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北文学融合的践履——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北文学融合的践履——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北文学融合的践履——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北文学融合的践履——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北文学融合的践履——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北文学融合的践履——王褒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丈学碗士学位论文摘要 摘要 王褒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作家 在北周时曾和庾信并称 王庾 由南入北 后 王褒诗歌风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但是其诗歌创作成熟的标志 也是南北文学交融统一的结果 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学界高度评价庾信 集 六朝文学之大成 的重要地位 却忽略或轻视王褒在衔接南北朝文学和隋唐 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致使王褒在后世长期遭受冷遇 这其问既有流传过程中作品 大量散佚的原因 也受后世文学评价标准变化的影响 同时也与史家对王褒政治 与道德评价不高引起 因人废文 的现象有关 本文除引言和附录外 分上 下两篇展开论述 上篇根据现存的史料典籍 当代学者对王褒的研究资料等 对王褒文学地位 由显到隐 进行考辨 首先 考察王褒的作品存佚情况 结合历代目录学著作 勾勒出 王褒集 流传的大致脉络 其次 考察隋唐之后文学评价标准的变化 由于文人作家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接受的地位 文学标准的变化 影响着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定位 再次考察史家对王褒的政治与道德评价问题 对 王褒在萧梁末年 迁都事 江陵失陷主张投降一节 入北周后 荷恩眄 忘其 羁旅 等多为后人所诟病之事给予重新考察 力求做出合乎当时实际的合理解释 下篇重点讨论王褒的诗歌创作 首先 考察王褒入北前的经历与诗歌创作 主要分析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对其心性人格和创作心理的影响 归纳出王褒在梁诗 歌创作中并存的多种审美风格 其次 考察王褒入北后的仕宦与诗歌创作 王褒 入北后之 乡关之思 分析王褒诗歌入北后的重大改变 再次 分析王褒北来 的文化意义 王褒北来 一方面带来了南方先进文化 自身又因文化优势成为传 播南方先进文化的特殊使者 另一方面王褒入北后 接受北方环境和观念 对其 思想和诗歌创作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王褒的由南入北 对于促进南北文化的 融合 胡汉文化的交融 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 入北后 并留不遣 的遭 遇对王褒等南来文人来说 既是生命的磨难又是命运的馈赠 人生的囔跌成全了 诗歌艺术的跃升 关键词 王褒 冷遇 诗歌创作 风格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w a n gb a o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 si n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i n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y h eh a st h es a l n er e p u t a t i o na sy ux i na n dp e o p l e c a l l e dt h e m w a n ga n dy u f r o mt h es o u t ht on o r t h h i sw r i t i n gs t y l eh a sc h a n g c da l o t t h i sc h a n g ei sn o to n l yt h es y m b o lo f h i sp o e mc r e a t i o nm a t u r a t i o n b u ta l s ot h e r e s u l t so ft h ep e r f e c th a r m o n yo fs o u t ha n dn o r t h s oi th a s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c i r c l eo n l y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y ux i n w h ow a s r e g a r d e da st h ec u l m i n a t i o no f s i xd y n a s t i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n e g l e c t sw a n gb a n w h o a l s oh a dv i t a lf u n c t i o no n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 ls o u t h n o r t hl i t e r a t u r ea n ds u i t a n 岛w h i c hb r o u g h tt h ec o l dr e c e p t i o nt ow a n g b a nf o ral o n gt i m ea tt h en