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芹老师对幕墙点滴问题的精辟见解.doc_第1页
张芹老师对幕墙点滴问题的精辟见解.doc_第2页
张芹老师对幕墙点滴问题的精辟见解.doc_第3页
张芹老师对幕墙点滴问题的精辟见解.doc_第4页
张芹老师对幕墙点滴问题的精辟见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芹老师对网友提问的回答建筑幕墙设计风荷载取值的再讨论2一玻璃幕墙设计风荷载计算中,基本风压是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还是要提高到取100年的基本风压值2二怎样评价风洞试验报告2关于铝型材壁厚问题4一级焊缝、二级焊缝的划分,GB50017第7.1.1条有详细规定。10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第6.1.1条规定:“框支承玻璃幕墙单片玻璃的厚度不应小于6mm,夹层玻璃的单片厚度不宜小于5mm,夹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单片玻璃厚度差不宜大于3mm。”11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系位移计算11胶缝强度设计值是不是可以用各厂产品样本中的参数除以你的解答中规定K2值后采用?12请介绍露点温度计算公式和算例。13幕墙风荷载标准值,什麽情况下用WK=zszW0 公式 计算?什麽情况下用WK=g zszW0 公式计算?13玻璃幕墙设计风荷载计算中,基本风压是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还是要提高到取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14为什么要取2km为半径的迎风半园影响范围?14如果没有设开启扇的幕墙是否要考虑内表面压(吸)力?14JGJ133-2001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第5.2.3条关于风荷载的规定和GB50009和JGJ102-2003不一样,应该怎样执行?15在上海市做幕墙,设计风荷载应如何取值,是采用上海市标准DBJ08-56-96第5.2.1条的公式,还是采用GB50009第7.1.1条公式(JGJ102-2003第5.3.2条的公式)?15对偏心受压立柱,其截面宽厚比应符合本规范第6.2.1条的相应规定。”的规定不一致,请问究竟应该怎样执行?15问: 建筑幕墙钢横梁与钢立柱的连接能否焊接?17对幕墙防雷做法的一些疑惑,请专家指正17怎样划分幕墙和窗?18行政许可的依据19龚昌基的文章有关幕墙设计的几点疑问19室内幕墙风荷载值如何取20斜玻璃幕墙风荷载体型系数如何取20500 mm宽窗百页 力学验算20计算采光顶玻璃的雪荷载标准值时,积雪分布系数为什么一定要取不均匀分布的情况?21请你介绍在门窗工程设计计算中如何应用荷载规范局部修订后的风荷载标准值。21钢制膨胀螺栓在幕墙工程中能否使用?21膨胀螺栓可不可以用在幕墙上21化学锚栓介绍22化学锚栓接触的连接件23请教采用点式玻璃采光顶的荷载如何输入?26设计雨蓬时要验算正风压27雨蓬积雪分布系数27建筑幕墙设计风荷载取值的再讨论 建筑幕墙设计风荷载是玻璃幕墙设计诸荷载(作用)中最重要的一项。它的取值直接影响玻璃幕墙的安全,尤其是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设计风荷载更要慎重采用。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指出,“经验表明,玻璃幕墙的设计主要取决于风荷载作用,对于体型复杂的幕墙工程或房屋高度较高(比如超过200m)的幕墙工程,应确保风荷载作用下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对幕墙起控制作用的是风荷载。幕墙面板本身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避免在风荷载作用下破碎。我国沿海地区经常受台风的袭击,设计中应考虑有足够的抗风能力。”鉴于设计风荷载对玻璃幕墙设计的重要性,在台风过后,不少地区对台风给玻璃幕墙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也有不少学者对玻璃幕墙进行了风洞试验和风力测试分析,提出了很多论文和报告,这些论文和报告对完善玻璃幕墙设计风荷载起极大作用,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和全国同行们讨论。 一玻璃幕墙设计风荷载计算中,基本风压是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还是要提高到取100年的基本风压值 GB50009指出:“对于围护结构,其重要性与主体结构相比要低些,仍可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 现在有些地方建设部门,以厦门9914号台风、浙江2005年云娜台风的瞬时风速为由,提出要改取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这是由于当地新闻单位误导的结果,厦门9914号台风阵风风速46米/秒,按厦门1958年1961年221次风过程统计分析,瞬时风速为10分钟平均风速的1.45倍,按此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31.72米/秒(按全世界平均值1.5倍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30.67米/秒),为11级风(风速28.532.6米/秒),不是14级风(风的等级表只有012级,12级为风速32.6米/秒,没有14级风),按厦门基本风压0.80kN/m2折算风速为35.78米/秒,即厦门9914号台风远未达到厦门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2005年云娜台风,温州阵风风速36.9米/秒(按全世界平均值1.5倍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24.6米/秒),为10级风(风速24.528.4米/秒)未达到其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0.60 kN/m2(折算基本风速31米/秒);下大陈阵风风速58.7米/秒(按全世界平均值1.5倍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39.13米/秒),为12级风(风速32.6米/秒)但未达到其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1.4kN/m2 (折算基本风速47.33米/秒)。