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温的基础知识-摄影角度.docx_第1页
色温的基础知识-摄影角度.docx_第2页
色温的基础知识-摄影角度.docx_第3页
色温的基础知识-摄影角度.docx_第4页
色温的基础知识-摄影角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色温的基础知识自然界的光线不总是相同的。可感知到的一个物体颜色依赖于照射到他的光源。人类的大脑可以很好地“校正”这些颜色变化,但是我们所使用的胶片或CCD/CMOS感光器却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如果一个物体燃烧起来,首先火焰是红色的,随着温度升高然后它变成了橙黄色,然后变成白色,最后呢,蓝色出现了。苏格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lord kelvin在1848年最早发现了热与颜色的紧密结合关系,并且留给世界了一个伟大的“绝对零度”(-273.16摄氏度)概念。从此创立了开氏温标(Kelvin temperature scale)。这就是我们今天谈论色温的理论基础。下图为开氏温标示意图:开氏温标用K(kelvin的缩写)单位来表示温度,越低的数值表示越“红”,越高的数值表示越“蓝”。红和蓝并不是光线本身颜色,只是表明光谱中的红或蓝成分较多。下面看看开氏温标中的常见标准:“绝对零度”在开试温标中表示为0K,对应的是-273.16摄氏度或-459华氏度,在这个温度下物质的热活性完全停止。蜡烛的色温一般在1800K白炽灯在3000K晴天为5200K阳光直射下5000K阴天下6500-9000K深蓝的天空本身可以到20000K! 光源 色度学是色彩混合的定量科学,根据三原色理论,任何一种色彩都可以用一定组成的三原色匹配出来,如电脑显示器的发光原理就是利用三束电子分别轰击红、绿、蓝三种荧光粉而形成千万种不同颜色的。而生理试验也间接证明了人的眼睛中有对应三种颜色非常敏感的感光细胞,虽然没有搞清其生理机理,但有助于我们解释许多现象。广义地讲,一切能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辐射电磁波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光源;狭义地讲,就是指照明,能在可见光整个波段范围内能提供较均匀分布的光能辐射体才是光源。1天然光源 在电气照明出现之前,人类接触到的最重要的光源是日光和火焰。大自然还出现闪电这种放电光源以及生物与化学发光的荧光等生物光源。日光的光谱组成随一天的时间、云量和季节而变化,还与采光方向有关,因此是一种是周期性变化且不稳定的光源,自然界的其他发光现象则极具偶然性,并且很不稳定,难于控制和驾驭。但日光具有相对长时间的持续照明,当天气稳定时,也有相对长时间的稳定辐射,稳定的规律,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日光也是最理想的白光。正是日光这种照明特点,造就了自然万物的生命节律与作息模式。除此之外火焰是人类掌握利用的第二种主要的光源。 2.人造光源188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人类开始大量使用人造光源。电的使用,彻底告别了漫长的黑夜。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人造光源不断出现,各种绚烂缤纷的灯点缀了我们的生活。人造光源在工业生产和民用照明以及我们从事的广告业中大量采用。(1)白炽灯 利用钨丝的热效应发光,由于成本和制造工艺简单,因此使用最为广泛。光谱色温大约为28003000K。发光效率低,适合居室照明,不适合广告照明。(2)卤钨灯 在白炽灯中充入卤素蒸汽,如碘、溴等,并用热膨胀系数极少的石英玻璃作外壳,提高其工作温度。这种灯工作温度为3400K,比普通白炽灯高400500K,明显改变灯光的现色性,而且发光效率高。广泛应用在汽车车灯、放映机、影楼摄影和影视拍摄中要求显色性能高的场合。近年来,不断在户外广告的照明中采用。(3)高压钠灯和汞灯 这两种灯原理都是采用高压气体放电发光。虽然发光效率最高,但其现色性极差。一般用在公路照明或工厂辅助照明中,而不用在广告照明中。(4)普通日光灯 这种灯主要采用低压气体放电发光。由于其采用的荧光粉是混合的,因此可以在整个可见光波段内提供足够的辐射能。并可以根据荧光粉的比例来生产各种颜色的灯。其色温主要有:3000K、40005000K和65007400K。冷白型日光灯十分接近晴天的平均日光,由于其寿命长、发光效率高、现色性好,因此成为优良的室内外照明光源。现代广告中的大量灯箱广告主要采用电子启动的日光灯。(5)高压氖灯 高压氖灯受激发光的物质是惰性气体氖原子,它发出的光是最理想的日光型白光(色温6250K)。