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法-历届试题.pdf_第1页
商事法-历届试题.pdf_第2页
商事法-历届试题.pdf_第3页
商事法-历届试题.pdf_第4页
商事法-历届试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事法 歷屆試題 110 注意義務 若有違反而致公司受有損害時 應負賠償責任 而董事長 依本法第 8 條第 1 項為公司負責人 今甲以低於市場行情之價格出售 公司主要財產 並收受不法回扣 3 億元 實已違反忠實義務及善良管 理人之注意義務 應對 A 公司負賠償責任 此外 因股東為公司之構 成員 通說認其並非本法第 23 條第 2 項之 第三人 故股東丁等人 不得依該條項向甲請求損害賠償 合先敘明 股東得依本法第 214 條所規定下列程序 請求甲對 A 公司賠償 本條第 1 項規定繼續一年以上 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三以上 之股東 得以書面請求監察人為公司對董事提起訴訟 若於前述請求日起 30 日內監察人怠於提起訴訟時 該少數股東即 得依本條第 2 項為公司提起訴訟 即所謂之股東代表訴訟 綜上 股東丁等人得依本法第 214 條第 2 項之規定 請求甲對 A 公司 賠償 盛晴 公司法 保險法 KEY 題 第 178 頁 盛晴 公司法 保險法 KEY 題 第 208 213 219 頁 劉連煜 現代公司法 2006 年 8 月 第 294 299 頁 第一單元九十八年律師公司法試題暨解析 111 A 公司係為經營自來瓦斯業務而設立之公司 需鋪設地下管線等開業 準備工程 始能開始營業 因工資及建材價格上揚等因素 設立後第 3 年 A 公司原始資金及其他融資手段皆已用盡 但尚須繼續投注資金 進行 2 年之工程建設 始能開始營業 預估營業後第 3 年可開始獲利 產生盈餘 為解決當前面臨之資金短缺困境 A 公司乃擬變更章程 增列發行固定股息年率 6 期限 5 年之建設股息特別股規定 請說明 A 公司得否於設立後第 3 年始變更章程增列建設股息特別股規定 主管機關對於上述條件之特別股 應否許可發行 98 律 本題中主要是考驗考生對於公司法第 234 條建設股息之理解 以及學說上 的通說與有力見解對於公司法第 234 條的歧異 並可參考林國全老師 建 設股息 一文 本題中涉及的是公司法第 234 條 學界通稱建設股息的規定 以下分點敘 述之 A 公司得於設立後第三年始變更章程增列建設股息特別股之規定 公司法第 234 條第 1 項之規定 依公司法第 234 條第 1 項規定 公司依其業務之性質 自設立登記後 如需二年以上之準備 始能開始營業者 經主管機關之許可 得依章 程之規定 於開始營業前分派股息 學者通稱本條為建設股息之規 定 本條文之立法意旨 在於某些特定需要大量資本聚集 且開始營 業所需期前工程建設期間較長之企業 如嚴格遵守公司法第 232 條無 試題 商事法 歷屆試題 112 盈餘即不可發放股息紅利之規定 恐會導致降低大眾投資該企業之意 願 條文中之 章程 不應限定於原始章程 在該條文中之 章程 是否限定於 原始章程 學者間容有爭議 多數說主張限定於原始章程 其理由略以 此條文之立法意旨 即在 於對於性質特殊之公司 容易設立 而制訂 今若公司已然設立完成 自無再更改章程為建設股息之發行 蓋與其立法意旨不符之故 此外 亦有支持肯定說之學者主張 若不限定於原始章程 則對於原始發起 人及出資者有所不公 惟有力學說主張不應限定於原始章程 其理由如下 公司法第 234 條第 1 項法律並未明文限定 原始章程 而僅言 章 程 二字 公司設立後因為情況變化 導致資金籌措困難而又有利用此制度籌 措資金之必要 若不許為之 將導致可能攸關民生之重大企業建設 停擺 結論 結論上應採取學說有力說之見解 認為不應限定於原始章程為當 蓋 此時不但必須經過股東會特別決議為之 且尚須經過主管機關審慎評 估後予以許可 方可為之 