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毕业论文任务书 I开题报告 II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III评阅教师评语 IV答辩会议记录 V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 VII前言 1正文 11 心理疲劳概述 21.1 疲劳与心理疲劳 1.2 心理疲劳的症状及类型 1.3 心理疲劳研究的历史综述 51.4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研究意义 6 2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考察 2.1 调查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2.2 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工具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考察的结果与分析 10 3.1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的特点及分析 103.2 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特点及分析 123.3 讨论与结论 144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分析 154.1 家庭因素 154.2 学校因素 154.3 社会因素 154.4 个体自我因素 5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应对策略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21附录: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调查问卷 23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考察及应对策略研究学 生:但兵兵,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指导教师:吴锡改,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大学生心理疲劳已不算是一件新鲜事物,可是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疲劳有加重的趋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逐渐下降,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弱,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封闭式问卷FAI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大学生群体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地区等的心理疲劳现象,总结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并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研究发现:(1 )当前大学生处于轻度心理疲劳阶;(2)大学生心理疲劳在性别、年级、家庭住址、独生子女和专业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 在性别变量上,男生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女生; 在年级变量上,心理疲劳程度是大二大四大三大一; 在独生子女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疲劳程度; 在家庭住址的变量上,城镇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高于农村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 在专业的变量上,理科生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文科生的心理疲劳程度。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疲劳 现状考察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VI心理疲劳概述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fatigu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trategies Student: Bingbing D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Tutor : Xigai W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present in most peoples eyes, mental fatigue is a fresh thing, but notable is,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fatigue is increased,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decreased gradually,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ability is more weak,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brook no delay.Stud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fatigue status, caus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f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growth can provide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guidance, for schools teaching work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 provision of effective measures, but also for teachers, family and community to provide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ainly through the closed questionnaire FAI1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 population in the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professions and areas of mental fatigue are like, summed up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status,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In the propose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mainly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 separately from the students,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four resp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fatigue influence degree analysis, summed up some can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and measure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fatigue 前 言大学生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是社会的精英,是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来丰富和充实自己,以应对来自学业上的压力,还要面临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激烈竞争。来自两方面的要求和压力,使大学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自2000年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的殿堂,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却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太累、太疲劳已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了。与此同时,心理疲劳也导致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下降。大学生心理疲劳的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该课题紧扣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及目前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选题。本文通过以下五个部分来论述: 第一部分:心理疲劳概述。本部分主要研究心理疲劳的定义、症状、种类,心理疲劳研究的历史综述及其研究意义,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疲劳做一个简要的概括。第二部分: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考察。本部分主要通过调查的目的、调查方法的选择、问卷的选择与使用、FAI的简介以及被试的选择来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考察的结果与分析。本部分阐述了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考察的实际情况,主要概括了问卷的调查结果,并加以分析和讨论,以表格和数字的形式详细具体地表征出现状和得出最终的结论。第四部分: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分析。本部分主要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四个方面来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种种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应对策略。