说明玻璃幕墙设计风荷载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计算是可行的。 二怎样评价风洞试验报告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102-2003规定:“玻璃幕墙的风荷载标准值可按风洞试验结果确定;玻璃幕墙高度大于200m或体型、风荷载环境复杂时,宜进行风洞试验确定风荷载。” 有的论文提出:“风洞试验值比规范更精确”。“ 风洞试验之所以精确,因为它真正模拟表现出了风对于不同建筑物的影响”。上海中心“由国际著名风工程专家主持边界层风洞试验室完成的风洞实验。其实验数据翔实,方法可靠,结论合理。”这些论点值得商榷。 我们要认识到,风洞不能自动创造某建筑物所在地点的风环境,并得出建筑物表面各处风荷载。建筑物所在地区的风速是通过风速仪等仪器长期观测纪录、并经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的;对风剖面还要用高桅塔或高空气球来测得不同高度风速后进行数理分析、回归成公式来表述。因此不是风洞创造预定的风环境,而是人根据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确定风环境有关参数,风洞试验时在风洞中摸拟大风边界层流场,风洞中摸拟的风环境与再现的预计风环境近似程度完全取决于人对风环境有关参数的理解和运用。如果风环境参数选择不当,则模拟的风环境与预定情况大相径庭。同时还要指出风洞试验的结果主要是体型系数来流风压与建筑表面实际(压)吸力的比值,也有的风洞试验可在风洞中的各高度调整风速来测得不同高度的压力系数(即体型系数与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近似乘积),各处的风荷载是将测点的压力系数乘以风洞对应点风速换算成实际风环境中风速计算出来的风压,即风荷载是计算值,而不是直接从风洞试验中得到,在计算中采用的风环境计算参数取值直接影响风荷载计算结果。 上海中心风洞试验报告中“对上海风环境进行研究后,在其风洞试验报告所选用的梯度风风压为1.5KPa。这与按规范GB50009中上海地区50年回归期基本风压0.55 KPa,并经风压风速转换后利用规范公式7.6.2-2推导的结果比较,的梯度风风压结论介于地粗面糙度A类B类之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陆家嘴地区为地粗面糙度C类。”上海地区基本风压0.55 KPa是根据上海气象台历年(50年以上)来的最大风速记录,经统计分析确定的(规范对梯度风高度分别规定为hTa=300m、hTb=350m、hTc=400m、hTd=450m)。上述风洞试验报告所选用的梯度风风压为1.5KPa,没有说明梯度风高度取多高,梯度风风速用什么方法(仪器),经过多少(几十)年、取得多少(几十、几百、几千、几万-)个样本,用什么方法得出的。怎样得出比规范更精确的结论的。 在大气边界层内,风速随离地面高度而增大。在大量观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基于相似理论得出的近地层的风速廓线(剖面) 近似符合指数规律,尽管这种方法具有思路清析、概念明确、易于操作的特点,但从对若干个有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地区不同高度最大风速记录统计分析,100m以上风速廓线(剖面)并不符合指数规律,而是呈抛物线或多项式曲线分布。风洞试验时一种方法是取全断面同一流场速度(流场速度的不均匀性小于2%),试验的结果主要是体型系数(来流风压与建筑表面实际(压)吸力的比值),用此体型系数乘以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用风洞对应点风速换算成实际风环境中风速计算的风压的结果即为设计风荷载(阵风还考虑阵风系数)。另一种方法是风洞试验时,在风洞中试验区前设挡板、百页、搁栅、滤网等使试验区风洞剖面上、下各点风速不同,并使风洞风剖面符合规定的指数规律,试验的结果测得不同高度的压力系数(即体型系数与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近似乘积),测点的压力系数乘以风洞对应点风速换算成实际风环境中风速计算出来的风压,得出风荷载值,但是风剖面取不同指数值,会得出不同结果。例如上海中银(浦东国际金融)大厦风洞试验,同济大学取=0.16(基准点取为350 m、基准点风压3.8 KPa),得230m处风荷载为7KPa,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取=0.18(基准点取为230 m、基准点风压1.65KPa),得230m处风荷载为7.49KPa,如果将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取=0.18用算换公式C=(230/10)0.16(230/10)0.18=0.939,7.490.939=7.037.00KPa。上海中心风洞试验报告报告的“风洞试验值与按规范公式计算结果不同,按规范公式计算风压随楼层高度而升高,在400米处,即规范的(C类)梯度风高度趋于平稳。但风洞试验显示风压在260米处达到最大,然后开始随高度上升平稳下降”(也有部分风洞试验报告有类似报告)。不过上述风洞试验报告未说明风洞试验区风洞风剖面指数取值(按C类还是介于地粗面糙度A类B类之间)。