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doc_第1页
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doc_第2页
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doc_第3页
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doc_第4页
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表于经济师2005年第8期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摘 要:国际贸易理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本文就是通过分析贸易理论的这个发展历程,揭示贸易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一些典型特征。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 新古典 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次系统提出国际贸易理论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其中,绝对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标志,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认为只有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才能获得利益。该理论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的基础之上。亚当斯密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分工进行研究,发现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得出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并进而得出,从每一个人看来是合算的事情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不可能是不合理的。从而论证了一国只要选择对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绝对成本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述贸易互利性原理的理论,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只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为各国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这一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该理论并没有回答。为了弥补了绝对成本理论的上述局限性,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基础不仅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分工。“两优(利)取重、两劣(害)取轻”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即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能节省了劳动,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差异,从而扩宽了国际贸易的范围,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比如:未能揭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国际价值规律等;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把世界看作是永恒的、不变的;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成为静态、凝固的状态。为此,在李嘉图之后,又有一大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发展、补充和完善了比较成本理论。比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和马歇尔(Marshal)提出的相互需求理论,它很好的解释了比较成本理论所没有解决的利益分配问题,认为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即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强度;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则通过将机会成本引入生产成本的比较中,用现代一般均衡理论的语言重新证明了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受到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和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的挑战,这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并引入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新的分析工具,从供给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1919年赫克歇尔在其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初步提出两国之间产生比较成本差异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二是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第一次用生产要素密集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俄林继承了其师的观点,1933年在其出版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则对比较利益形成的原因这一理论重新做出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并系统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奠定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H-O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国际贸易就由此得以发生。某个国家使用其丰富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成本较低,反之则成本较高。因此,各国生产较大比例地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大比例地使用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就是一种能获得比较利益的国际分工模式。要素禀赋理论是对单一要素的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的修正和完善。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该理论把比较利益形成的原因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即不仅承认比较利益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而且还研究了比较利益形成的源泉要素禀赋差异。所以一直以来H-O理论被公认为国际经济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到了1953之后,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实证分析方法引入到该理论研究中,这一理论的不足被逐渐的发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53年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小于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资本/劳动比,这与当时美国被公认为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显然相矛盾。为了解释里昂惕夫的悖论,许多经济学家,如加拿大的沃尔(D.F.Wahl)、日本的建元正弘(M.Tatemoto)和市村真一(S.Ichimura)、原民主德国的斯托尔伯(W.Stolper)和劳斯坎普(K.Roskamp)、印度的巴哈德瓦奇(R.Bharadwaj),利用本国的资料对H-O理论进行重新检验,发现既有肯定H-O模型的也有否定H-O模型的,这使情况变得更为棘手。里昂惕夫悖论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对“悖论”展开研究,并做出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H-O模型先天存在不足,如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和需求偏好差异说;有的认为是里昂惕夫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出现差错,如关税保护说和自然资源说;也有的认为并不存在悖论,如劳动力不同质说和人力资本说。但是这些对“悖论”进行解释的学说都没有完全否定H-O理论,而是成了对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它们采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利益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推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三、新贸易理论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与传统贸易理论不相符的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二是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三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贸易实践对贸易理论发起了挑战,激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贸易理论进行反思,新贸易理论(New-trade Theory)就是这阶段反思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把国际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新贸易理论提出的时间尚短,涉及的范围又很广,但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在习惯上,人们经常把狄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称为新贸易理论的开端。1977年,狄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论文,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的模型。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初始条件完全相同,不存在李嘉图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两国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从而产生后天的绝对优势。该模型一经发表,就成为了研究新贸易理论极为有用的工具。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人就是沿着狄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方法将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对传统贸易理论也做出了很大的补充。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际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此外,克鲁格曼还认为哪一国对某产品国内需求大,有利于该国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哪国就具有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该国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有竞争力。这一阶段对国际贸易成因进行解释的理论还有以林德(S.B.Linder)为代表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和詹姆斯布兰德(J.Brander)的相互倾销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称需求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年在其论贸易和转变一文中提出的。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相互倾销模型是布兰德和克鲁格曼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一文中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上看却能获得利润最大化,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的话。同样道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战略将增加的产品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根据相互倾销贸易理论,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采取了相互倾销的市场销售战略。此外,这一阶段对国际贸易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赫尔普曼(Helpman)、格罗斯曼(Grossman)、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兰卡斯特(Lancaster)和诺曼(Norman)等一大批现代经济学家,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同,新贸易理论在模型的构建上摒弃了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之中,认为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且产业领域也存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新贸易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的来源除了各国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之外,还来源于一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和规模经济等。但是,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它与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关系,其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仍然没有离开比较优势的范畴,可以这样说,新贸易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新的情况下的具体运用。参考文献:1、美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第1次印刷;2、亚当斯密著、郭大力和王亚南译:国际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3、Dixit.A. and Stiglitz.J.(1997):Monop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te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s.67.297-308;4、陈同仇、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4次印刷。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WANG Jian-fu(TSL School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2000, China)Abstract: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from 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o neo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then to new-trade theory.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