主要是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心理疲劳的调试方法。本部分内容参考以往的对策并在具体调查的结果中总结出一系列新的对策。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考察及应对策略研究学 生:但兵兵,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指导教师:吴锡改,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大学生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是社会的精英,是富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来丰富和充实自己,以应对来自学业上的压力,还要面临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激烈竞争。来自两方面的要求和压力,使大学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自2000年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的殿堂,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却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太累、太疲劳已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了。与此同时,心理疲劳也导致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下降。大学生心理疲劳的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该课题紧扣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及目前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选题。1 心理疲劳概述1.1 疲劳与心理疲劳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关于疲劳的确切定义至今尚无定论。无论从事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都会产生疲劳。法国学者提出:疲劳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表现为组织和器官的兴奋性降低;Joseph等认为疲劳是一种倦怠,精力不够或周身精疲力竭的感觉1;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将疲劳定义为人或动物因活动而产生暂时性机能降低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变化;日本工业心理学手册对疲劳作了类似的定义,认为疲劳是由于外环境的变化使机体长期处于负荷状态或是由于内环境的变化,导致劳动情绪下降以及劳动效率下降,最终出现内环境平衡失调,从而产生精神与生理上的疲劳2。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于疲劳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考察其作业成绩的降低与否,认为疲劳表现为难以继续进行活动及工作效率的下降。第二,从现象学角度,考察身体不适的主观感觉,将疲劳看作是一种被体验到的内部状态。第三,按照生理学观点,考察生物机能失调的表现。疲劳是许多生理变化的最后结果,其发生既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也有整体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的改变2。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是一个比较宽泛而模糊的概念,似乎适用于描述几乎所有行业的各种心理疲劳现象,是一个无边界概念。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都从各自行业角度提及心理疲劳一词,并用其描述和解释各种不同的心理疲劳现象,可见该概念只是一种习惯性表述,缺乏具体的和较为稳定的概念内涵与指向。因而心理学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恶劣的情绪逐渐形成的;有的认为是指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有的指情绪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学习无味;有的指倦于学习,对事物产生退缩感,对本来不相干的刺激特别敏感(如饥饿、姿势不舒服的反应等),感到时间难于打发。总之,学生心理疲劳就是指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反应迟缓,倦于学习,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而引发学习能力下降的一种表现3。1.2 心理疲劳的症状及类型1.2.1 心理疲劳的症状表现心理疲劳是个体体验到的一种普遍的厌倦感,是个体心理与行为受到广泛性抑制与损伤的强烈的主观感受。我国学者刘翔平教授在其主编的战胜考试焦虑一书中,曾对青少年心理疲劳的症状表现作了如下描述:(1) 早晨起床后,感到全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常因失眠头晕脑涨、记忆故障、浑身无力,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谈,中午、晚上特别感到困乏,但又难以入睡;(2) 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思维迟钝、意志力减弱、反应缓慢、认知力下降、注意失调,手脑协调性差,效率低、常出错,容易忘事,什么都懒得去做等现象;(3) 机体的活动失调性增加,肌肉感知觉模糊,运动表象不清晰, 动觉紊乱;(4)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迟钝,全身感到不舒服:眩晕、头重、头痛、背酸、恶心等;(5) 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内分泌紊乱、食欲差、挑食、口味变化快等;(6) 心烦意乱,精疲力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还可能发生其他心因性疾病;(7) 往往神经过敏、情绪烦躁、心情压抑、焦虑厌倦、百无聊赖、容易感情冲动,有时芝麻大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大动肝火。1.2.2 心理疲劳的类型划分探讨和准确把握心理疲劳的具体类型,对于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心理疲劳的对策与方略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研究文献,心理疲劳一般可分为下列具体类型:(1)认知类心理疲劳认知类心理疲劳是因认知活动过于紧张或认知活动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心理疲劳,是青少年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疲劳反应。学习是学生不可回避、不可投机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社会要求和家长期望,同时他们还受自己成就动机的驱使,这种无法摆脱的压力,常使他们处于两难困境中,不学不行,非学不可;但又深感学有困苦、难见显效,于是就会滋生出情绪烦躁、注意涣散、感觉失调、动觉紊乱、记忆故障、意识衰退等心理性疲劳反应。(2)交际类心理疲劳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对话、沟通的互动舞台。可现实生活中,很有一部分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因为不会处理人际的关系,容易形成交际类心理疲劳。据笔者的咨询案例统计,青少年中有76.69%的不愉快是由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其中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非原则性的冲突。师生或生生关系不良,都可能导致学生消沉、逆反、恐惧、憎恨、自卑、敌视、懈怠等不良心理倾向,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种不良心境就会产生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与焦虑,产生交际类心理疲劳。(3)情绪类心理疲劳有心理疲劳的人中,大部分存在着过度的情绪焦虑。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曾言:“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情绪的影响,纯粹由生理而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冲突,特别是抑郁和焦虑,往往是精神疲惫最常见的原因。比如:学业压力大、工作不顺、人际关系紧张、同学不和、恋友分手、住房拥挤、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事件得不到及时解决,压抑在内心深处,随时间推移就会出现情绪类疲劳反应。(4)动机性心理疲劳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发起行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外部诱因结合而成的心理状态,它对人们的活动起着动员、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许多人的心理疲劳,就表现为动机欠佳,意志消退,不思进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冷漠和退缩。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的疲劳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中体会到疲劳的程度,依赖于个体对完成这次任务的需要和动机的水平。心理学的许多实例研究也表明,动机和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动机缺乏、态度不良,疲劳感就会成倍增加。1.3 心理疲劳研究的历史综述1.3.1 心理疲劳研究的历史起源(这部分内容写的太简单,思路不宽,要扩充表述的视野,大大增加表述的字数)疲劳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有记载的最早进行疲劳试验研究的是德国的W.A.艾伯特。法国的J.-V.彭赛列首先论述了疲劳问题并提出“疲劳”这一术语。在1943年Bartlett发现了心理疲劳最难以执行自上而下的加工。但疲劳研究的奠基人则是德国的A.沃勒,他在19世纪5060年代最早得到表征疲劳性能的S-N曲线并提出疲劳极限的概念。