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态博物馆发展比较.doc_第1页
中外生态博物馆发展比较.doc_第2页
中外生态博物馆发展比较.doc_第3页
中外生态博物馆发展比较.doc_第4页
中外生态博物馆发展比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生态课程期末论文 Page6中外生态博物馆发展比较Contrastive Study of Foreign and Chinese Eco-museum 摘要:通过收集法国、瑞典、日本以及中国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经验,试图将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生态博物馆作一比较,搭建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探讨或探寻生态博物馆的生存、实践和发展之路。期望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生态保护、历史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和实践活动。关键词:生态博物馆 历史环境 社区 对比研究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collecting and introducing development process,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from eco-museums in France, Sweden, Japan and China, we try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co-museums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o build up a platform for experience sharing. In doing so, we can have a clear view on the existenc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eco-museums, which is helpful to recognize correctly on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preservation and its practice and related policies in China, thus allowing us to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 on it.Keywords: Eco-museum; Historic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Contrastive Study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文明的成果日益丰富,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意识。博物馆一直是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机构。一般而言,传统博物馆属于静态的特定建筑,所收藏的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原生环境。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图片1 瑞伍里瓦德(R6ve Rivard)于1988年提出的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对比图 1生态博物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法国创立至今已后30来年,在世界各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将分别介绍法国、瑞典、挪威、印度、日本、台湾、以及中国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经验,试图将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生态博物馆作一比较,搭建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展示生态博物馆的生存、实践和发展之路。2 世界各地生态博物馆发展情况2.1法国经验今天的法国拥有41个生态博物馆,加上一些具有生态博物馆性质、遵从生态博物馆理论、但没有用“ecomuseum”名称的博物馆,就有85一90个了,是世界上最多的,这样的数量一度引起别国的质疑,需要申明的是这样统计是根据生态博物馆表现的地区文化多样性和居民参与的方式作为原则的,并且可以将这些生态博物馆进行分类。第一类是存在于中心地带的生态博物馆,尽管数量较少,但的确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先驱,例如巴黎区的勒克索(Le Creusot)生态博物馆(图1)、福尔兰(Fresnes)生态博物馆、以及魁北克(Quebec) 的生态博物馆,其核心作用是努力探讨生态理论和实践,吸引居民参与管理,并广泛征集文物。第二类是与区域经济发展项目有关的生态博物馆。它们通过区域性丰富的传统遗产吸引旅游者项目或文化项目,以解释、展出、建筑物、出版物、遗留物为中心,并积极组织居民管理和参加所举行的文化活动和表演,以及现场展览。其趋势是从机构和制度上完善扩大生态博物馆的影响,各区各县各社区博物馆正在重组合并,扩大其规模,生态博物馆变为本地遗产管理者和组织者。典型代表 图片2 勒克索生态博物馆 出处是位于法国北部的富尔米(Fourmies)生态博物馆(此博物 Creusot官方网www.cu-creusot-montceau.fr馆实际表现纺织技术、手工玻璃艺术品、石头雕刻、木工艺术品、陶瓷制作,以及地方日常生活和遗产) 。第三类生态博物馆数量较少,实质是区域性科学研究和动植物保护生态博物馆,一般由政府和专业组织支持兴建,像法国南部塞文山脉(Cevennes)国家公园就属于这种性质的生态博物馆。当地居民参与研究工作、收集标本、制作标本等。另外,也有一些生态博物馆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或者资金缺乏,已经消亡或面临消亡,例如北多芬尼(North Dauphin)生态博物馆和布瓦斯(Beauvaisis)生态博物馆等。面对着“生态博物馆”术语的标准化和通俗化泛指表现地方文明的区域性社区博物馆,法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扭转仅仅注重藏品的展览,开始展出民族、环境、居民、以及其他原专属于生态博物馆所展出的内容,应当说这是生态博物馆的贡献2。2.2瑞典瑞典的遗产保护运动蓬勃发展于20 世纪早期,著名的人类学者阿图尔哈左勒斯 (Artur Hazelius)当时在斯德哥尔摩建立了一个遗产保护机构。他以新的和坚实的方式解释和保护受威胁的遗产,他不仅仅收藏各种文物,同时也将房屋和农场搬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发展了一种新博物馆模式史堪森(Schkensen)露天博物馆,将瑞典不同地区的建筑和相关环境搬到斯德哥尔摩,以老的风格原样复建装饰,并向观众开放。