e x t t h e r e a s o n sc a u s e d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a r ea sf o l l o w s t h ec o r p u so f w a n gb a od i s a p p e a r e d g r e a t l y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a n d a r dh a sc h a n g e dal o t 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 m o r a lj u d g m e n t s a b o u tw a n gb a ow e r el o w e r a l la b o v et h e s ec a u s ew a n gb a o sl i t e r a t u r ep o s i t i o n f r o ms o m e b o d yt on o b o d y b e s i d e sf o r e w o r da n da p p e n d i x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m a j o r 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c o n t e n t s o nt h eb a s i so fe x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a n d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c h o l a r s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r td i s c u s s e so nw a n gb a o s l i t e r a t u r ep o s i t i o nf r o ms o m e b o d yt on o b o d y f i r s t l y d i s c u s st h ep r e s e r v e da n d d i s a p p e a r e dc o r p u so fw a n gb a n o n t h eb a s i so ft h er e c o r d i n gc o r p u so fw a n gb a o i nt h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i nt h ep a s td y n a s t i e st od r a wt h eo u t l i n eo ft h el o s sc l u eo nt h e c o r p u so fw a n gb a o s e c o n d l y s u r v e yo nt h ec h a n g eo f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a n d a r df r o m s u i t a n g d u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e x i s t sap a s s i v eb e i n g a c c e p t a n c ep o s i t i o nt ot h ew r i t e r s a n dt h ec h a n g e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a n d a r da f f e c t s t h e i r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r d l y s u r v e yo nt h es o m ej u d g m e n t sa b o u t w a n gb a n sp o l i t i c a la n dm o r a l r e v i e wo ns o l n ea c c u s a t i o na b o u tw a n gb a na n dt r y t od r a w ss o m en e we x p l a n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p o e md i s c u s s i o nc o n t e n t s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t e x t t o u n s c r a m b l et h ep o e ms t y l eo fw a n gb a na n dt of i n do u th i sf u n c t i o no n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s o u t h n o r t hl i t e r a t u r ea n ds u i t a n g f i r s t l y e x p o u n dw a n g b a n se x p e r i e n c ei ns o u t hl i a n ga n dh i sp o e mc r e a t i o n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a n a l y z i n g i i 郑州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e v e r a lh i s t o r i c a li n c i d e n t s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h i sd i s p o s i t i o n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c r e a t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a