为了能承受高压高温,氖灯的玻璃壳是用很厚的石英玻璃作成的。但高压氖灯的电极间距很小,仅有几个毫十。光呈冷白色,是理想的模拟平均日光的施照体。显色性极好,不但可用于要求显色性高的室外照明,又可用作放映彩色影片的光源,也是现代色彩测定用的标准光源之一。(6)霓虹灯 严格地讲,霓虹灯不应该是一种照明光源。它是利用惰性气体发光,但其发光的色饱和度最高,因此色彩艳丽,非常适合夜晚的户外广告造型。夜晚的城市中,霓虹灯是最绚烂的主角。 色温 色温即光源色品质量的表征。光源的色品质量,也就是说要了解一个光源的光的色相倾向和色饱和程度。在技术上,我们用色温(K)来表示光源的色品质。对于色温与光源的色品质,可以有这样认为,色温越高,光越偏冷,色温越低,光越偏暖。国际照明协会制定了三种供色彩测定用的标准光源:CIEILL A、CIEILL B、CIEILL C(具体内容参照相关资料)。标准中,D65色温为6500K,这种光源的辐射能分布与典型的平均日光十分相似,故应用最广。因日光随气候和时间而异,其光源色温在55007500K间变化。许多显示器都提供了色温选择,一股有5600K、6500K、9300K。许多人习惯选择9300K或6500K的色温。等能光源E是一种理想的辐射能分布完全均匀的光源的相关色温只有5400K,相当于直射阳光,故仍是一种偏暖的白光。根据人眼的色知觉判断,理想的白是偏冷的,即为色温较高的白光。索尼显示器的白色偏冷,因此感觉其色彩非常艳丽,适合人眼的特点。荧光增白剂的作用是通过在涂料里加少量的蓝颜料,来增强冷和白的感觉。下面是标准光源和日光的相关参数。标准D65 6500K直射阳光5330K阴天天光6500K 45仰角北天空10000K 等能光源E 5400K 大家都知道,电脑显示器所发出的辐射对人体是有害的。但是,长期使用未正确调校色温的显示器,对人的眼睛也潜藏的巨大的危害,并直接影响用户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色温与显示器的关系,对于长期使用显示器的用户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任何温度下能完全吸收照射其上辐射能的物体称之为黑体。对于一定温度的黑体,必须有一定的光谱分布功率对应,一定的光谱分布又对应一定的颜色。人们将一黑体加热到不同温度所发出的光色来表达一个光源的颜色,叫做一个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例如:光源的颜色与黑体加热到6500K所发出的光色相同,则此光源的色温就是6500K。色温常用等热力温标表示,也就是常说的“开尔文”(符号K)。色温只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而不表明发光强度。色温高,表示短波成分多一些,偏蓝绿色;色温低,表示长波的成分多一些,偏红黄色。光源色温虽然与明暗度不是一个概念,但色温高低直接影响明暗度与对比度。同时,色温的高低与人眼对光色的感受关系很大。视力的实质就是一些光化学反应在视神经中的重现,在光化学反应的运作中,视网膜内的一些特殊物质(视紫素)遇光发生分解,分解物质刺激视神经就产生了视觉。刺激太多人就会眼晕,很不舒服。人对颜色的感受实际上是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这两种感光细胞的光化学反应,以及作为本能遗传下来的心理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视觉器官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习惯于日光,毕竟人类还是一种昼间“动物”。在进化的旅程里又有了火,因此人眼也比较习惯于火光。对日光这种连续光谱结构来说,通常中午色温约在50007000K,日出日落时大约20004000K。火光也是连续光谱,而油灯、蜡烛也算火光,普通电灯也接近火光,约2900K。现代光源种类很多,色温跨度也很大,怎样的色温对人类较为适合呢?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显示器也是一种光源,对于在室内工作的电脑操作人员来说,它带来的视觉感受就是第二个“太阳”。选择合适的色温,会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沉稳、恬静的人适合选择65009000K的色温,而热情奔放的人适于选用40005600K的色温。爱玩战斗类游戏的人可适当选择高色温,长时间的拼杀,刺刀见红,用高色温来一点“秋高气爽”的感觉。喜爱色彩明朗的益智类游戏的朋友,可稍为降低色温,这更能增加一点浪漫情怀。但对于从事出版印刷、平面设计的人士来说,对色温的要求是极严格的。通常一些印刷品和相片要在日光下观赏,那么就要求显示器发的光与环境光(工作室照明光或窗户所采的日光)混合后的光色尽可能接近日光,一般平均6500K左右比较合适。在处理感光胶片时更要注意:色温的变化会带来强烈的偏色。