风洞试验值与按规范公式计算结果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不能确定,是来流风速对高层建筑的效应就是这样,还是风洞中风环境(有风洞壁约束)与自然界风环境(自由流通)的差异形成的,谁更精确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评价,即在进行过风洞试验的建筑上每隔一定高度,同时设风速仪和风压板,测出某一高度大气流场风速和同一高度建筑上风压值,积累观测资料得出更精确的结论。 风压是速度压,风速只是代表在自由气流中某点的风速,房屋建筑设计时不能直接以该风速作为结构荷载,因为房屋本身并不是理想地使原来的自由风流停滞,而是让气流以不同方式在房屋表面绕过,因此房屋对气流形成某种干扰,要完全从理论上确定气流影响的物体表面的压力,目前还是做不到。一般都是通过试验的方法确定风作用在建筑物表面所引起的压力(吸力)与来流风压的比值,即风荷载体型系数,它表示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作用下的静态压力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与尺度有关(荷载规范共列出38种基本体型),一些高层建筑采用一些特殊的体型(非基本体型),且不同高度采用不同的截面形状,沿高度变化的截面风压分布复杂多变,例如正负风压系数都出现在双园弧面尖角拐角,双园弧面与过渡段交接处的尖角上有极强的压力脉动等,这些分布规律在荷载规范风荷载体型系数表中是查不到的,需要通过风洞试验来验证和确定。 风洞试验用模型为实际尺寸的1/2001/400,如1/400模型上最外一测点距边5mm,它反映的是建筑上距边2m处的风压值,风压值在边角部变化很快,测点微小的变化即会引起较大的偏差,就是说风洞模型在边角部的读数有可能与实际值存在偏差,因此,对于边角部风压值要在风洞试验值的基础上考虑适当调整。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指出:“对封闭式建筑物,考虑到建筑物内实际存在的个别孔口和缝隙,以及机械通风等因素,室内可能存个在正负不同的气压”。“验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二、内表面 对封闭式建筑物,按外表面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而风洞试验只反映外表面的正负风压,因此设计时要在风洞试验值的基础上考虑内表面局部风压体型系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指出:“当多个建筑物,特别是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独建筑物的体型系数s乘以相互干扰征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得出。”当周围有较多高层建筑时,这一群体对风产生特定的群体干扰因而形成了特定的风环境,对所设计的高层建筑也会产生影响,受到群体干扰影响时,对称的截面形状会出现并不对称的风压分布,特别是上游和下游建筑物对气流产生的干扰造成群体干扰影响下的气流特性与单体有很大差别,其风压分布复杂多变,而我国现行规范未考虑群体干扰的影响因素,这些分布规律在荷载规范风荷载体型系数表中是查不到的,需要通过风洞试验来验证和确定。必须指出风洞试验时,群体干扰效应必须采用最不利组合,例如上海中银(浦东国际金融)大厦风洞试验时,进行了有或无交银大厦的对比试验,无交银大厦时北面邻紧交银大厦大面上风压有所增大,有交银大厦时,由于交银大厦的存在,+143米近边缘处局部风压系数增大近4倍。因此,风洞试验时,不仅要考虑现有建筑布局,而且要考虑将来建筑布局变化后的不利影响,取最不利组合。 三怎样理解和执行强制性条文2000年8月25日建设部第81号令发布了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建设中两 类不同标准的属性,即强制性标准的必须执行的原则和推荐性标准自愿采用的的原则。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采取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技术法规是强 制性的,是把那些涉及建设工程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和公共利益的技术要求用法规形式规定下来,严格贯沏在工程建设中,不执行技术法规就是违法,就要受 到处罚。而技术标准除了被技术法规引用部份以外,都是自愿采用的,可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将强制性标准与法律、法规并列起来,使得强制标准在实效上与法律、法规等同,从而确定了强制性标准具有法规文件的属性,也就是说强制性标准本身虽然不是法规,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给予明确了法规的性质。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第三条指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指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第7.1.1条关于风荷载标准值的规定是强制性条文,必须执行,不执行就是违法。如果风洞试验属于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应按建设部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第三条规定:“工程建设中拟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符合现行强制性标准的,应由 拟采用单位提请建设单位组织专题论证,报批准标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工程建设中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现行强制性标准未作规定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上述规定分出了两个层次的界限:A.