n ds u mu ps e v e r a l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w a n gb a o s w r i t i n gt oh i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t y l e s e c o n d l y e x p o u n dw a n gb a o s e x p c r i 锄c eo f e n t e r i n gt h en o r t ha n dh i sp o e mc r e a t i o n d i s c u s s0 1 1t h eh o m e s i c ko f w a n gb a oa n d a n a l y z et h eg r e a tc h a n g e si nw a n gb a o sp o e mc r e a t i o n t h i r d l y a n a l y z et h ec u l t u r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w a n gb a o se n t e r i n gt on o r t h f i r s t l y 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t h es o u t h 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e s e c o n d l y t h ea c c e p t a t i o no ft h en o r t h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a c c e p t s a l la b o v e t h e s em a k e sac u l t u r a lb l e n d i n ge m b o d i m e n to f s o u t ha n dn o r t hi n w a n g b a o sc r e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w a n gb a o ac o l dr e c e p t i o n p o e mc r e a t i o n s t y l e i i i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引言 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代 会有不同的命运 有的在当时声名微弱 而在后世 则可能斐然腾声 有的生前备受推崇 身后却备受批评甚或寂寥无声 也有的人 可能长久地处在褒贬交织的境地 在南北朝诗人王褒身上发生的就是一种 生前 名躁身后寂寞 的典型个案 作为在南朝梁与其父王规 重名于江左 入北后 又与庾信并称 王庾 的王褒 被周书赞为 奇才秀出 牢笼一代 但在后人 的评论中却渐渐少了他的影子 即便偶被提及也往往作为庾信的陪衬而存在 这 对于王褒来讲是不公允的 一个诗人 作家在不同的时代 会有不同的面貌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诗 人 艺术家身后的是非争执 又岂是其本人所能料得的结果 不过 作为后人 有必要对这一现象作深入的思考 这不仅对于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审美情趣的变 化 而且对于我们了解一个重要作家的复杂性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都有必要的 意义 这也是本论文写作的缘起 力求超越这看似相悖的评价本身 对王褒的历 史地位作一番客观而深入的研究 王褒现存的诗歌 虽然数量不多 但可取者不少 尤其是 由南入北 的生 活转折非但没有磨损他的诗歌生命 反而使他的诗歌更好的继承了汉魏以来北朝 文化传统 呈现出慷慨任气 古直刚劲的特点 纵观王褒一生的诗歌创作 无论 在南朝的梁还是北朝的周 格调始终是健康的 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对于像他 那样富于文学的南梁文士 没有沾染上当时文学界的 齐梁诗风 加入 徐庾 体 的阵营 没有创作出低级趣味的诗章 没有流于诗歌的表面化而内容空泛 这更属难能可贵 由是观之 王褒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庾信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和 作用 可以说 只重视庾信的南北融合之功 而忽视王褒的积极努力 就无法了 解绮靡的南朝文学是如何发展为朗健的唐代文学的 本文试图通过全方位 多视角的研究 对王褒文学地位 由显到隐 的诸多 原因进行考辨 力求做出较为辩证客观而又合乎情理的解释 同时研究王褒入北 前后诗歌创作的演变及王褒北来的文化意义 对王褒诗歌创作做一全面的论述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上篇王褒文学地位 由显到隐 考 王褒 5 1 4 0 7 7 是由南入北的文人 他在北周与庾信齐名 深受北周文 坛的尊重 北周书 称二人 奇才秀出 牢笼于一代 1 1 可见其生前名躁一 时 世移时易 人们对庾信及其创作给予愈来愈多的关注及研究 称誉其 集六 朝文学之大成者 瑚 相反 对王褒及其创作 未能引起研究者应有的关注 以 致王褒文学史地位的一落千丈 本文试图通过全方位 多视角的研究 对王褒研 究中若干问题进行考辨 并对王褒作品在后世遭受冷遇的原因做出较为辩证客观 而又合乎情理的解释 一 王褒作品存佚情况考 现存北周的文集共二十卷 其中 庾子山集 十六卷 王褒仅存 王司空集 一卷 不过 从历史上看来 他在南北朝时代所写的诗文不在少数 据 隋书 经籍志 著录 后周少司空王褒集二十一卷 与 庾子山集 在此书中的著录 卷数相同 那么王褒文集究竟从何时开始散佚以致成为现在的状况呢 我们不妨 结合历代目录学的著述 梳理一下王褒文集流传的脉络 隋书 经籍志 著录 后周少司空王褒集二十一卷 并录 引日唐书 经籍志 著录王褒集为三十卷 新唐书 艺文志 