线起于正实轴的 10 j0 点 幅值单调减小 沿顺 时针方向终止于原点 最终相位为 270 与正虚轴相切 并由 Im 0Wj 可求得与负实轴的交 点为 0 5 j0 点 作 1 R A 曲线和 jW曲线 交于 D 点 如图所示 1 R A 自右向左移动 与曲线 W j 有交点 从不稳定区域进入系统稳定区域 交点所对应的极限环是稳定的 系统存在自持振荡 1 R A 与曲线 W j 交点的求取公式如下 1 1 Wj R A R A Wj 由于 23 1 0 0650 1 0 0050 16 j Wj 即 2 23 2 818 10 0650 1 0 0050 16 R Ajj AAA 有 2 2 3 2 81 10 0650 1 8 0 0050 16 AA A 利用 MATLAB 求解此方程组 指令如下 a w solve 8 3 14 a sqrt 1 1 a 2 0 065 w 2 0 1 8 3 14 a 2 0 005 w 3 0 16 w 图 7 18 题 7 8 非线性系统稳定判据 Re Im 1 R A 3 84 2 78A W j 10 0 5 8 j D 排除负根与复数根 得解为 3 84 2 78rad sA 即系统有频率 振幅 3 84 rad s 2 78A 的自振 注 注 自持振荡的频率和振幅也可通过相对描述函数 又称基准描述函数 0 a R A 求得 公式如下 0 0 1 n n aR A R AK K W j a R A 即将描述函数中部分非线性参数分离出来 乘到线性部分去 描述函数剩余部分的非线性参数都 以相对值 a A的形式出现 Kn称为非线性特性的尺度函数 0 1 R A 称为负倒相对描述函数 0 1 a R A 和 n K W j 的相互关系 完全对应于 1 R A 和 W j 的相互关系 负倒相对描述函数 0 1 a R A 的 特点是 把 a A 作为一个变量 则 0 a R A 仅是 a A 的函数 其函数值与非线性特性的特征参数M a无 关 显然 n K W j 与 W j 成比例 绘制过程相同 但 0 1 a R A 的作图过程却比绘制 1 R A 简 单得多 本题的基准描述函数为 2 0 2 44 12 2 n n aR AR AaM Rj AKAAAa K 20 1 0 51 0 11 n K W j jjj 通过 0 1 n K W j a R A 所求得的系统自振参数与前面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第 8 章 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 8 1 设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为 X s 采样周期Ts 1 秒 利用部分分式展开求对应时间函数的z 变换 X z 1 3 1 2 s X s s ss 3 2 27 2 413 X s sss 解解 1 将 X s展成部分分式 1 520 5 12 X s sss 则其z变换为 12 1 520 5 0 8310 011 110 3680 135 zzzzz X z zzezezzz 3 将 X s展成部分分式 22 336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科技咨询行业科技咨询服务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花卉行业花卉养护技术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年智能农业行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商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医药领域新药研发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人脸识别行业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山西省2025山西吕梁离石区博士研究生引进(第二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宿迁市2025江苏宿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孝义市2025山西吕梁市孝义市招聘文旅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垫江县2025第二季度重庆市垫江县事业单位招聘6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养猪与猪病防治 课件汇 1绪论 - 6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 追寻红色足迹课件
-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5年通信工程师考试高、中级(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题库及答案
- 2025水稻代烘干合同书
- 金缕玉衣教学课件
- 激光镭雕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茶叶发酵技术培训课件
- 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施工方案
- 沪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欢乐购物街》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 叉车安全技术比武竞赛试题(含答案)
- 民宿改造装修协议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