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分两部分:第卷为阅读题,共72分;第卷为表达题,共78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共9页。第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语段节选,回答46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史记鸿门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既:已经 b具告沛公 具:通“俱”,一起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d不如因善遇之 因:趁机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皆白衣冠以送之 又前而为歌曰 发尽上指冠 毋内诸侯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于是项伯复夜去a/ b/ c/ d/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谁为大王此计者?a又前而为歌曰 b且为之奈何?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沛公奉卮酒为寿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8.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5分)9.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1)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2)臣本布衣,_ ,苟全性命于乱世, 。(3)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4)采菊东篱下,_ 。 ,飞鸟相与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光中的性格特点。(6分)(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余光中的“诗思那么妙”的原因。(6分)(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第卷 表达题(共78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a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b.记者注意到,在解释“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时,李肇星引经据典,多次举起随身携带的联合国宪章宣读其中的内容。c他做起事来很麻利,不管做什么都倚马可待。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b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d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14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即使是抽象的形式美,如无标题音乐,毕加索绘画,行家加以启发,也颇能心领神会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不必愤世嫉俗,关键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把握孔子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可见领悟本质的难能可贵容貌的妍媸并不是最当紧的事因为你已经完沉浸在精神创造的快乐之中。开拓精神世界,使其博大与富有,足以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誉人毁,了不动心通常人们总是因为看到形式美而感到心悦诚服只是对事物本质的美,还需要自身长久的思悟,才能把握一二abcd15. 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答: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社会: 学校: 16.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3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1)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两句名言,正是当下许多人生活的最形象写照。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承德八中2013-2014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题卡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卷人得分姓名:班级:学号: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4分) 阅卷人得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5分) 9.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1)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 。(2)臣本布衣,_ ,苟全性命于乱世, 。(3)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4)采菊东篱下,_ 。 ,飞鸟相与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 ( ) ( )阅卷人得分(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光中的性格特点。(6分) (3)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余光中的“诗思那么妙”的原因。(6分) (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阅卷人得分15.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答: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社会: 学校: 16.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3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_ 17.作文(60分)2013-2014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答案1 b 2.a 3b 4. b 具:详细的 5、c 6、c 7、略8.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9、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答: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10、略11. (1)be(5分)(a、作者并不认为余光中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把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c、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人们关注的集中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如何,而是因为余光中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等。d、“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理解不当,“创作丰富” 已成事实,这里是从影响上说,应理解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2)坦诚直率;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做事严谨,专注。(每一点2分,可做适当分析)(3)对美的追求“全神贯注”;对美的事物观察细致,“看到绝望才离开”;多方面接受美的事物(“艺术的多妻主义者”)。(各2分)15、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2分)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