對於股東及債權人之保障均屬足夠 故而本題中之 A 公司雖於公司原始章程中並未有建設股息之規定 然於 設立後第三年既遭遇仍須投注資金之需求 且 A 公司仍須兩年之期間建 設方可營業 仍應許可 A 公司變更章程增列建設股息特別股 並經過主 管機關許可後發行 主管機關對於上述條件之特別股 不應許可發行 如題目所述 A 公司於發行該特別股之當時 尚須兩年之建設方可開始 營業 營業後三年方可有盈餘 而 A 公司擬發行之特別股為固定股息年 率 6 期限 5 年之建設股息特別股 關此特別股之發行條件 在前兩年 A 公司既然尚未營業 自然符合公司法第 234 條之規定 並無疑義 然 其後三年 A 公司既已營運又無盈餘 已然不符合公司第 234 條第 1 項之 開始營業前 之規定 且其又無盈餘仍要發放股息 此種特別股是否 可發行 學者間容有爭議 第一單元九十八年律師公司法試題暨解析 113 公司法第 234 條建設股息之分配 應限於開始營業前 關於公司法第 234 條第 1 項建設股息分派 是否限於開始營業前 學 者有主張基於公司成立後 獲利機會增加 對於債權人之保障更為周 全 並無不許之理 惟學者多數說主張公司法第 234 條之建設股息規定 限制於公司成立 前方可發放 其理由略以 公司法第 234 條為公司得於 營業前 分派股息之特別規定 今公 司既然已經開始營業 則自應回歸原則 有盈餘方可分派之理 公司法第 234 條第 1 項明訂 開始營業前 結論 結論上應採取學說多數說之見解 蓋由立法理由觀之 公司法第 234 條容許公司發行此種特別之建設股息股份 乃在於該等公司之特質在 於公司設立登記後 需兩年以上之準備 始可開始營業 而今該公司 既然 已經開始營業 自然已經失去立法理由所保護之有別一般公司 之性質 故而自應回歸有盈餘方可發放之常態 本題中 A 公司欲發行特別股為固定股息年率 6 期限五年之建設股 息特別股 惟 A 公司於發行該特別股之當時 尚須兩年之建設方可開 始營業 營業後三年方可有盈餘 故而該特別股之設定 前兩年固然 符合公司法第 234 條之規定 然其後三年在公司已經營業且無盈餘下 仍定率發放 6 之股利 已然不符合公司法第 234 條之規定 故而主 管機關不應許可該特別股之發行 商事法 歷屆試題 200 甲簽發好金額二十萬元支票 尚未交付前 發現金額不符 將其改寫為十 二萬元並於改寫處加蓋支票印鑑章後被乙所偷 乙使用化學方法將金額消 去並改寫為九十萬元後 持去支付購車款 經車商丙之要求乙曾為背書 嗣經丙提示請求付款遭到退票 試問 甲及乙各須否對車商丙負支付票款 之責 詳述其理由 93 司 票據行為性質之相關學說 獨立性 權利外觀理論 票據抗辯事由 改寫 變造 塗銷 乙須對丙負責 負責範圍為九十萬元 乙須對丙負責之理論基礎 乃在於 獨立性 學者指出 票據行為獨 立性之真意 乃在於 該行為 如本題之背書 若本身已具備形式要 件 實質要件 交付要件 則此票據行為即單獨發生效力 在乙交付 該票於丙時 已具備形式要件 實質要件 故該背者行為獨立有效 乙須對丙負責 本題言及乙使用化學方法消去 但其後又改寫上九十萬元 此部分已 無須再討論塗銷 因為塗銷之意 乃使其消失 形式上無從辨視 故 試題 第二單元九十三年司法官票據法試題暨解析 201 與塗銷無關 僅須再討論變造 是乙之改寫 實為變造之意 此時 應依第 16 條第 1 項變造之規定 即乙乃 簽名於變造後者 依變造文 義負責 故乙依九十萬之變造文義負責 甲仍存有抗辯事由 無須對丙負責 甲之發票行為因欠缺交付及形式要件而無效 交付要件 因票據乃被乙所偷 甲並未交付給乙 形式要件 雖然 形式上雖有填寫之行為 然而 依第 11 條第 3 項 金額 乃不許改寫之事項 一旦改變 通說認為票據即歸無效 亦即 形式上 等同於欠缺金額之記載 通說對於本題之發票行為 採 單獨行為發行說 故 甲之行為無效 甲本得以其無效對抗第三人丙 但考量保護交易安全 故又分別欠缺 實質要件 形式要件 交付要件 等情形 而分別討論是否賦 予丙保護之基礎或給予抗辯之事由 就欠缺 交付要件 之部分 甲無法抗辯 