不符合现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B.现行强制性标准未作规定的。这两种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对于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不符合现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是指现行强制性标准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制,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达不到这些要求或者超过其限制条件,则受规 定的约束;对于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的规定,现行强制性标准未作规定,采纳时应当办理备案程序,责任由采纳单位负责。但是如果国际标准或者国外标准的规定 不符合现行强制性标准规定,则不允许采用。这时,国际标准或者国外标准的规定属于新艺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范畴,则应按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规定进 行审批。 建设部第278号公告规定了采用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核准的行政许可条件、申请材料目录、行政许可程序等有关事项,并规定行政许可办理机构为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四关于双层幕墙设计风荷载取值对于双层幕墙设计风荷载取值,有的学者曾提出,幕墙设计风荷载取阵风(3秒)风速计算的风荷载,作用在外层幕墙的风,通过进风口进入热通道,由于 进风口的阻力,进风口和出风口距离不同及进风口和出风口风压有差异,3秒钟时间来流风不会充满热通道,内层幕墙受到的风压约为外层幕墙的70%80%, 而当风吸力时,内层幕墙受到的风吸力也约为外层幕墙的60%70%。现在有若干风洞试验报告 报告,采样时间15秒,外层幕墙的内侧面压力和内层幕墙的外侧面压力几乎相等,当通风口全部打开时,内层幕墙受到的风压与通风口全封闭时的外层幕墙和其它 单层幕墙基本相同。我认为对内层幕墙的外侧面设计风荷载取值,还要进一步测采样时间为3秒风压力或风吸力时,内层幕墙的外侧面的效应后再分析、确定为好。关于铝型材壁厚问题请问张老师: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中,第6.2.1-2及第6.3.1条(强制性条文)中规定:“型材孔壁与螺钉之间采用螺纹直接受力连接时,其局部厚度尚不应小于螺钉的公称直径。”应如何执行?例如:幕墙的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通过角铝连接,并在立柱侧面壁上直接攻螺纹,采用M6螺钉将角铝固定在立柱上,横梁安装在角铝上。能否理解为“此时的连接螺纹是受剪,不需要局部增加壁厚,只有当螺纹受拉时才考虑增加局部壁厚”。但是,规范中没有说明螺纹要区分受剪或受拉作用。一般情况下,角铝是通过对穿螺栓固定在立柱上的,不涉及此条规范。在施工图审查时该如何掌握此条规定。希望张老师能给于解惑。谢谢!1、zhangqin张老师:理解是正确的 王益明先生: 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对JGJ102-2003第6.2.1条、第6.3.1条,规范编制组已明确为“采用螺纹直接受拉力连接”,不含受剪连接部位.2、一息尚存的人:横梁与立柱的连接方法主要有两种设计思想:一是以销式连接为主的,连接件与横梁连接牢固,连接件与立柱是连接是较弱的,相当于横梁支撑于立柱侧壁上。另外一种,是以角片连接为主。对于使用角片连接而言,由于连接方式较多,受力也是十分的复杂。常用的连接方式有横梁浮搁胀式连接、角片与横梁插接,通槽螺栓式和双向锁死式,对于后两种尽管把横梁和角片也连接牢固了,但由于横梁热胀冷缩,此处的连接仍属于弱侧。可以认为角片与立柱连接牢固,横梁支撑于角片上。横梁和立柱的壁厚,角片的厚度,角片与立柱的连接角片与横梁的连接都会影响此处的受力。尽管如此,最终都可以简化为如下图的力学模型,也就是说角片和立柱处连接的螺栓、螺钉、自攻钉等都会受到拉力。拉力的大小跟L和M的长度都是有关的。就中国目前最常用的连接方式,这个拉力是很大的。对于平衡重力引起的拉力F1和重力Fg接近,甚至很多时候比Fg还要大。对于平衡风荷载引起的拉力F2,如果横梁和角片较小的话,那么它和风荷载传递过来的力Fw也比较接近。即便是横梁和角片比较大,因而拉力力臂较大,拉力小于Fw,这个拉力也不能被忽略,而总拉力FF1+F2就更不能被忽略了。什么叫做“采用螺纹直接受拉力连接”?莫名其妙!这个还分直接和间接?受拉力较大时,就有必要采用些措施来增加螺纹连接的安全型,局部增加壁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法而已。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薄壁结构的螺纹连接可不是螺钉直径越大越好。3、zhangqin张老师:王益民先生提出的问题和我的回答以及王益民先生的回贴,已搞清楚JGJ102-2003第6.2.1条、第6.3.1条是指下列部位(见附件图)的壁厚构造要求。横梁是简支梁,梁端只有剪力和支座反力,支座反力通过角码传至立柱,角码与立柱连接属单(双)剪连接;连接部位要满足螺栓抗剪及孔壁抗承压要求。JGJ102-2003没有要求横梁与立柱的连接部位要按第6.2.1、6.3.1条的规定执行。 附件: 壁厚构造要求.rar (2006-10-28 08:58 AM, 58.88 K) 4、一息尚存的人:横梁的给角码施加的力,也就是支座反力不会在角码根部,这样它与角码和立柱之间的摩擦力或者螺栓的抗剪力形成力偶.