1.3.2 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要扩充写,写的全面一点、深刻一些)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心理疲劳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目前的研究指出,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表现为: (1) 唐钧于1998年12月中旬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大学生心理疲劳的抽样调查。以中国人民大学95、96级的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多段随机抽样抽取10个班,共200人。唐钧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有高度心理疲劳的大学生高达9.8%4。 (2) 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在总体上,有20%-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另一项有关大学生心理疲劳的调查也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心理疲劳倾向的占26.8%,低度心理疲劳的占13.4%5 。 (3) 上海医科大学健康教育教研室最近对上海市市民的疲劳状况作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8-45岁的中青年中将近1/3的人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疲劳状态。其中眼疲劳患者为全国之最,比例高达47.1%。疲劳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疾病发生率上升6。 (4)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在华中、华东、京津地区28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发现,57.4的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就业7。1.4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研究意义1.4.1 理论意义 大学生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青年中期(18-25)8,这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稳定成熟。然而,作为成年早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冲突和困难,在心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成熟。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可以了解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分析其原因,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心理疲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大学担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大学教育的好坏。大学生心理疲劳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的研究,可以丰富高校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1.4.2 实践意义心理疲劳是每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9,是医疗和交通等事故的罪魁祸首10,正在成为现代人类的“隐形杀手”,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方方面面。大学是社会的一角,是求学和成才的地方,是学生实现自身理想的平台。在众人的眼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和未来的希望。然而,作为时代宠儿的大学生却受到了心理疲劳的影响。“太累”、“太疲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从以往相关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的研究,结合大学自身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可以缓解或解除大学生的心理疲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大学渡过,在大学这个良好的平台上学习、生活和成才。从这个平台中,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对于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大学生需要社会尤其是学校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其目的在于通过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环境的适应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怎样成长及未来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大学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干预已成为每一个高校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第 27 页 (共 27 页)2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考察2.1调查研究的目的与假设2.1.1调查研究的目的(写的太简单,要写的充分和全面些才行) 本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疲劳现状,来了解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同时,本问卷的结果可以验证以前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疲劳研究的结论。2.1.2调查研究的假设(写的太简单,要写的充分和全面些才行)本问卷调查的研究假设有:1、大学生的心理疲劳处于轻度疲劳阶段;2、大学生心理疲劳在性别、年级、家庭住址、独生子女和专业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性差异。2.2 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工具社会学家Maxwell提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的设定与研究问题所要探讨的内容、问题陈述中所隐含的前设以及研究所期待的结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11。通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地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这种方法真实的反应了原因;量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者通过实验、调查认识客观世界,最终获得不断积累的、经过科学检验和概括的、可以重复检测的“事实”、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些事实基础上的规律,而且可以根据这些知识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关于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现状、原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需要对大学生的现状现象和现状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客观和方便原则,本文选择了量的研究,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并通过分析总结针对大学生心理疲劳可以采用的干预策略。2.2 .1调查研究的对象本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长江大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88份,问卷回收率97%,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91%。具体情况如下:表1 样本构成情况一览表 人口变量人 数比例%合 计性 别男 16745.9364 女 197 54.1年级大 一 91 25.0364大 二 106 29.1大 三 84 23.1大 四 83 22.8家庭所在地农 村 283 77.5364城 镇 82 22.5独生子女是 81 22.3364否 283 77.7专业文科 195 53.6 364理科 169 46.42.2 .1调查研究的工具根据文献参考和理论分析,并联系自身实际,采用了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1,问卷调查涉及到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疲劳的程度、疲劳情境的特异性、疲劳的心理结果,以及疲劳的反应。问卷采用自评的方式进行,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第二部分是选择题,被试只需要对这29个选项做出评价。 疲劳评定量表1(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是由美国精神行为科学研究室的Josoph E.Schwartz 及神经学研究室的Lina Jandorf等人于 1993年制定的。 疲劳是一个非特异症状。可见于慢性疲劳综合征,重症抑郁,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疾病,恶性肿瘤,肾衰多发性硬化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中,也可见于健康人。尽管疲劳在人群中是一个常见的重要的表现,但一直缺乏合适的评定方法。Josoph E等人在最初研制的9条目疲劳严重程度量表12(FatigueSeverity Scale,FSS)的基础上,研究并形成了29条目的疲劳评量表,用于评定以疲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及健康者的疲劳特征、程度等,其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两周。疲劳评定量表(FAI)由29个陈述句及相应的答案选项组成。每一个条目都是与疲劳有关的描述,按17级评分。经因子分析,FAI主要包括四个因子,即四个亚量表。