著录王褒集为二十卷 而此著录目录未单独分类 宋史 艺文志 未见著录 而宋代著名的私家目录学著作如晁公武的 郡 斋读书志 陈振孙的 直斋书录解题 郑樵的 通典 也未见著述 大概宋时 已散失 现存 王褒集 都是明人从 文苑英华 及各类书中辑录而成 主要有以 下几种 王司空集 三卷附录一卷 明代张燮辑有 七十二家集 本 王子渊集 一卷 明代薛应旃辑有 六朝诗集 本 王司空集 一卷 明代张溥辑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1 1f 唐 令狐德禁 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1 年 第7 4 4 2 清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四八 集部 别集类一 庚信之文 集六朝之大成 而导四杰之 先路 2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王司空集 一卷 明代绍泰辑 增订汉魏六朝别解 本 王司空集选 一卷 清代吴汝纶评选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 i 此外 关于王褒诗文的辑录情况可见于一些诗集与文集 如明冯维纳 诗 纪 辑有王褒乐府十九首 诗三十首 共四十九首 梅鼎祚编的 后周文纪 辑 有王褒散文二十篇 其中 服要纪序 论 两篇为 百三家集 中所无 百 三家集 有而 后周文纪 无者八篇 后来清严可均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 朝文 合张 梅两家所集为一 删去张集中周武帝诏令三篇 增 为厍狄峙致 仁表 一篇 共收王褒散文二十六篇 经过查考 诗纪 百三家集 中王褒之乐府 陌上桑 实为梁代王筠 的作品 文苑英华 乐府诗集 均明白注明 关山篇 一首 虽 艺文类聚 言是王褒之作 但实为 乐府诗集 文苑英华 中所载王训之 度关山 中的 一段 后周文纪 所收之 白贴 所载 论 一篇 实为汉代作家王褒 圣主 得贤颂 中的 d 段而已 2 l 故今存确为北周王褒所作的诗文 共有乐府十七首 诗三十首 文二十五篇 相较而言 与褒同时的庾信 其文集散佚情况就相对轻微的多 最初有二 十卷1 3 现存尚有十六卷 散佚的仅四卷而已 而王褒文集最初有二十一卷现在 仅存一卷 从当初王 庾文集总数相差无已到如今存量的天壤之别 后人已经无 法看到当时北周 王庾 并称的文学盛况 二 后人评判文学标准的变化 张亚军在 论南朝四史史传人物的文学定位 中指出 在南朝四史中 史臣加以强调的文人与今天文学史所肯定的虽然有相 同之处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 一些经典作家如谢灵运 谢眺以及梁代 众多文人集团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无论是南朝四史还是今天的文学史都给 予了很多的关注 然而还有一些在四史记载中声誉甚高文名甚盛的丈人 他们的创作在今天的文学史中已经难寻影踪 也就是说 丈人作家的经典 l 此处参考穆克宏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 北朝文学史料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7 年 第1 7 2 页 1 2 牛贵琥 王褒集校注 前言 北京 新华出版杜 1 9 9 3 年 第6 7 页 1 3 唐 李延寿 北史 卷八十三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2 7 9 4 页 3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篇考证篇 化存在着两种逆向发展趋势 有一些文人在当时文坛并无盛名 随着历史 的发展和文学标准的变化却逐步为人注意 受到重视 而也有一些文人在 当时的文坛声名卓著 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消失于历史的背后 成为文 学史上寂寞的一族 l 王褒当属后一类 一个在文学史上 由显到隐 几尽淡出人们的视野的文 人 史书对王褒的文名多有记述 如 梁书 王规传 附 王褒传 云褒 七岁 能属文 是个早熟的神童式的人物 周书 王褒传 称 自祖俭至父规 并有 重名于江左 褒识量渊通 志怀沉静 博览史传 尤工属文 可见在萧梁时期 褒虽不能与当时 徐庾体 的代表人物庾信的地位相比 他在当时的成就还是显 著的 尤其是入北朝后 褒有器局 雅识治体 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 高祖亦 以此重之 建德以后 颇参朝议 凡大诏册 皆令褒具草 俨然以王褒的文章 作为应用文的典范之作 致梁处士周弘让书 表现流徙他方望返而不能的凄苦 的情肠 哀思无涯 病彻千古 明张溥论及此文称 盖外縻周爵 而情切士风 流离寄叹 亦徐孝穆之报尹义尚 庾子山之哀江南也 同时王褒也是个有诗名 的人 在南朝时 褒曾作 燕歌行 妙尽关塞寒苦之状 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 而竞为凄切之词 入北后 作 渡河北 送别裴仪同 送刘中书葬 等诗 也都是很优秀的诗作 一些写景小诗 也写得清新动人 可见在当时南北文坛上 王褒是自有一席之地的作家 但就这么个时誉很高 文名甚著的作家 其声名却 消歇于后人的视野中 这种变化显示出文学史对南北朝作家的认同与时人存在巨 大的差异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 是经历了唐宋以来1 0 0 0 多年的选择与评定之后所形成 的结果 南北朝之后 唐代文学批判地继承了六朝文学的发展成果 注重诗歌创 作 遵循情感 意境 音律相统一的文学原则 倡导创造一种感动人心的审美境 界 唐中期的古文运动亦以反对六朝骈俪文为主旨 作为南北朝著名文人的王褒 周朝著作 王庾齐称 其丽密相近 而子渊微弱 2 且王褒 尤工属文 所作均骈偶成章而与古文形式相悖 如现存 致梁处士周弘让书 上庸公陆腾 勒功碑 等均为当时美文 因此 王褒身后的寂寞就是由于后人重视诗歌而又反 1 张亚军 论南朝四史史传人物的文学定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5 