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内容摘要: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带着生活的烙印。生活的距离有多远,心就有多远,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如何巧妙地在孩子的生活和文本所诠释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语文课堂得以走向生活的永恒呢?笔者的思考是:一、在彼此生活的“对比求异”中渐悟文本的内涵。二、在彼此生活的“对比求同”中深悟文本的内涵。三、在对文本生活的拓展中明白生活的真谛。关键词:文本 生活 课堂 对比求异 对比求同 文本拓展 源头活水【案例背景】本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孩子读着读着却笑出了声;本该乐滋滋地去读的一段文字,孩子看了却怎么也提不起神;你在讲台上讲得津津乐道、不亦乐乎,孩子却在一旁冷眼旁观也许是我的课堂设计不够精彩,也许是我的语言不够煽情,每当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时候我就会这样自责,当然也免不了责怪孩子的不谙世事,埋怨教材编写得过于深奥。可是,随着教学阅历的增长,我渐渐发现问题的真正的症结所在:我们的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影,是生活的一段经历和一种提升,是多样文化熏陶的“大礼堂”。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带着生活的烙印。生活的距离有多远,心就有多远,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带着生命的气息走向生活的永恒,就必须匠心独运地在孩子的生活和文本所诠释的生活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案例一】记得在教水这篇课文,当孩子们初次读到“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时,许多孩子捂着嘴在偷偷地笑,我很清楚,那一脸坏坏的笑绝不是因为作者的全村老小终于可以在雨中痛痛快快地洗一回澡了,而是在嘲笑孩子们在雨中光着身子的形象很是不雅,即使“男人们穿着长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依然让他们窃笑不止。问题:课堂上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张“不怀好意”的笑脸呢?因为他们还无法想象“我”的家乡缺水到何种程度,因为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们,不仅从来没把下雨当过节,更是从来没有过如此疯狂的举动,这让他们如何能理解此刻雨中人们的一举一动呢?策略:因为出现了刚才的一幕,所以读完这段课文后,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索性组织学生议一议:文中的人们还有哪些举动是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那时那个地方的人对“水”的态度和现在我们对水的态度还有哪些不同?由此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以下是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交流生1:文中写道:“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子里人说得最多的话。我们这里如果有人请喝酒,绝对不会说这样的话,只会爽快地答应,因为我们这里的水多得就是,谁会要喝水呢?师:那么是不是说,他们那个村子里的酒特别多,水特别少呢?生2:我想不是的,没有水哪来的酒喝呢?喝酒是一种享受,而喝水是用来活命的,当然是活命要紧了!生3:“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我们家锁的是门,锁的是保险箱,谁会去锁水呢?因为水龙头一拧开来,水就会哗哗地流出来了。生4:我乡下爷爷家就有一个地窖,以前用来储存板栗、山芋这些东西,就是从来没有储存过水,爷爷家的井水还用不完呢,又装了自来水。生5:书上说四兄弟用一勺水冲凉,一勺水还不够我洗把脸。生6:一勺水滑过身上的感觉是“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的流动在加快。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水淋在身上,不是冷就是烫。这番交谈之后,我问学生:“从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都说:“水真的很珍贵!”我又追问:“所以,你想,好不容易盼来一场雨,他们该怎么做?”此时,有学生开始一本正经地读书上的这段文字。但我还不满足,“穷追不舍”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们会脱得光溜溜的,至少也该穿一件小裤衩呀?” “想跟水作最亲密的接触!”“因为下雨的日子太少了,再不脱就没机会了。”反思:在彼此生活的“对比求异”中渐悟文本的内涵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所涉及的故事,有很多是主人公的一段独特的经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文本所诠释的是另外的一种生活,它与孩子已经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的生活,往往有很多的不同。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些孩子,就是带着个人特有的生活体会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孩子已有的生活经历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宝贵资源。当孩子感受到的文本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会十分集中,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静心思索彼此生活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之后,他们才渐渐悟出了作者讲述这件事情的真正用意,那就是有水的日子真是幸福啊!