一个校正不好的显示器,会极大的浪费工作时间,甚至人心理、出现重大的经济损失。市售的显示器型号很多,显示稳定性与显示效果差别也很大,如何才能拥有一台具有专业品质的显示器?针对色温对生理以及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影响,进行良好的校正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较好的显示器都具有色温可调功能,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色温较正请参看显示器的说明书)。对于长时间面对显示器的操作人员或者狂热的游戏迷,色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你内心的激情浪花可能因此平息,而灵感的熊熊火花也会为此熄灭,真是太不值了。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显示器都带色温校正或色温选择功能,但往往被忽略了。其实,对眼睛来说:选择合适的色温非常重要,而眼睛是心灵之窗,为珍惜您美丽的心灵之窗请重视色温吧!显示器色温关乎健康色温:光源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因为大部分光源所发出的光皆通称为白光,故光源的色表温度或相关色温度即用以指称其光色相对白的程度,以量化光源的光色表现。根据Max Planck的理论,将一具完全吸收与放射能力的标准黑体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光度亦随之改变;CIE色座标上的黑体曲线(Black body locus)显示黑体由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过程。黑体加温到出现与光源相同或接近光色时的温度,定义为该光源的相关色温度,称色温,以绝对温K(Kelvin,或称开氏温度)为单位(K=+273.15)。因此,黑体加热至呈红色时温度约527即800K,其他温度影响光色变化。光色愈偏蓝,色温愈高;偏红则色温愈低。一天当中画光的光色亦随时间变化:日出后40分钟光色较黄,色温3,000K;正午阳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阴天正午时分则约6,500K;日落前光色偏红,色温又降至纸2,200K。其他光源的相关色温度。因相关色温度事实上是以黑体辐射接近光源光色时,对该光源光色表现的评价值,并非一种精确的颜色对比,故具相同色温值的二光源,可能在光色外观上仍有些许差异。仅冯色温无法了解光源对物体的显色能力,或在该光源下物体颜色的再现如何。不同光源环境的相关色温度 光源 色温 北方晴空 8000-8500k 阴天 6500-7500k 夏日正午阳光 5500k 金属卤化物灯 4000-4600k 下午日光 4000k 冷色营光灯 4000-5000k 高压汞灯 3450-3750k 暖色营光灯 2500-3000k 卤素灯 3000k 钨丝灯 2700k 高压钠灯 1950-2250k 蜡烛光 2000k 光源色温不同,光色也不同,色温在3300K以下有稳重的气氛,温暖的感觉;色温在3000-5000K为中间色温,有爽快的感觉;色温在5000K以上有冷的感觉。不同光源的不同光色组成最佳环境,如表: 色温光色气氛效果5000K清凉(带蓝的白色) 冷的气氛3300-5000K中间(白) 爽快的气氛3300K温暖(带红的白色)稳重的气氛a. 色温与亮度 高色温光源照射下,如亮度不高则给人们有一种阴气的气氛;低色温光源照射下,亮度过高会给人们有一种闷热感觉。b. 光色的对比 在同一空间使用两种光色差很大的光源,其对比将会出现层次效果,光色对比大时,在获得亮度层次的同时,又可获得光色的层次。色彩及心理 色彩学家伊顿在色彩艺术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实业家举行舞宴,招待一些男女宾客。当快乐的宾客围住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就座之后,主人打开了红色灯光照亮了整个餐厅,肉食看上去颜色鲜嫩,给人增添了食欲;主人又打开了蓝色灯光,烤肉显出了腐烂的样子,马铃薯象是发了霉,宾客立即倒了胃口;可是黄灯打开后,就把红葡萄酒变成了蓖麻油的样子,来客都象行尸一样,人们急忙欲起身离开餐厅,没人再想吃东西了;主人又笑着开了白色灯光,聚餐的兴致很快又恢复了。 