通說認為乙為無權處分人 而丙又為善意無重大過失 支付相當對 價 且又背書連續 故丙得主張 善意取得 但有學者認為 善意 取得乃在處理 權利歸屬 之問題 換言之 必須有一前提存在 才有善意取得適用之可能 已存有權利 票據權利 甲之發 票行為既為無效 何來創設票據權利 因此 應適用權利外觀理論 權利外觀理論之三要件為 行為人有與因行為 甲有簽名 行為 人有可歸責性 甲未保管好 致被乙所偷 執票人善意且無重大過 失 依題意 丙得依權利外觀理論 要求甲負責 學者認為 若在票據形式上即得成立抗辯 亦即票據內容之抗辯 則 此時債務人 甲 並不受權利外觀理論之限制 仍得執票據上形式之 事由對抗執票人 丙 因為此種事由乃第三人由形式即可判斷得知 無 有害交易安全之虞 如前所述 甲在票據上形式之改寫 依第 11 條第 3 項乃無效 丙亦得自形式上得知 故無保護丙之必要 甲得 以抗辯 綜上 甲仍存有抗辯事由 商事法 歷屆試題 202 依我國票據法規定 票據行為之種類有幾 此等票據行為於匯票 本票及 支票 是否均可適用 又為此等票據行為時 若附記條件者 其效力如何 試分別附理由述之 94 律 本題是非常基本的票據考題 主要在了解考生在研讀整部票據法之餘 是 否將最基本的概念釐清 得分的關鍵 應該在於是否能引用三種票據之主 要功能 來說明為何五種票據行為在本票與支票的情形時 並沒有如匯票 之適用情形 票據行為大體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類 其細分如下 所謂票據行為 係指以成立票據關係為目的 在票據上所為之要式法 律行為 亦可以理解為以發生或移轉票據上權利義務為目的 在票據 上所為之要式法律行為 票據行為之種類 學說大體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類 狹義的票據行為有 五種 分別為發票 背書 承兌 參加承兌 以及保證五種 廣義之票據行為 除前述狹義之五種外 尚有各種票據均具備的 付 款 匯票本票之 參加付款 本票之 見票 以及支票之 保付 惟多數學者認為 廣義之票據行為 未必均符合票據行為之定義 例 如付款之目的其實是在 消滅 票據關係 並非在發生或移轉票據上 權利義務 故學說於探討票據行為之種類時 均將重點放在狹義之內 涵 上述狹義的五種票據行為 並非於三種票據上均有一體之適用 試題 第二單元九十四年律師票據法試題暨解析 203 三種票據的原始設計原理有所不同 匯票主要在發揮票據匯兌之功能 本票主要在落實票據的信用功用 而最常見的支票 則是重在票據的支 付功能 因此 各種票據行為在票據種類上之對應 就有一些變化 簡 表如下 發票背書承兌參加承兌保證 匯票 本票 X 由於發票人就是 付款人 執票人不 需要多此一舉請 付 款 人 承 諾 付 款 因此 本票無 須承兌制度 X 無承兌 自 然 沒 有 參 加 承 兌 之 配 套 必要 支票 X 第 143 條 付款 人除了法定原因 之外 必須在執票 人付款提示時 按 照 票 面 金 額 支 付 故 執票人自 然不需要在到期 日之前先預先請 求付款人承諾付 款 故支票沒有承 兌制度 X 無承兌 自 然 沒 有 參 加 承 兌 之 配 套 必要 X 支票的本質 在 支 付 證 券 不是信用 證券 並不搭 配 加 強 信 用 的保證制度 票據行為附條件之效力 附條件之效力 發票 無條件支付之委託或無條件擔保支付 是匯票 本票 支票 在發票時的絕對必要記載事項 24 120 125 附條件之記載不僅與票據之本質有違 也與法定之款式相 背 如此記載 票據無效 背書 背書的特性 除要式性 無因性 文義性與獨立性外 尚有 不可分性以及單純性 依第 36 條後段 背書附記條件 足以導致背書效力陷於不確 定 有礙票據之流通 故條件視為無記載 意即 背書本身 商事法 歷屆試題 204 仍有效 僅條件視為無記載 被背書人仍取得權利 本票與支票均依第 124 條與 144 條準用之 承兌 第 47 條第 2 項規定 承兌附條件者 視為承兌之拒絕 但 