为了平衡该力偶形成的力偶矩,部分或是全部的螺栓会受到拉力,角码边缘与立柱接触处会产生撬力.这在很多钢结构书籍中都有介绍.如果的确不知道,那我只能感到遗憾.当螺纹连接受拉力时,就有必要对其验算.对于薄壁结果,如果拉力较大,就应当采用些措施来增加螺纹连接的安全性.做技术最应当实事求是,不惟书本、不惟规范.JGJ102-2003第6.2.1条、第6.3.1条,并未明确那些位置应该加厚.如果现在规范编制组明确为“采用螺纹直接受拉力连接”,不含受剪连接部位. 那么当初脑子都想啥了.那好现在整明白也不晚,我想问问,角码的螺栓群受到的拉力算直接还是算其他什么?需不需要验算?如果验算不合格需不需要增加局部壁厚?局部壁厚应该增加多少,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大于螺纹直径?5、发帖人 一息尚存 积分: 54 发帖: 22于 2005-04-16 22:59 如何设计好构件式幕墙 精华 早就想写一些东西了,原本打算先写如何设计好单元式幕墙,后来考虑在中国毕竟主要还是以构件式幕墙为主,就改了主意。论文如何设计好构件式幕墙分上、下两篇。上篇已完成了构思,为以下几章: 一 一般设计原则 二 构件式幕墙的分类 三 幕墙主杆件与建筑主体的连接设计 四 幕墙主杆件之间的连接设计 五 板块与主杆件的连接设计 1隐框幕墙板块与主杆件的连接设计 2明框幕墙板块与主杆件的连接设计 3半隐框幕墙板块与主杆件的连接设计 4开启扇的设计 5结构胶的设计与计算 在中国由于一些很活跃的幕墙专家的实际水平有限,他们在编制标准和规范以及出书时,把一些错误的东西灌输给了广大铝门窗幕墙业的从业人员,误导了大家。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将是贻害无穷。本文想通过对一些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探索,为真正提高幕墙业的水平做一点工作。因本人个人能力有限,文章的水平不一定很高,希望大家多指正。现实中比我技术好的人太多了,可能由于担心泄漏本公司秘密,很多人都不愿意站出来谈这个问题。所以我就勉为其难,赤膊上阵了。希望能抛砖引玉,能引发对如何设计好构件式幕墙的大讨论,提高中国幕墙业的整体水平,也算不白费我这番心血了。 全文下载地址:/bbs/xiazai/20050416.rar 参见F:幕墙知识6、yanyun发:一息尚存兄: 看了你构件式幕墙的文章和2006年10月16日、29日两个帖子,感到你在幕墙技术理论上的确很棒,对幕墙的系统设计也有相当水平;小妹最近做一个投标文件,立柱和横梁的连接与你文章中图15一样,立柱壁厚3mm,铝角码40mm*40mm*3mm,立柱与铝角码均用6063T5,铝角码用两个ST4.6 A2-50自钻自攻钉固定到立柱上,镙孔中心距上下边各为20mm,距竖向两边各为10mm,两孔水平中距20mm;横梁支座反力:竖向389N,水平向1814N。请兄指导此连接部位的设计计算(包括撬力),并请提供详细计算书。7、一息尚存发:YANYUN: 您好,以下是依据您提供数据进行的局部计算。自重G389N水平荷载F1814N偏心荷载力臂L40mm自重引起的拉力N1自重引起的撬力Q1=N1自重引起的拉力和撬力到中性轴的距离可取螺栓位置到角片端部距离的一半,a20/2=10水平荷载的拉力N2水平荷载的撬力Q2=N2多个紧固件连接的中性轴可以近似假定为最后一排紧固件轴线。水平荷载引起的拉力到中性轴的距离b20水平荷载引起的撬力到中性轴的距离C10每排紧固件数量m有于力偶矩相等,故 (N1*aQ1*a)*mGL N1=GL/2ma =389*40/2*2*10 =389N (N2*b+Q2*c)*m=FL N2=FL/m(b+c) =1814*40/1(20+10) =2418.7N受力最大的紧固件的总拉力 N=N1+N2=389+2418=2807.7N由于此处的拉力校核长期没有引起重视,紧固件与铝型材的连接目前没有标准可循,只能采用实验值。可以参考赖其淡、崔华东、王云德螺钉抗拔力测试分析建筑施工2005年5月 3436页中的数据。表一:直径为5mm的自攻钉与不同厚度型材连接的抗拔力测试(单位10N)型材厚度 试件测试值 平均值 均方差3.0 267 120 156 246 269 246 220 169 218 213 228 174 213.7 36.654.0 352 282 357 571 416 317 381 417 398 240 197 351.1 61.20正常情况下,表中数据应该取一定的安全系数K,我个人同意上述文中的取值至少不小于3.与表中接近的数据比对发现紧固件所受的拉力非常大,即便在不考虑安全系数的情况下,也不能满足要求。像您这种幕墙连接结构应该选用螺栓连接,比较安全。而且插入横梁一侧的角片长度应该适当减小,以减小力臂长度。就您选用的角片来看,应该是60系列的横梁,而您提供的水平荷载很大,60系列好像很难满足要求。如果受力较小,使用自攻钉能够满足要求的话,建议壁厚也应增大到4mm。因为自攻钉螺距较大,形成的有效螺纹较少,在风荷载的往复作用下,容易松脱。8、also发:竖向:横梁搁在角码上,横梁竖向支座反力在角码上沿支承长度呈三角形分布,作用点取三角形形心。水平方向:一般不采用横梁两竖壁内侧与角码挤紧,而采用横梁内腔比角码大(便于安装)横梁用螺钉固定在角码水平翼上,横梁水平支座反力通过螺钉传到角码。9、alwindoor发:欧阳可庆 主编钢结构P89 崔佳等编著钢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P232-233 10、gaoxin发:一息尚存先生: 你在2006年10月29日帖子中讲“角码边缘与立柱接触处会产生撬力,这在很多钢结构书籍中都有介绍”,我翻阅了几本钢结构书籍,其中的内容和2006年11月11日的帖子中欧阳可庆编著、崔佳编写的两本书差不多。你的2006年10月16日的帖子中的内容在哪本钢结构书中有,请介绍该书的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出版年月日,以便查阅。11、张芹发:杜军桦开发的智慧型幕墙系统,横梁与立柱的连接构造可传递横梁的水平支座反力(不用螺钉将横梁固定在连接件上)。见附件 12、 一息尚存发:QUOTE:原帖由 ALSO 于 2006-11-9 08:07 PM 发表竖向:横梁搁在角码上,横梁竖向支座反力在角码上沿支承长度呈三角形分布,作用点取三角形形心。