这便是瑞典生态博物馆的雏形,其中的村舍日常生活模型成为日后瑞典生态博物馆理论的基础和实践。距今,瑞典已建立了12个生态博物馆,其中的一些已经成长壮大, 图3 斯德哥尔摩船厂博物馆 出处瑞典概况另外一些由于缺乏资金,或管理不善,处于前景不可预测状态。在瑞典的生态博物馆模式中,一个生态博物馆是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萨米人(Sami people)的昨天和今天的日常生活。三个生态博物馆是表现环境的,其中有珍贵动植物。而瑞典大多数生态博物馆反映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因为瑞典没有直接参加二次世界大战,当很多欧洲城市在战争中毁坏时,瑞典的工业和经济仍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钢铁厂,从中世纪到现在一直是瑞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工业也是这样,纺织厂、食品厂等都已实现了机械电子化。而当时留下的机械、厂房建筑、生产工艺等工业遗产是很值得瑞典人把它保存下来并向后代展示的,传统博物馆是无法完整留存并展示这些的,特别是通讯线路、电力系统、采石场、铁矿厂和机械厂等,生态博物馆(群)的建立就为瑞典的工业遗产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也有几个生态博物馆是表现传统农业和历史遗迹的。 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是巨大的,包括知识、传统和工业方式等,这也被称为无形遗产。为了最好地保护它们,我们必须使用它们,机器和其它设备系统需要不断运转,才能保持完好状态。这些知识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以理论方式传授给后代,而是需要示范和实践。总之,瑞典生态博物馆想要表现人类长期利用和改变自然,由此形成的自己文化的路程。一个真正的生态博物馆是一面镜子,使本地区的人可从镜子中看到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这是应用历史去创造未来的一种方式3。2.3挪威挪威自1905年从瑞典独立出来后,建立了很多保护地方遗产的“民俗博物馆”。1986年建立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图顿生态博物馆(Toten Ecomuseum)的前身就是创建于1923年的图顿户外博物馆,用于保护和展示挪威游牧民族的聚落文化遗产。图顿生态博物馆及创建者约翰杰斯特龙(John Gjestrum)的学术思想对20世纪末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创建有较大影响。42.4印度印度有丰富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遗产,为了确保可持续性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开始了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文化和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探讨社区、遗产和发展的关系。1999年1月,在毕德卡(Bedekar)教授的领导下,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建成了考莱社区博物馆(Korlai Community Museum)。此生态博物馆得到国内外公认,也是至今印度仅有的一个生态博物馆。 今天,有一些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策 图片4 考莱社区博物馆入口主景划和创建之中,特别是在印度西部地区, 出处 .in/knowindia/st_maharashtra.php博物馆专家正在积极探索和制订印度生态博物馆发展策略。例如在拉贾斯坦邦(Rajasthan)阿尔瓦市(Alwar)的莫述米查特伊(Moushumi Chatte) 生态博物馆和古吉拉特邦(Gujrat)的生态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除此之外,像日本居民自发组建的类似生态博物馆的社区,在印度也有一些,虽然当地居民没有将其称为生态博物馆,但其实质已经表现了生态博物馆内容。例如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Assam) 的沙楚(satras),沙楚是僧侣居住的建筑院落,僧侣通过他们的文化传播方式将传统知识留传了一代又一代。52.5日本在日本,并没有官方的体制来推动生态博物馆建设。但是,1988年日本农林渔部采用“乡野环境博物馆”计划(日本的田园空间博物馆)来预想一种保存自然环境、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这种计划比较少见,但理念还是基本上来自于法国的生态博物馆。“乡野环境改善计划”致力于基础工作,大约50个地区被挑选和开发,准备建立乡野环境的博物馆,其要点是:(1) 忠实于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2)核心设施、临近设施或者是环绕核心设施,分散在该区域的展示设备将被有组织地通过小道相联系; (3)展示是露天的,例如 图片5 田园空间博物馆之一龟田城传统农业设施的再生产以及美丽 出处 www.ont.ne.jp/dewaden/amasagi.htm的乡野景观的修复,在必要时可以规划建筑物的户外展览;(4)乡野环境博物馆将启发当地人对景观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将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5)根据各个地方的情况,市政府或者是半公共的企事业机构将被委托运作这些博物馆,并努力使其能够存活下去,而且成为一个有效的机构。作为乡野环境改善计划一部分的乡野环境博物馆的创造能否作为一个生态博物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并不是绝对的要求,然而,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和它的活动拥有一个基础组织方面,它仍然是值得的。安排生态博物馆的活动所需要的物理设施可能是生态博物馆的主要驱动力。相反,没有活动和管理,单独的形式的发展不可能完善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特征在于它并不拘泥于物理的形式。日本社会建立生态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在于重新认识自我,城镇与乡村社区之间、人们的心理、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平衡缺失现象已突出,人们需要通过创造环境来追求人类的和谐,同样,许多城市居民越来越注意到自我的不确定性,个人被同质化和象征化,生态博物馆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有效的平台来使当地居民认识自然、认识历史,从而使人们坚信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自我。