承兌人仍依所附條件負其責任 意即執票人可將附條件承兌視為拒絕 行使保全後開始行使 追索權 執票人亦得不行使期前追索權 依所附條件行使付款請求 權 承兌人仍應負責不可拒絕 參加 承兌 附條件參加承兌於法條上並沒有明文之效力規定 惟觀其立法理由 參加承兌之目的在阻止執票人期前行使追 索權 且為特定票據債務人之利益 由第三人加入票據關係 故若允許附條件 必將使得參加承兌之立法目的無法實現 管見認為應準用背書之規定 保證 附條件保證於法條上並沒有明文之效力規定 惟觀其立法理由 乃在於擔保票據債務之履行 票據債務 如背書 既不容附條件之記載 保證依其從屬性法理 自應 如是解釋 梁宇賢 票據法實例解說 許願 票據法經典試題 第二單元九十四年司法官票據法試題暨解析 205 甲為向乙支付買賣價金 於民國 94 年 8 月 1 日簽發票面金額新臺幣一百 萬元 票載發票日為民國 94 年 9 月 1 日 發票地及付款地皆在台北市 付款人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之支票一紙 交付給乙 試附理由回答下列問 題 如乙未向付款人提示請求付款 而於民國 94 年 10 月 1 日直接向甲請求 支付票款 則甲得否拒絕付款 又如其後 甲曾於民國 94 年 8 月 15 日以貨物有重大瑕疵為由解除買賣 契約 而乙於民國 94 年 9 月 5 日將支票背書轉讓給善意之丙 以清償 對丙之借款 則丙於民國 94 年 9 月 8 日向付款人提示請求付款遭拒絕 並作成退票理由單後 得否向甲 乙行使追索權 94 司 第一小題 關鍵應該在於考生如何清楚又簡要的將支票發票人的責任性 質 到底係主債務人 抑或是償還債務人之爭議加以附理由闡述 71 年度 第 8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雖有決議見解 但是 若只將決議背出 未能真 正從支票發票人之性質討論 恐有遺憾 第二小題 關鍵在於考生如何認定支票的期後背書 本解答採李老師之 見解 理由有二 李老師在月旦法學第 83 期 以及月旦法學教室第 3 期 中有極度類似的題目 況且 由李老師的見解往下推論 才能有更值得 討論的 期後背書效力 的問題 乙未向付款人提示請求付款係違背提示之義務 依誠信原則 則甲得拒 絕付款 試題 第三單元九十二年律師海商法試題暨解析 301 試附具理由回答下列問題 海上貨物運送人對於因其本人或其債務履行輔助人之故意或過失所造 成貨物之毀損或滅失 是否均得主張不負賠償責任 92 律 通知義務及其效果 極類似 80 年律師的考題 本題僅為法條記憶 不難作答 關於海上貨物運送人因其本人之故意或過失所造成貨物之毀損或滅 失 原則上 海商法關於運送人之免責事由 皆限定在不可歸責於運 送人 本人 之情形 此觀海商法第 69 條第 3 款 非由於運送人本 人之故意或過失所生之火災 同條第 17 款 其他非因運送人或船 舶所有人本人之故意或過失及非因其代理人 受僱人之過失所致者 可知 因此 反面推論 若本於運送人 本人 之故意或過失造成賠 償責任 運送人自不得主張免責而應負其責任 惟海商法上之法定免責事由 均以運送人已盡海商法第 62 條的適航性 義務及第 63 條的貨物照管義務為前提 若未盡該二義務 則運送人就 貨物毀損滅失之事由無故意或過失 亦應負責 海上貨物運送人對於因其債務履行輔助人之故意或過失所造成貨物之 毀損或滅失 依海商法第 5 條之規定 就履行輔助人之故意過失 依 民法第 224 條 債務人之代理人或使用人 關於債之履行有故意或過 失時 債務人應與自己之故意或過失 負同一責任 運送人亦應負 責 但依海商法第 69 條第 1 款 船長 海員 引水人或運送人之受 試題 商事法 歷屆試題 302 僱人 於航行或管理船舶之行為而有過失 之規定可知 在履行輔 助人就就船舶之航行或管理有 過失 之情形下 運送人得主張免責 而同條第 17 款 因屬商業上過失 故若履行輔助人有過失 運送人仍 應負責 張新平 海商法 第 347 360 頁 最高法院 55 年台上字第 