我们只有多一点珍惜今天有水的日子的痛快,才能少一点明天没水的痛苦! 相反,此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在孩子的生活和文本所诠释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孩子便很难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 【案例二】在讲到大江保卫战中四连连长黄晓文被铁钉扎了脚,一咬牙拔了铁钉,扯下布条简单包扎后继续在泥水里扛麻包的这一幕时,班上一个孩子抑制不住激动的表情,“霍”地一下站起来说:“老师,我也被铁钉扎过脚,痛得我哭爹喊娘,家里人把我送到医院,医生帮我打了麻药拔铁钉,我吓得腿直发抖,连看都不敢看,后来躺在床上休息了半个多月才好”问题:此刻的课堂上,格外的静,这个腼腆内向的男孩子从来没有在课堂上主动发过言,更别说去抢老师的“话头”了,可他这一刻的讲述,难道没有顾忌上课这样地随便“乱插嘴”,可能会被老师批评?难道没有想到说出这件“不光彩”的事,可能会让大伙笑话?策略:我没有打断他的话,更没有批评他,而是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静静地听他说完,在其他孩子还没有回过神来时,笑着故意问他:“你说出这件事,不怕大家笑话你不勇敢么?”男孩果然一脸镇静地回答我:“不怕,我感觉解放军叔叔太勇敢了!这种痛真的很痛,没有几个人会受得了的!”我带头为男孩鼓起了掌,他说得太精彩了!将心比心,对于解放军的铁钉扎脚之痛,他有切身的体会,感谢他说出的这段经历,让在场的孩子也感同身受,个个眉头紧锁,好像铁钉就扎在自己的脚上一样。反思:在彼此生活的“对比求同”中深悟文本的内涵尽管文本生活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可以从文本生活中,多多少少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有些课文,甚至不需教师作过多的讲解,孩子读读就能心领神会了。作为教师,对这种“不费口舌”的文本教材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更多的这类课文,即使孩子不主动说、不抢着说,教师还是应该创设情境、留出时间,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的经历,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领悟,而不能以为孩子对文本的生活已有所了解,就让它停留在文本生活的表面,或者干脆就事论事。男孩说完,在随后响起来的掌声中,孩子们说:“还应该把这掌声送给许许多多像黄晓文这样的解放军叔叔!”这一刻,我欣慰地笑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总那么刻骨铭心,难以忘却,成为一种抹不去的记忆。在文本生活与孩子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的对比中,他们发现了共同之处:同样的痛,我们难以忍受,解放军叔叔却能够忍受,真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会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并巧妙地与文本生活进行对比,调动他们感受文本故事的积极性,他们便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案例三】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谈迁在逆境中重新振作写国榷矢志不渝的精神是本课情感教育的重头戏。问题:由于受年龄、认知能力的限制,要引导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克服消极情绪,养成遇到困难不退缩、乐观的心理品格不是光评学生读读课文,教师嘴上讲讲几课时就能达成的。策略:实践出真知,是教学的真理。因此我将此课教学作了相当长时间的延伸,让学生对照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遇到生活难题时,出现消极情绪时,问一问自己:具不具备“重新写国榷”的精神呢?同时组织了一系列“我与困难比谁强”的比赛,落脚点就在平常的生活中,比毅力,比魄力,比抗挫能力,并及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其中有个孩子的日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电脑上打了一篇作文(因为我打字的速度很慢),准备去参加作文竞赛。打好后,我没有立即保存,上了一趟厕所回到电脑桌前,我傻眼了,小弟弟不知按什么键,什么都没有了。我朝小弟弟发火,妈妈说,算了,下次有空重打一篇吧!我当时也想放弃,后来我想,这也不能全怪小弟弟,谁让我自己打好后不保存的?我要惩罚一下自己的粗心大意,于是忍着眼泪决定重打一遍,结果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完成这篇作文。后来,我的这篇作文在市里的比赛中获了奖,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想,幸亏当时没有放弃,不然,什么也没有了。我觉得自己和谈迁一样,也有坚定的信念,虽然,从头再做这件事的时候,心里很难受,很不甘。反思:在对文本生活的拓展中明白生活的真谛文本所诠释的生活,正因为离孩子的现实生活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才要求我们要去拓展。文本生活的拓展,一方面要超越文本生活本身,另一方面更要反哺文本。要让文本生活背后隐含的哲理成为孩子生活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文本生活成为孩子现实生活的一种延续。这样的一种拓展,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又走了一个来回,引领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再创造。从孩子个体生活的“情境再现”中,足见他们已领会到顽强的毅力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这样一种对文本生活的拓展,将文本生活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生活了的真谛,其实已经起到了反哺文本的作用。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