水平方向:一般不采用横梁两竖壁内侧与角码挤紧,而采用横梁内腔比角码大(便于安装)横梁用螺钉固定在角码水平翼 . 这是一种非常落后和不合理的连接方式,而且也没有讲清楚。钢结构书籍,请参考陈绍蕃老师的钢结构设计原理或钢结构。钢结构是03年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西安科技大学编,主编是陈绍蕃和顾强。上面贴中附图螺栓群受力方式与我说的完全不搭界。至于那个所谓的智慧型,硬伤很多。13、also发:一息尚存先生:1、请教构件式幕墙图15的构造节点中,横梁的水平支座反力和竖向支座反力是如何传给连接角码的?2、请你介绍与你说的“搭界”的螺栓群受力方式的文章。14、一息尚存发:QUOTE:原帖由 YANYUN 于 2006-11-14 08:05 PM 发表张老师:我对杜军桦的设计很感兴趣,请上传详细设计图(包括插件图、配件图)。 给你提供个链接: 联合幕墙论坛 ? E1.型材断面图集 ? 中南 ? 兴发门窗幕墙/viewthread.php?tid=11940&extra=page%3D1&page=6可以下载这套“智慧”型挂钩系统,不过我还是那句话,硬伤很多。而且该系统是专利产品,必须向兴发购买。to ALSO:关于拉剪结合螺栓群的计算,请看陈绍蕃老师的书。这里现在不给我发附件的权限,所以您也不要强人所难,自己去购买一下。角码与横梁不用螺栓连接,由于横梁的变形,可以近似认为横梁的力作用于角码的边缘。用螺栓连接,可以近似认为横梁的力作用于螺栓的轴线上。?张老师对网友提问的综合回答(二)?2003年7月18日 金螳螂幕墙 一级焊缝、二级焊缝的划分,GB50017第7.1.1条有详细规定。“焊缝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性、焊缝形式、工作环境以及应力状态等情况,按下述原则分别选用不同的质量等级:1. 在需要进行疲劳计算的构件中,凡对接焊缝均应焊透,其质量等级为:1) 作用力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的横向对接焊缝或T形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受拉时应为一级,受压时应为二级;2) 作用力平行于焊缝长度方向的纵向对接焊缝应为二级。2. 不需要计算疲劳的构件中,凡要求与母材等强的对接焊焊缝应予焊透,其质量等级当受拉时应不低于二级,受压时宜为二级。3. 重级工作制和起重Q50t的中级工作制吊车梁的腹板与上翼缘之间以及吊车桁架上弦杆与节点板之间的T形接头焊缝均要求焊透,焊缝形式一般为对接与角接的组合焊缝,其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二级。4. 不要求焊透的T形接头采用的角焊缝或部分焊透的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以及搭接连接采用的角焊缝,其质量等级为:1) 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且需要验算疲劳的结构和吊车起重量等于或大于50t的中级工作制吊车梁,焊缝的外观质量标准应符合二级;2) 对其他结构,焊缝的外观质量标准可为三级。”GB50017附录E 对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作了详细说明。GB50205第5.2.4条、 第5.2.5条、第5.2.6条及附录A对焊缝质量作了详细规定。JGJ81-2002 7. 焊缝质量检查,对焊缝外观检验及无损检测作了规定。? 2003年9月16日 A00361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第6.1.1条规定:“框支承玻璃幕墙单片玻璃的厚度不应小于6mm,夹层玻璃的单片厚度不宜小于5mm,夹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单片玻璃厚度差不宜大于3mm。”对这段文字应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联系起来理解,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规范中用黑体字印刷)属技术法规,强制执行,而技术标准中除了被技术法规引用部分(即强制性条文)以外都是自愿采用的,可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前述第6.1.1条是普通字体印刷,不属于强制性条文,如果从技术上证明用5mm玻璃能达到规定的可*度,按自愿采用原则,你公司和业主在合同中约定,合同约定是施工、监理、验收的依据,监理公司应按合同约定执行。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系位移计算2004年9月17日 东海渔翁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系位移计算,JGJ102-3003指出:“根据幕墙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正常使用状态下,其构件的变形或挠度验算时,一般不考虑不同作用效应的组合,因地震作用效应相对风荷载作用效应较小,一般不必单独进行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验算。”。JGJ102-2003规定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时,位移量uS=h,其中为风荷载作用下主体结构的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没有采用设计限值,是由于设计限值由建筑设计单位掌握,幕墙设计单位要取得该值比较麻烦,故取由规范规定的限值,此值是限值的最大允许值,在应用中偏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一般情况下,遭遇第一水准烈度时,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可视为弹性体系,采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弹性分析;遭遇第二水准烈度(基本列度)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遭遇第三水准烈度时,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免倒塌。