62.6台湾“生态博物馆”这个名词是从1990年代起不时地出现在台湾的博物馆文献中,而真正筹建是从1998年的北投温泉博物馆开始的,其后又建有台北县黄金博物园区(金矿遗址)。两座生态博物馆都建设发展得比较成功,但模式上基本相似,因此遇到的基本问题也类似,都包括了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观的研究保存,对私人与公共使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政策与规范、观光和产业发展与自然和人文资源维护之间的冲突等等,而其中最基本的关键问题仍在于台湾的生态博物馆基本上仍然是学者专家与地方政府所操控主导的,它与地方居民的互动,以及地方居民对博物馆的参与度与代表性,都还远远不够7。2.7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 99 5年,在挪威政府及专家的共同协作下,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深山上,这里居住着一支远离外界,仍然生活在自然经济和古老文化中的苗族(长角青苗)群体。像这样经济十分落后,与主流社会隔离的民族村寨,在中国还有很多。由于封闭,他们还传承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保存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7座生态博物馆分布在贵州、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省区,分别保护着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蒙古族、以及汉族的各不相同的多种活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老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它们仍生活在产生这些文化的古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他们一旦融入主流社会,古老文化就可能就会逐步丧失了固有的社会环境而濒临消失。因此中国在这些正在摆脱贫困的民族村寨中建立生态博物馆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唤起和帮助村民保护与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建立了资料信息中心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关键,中国有一支专业的队伍,负责在各村寨中培训年轻的村民掌握信息纪录仪器,并带领他们开展记忆工程。他们要用本民族语言记录自己村寨的口碑历史和传说,采访村寨老人,录制可长期保存的音像资料。这样做有利于生态博物馆对外开放后,生态旅游者、来访者涌入村寨,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欣赏,提高村民保护自己文化的热情,增强他们在外来文化面前对自己文化的信心。针对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创造的经验,中国专家提出了六枝原则8。这些原则是:1、村民是其文化的主人, 图片6 、7 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2、文化的含义 出处 六盘水信息港 /tabid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4、旅游与保护发生冲突时,保护优先,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5、避免短期经济行为损害长期利益;6、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这些实践原则是在遵循生态博物馆纯正的定义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在文化原生地保护文化,更好地尊重村民的主人地位产生的。可以看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展博物馆文化,但是中国的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实属起步阶段,各项技术手段是在挪威的大力协助下进行的,还不能够独立完成。另外,中国的生态博物馆至今都是同一类型的民族文化村模式,虽然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多样化的特色,但从生态博物馆系统及其应有的作用来说显得单一、片面,不利于其长期的发展,容易产生“泛化”。3 小结本文搭建这个“经验交流”的平台,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各国生态博物馆发展历程、现状和经验做了比较,试图看到生态博物馆的生存、实践和发展之路,视之为一种当代先进的文化现象,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生态保护、历史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和实践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生态博物馆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和环境单元概念,其发展之路仍在探索之中。我国需要开展更加积极的实践,才能向其他文明国家那样,为世界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势必不能照抄照搬别国已有的经验,既不能将生态博物馆模式化、单一化,也不能允许一些另有目的的和不符合理论的“假扮”生态博物馆出现。而应将国际生态博物馆的一般原则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国际经验本土化,并注重中国特色生态博物馆的理论研究,使其更加有利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造。9各国实践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生态博物馆发源至今的30多年里,其发展并不是如创建者和支持者们最初满心期待的那样,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局面的出现,反而是在争议和艰难的实践中起伏,客观的来说,这在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历程里也是可以预见的。对于我国,生态博物馆是应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仅仅与公益设施有关的机构;是为了增进人类不同集团之间的相互认识,还是作为较广范围的整体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有价值和坚固的柱石;是应该成为一个仅仅为最有教养的人提供休闲娱乐的特殊场所,还是一个教育人民的机构;应该成为当地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是一个专门为旅游者观光建立的机构如是的答案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