年8 月 第5 1 页 2 明 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注 王司窄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0 年 第2 9 3 页 4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对骈俪的双重因素造成 同时王褒的诗歌作品缺乏自我表现的热情 这与唐之后诗歌创作重视抒写 个人真情不太相符 王褒系六朝首屈一指的名门贵族琅邪王氏 与时俱推 的 家族传统与善写公务文书的传统文风 使王褒文学作品中缺乏表现自我心情的热 情 只有在刚入北时 王褒行走在异国的路上 尝尽苦辛 目睹着北地萧瑟的秋 色 思及亡国之痛 不禁感慨系之 写成 渡河北 一诗 此后 因在北周 惜 留不遣 之苦楚 写过实能诱使他人与之同声一哭 同情一慨的 赠周处士诗 并 致梁处士周弘让书 等作品外 其它作品则以诏 碑之类的文章为多 与之 相反 庾信在侯景之乱中曾有过 朱雀航 临阵脱逃 入北后常有 乡关之思 在文学作品中具有 穷者欲达其言 劳者须歌其事 的自我表现的热情 隋唐 文学排斥王褒的刨作倾向 易受庚信的影响 进一步向其真挚表白自我的方向发 展 也正因为此 庾信在后世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得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 极大推崇 杜甫曾写诗称赞他说 清新庾开府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 动乡关 庾信文章老更成 健笔凌云意纵横 也正因为庾信在南北朝的实际 创作以及后人对其作品的认可与摹拟 确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文学地位 但王褒 在后世却没有得到那么强有力的支持 这无疑导致王褒的文名渐渐消歇在历史长 河之中 三 王褒政治与道德评价考辨 从 周书 北史 以 乡关之思 与 忘其羁旅 来分别评价庾信和王褒 以来 史论家对王褒的政治和道德评价一直不高 关于王褒其人 明张溥说 王 褒 围城督戎 败北随降 总文武之任 蹈臣虏之讥 实属于 末流 张溥又 溯其家风说 昔曾祖仲宝 王俭字 刘宋国戚 贩附萧齐 士林交贬 子渊委 蛇 实是王俭作风的遗绪 张溥对于王褒曾作过肯定 但却是极其有限度地说 幸不至卖国耳 2 l 但结合王褒仕宦与创作实际 史家对其过低的评价是不 公允的 l 日 清水凯夫 王褒传记与文学 出自 六朝文学论文集 重庆 重庆 埘葭社 1 9 8 9 年 第3 6 2 页 2 明 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注 王司空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0 年 第2 9 3 页 5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篇考证篇 一 迁都荆郢 匡谏不力 辨 周书 卷四十一 初 元帝平侯景及擒武陵王纪之后 以建业雕残 方须修复 江陵殷 盛 便欲安之 又其故府臣寮 皆楚人也 并愿即都荆郢 尝召群臣议之 领军将军胡僧佑 吏部尚书宗懔 太府卿黄罗汉 御史中丞刘钰等日 建 业虽是旧都 王气已尽 且与北寇邻接 止隔一江 若有不虞 悔无及矣 臣等又尝闻之 荆南之地 有夭子气 今陛下龙飞缵业 其应斯乎 天时 人事 征祥如此 臣等所见 迁徙非宜 元帝深以为然 时褒及尚书周弘 正成侍座 乃顾谓褒等日 卿意以为何如 褒性谨慎 知元帝多猜忌 弗敢公言其非 当时唯唯而已 后因清闲密谏 言辞甚切 元帝颇纳之 然其意好荆 楚 已从僧佑等策 明日 乃于众中谓褒日 卿昨日劝还建 业 不为无理 褒以宣室之言 岂宜显之于众 知其计之不用也 于是止 不复言 1 当时 萧绎召群臣齐聚江陵 商议何处定都之事 领军将军胡僧佑 大府卿黄罗 汉等人谏称 建业王气已尽 与虏 北齐 正隔一江 若有不测 悔之无及 此说正合元帝心意 本来他也因江陵殷盛 便欲安之 但尚书右仆射王褒等人 坚称 今百姓未见銮驾入建康 还以为陛下是诸侯王 望陛下应四海之望 入 都建康 议来议去 由于当时萧绎群臣多是荆州人 不少人出来要求留都江陵 萧绎本人 也认为江陵未遭过兵灾 建康残破 便决定以江陵为首都 正是这个 决定 导致了萧绎的迅速败亡 建康虽距北齐只隔一江 但长江自古天险 江陵 方面 北有襄阳的仇敌侄子萧察虎视眈眈 西面蜀地已经陷于西魏 宜攻难守 其实岌岌可危 而且 襄阳距江陵仅五百里 指日可至 这本来是元帝从胡僧佑等人的建议 导致江陵迅速被北魏攻陷 但后世以 王褒 位居端右 但未能尽力去阻止元帝的决定 认为其 匡谏不力 缺乏端 右朝臣应具有的果敢的勇气和品格 这其实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侯景之乱后 元帝以江陵贵族 官僚 军阀的力量为背景即位的 他厚遇王 褒并把这位六朝屈指可数的名门贵族吸收到内阁中来 是基于怀柔建业贵族官僚 l f 唐j 令狐德菜 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1 年 第7 3 0 页 6 郑州丈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并得到他们合作的意图 毕竟建业贵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 要稳定江陵 还要取得他们的合作 而出身于 琅邪王氏 的王褒恰恰具有 既世胃名家 文 学优瞻 当时咸相推挹 l 的崇高声望 正好可以用来作为元帝政治上的一个重 要的筹码 故褒 旬月之内 位升端右 2 1 但这种进升并没有给予王褒更大的 政治权力 且在重大的问题上元帝几乎不采纳王褒的意见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与 王褒只有位高而无 权重 加之琅邪王氏传统 的 怯懦保身 的软弱性 在猜忌心很强的元帝面前 也只能和当年沈约一样 弗敢公言是非 用 唯唯而已 来应付了 资治通鉴 梁纪 二 t 江陵失陷 降北 辨 答仁求自扶 帝以问王褒 褒日 答仁 侯景之党 岂足可信 成彼之勋 不如降也 答仁又请守子城 收兵可得五千人 帝然之 即授 城中大都督 配以公主 既而召王褒谋之 以为不可 