借此例来说明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色彩本身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本无什么情感”可言,但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心理联想、审美情趣等原因给色彩披上了感情色彩,并由此引发出色彩的象征性及对不同色彩的好恶感,色彩心理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对色彩的某种心理反应,并非是色彩本来所固有的属性,而是由历史延续下来的每个时代所习惯使用的特性,所以,不要误认为某种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作用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们对色彩认识的逐渐深化、运用色彩经验的日益积累,色彩心理学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演化。色彩对心理的作用不仅为色彩写生、创作发挥感情作用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装饰色彩、设计色彩达到理想效果提供了依据,无论是创作构思、还是欣赏品味都离不开它。色彩的情感 情感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特殊的意义,黑格尔说,“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可见情感可以使艺术具有惊人的力量。 色彩是现代设计的情感语言之一,色彩的情感不是设计者的主观意识的任意发挥,而是客观意趣的正确反应。设计者倾吐色彩的情感应与大多数人的情感心理相通,只有对时代和生活有深刻理解,才能用色彩的情感力量及象征意义服务于人类。 1.色相及情感 不同的色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如红色给人以兴奋、欢乐、热情、饱满及危险、恐怖之感;黄色给人以光明、轻快、华贵、纯净及颓废、病态之感;橙色给人以明亮、华丽、贵重、庄严及焦躁、卑俗之感;蓝色给人以深远、流动、冷静、沉思及悲伤、压抑之感;绿色给人以青春、幼稚、成长、和平、兴旺及衰老之感;紫色给人以优雅、高贵、娇艳、幽默及忧郁、恐怖之感;白色给人以明亮、雅洁、寒凉、轻盈及哀伤、不祥之感;黑色给人以严肃、安静、坚实、神秘及恐怖、忧伤之感。 2.明度及情感 高明度色彩给人以愉快、活泼、明亮、华丽、轻盈之感;低明度色彩给人以低沉、含蓄、深暗、朴素、沉重之感。 3.纯度及心理 高纯度的色彩象精力充沛的人,其艳丽、生动、果决;低纯度的色彩象性格内向的人,其沉健、雅静。 纯度高而明度高的色彩有活泼、前进、膨胀感;浊而暗的色彩有忧郁、后退、收缩感;明浊的色彩有柔软感;暗浊的色彩有坚固感。 4.肌理及心理 肌理不同给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一块粗布与一块丝绸相比,前者有朴素感,后者有华 丽感。 5.面积及心理 1m2的红色块和10m2的红色块相比较,前者有兴奋感,后者有烦躁感。 6.色彩及动静心理 高纯度的色彩传达给人们的感觉强烈刺激,有加快“生物钟”运转的作用,属于动的色彩范畴,其中红色是最醒目、最能使人激动的色彩。相对而言,明度高的灰色,会使人感到柔和、雅静,有舒适感。同时,色相、明度、纯度对比强烈的色彩会给人以不稳定的动感。 色彩的联想 当人们歌唱或聆听一首老歌时,总会联想到最初听这首歌曲时的那一段生活。色彩也是如此,当看到一种颜色,如黄绿、浅红色时,就会联想到和暖的春风、稚嫩的草地、含苞待放的花朵。看到深绿或深红色时,就会联想到炙热的盛夏中各类植物浓密的叶子和竞相开放的鲜花。 看到赭色或橙色时,就会联想到硕果累累、丰收的秋天。 看到青或白色时,就会联想到寒风刺骨的冬天中结冻的河流和皑皑的白雪。 色彩在味觉方面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但不太直观化,若有若无,模糊的令人难以言表,需要去细致体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中,分析了色和味的联觉作用,认为青色的相应味觉为酸味、赤为苦味、黄为甘味、白为辣味、黑为咸味。现代心理学家也作了广泛的调查试验。日本的一位学者调查的结果是:黄色、白色、桃红色为甜味,绿色为酸味、灰色、黑色为苦味,白青色为咸味。 色彩的轻重 色彩的轻重感主要侧重于明度上的区别。如黄色与绿色相比较,绿色要比黄色感觉重,主要原因是黄色的明度高、绿色的明度低的原因。如果把两色调到同一明度上,其轻重感就不存在了。再如黄色底上出现黑色块,黑色块显重;黑色底上出现黄色块,黄色块显重,这主要是由于面积所占大小造成的。 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感同样是一种心理因素,与实际温度并无直接关系。近似火焰的颜色被称为暖色,如红、橙、黄等。当人们看到这类颜色时,就会联想到太阳、血、红花等,因此,在心理上往往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近似于冰雪的颜色被称为冷色,如蓝色、青色等。