因子1为疲劳严重程度量表(Global Fatigue Severity Subscale),用以定量地测定疲劳的程度,包括第5,1822,2428 共11个条目;因子2为疲劳的环境特异性量表(Situation-Specific Fatigue Subscale),用以测定疲劳对特异性环境(寒、热、精神紧张等)的敏感性,评价该疲劳是否具有情境的特异性,包括第 611,13,1617共9个条目;因子3为疲劳的结果量表(Fatigue Consequance Subscale),用以测定疲劳可能导致的心理后果,如缺乏耐心,欲望降低,不能集中注意力等,包括第24,23,29共5个条目;因子4为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量表(Responsiveness to rest/sleep),用以测定疲劳是否对休息或睡眠有反应,包括第1,12,1415共4个条目。FAI为一短程评定量表,操作方便,能较准确地定量评价疲劳的程度及特点.FAI中各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满意度,其值Cronbachdans 很高,范围为0.700.92。Joseph E.等还将以前出版的疲劳严重程度量表11与FAI中的因子1作了相关性比较,相关系数r=0.976。另外,通过将正常人与各种和疲劳有关的疾病比较,发现FAI不仅可将正常人的疲劳与病人的疲劳区分开来(以分值4为界,正常人的因子1分值0.05)。表7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性别差异的t检验维度 男(N=167) M SD 女(N=197) M SD T 因子 1 4.251.022 4.09.990 1.638因子 2 4.360.918 4.49.837 -1.406 因子 3 4.321.099 4.51.955 -1.694 因子 4 4.751.077 4.94.923 -1.846(注:*代表P0.05,以下均同)3.2.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疲劳概况从表8可以得知,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除在因子2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8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年级差异F检验维度大一(N=91)M SD 大二(N=106)M SD大三(N=84) M SD大四(N=83)M SDF因子 14.071.0004.231.1804.13.8844.191.007.446因子 24.20.898 4.45.9244.53.711 4.54.9102.881*因子 34.36.9344.601.1394.33.995 4.36.9931.458因子 44.851.0854.93.9564.87.8594.721.091.7523.2.3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心理疲劳概况从表9可以得知,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在所有维度上,是否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9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的t检验维度是(N=81)M SD否(N=283)M SD T因子 14.131.1014.16.980-.307因子 24.49.8994.41.870.650因子 34.521.1204.40.998.908因子 44.991.1184.81.962 1.4783.2.4 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疲劳概况从表10可以得知,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在所有维度上,地区差异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10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地区差异的t检验维度农村(N=282)M SD城镇(N=82)M SDT因子 1 4.13.9964.251.046 -.916因子 2 4.390.8634.570.912-1.680因子 3 4.371.0364.590.980-1.705因子 4 4.83.9684.941.106-.8703.2.5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疲劳概况从表11可以得知,大学生心理疲劳现状在所有维度上,专业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11 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专业差异的t检验维度文科(N=195)M SD理科(N=169)M SD T因子 14.201.0144.111.000 .763因子 24.48.917 4.37.8251.187因子 34.391.0334.451.021-.541因子 44.89.9794.801.024.8873.3 讨论与结论3.3.1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得分都不高,处于轻度心理疲劳的状态。在这点上,与以往张观浩、骆勇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从表2中可看出,男生的心理疲劳程度稍低于女生的心理疲劳程度。这个结果与骆勇和杨善才的研究结果一致。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二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最高,大四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大三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大一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最低。从表4中可看出,独生子女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疲劳程度。其具体原因未明,可能是独生子女抗疲劳能力低于非独生子女的抗疲劳能力。从表5中可看出,城镇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其原因未明,可能与城镇大学生需要进行更多的抉择有关。从表6中可看出,理科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文科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其原因未明,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从表7至表13中可看出,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在性别、年级、家庭住址、独生子女和专业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3.2 研究结论从上述11个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疲劳处于轻度疲劳阶段,在性别、年级、家庭住址、独生子女和专业五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在性别维度上,男生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女生,但都处于轻度心理疲劳阶;(2)在年级维度上,心理疲劳程度是大二大四大三大一;(3)在独生子女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疲劳程度;(4)在家庭住址维度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高于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疲劳程度;(5)在专业的维度上,理科生的心理疲劳程度高于文科生的心理疲劳程度。总体上,大学生的心理疲劳都处于轻度疲劳阶段。这点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一致,其他的几项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符。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分析4 大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分析以往的研究指出,引起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4.1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培养大学生基本认知能力的摇篮。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大学生防止心理疲劳的产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过王玉洁等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比较健康;接受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的大学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除了教养方式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压力,使他们感到心理疲劳。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中特定子女教育支出分担及保障协议范本
- 体育赛事赞助担保合同风险规避与权益保障
- 电力施工合同签订与施工期合同履行及竣工验收规范
- 物业服务合同终止与社区环境修复及恢复协议
- 智算中心扩建项目技术方案
- 化工车间安全员考核及答案
- 博望区营销推广计划方案
- 恩施环保应急预案(3篇)
- 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2025年行业标准化与认证体系构建策略报告
- 2025年通信基站储能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标准与规范报告
- 8000字法律毕业论文
- 2025年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法院公开招聘聘用制书记员、辅警、文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贵阳市202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蚌埠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岗位招聘20名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美发编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同期线损培训课件
- 反诈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钢筋加工棚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电梯检验员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试题试卷(含解析)
- 眼整形课件教学课件
- 公司法务知识培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