答仁请入不得 呕 血而去 于谨征太子为质 帝使王褒送之 谨子以褒善书 给之纸笔 褒 乃书日 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3 这就是多为后人所诟病的一节 认为王褒作为堂堂梁朝尚书左仆射 东晋宰相王 导的直系后裔 国亡城破之时居然主张投降 认为这是一种失节行为 后人见此 评价王褒 人品卑劣不堪 4 l 称 文人无骨 世族堕节于褒可见也 5 1 其实 关于王褒此举是否算得上失节的行为 我们依然应当放回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 察 j 据 周书 记载 及大军征江陵 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 褒本以文雅见知 一旦委 以总戎 深自勉励 尽忠勤之节 被围之后 上下猜惧 元帝唯于褒深相 委信 朱买臣率众出宣阳之西门 与王师战 买臣大败 褒督进不能禁 1 1 唐l 令狐德禁 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1 年 第7 3 0 页 h 唐 姚思廉 粱书 元帝纪 卷五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3 年 p 1 宋1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粱纪二十一 州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 北朝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 5 梅毅 华对血时代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5 年1 0 月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乃贬为护军将军 王师攻其外栅 城陷 褒从元帝入子城 犹欲固守 俄 而元帝出降 褒遂与众俱出 见柱国于谨 谨甚礼之 i 王褒在南梁时与皇室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自己是梁武帝弟鄱阳王恢的女婿 与梁 元帝 有旧 相得甚欢 口垤统的儒家立身教导对其颇有影响 故其虽是文士 以文雅见知 一旦委以总戎 深自勉励 尽忠勤之节叫3 1 表现出他的忠孝观 念 因此 庾信赞称他 地建忠臣国 家开孝子泉 h 可见 王褒在南朝梁时 是深以忠孝而闻名的 就这么一个尽忠竭力的人物 为什么又做出投降之举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大军压境的情况下 不如降也 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并且我们 在讨论 迁都事 时已经知道 元帝在那么大的事情上都不听从王褒的建议 只 不过走形式闯问而已 此举问询并采纳王褒意见 可见投降也是元帝做出的决定 王褒之所以主张投降 是因为他后来与梁元帝相处过一段时间 对梁亡之形 势 又更切实的体会 心理上也就更能适应一些 虽然王褒难逃史家的批评 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许多选择都是无法在政治和道德上取得均衡的 三 t 荷恩眄 忘其羁旅 辨 关于王褒入北周后的经历 据 北史 记载 褒于王克 刘珏 宗懔 殷不害等数十人 俱至长安 太祖喜日 昔 平吴之利 二陆而已 今定楚之功 群贤毕至 可谓过之矣 又谓褒及 王克日 吾即王氏甥也 卿等并吾之舅氏 当为亲成为情 勿以去乡介意 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 常从容上席 资饩甚厚 褒 等亦荷恩眄 忘羁旅焉 嘲 王褒在由梁转仕魏周后 仍可称得上是清通之士 北史 王褒传 曾就此说 王 褒 荷恩眄 忘其羁旅焉 若从王褒仕魏周的清通及常陪宇文毓 游宴 谈 论常在左右 看 北史 所作的结论并非是没有一定的根据 可是结合史料来 看 这其实是不符合王褒入北后的实际情况的 其所谓的 荷恩眄 与 忘其羁 l 唐 令狐德禁 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1 年 第7 3 0 页 2 l 同上 3 l 同上 4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 清 逯钦立辑 先秦汉魏南北朝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 第2 3 8 3 页 f 5 唐j 李延寿 北史 卷八十三 北史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第2 7 9 2 页 s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旅 都值得我们重新考裂 西魏北周的统治者对于被留 被俘和受降的南朝人士 一律都授予车骑将 军 仪同三司一类的官衔 还封以爵位 江陵平后 庾信 萧于为 萧世怡 宗 懔等人莫不如此 但这些看似很高实际上都是空官衔 根据 通典 职官二十一 所载 北周时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属九命 太府计部等中大夫 内史属正五命 小司空等上大夫 刺史户不满五千以上者属正六命 刺史的最高级别是正八命 而王褒刚入北就被授予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属九命的官职 却于近十年后的周 试帝保定中授予属正五命的内史中大夫 入北1 8 年后的建德年间他 颇参朝议 乘舆行幸 褒常侍从 时所任的小司空仅为正六命 入北2 2 年后所任的宜州 刺史据 周书 陆逞传 等载属于闲职一类 只能属八命以下 何以相差如此之 大呢 这就在于仪同三司 乃大臣之加衔 其本身必另有其他职务 1 2 周书 萧圆肃传 中在叙其授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侍中 封安化县公 邑一 千户 后 又云 以圆肃有归款之功 别赐食思君县五百户 收其租赋 周书 萧大圜传 在叙及 加大圜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 