当人们看到这类颜色时,就会联想到冬天、海洋、天空等,在心理上往往产生一种寒冷之感。 正因为如此,当冬天来临时,家里挂上暖色调的窗帘,就会使人感到温暖,若夏季不更换,则会有炎热感。建筑外观或室内装饰若采用暖色调,冬季就会有舒适的感觉,夏季则有不想接近的感觉。 另外,颜色的冷暖感也是相对而言的。如绿色、灰色、紫红色等,与暖调的桔红色相对照时属于冷色;与冷色的蓝、青相对照时又属于较暖的颜色。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同样属于视觉心理作用,它与色彩的冷暖、轻重心理因素有直接联系。冷色给人以收缩感,暖色给人以膨胀感。重的色彩使人感觉密度大,会联想到钢铁,有收缩感;轻的色彩使人感觉质地松软、密度小,会联想到棉花、泡沫等,有膨胀感。 色彩的喜恶 色彩的喜恶感并不是有的色彩本身由于存在就会引起人们的喜欢或厌恶,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对色彩会产生喜恶感。如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喜恶会有差别。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对色彩的喜好也不同,中国的年青人更喜爱着颜色艳丽的服装,老年人则更多选择稳重淡雅的服装。西方国家人们的着装意识正好相反,年青人喜爱以素雅的服装来衬托青春美,老年人则喜爱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以示青春常在。工作制服的色彩与生活中的服装色彩,尤其是舞会上服装色彩有较大区别。功能、用途上的色彩也存在着差异,如写字楼的室内设计往往是明度变化不大的淡冷灰色调,马路上的广告牌则是五颜六色、耀眼夺目。流行色是具有大众化的着装色彩走势,它的倾向直接影响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的经济利益,应及时把握流行色,经营者才可能占领市场,而色彩往往是色彩学家经过预测并结合消费心理,更多靠引导而实现流行的。 配 色 设计者配色成功与否,主要看是否能够满足人们色彩的视觉心理需要,是否能够产生共鸣。如热烈的场面需要色彩鲜艳、跳跃;庄重场面需要色彩沉稳,用以突出主题;为成人设计的商品及包装更注重色彩的理性;儿童用品更注重色彩的丰富及趣味性;流动广告要更多注重色彩的单纯、直观,给观者以醒目感,短时间内能够捕捉到其内容;刊物广告更多注重色彩的灵活多变性,以引导读者能够有兴趣的阅读而不厌倦。 色彩的象征性 正象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一样,色彩也同样具有象征性,由于自然、人文、信仰等诸多原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这种喜好就具有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一个国家的国旗除去图形内容外,其色彩象征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地理、人文面貌等, 在中国,白色象征着悲哀,红色则象征着喜庆。如写挽联用白纸,写春联用红纸等。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极富象征意义的。在京剧艺术中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充满着这种象征意义,它的唱腔、念白、服装、道具都是如此,脸谱设计的用色上,色彩更是十分鲜明而肯定,并形成了一套用色的“程式”。如红色象征忠耿,黄色象征干练,白色象征奸险,黑色象征刚直,绿色象征凶狠,蓝色象征桀骜,紫色象征忠谨,金银象征超特等。 可见,色彩的象征意义是人们长期认识、运用色彩的经验与习惯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是任何凭正常的视觉和普通的常识都能感受到的实际存在。 色彩的民族性 色彩在诸多视觉艺术领域中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在其长期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法,并且正在继续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很早就将动物图形同色彩联系在了一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的龙、虎、雀、武指的是动物图形,青、白、朱、玄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色彩,这种联系有着典型的民族性。 