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生态语文课堂让人文性与工具性相得益彰【背景扫描】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处: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现象描述】1、传统的“四鸭式”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一切“围着升学率”、社会、学校、家长、教师进行的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模式,有人戏称是“四鸭式”教育:学生来校就赶“鸭子”进教室、课堂中将知识填“鸭子”、一阶段便开始用各种试题考(烤)“鸭子”,学生失去了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许多孩子眼中缺少了“蓝天、白云、红花、绿草”的大自然赐予人类美丽的颜色,而更多的是学会观察老师的脸色,(很遗憾的是许多老师的脸色是菜色)最后,孩子的成了缺乏创造思维和个性无法张扬的板“鸭子”。2、不应忽视热闹背后的肤浅。一节关于“蝴蝶”的语文课。开课后,老师要求同学们到校园内采集蝴蝶标本,观察蝴蝶形状。20分钟后,学生回到了教室,“翩翩起舞”。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蝴蝶,还有嬉闹,课堂热闹极了。一堂课,就这样在喧嚣中过去了。听课者一头雾水。 3、“自主”下的放任自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则简单化地理解,一味地重“放”轻“导”,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4、“沉寂”不要让思维静止。一位教师教学雪被子最后一段,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个语段的有关词句后说:“小朋友,如果老师让你们表演,想想该做什么动作?请你们前后四人合作,想一想、做一做。” 四个小朋友顿时来了劲,却不知怎么合作,有的看课本,有的坐着不动,有的举起双手左右摆动几下,表示“小麦苗在蓝天下跳集体舞”持续了几分钟,原有的现象仍旧没得到改变。课文这么美的画面、这么富有情趣的意境却在机械、呆板的“合作”中荡然无存。【触动心灵】长期以往,课堂自身要么和外部生态系统严重割裂,直接造就了一个极为封闭 “花盆环境”的课堂,因为封闭,维系课堂生态的纽带信息被阻断,信息之间的交流缺失了活力,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要么直接形成了看似自主却是自流,看似热闹却是吵闹,看似课改却是改课的课堂。目前,有些教师大声疾呼:语文课已经没有了“咬文嚼字”,语文成了其他学科的伴娘。语文课还不如回到“解放前”。我们的语文课正在遭受着一场严重的“环境污染”。 难道伴随着这些天真烂漫的“祖国的花朵们”的童年语文课只能是这样的“污染课”? 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还谈何而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选手分通俗、民族、美声和原生态几种唱法参加。其中,原生态歌手用他们嘹亮、清纯的歌喉打动了所有听众的心,让人久久回味,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分,成为比赛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细细想来,他们的成功,一定取决与他们人性的无暇与纯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堂理应关注“人”的发展,理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理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也能 “返璞归真”,“踏雪无痕”,上成一节节“生态课”,那么,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就能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演绎常态课的精彩。【核心命题】什么是“生态的语文”? 1、什么是生态? 生态,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意即维系一个生物或生物链的稳定存在,保持生命活力的各种基本的自然属性。生态的破坏,就会带来生命体的无序、杂乱,丧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能力。其危害的严重性已为我们人类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了。 2、生态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生态观”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与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避免“花盆效应”,建设和谐的生态空间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因此,要重视课堂生态,首先应确立正确的课堂生态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徐陶认为,对课堂的审视不能仅仅从教师或者学生出发,而应以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他指出:生态系统中有三类子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某个要素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发生改变都必然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变革,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生态学的思想就是要求人类从精神上或思想上发生一定的革命性改变,要求人类转换生存价值体系和生态价值体系,思考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问题。 3、生态语文的涵义。 语文学习也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教师、文本是三位一体的。个人与生活,是以听说读写几种基本形式,建立广泛联系的,且最终是以语文学习,促进人个体的生长和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用生态观去研究语文学习的本然规律和语文,对个体生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生态语文是生机语文。生机,指生命力的勃发状态。我们应该意识到语文是借助于语言形式外壳,诠释宇宙规则和生命序列等内容的。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若能透视文本生命图系和作者构思的契合,并与读者心灵感应,就能触发审美的共鸣,从而使得语文学习在课堂中呈现勃勃生机,也会彻底改革语文读本在学生眼里的“冷硬面孔”,而变得娇美可爱,活力四射。 生态语文是生命语文。语文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层面,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伙伴。因此语文教学和学生要力求寻找情感上的平衡点,尊师爱生是课堂呈现生机的必要条件。 生态语文是生活语文。语文课堂有第一课堂,也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一个“小小读本”,语文学习天地广阔,语文学习的外延必须伸展。而且语文学习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血脉联系,语文生活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补充形式。 生态语文是师生交互学习的语文。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摆架子,不能总是你正确,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处于平等地位,两者应该是相互进行学习交流的伙伴。 从语文学习的形式上看,生态语文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语文。语文学习中要持“做事”观,具体可操作,让学习成就感成为学生学习渐进的动力,语文学习的价值得以体现。综合起来看,笔直认为生态语文是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尊重语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社会发展、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的语文。它使语文学习更近与质朴、自然的本真状态,它是造就语文清纯可爱形象、促进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发展重要因素。【基本策略】生态语文,听起来很美,美得如同一个遥远的童话。但只要我们科学地构思,大胆地实践,生态语文,将会由童话变成现实,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无穷的魅力。一、从“精心解读文本”入手,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根据以往的经验,拿到一本教材我们总是先翻阅单元的训练重点、每课的课后练习,查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然后在各类教案集上寻找合适自己的教案;后来允许资源共享了,更多的教案是在邮件的传递中或者网络的下载中实现的。