规范采用二阶段设计实现上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第一阶段,取第一水准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和构件承载力验算和结构弹性变形验算,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建筑,以及有明显的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用第三水准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幕墙抗震设计时,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取第一水准地震动参数计算的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GB50011的规定的楼层弹性楼层位移角限值和JGJ3-2002的规定是一样的,满足了JGJ3-2002的要求,就满足了GB50011的要求。JGJ10-2003规定:“玻璃幕墙平面内变形性能,非抗震设计时,应按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设计;抗震设计时,应按主体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的3倍进行设计。”东海渔翁提出的3/800是平面内变形设计用参数,不是胶缝厚度设计计算参数。JGJ10-2003条文说明第5.6.5条:“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见本规范条文说明第4.2.6条的条文说明。”是指条文说明第4.2.6条中的“表4.1 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涉及条文说明第4.2.6条其它内容,即不能取“玻璃幕墙平面内变形,-地震作用时,近似取主体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限值的3倍为控制指标。”作为胶缝厚度设计计算参数。 为什么计算结构胶胶缝厚度时,主体结构的楼层弹性位移角不乘3?1. 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采用弹性方法,所有参数均取弹性阶段数值,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时取水平风荷载作用下主体结构的楼层弹性位移角限值。1) JGJ102-2003第5.1.4条规定:“玻璃幕墙结构,可按弹性方法分别计算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的效应,并应按本规范第5.4节的规定进行作用效应组合”;2) JGJ102-2003条文说明第5.4.4条指出:根据幕墙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正常使用状态下,其构件的变形或挠度验算时,一般不考虑不同作用效应的组合。因地震作用效应相对风荷载作用效应较小,一般不必单独进行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验算。在风荷载或永久荷载单独作用下,幕墙构件的挠度或变形应符合挠度(变形)限值要求,且计算挠度(变形)时,作用分项系数应取1.0;3) JGJ3-2003规定:正常使用条件下的结构水平位移按规定的弹性方法计算,按规定的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弹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见本规范(JGJ3-2003)表4.6.3(与GB50011表5.5.1一致,见JGJ102-2003条文说明4.2.8条表4.1)(本书表790);4) 以前有的计算参照美国计算方法取设防(第二水准)烈度楼层位移角(楼层弹性位移角乘3,意味主体结构的楼层位移已进入弹塑性阶段),硅酮结构密封胶允许的变位承受能力取0.4,其位移角和硅酮结构密封胶允许变位承受能力均比按JGJ102-2003计算参数扩大3倍左右,结果相近,但不属弹性方法。根据2)款的规定,结构胶胶缝厚度只计算风荷载单独作用下幕墙构件的变位,不考虑地震单独作用下的作用效应。2. JGJ102-2003条文说明第5.6.5条“楼层弹性位移角限值见本规范4.2.8条的条文说明”,系指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用楼层弹性位移角限值见规范条文说明第4.2.8条的中的表4.1,而不是要按规范条文说明第4.2.8条:“非抗震设计时,应按主体结构的楼层弹性位移角限值进行设计;抗震设计时,应按主体结构的楼层弹性位移角限值的3倍进行设计。”的规定计算结构胶胶缝厚度,所以结构胶胶缝厚度计算用楼层弹性位移角不乘3。至于规定胶缝厚度不大于12mm,是参照世界上历来共识:“结构胶胶缝宽度不大于1英寸(25.4mm)和厚度不大于1/2英寸(12.7mm),结构胶胶缝宽度宜大于厚度,但不宜大于厚度的2倍。”这和多种因素有关,除了胶缝在受压情况下的稳定外,还和结构胶的胶体的流动性有关,结构胶施工时是流体,结构胶胶缝未固化前会下垂,如果胶缝太厚,即胶体埋高一定高度后,不容易保持形态(下垂);也和结构胶固化有关,单组份结构胶*吸收空气中水份由外向内固化,如果宽度太大,将影响固化,甚至中心部位有可能不能完全固化,影响胶缝质量。胶缝强度设计值是不是可以用各厂产品样本中的参数除以你的解答中规定K2值后采用?