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1页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2页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3页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4页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第八十一中学“三动五学”动力课堂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实践报告刘诗琪 2018171101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刘诗琪授课班级七年级(1)班授课时间2018.11.22课 题海陆的变迁课 型新课教 学 设 计教学目标1. 能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正确理解“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 能对照“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3.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4. 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和火山、地震的分布。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大陆与大洋电子拼图教 学 过 程预测及策略导学创设情境:沧海桑田的由来及相关案例。自学1. 书P37活动,播放视频喜马拉雅山 脉的形成思考:结合课件,思考P37-38三幅图说明了什么。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里不断扩大。【学生总结】变迁的原因:1. 地壳运动2. 海平面升降3. 人类活动互学2.【教师】海陆位置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固定不变?【学生活动】用剪好的各大洲轮廓,看南美洲和非洲是否两块大陆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尝试拼出各大洲成为一个联合大陆的形状。 阅读P39-P41阅读材料,小组学习,说明大陆漂移说的由来以及基本观点。通过剪纸发现,南美洲和非洲从轮廓上,可以拼成一个整体。(演示电子地图)讲学3.P40活动,如何证实大陆漂移说?(或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1)南美洲与非洲分布着极其相似的古老地层。(2)南美洲与非洲同一时期相同的古生物化石。4.简单拓展海底扩张学说(1)定义: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2)基本观点: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四大洋时刻都处于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是什么引起大陆漂移的?5.板块的运动(1)地球表面六大板块(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内部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2)板块边界类型、名称以及运动方式。(3)板块运动的影响:对照“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学生活动:学生演示消亡边界的运动 学生演示生长边界的运动过渡到板块运动学说时需要引导理解。学生看视频总结回答并完成活动检学P43活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课堂小结 歌曲:贝加尔湖畔版板块构造理论根据时间播放贝加尔湖畔版板块构造理论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喜欢的方式,并且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自己看,自己学并且自己汇报。在迎检的评价中也拿了优,但是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层次其实很窄,要求学生素质较高,配合较好。并且本节课应该适当增加教师总结,学生通过活动记忆的知识口语化现象严重,需要教师规范梳理总结知识点。海陆的变迁实践报告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建议思考的问题1. 如何将本章的理论性过强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探讨容易理解的知识。2. 如何激发学生本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能力。3.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转变。案例背景本节课是武汉市第八十一中学(江岸区公办学校第一梯队中学)迎接区级现代化学校建设检查的一节公开评价课,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并前期准备以及磨课两个星期的时间。案例描述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知识零散,不成体系,很多学生甚至只知道海陆是会发生变化的,书中提到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讲述了自然原因中的大陆漂移假说以及板块构造假说。如何将理论性如此强的一节内容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能力,是我备课时思考的一个重点内容。为达到学校迎检评价为优的要求,前期让学生做了许多准备,让学生自己课下预习,寻找海陆变迁的经典案例,勾画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并思考如何才能让各大洲成为一个整体大陆,并欣赏歌曲贝加尔湖畔版板块构造理论。因为是迎检课,所以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提前五分钟全部进教室坐好,并做好了课前准备,期间我下发了本节课导学案,学生用铅笔在导学案上填涂预习。上课后,以“沧海桑田”一词作为导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沧海桑田的由来。现象1:学生遇到难以判断的知识点所运用的技巧:学生:沧海桑田一词是说以前麻姑去一位仙人家赴宴,说道距离我上次见你,已经见过东海三次变成桑田了,比喻事实变化很大。老师:很好,请坐下。在语文中沧海桑田的释义是比喻事实变化很大,而在我们本课学习内容中是指的,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这个过程或者现象。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海陆变迁的实例呢?学生举手踊跃,点了三位学生回答。学生A:图瓦卢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不得不举国搬迁。学生B:渭河平原的形成也是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C:日本2011年大地震导致日本多处陆地下沉。学生们举例质量确实是超乎我的想象,他们课下准备做的相当充足,在简单的解释了渭河平原的成因之后,利用互联网给他们展示了提到的案例耳朵相关图片后,学生开始完成小组讨论,分析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里不断扩大。这三个现象的成因是什么。在导学案上给了学生三个原因让他们对应:A地壳运动 B海平面升降 C人类活动。小组讨论后,随机点出一位小组代表回答。小组代表:我不能确定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因为什么,所以利用的排除法,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痕迹,人类无法在海底生活所以这里肯定有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是人为形成的所以是人类活动,喜马拉雅山只剩下了地壳运动。这个答案并不是我设想中的答案,但是却给我提供了学生的一种新的思路。在无法确定答案的情况下,可以用另一种逆向思维,利用排除法做好。紧接着,给学生观看了视频,模拟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证明海陆确实是变化的。现象2:学生动手探究能力【教师】海陆位置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固定不变?【学生活动】用剪好的各大洲轮廓,看南美洲和非洲是否两块大陆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尝试拼出各大洲成为一个联合大陆的形状。 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猜想的“泛大陆”的形状也各种各样。 再利用flash动画,由现在到数百万年前,让学生观察大陆的变化过程以及“泛大陆”的形状,最后由数百万年前回到回现在。学生通过猜想,证实,观察,了解到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并明确,七大洲四大洋并不是“泛大陆”一次分裂形成的,是经过了多次形成的。现象三:模拟翻转课堂片段模式通过播放时长为5分钟的板块构造理论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1.全球一共几大板块? 2.板块边界有几种? 3.不同的板块边界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先观看视频,然后小组汇总,完成本部分学习的小组汇报。小组1:一共六大板块,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容易形成海洋,消亡边界容易形成山脉。然后,底下有小组踊跃举手,觉得小组1汇报的不全面。小组2:生长边界还容易形成裂谷和海岭,消亡边界还有形成海沟和海岸山脉。在板块边界还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随后小组2,派了5名组员演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活动方式。两名女生共同拿着一张纸,然后同时后退,纸张发生破碎。这是他们小组理解的生长边界的运动方式。然而三名女生上台,两名女生向中间女生移动,并将中间女生挤出队列,这是消亡边界的运动模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及演示活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现象四: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曲调,记忆相关知识播放贝加尔湖畔版板块构造理论,学生听着曲调自发开始哼唱,用过歌曲自制MV,巩固梳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换一种更受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记忆。课后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优点:1、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2、 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 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4、 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