水色、石质、色彩点染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的特点,如齐白石大师的水墨画小品,其色彩概括、简练、单纯,更加突出了画意。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玩具在用色方面,对比鲜明,风格纯朴,重用原色,形成了其自身特点。 中国陶瓷艺术随时代变化,出现了不同用色、用釉变化。如唐三彩、釉下五彩、釉下粉彩、釉下逗彩等等,都能依据它用色的特点查找到其产生的年代、地点。民族性色彩已成为现代设计中常用的“符号”。人们通过对种种色彩“符号”的了解,民族性 色彩就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恰当应用,将民族性色彩融人现代设计中去,给民族色彩赋予新意,使其更具时代化、国际化。歌德的面积是这样算出来的:每对互补色的明度比例是:黄紫=93=31=3/41/4橙蓝=84=21=2/31/3红绿=66=11=1/21/2将每对互补色的明度比例转变成和谐的面积比例时,需将明度比例数字倒转。如黄比紫的明度强3倍。当黄与紫组成调和的色调时,黄只占总面积的1/4,紫则占总面积的3/4,这样每对互补色的和谐面积比例如下:黄紫=1/43/4橙蓝=1/32/3这样就可以得出上述原色和间色的和谐面积比例关系:黄橙红紫蓝绿346986即:黄橙=34 黄红=36黄紫=39 黄蓝=38三原色中黄红蓝=368三间色中橙紫绿=496我们先拿红与绿这对补色关系作例证。中国有句诗叫“万绿丛中一点红”,这只是个比方,真是100001就会显得过于悬殊。这句话主要是说明少量的红需大量的绿衬托,红才能突出、醒目、希罕。合理的比例应当是面积、明度、彩度都要兼顾。用大面积的红去衬托小面积的绿可否?孟塞尔把这样的色彩关系用下列方程式表示:这样可以算出红绿的面积:由这样比例的颜料混合后才能得出五级灰。又如:看来万红丛中一点绿是行不通的,只有万绿丛中一点红才合理。结论是,既要按这种关系去考虑色彩安排,又要考虑色相倾向性的色调。这就说明了,把许多世界名画拿来做空间混合,所得到的灰色并不是中间灰色,而是有一定的色相倾向性和明度倾向性,这就是所谓的色调。试想:将卡拉乔瓦的圣母马利亚之死作空间混合,绝对低于五级灰,而将凡高的“向日葵”作空间混合绝对高于五级灰。(参见彩图3、37)第二节 色彩调和理论1色彩调和的原理原理(一): 和谐来自对比。从色彩视觉的生理角度上讲,互补色的配和是调和的,因为人在看某一色时总是欲求与此相对应的补色来取得生理上的平衡。伊顿说:“眼睛对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同时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那么眼睛会自动地将它产生出来。正是靠这种事实的力量,色彩和谐的基本原理才包含了补色的规律。”孟塞尔色彩调和论也是以互补色的理论为依据的。他认为若把构成画面的各种颜色全部混合(或放在旋转盘上混合)能产生第五级明度的灰,那么,色彩配合是调和的。他曾用各种名画做过色彩分析试验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但从前一节色彩对比中可以看出,如果要有调子的倾向性,就不能产生五级灰。原理(二):秩序产生和谐。由于人生活在自然中,来自自然色调的配色和连续性,就成为人视觉色彩的习惯和审美经验。自然界景物的明暗、光影、强弱、冷暖、灰艳、色相等色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自然秩序”,即自然的规律。如:光线照射着一个物体,必然会产生高光亮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其变化是有秩序、有节奏,非常和谐的。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用自然界的色彩秩序去判断色彩艺术的优劣。因此,色彩的调和是一种色彩的秩序。色立体的色相、明度、纯度的系列是按一定秩序排列制作的。在色立体中,任何直线、圆、椭圆、螺旋形都是有方向的,选择的配色都是调和的。(图33)原理(三):和谐产生节律。在视觉上,既不过分刺激,又不过分的暧昧的配色才是调和的。配色好像谱曲,没有起伏的节奏,则平板单调,一味高昂紧张则杂乱、反常。配色的调和取决于是否明快。过分刺激的配色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精神紧张、烦躁不安,过分暧昧的配色由于过分接近模糊,以致分不出颜色的差别,同样也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不满足、乏味、无兴趣。因此,变化与统一是配色的基本法则。变化里面求统一,统一里面求变化,各种色彩相辅相成才能取得配色美。原理(四):变对比为平衡产生和谐。配色的调和与色相、明度、纯度和面积有关。