后 又云 并赐田宅 奴 婢 牛马 粟帛等 说明王褒等人不仅所授仪同三司等是空头衔 就是所封的 石泉县子 邑三百户 也没有多少实际利益 3 1 由 隋书 庾季才传 和庾信 的作品等资料来看 初入北的南朝人士都是靠统治者的赏赐馈赠来生活 即使王 褒真的比庾信等人 资饩甚厚 所得也是有限的 和其在梁不能相比 并不会 达到 忘其羁旅 的地步 从政治地位来看 王褒也不能说是 荷恩眄 虽然 周书 王褒传 云 世 宗即位 笃好文学 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 特加亲待 帝每游宴 命褒等赋诗谈 论 常在左右 实际也远非如此 周书 于翼传 就占于翼言于帝日 萧于为 梁之宗子 王褒 梁之公卿 今与趋走同侪 恐非尚贤贵爵之义 可见这种 特 加亲待 的实际情况了 虽然 周书 庾信传 云 信特蒙恩礼 唯王褒与信 相埒 自云余文人 莫有逮者 但 周书 艺术传 载执掌军国大权的宇文宪对 医生姚僧垣的j 子姚最讲 尔博学高才 何如王褒 庾信 王庾名重两国 吾 视之蔑如 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 讲此语在周武帝天和年间 说明王褒入北十 此部分考察主要参考牛贵琥 由乡关之思看庚信王褒的不同蓑论其原因 民族文学研究 2 0 0 3 年4 月 2 历代职官表 简释 3 此处参考牛贵琥 威信入北的实际情况及与作品的关系 文学遗产 2 0 0 5 年第5 期 9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几年后 统治者对他还持歧视态度 怎么能说 荷恩眄 以致 忘其羁旅 呢 从王褒的一些诗作来看 王褒的内心世界并非如此 后人用 忘其羁旅 来评价王是不公允的 以王褒 和庾司水修渭桥诗 和庾信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 二诗为例 我们试着比较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 大夫参下位 司职渭之阳 富平移铁缫 甘泉运石梁 跨虹连绝岸 浮鼋续断航 春洲鹦鹉色 流水桃花香 星精逢汉帝 钓叟值周王 平堤 石岸直 高堰柳阴长 羡言杜元凯 河桥独举觞 1 1 和庾司水修渭桥诗 东流仰天汉 南渡似牵牛 长堤通甬道 飞梁跨造舟 使者开金堰 太守拥河流 广陵候涛水 荆峡望阳侯 波生从故舶 沙涨涌新洲 天星 识辩对 检玉就沈钩 空悦浮云赋 非复采莲讴 2 1 庾信至居下水修治渭桥 从急流上架起一度通道 这是应该肯定的 也是值得讴 歌的 但是 羡言杜元凯 河桥独举觞 有自我欣赏之意 这是一 二 庾信 在自我欣赏之时 又说 星精逢汉帝 钓突值周王 不忘歌颂周德 认为是周 的擢识 方才使他能有建成一番功业的机遇 三 庾信写渭水桥成后 春色鹦 鹉色 流水桃花香 渭河一带化成了江南的风光 实有反认他乡为故乡的成分 王褒的和诗 对于庾信的修桥治水先是作了肯定的 可是王褒结末却晚 空悦 浮云赋 非复采莲讴 在王褒看来 纵是渭水桥成 有着江南一带明媚的姿色 但仍难视作是自己的故乡 从庾信与王褒的赠答诗看 王褒当是较之庾信有着更 多的 情切土风 m 的成分的 四 二小结 关于人物品评 鲁迅先生曾说 一致 以当时人文所现 合之近今 盖世之评一时代历史者 褒贬所加 辄不 得其差池 因生不满 若自设为古之一人 l f 清1 逯钦立辑校 先秦汉魏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 第2 3 4 7 页 2 同上 第2 3 3 7 2 3 3 8 页 3 明 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注 王司空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0 年 第2 9 3 页 1 0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反其旧心 不见近世 平意求索 与之批评 则所论始之不妄 i l l 后人对王褒 其人其文的评价 是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进行的 在此我们不妨把王褒放回南 北朝的时代背景下 结合当时的世风人情 对王褒其人其事做一合乎当时实际的 解释 1 孝大于忠 家重于国 在南北朝那样一个 乱也看惯了 篡也看惯了 2 1 的历史环境下 当时人 们的道德观念和后人有很大不同 江左世族一贯是 与时推迁 为兴朝佐命 以 保全其家世 虽朝市革易 而我之门第如故 3 1 孝的成分已超出了忠 家的观 念大过于国 景将任约略地至于湓城 大心遣司马韦质拒战 败绩 时帐下犹有勇 士千余人 成说日 既无粮储 难以守固 若轻骑往建州 以图后举 策 之上者也 大心未决 其母陈淑容日 即日圣御年尊 储官万福 汝久 奉违颜色 不念拜谒阙庭 且吾已老 而欲远涉险路 粮储不给 岂谓孝 子 吾终不行 一n g 胸恸哭 大心乃止 遂与约和 4 在江陵被围时 寻阳王萧大心战败后本欲逃往建州 因为母亲责备他不顾自己却 想行远路是不孝的行为 于是他便受阻降敌了 此时孝顺比忠义更为人所称颂 在当时 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 南北朝时期士人忠于一朝一姓的观念已经 非常淡薄了 历仕诸朝的人如过江之鲫 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颜之推在 颜氏家训 文章 中说 不屈二姓 夷 齐之节也 何事非君 伊 箕之义也 自春秋以来 家有奔亡 国有吞灭 君臣固无常分矣 5 1 以上看法是当时人所言 极具可信性 2 与时推迁 1 鲁迅 科学史教篇 出自 鲁迅选集 第二卷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1 3 4 页 h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出自 鲁迅全集 第三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7 3 年1 2 月 第5 0 5 页 p 1 粱1 萧子显 南齐书 楮渊王俭传论 中华书局 1 9 7 2 年1 月第1 版 4 1 唐 姚思廉 粱书 