1188 號判例 民法第 260 條規定解除權之行使 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 據此規定 債權人 解除契約時 得併行請求損害賠償 惟其請求損害賠償 並非另因契約解除所 生之新賠償請求權 乃使因債務不履行 給付不能或給付遲延 所生之舊賠 償請求權 不因解除失其存在 仍得請求而已 故其賠償範圍 應依一般損害 賠償之法則 即民法第 260 條定之 其損害賠償請求權 自債務不履行時起即 可行使 其消滅時效 亦自該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 最高法院 85 年台上字第 2145 號判決 與保險法第 57 條規定 當事人之一方對於他方應通知之事項而怠於通 知者 除不可抗力之事故外 不問是否故意 他方得據為解除保險契約 之原因 對照觀之 似於上訴人違反汽車保險共同條款第 15 條約定之 五日內以書面通知被上訴人 之義務時 被上訴人始得依保險法第 57 條規定解除保險契約 乃原審遽以上訴人未履行立即報警處理之通知義 務 即行認定 被上訴人依保險法第 57 條規定解除保險契約 為屬有據 進而為上訴人敗訴判決 自屬可議 第三單元九十二年司法官海商法試題暨解析 303 設有 台菲航運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台菲公司 所有 台菲輪 載運戊 己所託運之貨物各一批 該輪航經澎湖外海時 因遭遇颱風 致 該輪發生海難沉沒 該輪船長甲 海員乙 丙 丁等多人為 A 輪所救 戊之貨物沉沒 己之貨物為 B 輪所撈救 經他船輾轉運送交付與己時 遲到數月 試問 台菲公司 應否對戊 己分別負賠償責任 又 A 輪及 B 輪之船長與海員得否要求報酬 請分別附理由述之 92 司 本條為法條題 僅須援引相關法條 即可輕鬆作答 本題涉及的為運送人與船舶所有人免責事由及海難救助報酬的問題 試分 點析之如下 台菲公司 對戊無須負責 因戊之貨損係由遭遇颱風所致 依海商法第 69 條第 4 款 因天災所致貨 物之毀損滅失 故若台菲公司已盡海商法第 62 條及第 63 條之義務 即 得依該條款主張免責 台菲公司 對己無須負責 因己之貨物遭救 故其損失僅為該貨物之遲到損失 依民法第 634 條本 文之規定 己似可向運送人請求遲到之損害 不過運送人是否仍可依上 述主張免責 誠屬疑問 其原因為海商法第 69 條僅規定 因下列事由 所發生之毀損或滅失 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不負賠償責任 但並未規定 貨物之 遲到 可在免責之範圍 則引發爭議 不過 學者通說認為 基於保護運送人之立場 對於貨物遲到之損失 亦應在免責之範圍之內 試題 商事法 歷屆試題 304 關於海難救助之報酬 依海商法第 102 條之規定 人命救助乃法定義務 原則上對 人命救助 救助人不得請求報酬 若係對船貨之救助 依海 商法第 103 條第 1 項 對於船舶或船舶上財物施以救助而有效果者 得 按其效果請求相當之報酬 然而 為免海難發生 同時危急人貨時 各船舶輕人重貨 故海商法第 107 條特別規定 於實行施救中救人者 對於船舶及財物救助報酬金 有參加分配之權 依題所示 此救助行為過程涉及 對人救助 及 對物救助 已之貨物 為 B 輪所救助 故 B 輪之船長及海員可依海商法第 103 條第 1 項向己請 求救助報酬 而 A 輪之船長及海員雖不得因為救了甲乙丙丁而向其請求 報酬 但可參加分配救助已之貨物之報酬 莫凡 海商法體系重點整理 田齊 海商法例題演練 第三單元九十三年律師海商法試題暨解析 305 A 公司以其所有之船舶 向 C 銀行設定抵押權 擔保借款 雙方訂有抵 押權設定書面契約並完成抵押權設定登記 嗣 A 公司以該船舶向 B 保險 公司投保船舶保險 約定保險標的價值為新台幣 以下同 十億元 保險 金額亦為十億元 保險單上並載明 C 銀行為保險受益人 其後 A 公司又 以該船舶 向 D 銀行設定抵押權 