张老师解答:我上次解答是针对超高性能硅酮结构密封胶的,不适用于其他一般硅酮结构密封胶,它们仍应按JGJ102-2003的规定执行。同时还需强调的是我的解答中是按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设部备案的国际、国外标准,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企业标准)的参数除以K2值后采用,不能按厂家的样本采用,产品样本系商务文件,有些产品样本中已注明此资料不作为生产依据。请介绍露点温度计算公式和算例。张芹老师回答附上露点温度计算公式和算例供参考。 张 芹 2006年5月 1日露点温度计算公式和算例1空气的露点温度可以采用下面公式计算:Td=b/a/log(e/6.11)-1e=fEs Es =E010at/ (b+t)式中: Td空气的露点温度; e 空气的水蒸汽压,hpa; a、b 参数,对于水面(t00C),a=7.5,b=237.3;对于冰面(t00C),a=9.5,b=265.5; f 空气的相对湿度,%; Es空气的饱和水蒸汽压,hpa; E0空气温度为00C时的饱和水蒸汽压,取E0=6.11hpa; t 空气温度,00C。2求空气温度250C,相对湿度50%时空气的露点温度。Es =6.11107.525/ (237.3+25) =31.7 hpae=0.531.7=15.85 hpaTd=237.3/7.5/log(15.85/6.11)-1=13.860C幕墙风荷载标准值,什麽情况下用WK=zszW0? 公式 计算?什麽情况下用WK=g zszW0? 公式计算?张芹老师回答 A幕墙面板以及直接连接面板的幕墙支承结构其风荷载标准值用WK=g zszW0? 公式计算。且不应小于1000N/m2。 B不直接连接面板,通过其他支承结构间接承受风荷载的幕墙支承结构其风荷载标准值用WK=zszW0? 公式 计算。玻璃幕墙设计风荷载计算中,基本风压是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还是要提高到取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张芹老师回答GB50009指出:“对于围护结构,其重要性与主体结构相比要低些,仍可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现在有些地方建设部门,以厦门9914号台风、浙江2005年云娜台风的瞬时风速为由,提出要改取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这是由于当地新闻单位误导的结果,他们将阵风风速与基本风速相混淆,基本风压是由规定的基本风速,按计算速度压的伯努利方城导出下式计算:W0=/202 。厦门9914号台风阵风风速46米/秒,按厦门1958年1961年221次风过程统计分析,瞬时风速为10分钟平均风速的1.45倍,按此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31.72米/秒(按全世界平均值1.5倍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30.67米/秒),为11级风(风速28.532.6米/秒),不是14级风(风的等级表只有012级,12级为风速32.6米/秒,没有14级风),按厦门基本风压0.80kN/m2折算风速为35.78米/秒,即厦门9914号台风远未达到厦门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2005年云娜台风,温州阵风风速36.9米/秒(按全世界平均值1.5倍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24.6米/秒),为10级风(风速24.528.4米/秒)未达到其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0.60 kN/m2(折算基本风速31米/秒);下大陈阵风风速58.7米/秒(按全世界平均值1.5倍折算10分钟平均风速为39.13米/秒),为12级风(风速32.6米/秒)但未达到其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1.4kN/m2 (折算基本风速47.33米/秒)。说明玻璃幕墙设计风荷载取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计算是可行的,不需要提高到取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值。为什么要取2km为半径的迎风半园影响范围?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在确定城区的粗糙度类别时,若无的实测资料,可按下述原则近似确定:(一)以拟建房屋为中心、2km为半径的迎风半园影响范围内的房屋高度和密集度来区分粗糙度类别,风向原则上应以该地区最大风的风向为准,但也可取其主导风向;(二)以半园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平均高度h来划分地面粗糙度类别,当h18m,为D类,9mh18m,为C类,h9m,为B类;(三)影响范围内不同高度的面域可按下述原则确定,即每座建筑物向外延伸距离为其高度的面域内均为该高度,当不同高度的面域相交时,交叠部分的高度取大者;平均高度h取各面域面积为权数计算。”为什么要取2km为半径的迎风半园影响范围?张芹老师回答 上述规定是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条文说明第2.1.23条(术语)“地面粗糙度风在到达结构物以前吹过2km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面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的原理制定的。如果没有设开启扇的幕墙是否要考虑内表面压(吸)力?问你讲课时举例说因幕墙迎风面有开启扇,有可能有个别开启扇未关闭,风从开启扇进入室内,导致背风面幕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