不同的颜色知觉度也不同,按照歌德的纯色明度比数,用黄与紫两个纯色来构成图案色彩的话,面积比是13。用红与绿两纯色来构成图案的话,他们的比是11。但孟塞尔认为,色彩和谐的面积比同时与纯度有关。如:红(R5/10)与青绿(BG5/5)同等的面积在回旋盘上旋转混合不会得到无色相倾向性的正灰(见图19),这显然是红的纯度高,只有把红色纯度降低或将红的面积减为青绿的一半,才能取得和谐。也就是面积对比的公式:这如同一杆秤,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图32)这证明红与青绿相配,如果明度相同,红的纯度等于绿的两倍的话,那么绿的面积应是红的两倍。因此配色中较强的色要缩小它的面积,较弱色要扩大其面积,这是色彩面积均衡的一般法则。当然,色彩的面积均衡的取得是一种创造色彩静态美的方法,如果在一幅色彩构图中使用了与和谐比例不同的配色,有意识让一种色彩占支配地位,那么将取得各种富有感染力的配色效果(色相调子)。原理(五):卯榫对比是需求与满足的关系,满足需求就是和谐。能引起观者审美心理共鸣的配色是调和的。由于各个民族以至每个人的生理特点(如性别、年龄等)、心理变化(如欢乐、喜悦、悲哀等)和所处的社会条件(如*、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教育等)与自然环境不同,从而表现在气质、性格、爱好、兴趣以及风格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在色彩方面则各有偏爱。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时期,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审美理想也是不一样的。有时一种新颖时髦的流行色是人们所追求的配色;不同的色彩配合能形成富丽华贵、热烈兴奋、欢乐喜悦、文静典雅、含蓄沉静、朴素大方等不同情调。当配色反映的情趣与人的思想情绪发生共鸣时,也就是当色彩配合的形式结构与人的心理形式结构相对应时,那么人们将感到色彩和谐的愉快。因此,色彩设计,必须研究不同对象的色彩喜好心理,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做到有的放矢。原理(六):实用即是和谐。配色必须考虑到实用性和目的性。用于交通信号、路标的色彩要求突出,因此对比强烈的色彩相配是适用的;用于工作场所的色彩一般应选柔和明亮的配色,避免使用过分刺激,容易导致视觉疲劳,降低工作效率的配色。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商业设计、工业设计等由于实用功能各异,都对配色有特定的要求。除上述以外,色彩的调和还与色彩的形状、位置、组合形式、表现内容等因素有关。总之,色彩的调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2色彩调和的概念“调”是调整、调理、调停、调配、安顿、安排、搭配、组合等意思。“和”可做和一、和顺、和谐、和平、融洽、相安、适宜、有秩序、有规矩、有条理、恰当,没有尖锐的冲突,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等解释。我们知道,和谐来自对比,和谐就是美。没有对比就没有刺激神经兴奋的因素,但只有兴奋而没有舒适的休息会造成过分的疲劳,会造成精神的紧张,这样调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此看来,既要有对比来产生和谐的刺激美的享受,又要有适当的调和来抑制过分的对比刺激,从而产生一种恰到好处的对比和谐美的享受。概括说来,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调和是相对的,对比是目的,调和是手段。对比是一种刺激,这种在视觉上的对比如同在触觉上的刺激相类似。触觉的痒痛,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使得细胞破裂,破裂得少,产生痒的感觉,破裂得多则产生痛的感觉。而痛感与快感实际上也是刺激细胞破裂的多寡所致。我们所寻求这种美的手段,恰恰就是寻求这种如同触觉中的快感恰到好处的刺激痛快。“调和”一词有两种含意:一种指对有差别的,有对比的,甚至相反的事物,为了使之成为和谐的整体而进行调整、搭配和组合的过程;另一种指不同的事物合在一起之后所呈现的和一、和谐、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有效率和多样统一的状态(或称多样统一)。色彩调和这个概念和一般事物的调和概念一样,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有差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