擔保借款 雙方訂有抵押權設定書面 契約但並未完成抵押權設定登記 且未於上揭保單批註 D 銀行為保險受 益人 在上揭保險有效期間 該被保險船舶出海航行 行蹤不明已逾二個 月 而此時 A 公司對於 C 銀行未償還借款餘額尚有四億元 對於 D 銀行 未償還借款餘額尚有二億元 船舶折舊後之市場價值為八億元 若 A 公 司向 B 公司表示委付並請求 B 公司理賠 B 公司應否負保險責任 若應 負保險責任 應對何人給付多少保險金 93 律 涉及海商法 保險法之交錯 須注意 委付之相關效力 定值保險 民 法第 881 條 超額保險 等相關問題 本題為一具有難度 複雜之考題 為林勳發教授所命題 本題中 A 公司乃以其所有之船舶向 B 保險公司投保 船舶保險 而依海 商法第 127 條第 1 項可知 凡與海上航行有關而可能發生危險之財產權益 皆得為海上保險之標的 因此 船舶保險乃屬於海上保險之一種 而海上 保險的法律適用 參照保險法第 84 條 關於海上保險 適用海商法海上 保險章之規定 與海商法第 126 條 關於海上保險 本章無規定者 適 用保險法之規定 所以須綜合海商法與保險法判斷之 合先敘明 A 公司已向 B 公司表示委付並請求 B 公司理賠 B 保險公司自應負保險 試題 第四單元九十一年司法官保險法試題暨解析 405 被保險人 依現行汽車保險單之規定 除保險單所載之被保險人外 尚 包括經被保險人許可使用或於法律上對被保險汽車之使用應負責任之人 在內 此乃學說上所稱之附加被保險人 從而本件被保險人如將其被保 險汽車許可第三人駕駛 該第三人即為附加被保險人 此際保險人得否 仍依保險法第 53 條之規定 對該第三人或該第三人之僱用人行使代位求 償權 自非無斟酌之餘地 商事法 歷屆試題 406 試附具理由回答下列問題 保險法所規定之通知義務有幾種 對於此等通知義務之違反 他方當事 人是否均得依據保險法第 57 條 當事人之一方對於他方應通知之事項 而怠於通知者 除不可抗力之事故外 不問是否故意 他方得據為解除 保險契約之原因 之規定 解除保險契約 92 律 通知義務及其效果 極類似 80 年律師的考題 本題僅為法條記憶 不難作答 違反通知義務 若是主觀危險增加 保險人得依保險法第 57 條解除契 約 若是客觀危險增加 保險人僅能請求損害賠償而不能解除契約 通知義務 保險法主要規定有二 其一為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 此可 參保險法第 59 條規定 要保人對於保險契約內所載增加危險之情形 應通知者 應於知悉後通知保險人 危險增加 由於要保人或被 保險人之行為所致 其危險達於應增加保險費或終止契約之程度者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應先通知保險人 危險增加 不由於要保人或 被保險人之行為所致者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應於知悉後十日內通知保 險人 危險減少時 被保險人得請求保險人重新核定保費 其二為保險事故發生的通知義務 此可參保險法第 58 條規定 要保 人 被保險人或受益人 遇有保險人應負保險責任之事故發生 除本 法另有規定 或契約另有訂定外 應於知悉後五日內通知保險人 通知義務違反的效果 不一而足 須分別情形討論 試題 第四單元九十二年律師保險法試題暨解析 407 主觀的危險增加 保險 59 保險人得依保險法第 57 條解除契約 客觀的危險增加與保險事故發生的通知義務 有爭議 有認為保險 人不但可以依據保險法第 63 條規定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不於第五 十八條 第五十九條第三項所規定之限期內為通知者 對於保險人 因此所受之損失 應負賠償責任 請求損害賠償 且可以依據保 險法第 57 條解除契約 且解除契約還不影響已經發生的損害賠償請 求權 民 260 55 台上 1188 判例 但一般認為保險法第 63 