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解读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孰不知,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课堂任何的动态生成几乎是空谈,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尤其面对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理直气壮地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同样是古诗,简单地将文本再现是教,而重庆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却在充分研读文本之后科学地整合三维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大程度提高;同样的陶罐与铁罐,粗略钻研教材之后我们仅仅只是在精美的课件中多读、多演、多活动,而把文本中值得回味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再次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如“朴素”一词的内涵,如文章中关于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是那么鲜明、那么富有个性和童趣,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因此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根据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与学生年龄特点,对教材大胆取舍,抓住“一写、一读、一演、一找、一填、一品、一听、一谈”贯穿课堂,使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二、从“简化教学手段”字入手,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简简单单才是真,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语文教学必须“倡简”,一位老师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我看到了这个“简”字的精髓。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非常简明清晰。教师执教第一课时,解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清课文主要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精读描写“冬天”、“春天”的海的段落,读中品悟,读中感受;教学生字,书写生字。都说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但是语文课基本的教学手段慢慢在被遗忘。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语言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在这位老师的这节课上,语文课就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基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从中我学到了扣读导读,读中见悟。另外,这位老师在短短的课堂里不仅教学生知识,更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冬天的海”时,教师在让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扶一扶,指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反复品读感受,而在教学“春天的海”时,老师让学生用“你最欣赏那些词句”,引导学生自己来用找关键词语体会的学习方法,另外,老师还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冬天”和“春天的海”的不同特点。课后,老师更是打破以往学生不带问题来,不带问题走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了:按课上的学习方法学习预习“夏天”、“秋天”的海,让学生带着更大的学习动机走出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理解、品味语言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三、从“满足学生需求”入手,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人的本能是多元的。为了建构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与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因此,很好地把握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心理需求,才是改善语文课堂面貌的关键所在。 、满足学生听的愿望。语文课堂上,大多学生都喜欢听到美丽的传说,有趣的故事,神奇的科技知识,感人至深地佳作朗读。而这些内容也正是语文学科应有的一些特点。优秀的语文文便善于抓住这些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特点,满足他们“听的愿望”。如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内容新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感。他们希望能多听教师讲讲这方面的实例。那么,作为教师何不就此入手,多讲些“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实例给他们听呢?让他们丰富的想像展开五彩的翅膀飞过山川,飞过大海,飞上云天;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说的愿望。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或是那被放飞了的想像有了特别地发现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解答,或是共同分享那份喜悦啊。然而,教师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结果是教学任务似是“完成”了,学生却失去了“说”的机会。如此久而久之,他们再不愿动脑思考,被压抑在心底里的那些疑问,那些发现也会变质、腐烂,将他们本来很灵活的大脑锈死。反之呢?如果课堂上学生能有机会去说的话,不定哪个疑问的解答或是独特的发现,就会如破土的春笋,终长成一片茂盛的竹林。 、满足学生读的愿望。教师动情地朗读,往往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之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佩服教师,而且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同教师读得一样好。这时就需要教师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通过读,去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感受。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又怎能与作者海伦凯勒站在一起,来体会一个双目失明者对光明地渴望,对生命地珍惜呢?、满足学生写的愿望。 教学中遇到好的章节、词句,反复地读后,仍觉余兴未尽,这就需要满足他们写的愿望。教师应适时激发,或抄原文,或录侍句,亦或仿写片断。这样,在写的过程中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量地积累了作文的词句材料,进一步掌握了作文的技巧,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阅读,作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不是把大量的作文布置回家里,让他们舍近求远去找些二、三流的例文作参考,写些文章应付了事。 四、从“创设课文情境”入手,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如我在教学孔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一教职工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飞机翻修或D级检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胚胎生物工程药物及器械合作协议书
- 2025市场营销合作协议书样本
- 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分析与报告
- 2025年盘式干燥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中央空调维护保养合同书
- 《王子与贫儿》课件
- 中考语文新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解答
- 2025房地产挂靠合同范本
- 安全二级培训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DB36∕T 2070-2024 疼痛综合评估规范
- 婚后老公赌博协议书
- 常见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 《公务员法解读》课件
- 《康复科病人营养治》课件
- 航空质量意识培训
- 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LCDI) 2025(发布版)
- 2024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试题与答案
- 中学美术教育中色彩运用的艺术探究
- 学习委员的竞选发言稿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