條應 該是保險法第 57 條的特別規定 換言之 保險人僅能請求損害賠償 而不能解除契約 理由為就可責性而言 主觀的危險增加大於客觀 的危險增加 且客觀的危險增加與保險事故發生的通知義務可責性 甚低 張新平 海商法 第 347 360 頁 最高法院 55 年台上字第 1188 號判例 民法第 260 條規定解除權之行使 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 據此規定 債權人 解除契約時 得併行請求損害賠償 惟其請求損害賠償 並非另因契約解除所 生之新賠償請求權 乃使因債務不履行 給付不能或給付遲延 所生之舊賠 償請求權 不因解除失其存在 仍得請求而已 故其賠償範圍 應依一般損害 賠償之法則 即民法第 260 條定之 其損害賠償請求權 自債務不履行時起即 可行使 其消滅時效 亦自該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 最高法院 85 年台上字第 2145 號判決 與保險法第 57 條規定 當事人之一方對於他方應通知之事項而怠於通 知者 除不可抗力之事故外 不問是否故意 他方得據為解除保險契約 之原因 對照觀之 似於上訴人違反汽車保險共同條款第 15 條約定之 五日內以書面通知被上訴人 之義務時 被上訴人始得依保險法第 57 條規定解除保險契約 乃原審遽以上訴人未履行立即報警處理之通知義 務 即行認定 被上訴人依保險法第 57 條規定解除保險契約 為屬有據 進而為上訴人敗訴判決 自屬可議 商事法 歷屆試題 408 甲以自己為被保險人向 A 人壽保險公司投保前 經醫院檢查結果證實已 患有肝癌然甲隱匿而未告知 A A 經核保手續後同意承保並簽發保險單與 甲 保險期間內甲因肝癌而死亡 試問 A 應否給付保險金與受益人 若 甲係於訂約兩年後而尚於民法撤銷意思表示之除斥期間內始因肝癌而死 亡 其結果有無不同 92 司 告知義務 為本題解題關鍵 甲未據實告知已罹患肝癌 最後也死於肝癌 具備因果關係 是 A 得依 據保險法第 64 條第 2 項解除契約 拒絕給付保險金 甲未據實告知已罹患肝癌 違反保險法第 64 條的據實說明義務 保險事故發生 保險人是否得以要保人或被保險違反據實說明義務為 由來解除契約 容有不同見解 有採危險估計說 即不論危險之發生 是否與違反據實說明義務的事項有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說 即危險 之發生須與違反據實說明義務的事項有因果關係 現行保險法 64 但書採之 與對價平衡說 縱使危險之發生與違反據實說明義務的 事項沒有因果關係 但若違反據實說明義務的事項已經達到足以變更 保險人對於危險的估計 亦即達到拒保的程度 保險人亦得解除契 約 惟本例中 無論係採何說 A 皆得解除契約 蓋甲未據實告知已罹患 肝癌 最後也死於肝癌 絕對具備因果關係 A 仍可依民法第 92 條規定主張撤銷權 試題 第四單元九十二年司法官保險法試題暨解析 409 A 原本的保險法第 64 條的解除權已因保險契約訂立後二年的除斥期 間之經過而消滅 保險 64 問題的重點在於此時 A 可否主張民法第 92 條的被詐欺的撤銷權 否定說 為避免保險法第 64 條第 3 項 前項解除契約權 自保險 人知有解除之原因後 經過一個月不行使而消滅 或契約訂立後經 過二年 即有可以解除之原因 亦不得解除契約 成為具文 蓋 因詐欺而撤銷意思表示的除斥期間為一年與十年 顯較保險法第 64 條第 3 項為長久 故應認保險法第 64 條為民法第 92 條之特別規定 應排除民法詐欺規定而僅適用保險法第 64 條之規定 參照最高法院 86 11 5 第 9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肯定說 保險法第 64 條第 3 項係限制解除權的行使 而非限制民法 第 92 條撤銷權的行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