卷四十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3 年 第6 1 4 6 1 5 页 p 1 南北朝 颜之推 颜氏家训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 0 0 i 年 第1 3 5 页 l l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琅邪王氏的传统家风是 与时推迁 也就是说 王氏子弟的政治态度大 多是进取的 机变的 他们决不忠于某个败落的王朝 而十分珍视自家的门户 他们尤其看重改朝换代之际 不放松这种权力更替和再分配的关键时刻 南朝政 治易姓换代频仍 处于这样一种特殊社会政治背景中的琅邪王氏成员 必须做出 既适应社会政治变革同时又适合家族生存需要的恰当选择 然而这种选择有时却 因种种原因很难在政治与道德两方面取得均衡 见诸梁 陈二史的琅邪王氏成员 多达2 5 人 他们从政为人虽然也各有特点 但家族门风对这些琅邪王氏后人人 格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一脉相承 而对于琅邪王氏本身来讲 吾宗不衰 寄之此 子 2 1 的期望更是屡有提及 仕于诸朝便是当时士人不争的选择了 对于这种现 象 鲁迅先生曾用戏谑的语气说道 例如看北朝的墓志 官位升进 往往详细写着 再仔细一看 他是已 经经历过两三个朝代了 但当时似乎并不为奇 1 3 作为琅邪王氏的后裔 在国家破亡之际 为了保全家族 王褒仕于北朝是 不足为奇的 事实上王褒也是这么做的 江陵被围时 不如降也 的见解使他 有了接受事实的心理准备 当写下 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的字时 他已作好了 入北的行动上的准备 王褒的经历与同时代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 遵循着家重于 国的观念 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兴盛 3 不以为变节的社会背景 当时不认为王褒有变节行为的大有人在 南朝陈政权就多次请求北周让王褒 回归故里 北周初年 南朝陈政权 与朝廷通好 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当时陈朝就请求放还王褒 庾信等人 但北周只释放了一些小人物 信及褒并 留而不遣 1 4 建德初年 王褒等人入北将近二十年了 北周特使杜果使陈 陈 宣帝又提出以北周俘虏交换王褒 庾信诸人 说 长湖公军人等虽筑馆处之 然恐不能无北风之恋 王褒 庾信之徒既羁旅关中 当亦有南枝之思耳 5 要 l 萧华荣 簪缨世家 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传奇h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 9 9 5 年9 月 第1 5 页 1 2 参见王连儒 琅琊王氏与齐粱陈三朝政治之关系 邯郸师专学报 2 0 0 1 年6 月 第2 0 页 1 3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出自 鲁迅全集 第三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杜 1 9 7 3 年1 2 月 第5 0 5 页 4 唐 令狐德菜 劂书 卷四十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1 年 第7 3 4 页 5 同上 周书 杜果传 第7 0 3 7 0 4 页 1 2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篇考证篇 求被杜杲婉言谢绝 l 如果当时认为王褒入北是一变节行为的话 南朝陈就不会一而再 再而三的 要求王褒 庾信南归了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王褒文学史地位的 由显到隐 首先是因为王 褒作品大量散佚 其次是因为后人评判南北朝文学标准的变化 使得王褒渐渐被 人们忽略和淡忘 更重要的是因为政治与道德评价而导致的 因人废文 在文 学批评史上 对王 庚等人仕诸朝提出批评较多的是清朝 因为清代是一个民族 矛盾斗争波动起伏 在这样的王朝 王 庾等 民族问题 颇重的作家 就难免 受到时代的牵掣 试想王褒是梁之重臣 后仕魏周 站在当时人的立场来看 当 然是无可厚非的 倘若从明遗民的立场立言 王褒无疑是变节投降 背叛本朝的 叛臣了 加之后人秉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中 文如其人 的程式 先判定作者 品行的无耻 而后言其文学的不足取 2 因人废文 因为后人认为王褒人品有污 点 就连带着冷漠对待王褒的著作 这怕在中国并非新鲜的事 我们常常把道德 真君摆在前面 再把才学文章摆在后面的 l 周建江 北朝文学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7 年7 月 第2 5 2 页 1 2 1 营萌 历代庾信批评述论 东南大学学报 2 0 0 5 年3 月 第8 5 页 1 3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篇诗论篇 下篇王褒诗歌创作论 王褒既然重名于当时 寂寞于后世 那么理解他的诗的艺术特征及与南北诗 坛的互动影响 对于我们了解王褒在衔接南北朝文学和隋唐文学中所起的作用 恢复王褒在文学史上应用的地位也就有其必要的价值了 入北前的经历及诗歌创作 一 入北前的经历 王褒 生卒年不详 字子渊 本籍琅邪郡临沂县 临沂县位于今山东临沂 县北五十里 东临沂水河 自汉代以来就是军事要冲之地 但是 王褒的籍贯并 非是北方的旧琅邪郡临沂县 而是后来侨置的南徐州琅邪郡临沂县 l 这是因为 自王导随东晋元帝 琅邪王司马睿 迁徙江南以后 其子孙就居住侨罨的琅邪郡 即建康近郊的乌衣巷等地 王褒的曾祖王俭 为齐侍中太尉 死时溢为文宪公 祖父王蹇 为梁侍中 金紫光禄大夫 父王规 为梁传中左民尚书 袭爵南昌县 侯 王规 文辩纵横 才学优瞻 圆 作 新殿赋 注 续汉书 见称于时 从王规的情况看 王褒当是多得助于家教 使之 识量渊通 志怀沉静 美风仪 善谈笑 傅览史传 尤工属文 嘲 王褒又特别聪慧 王褒的姑丈萧子云为当时 草隶圣手 因为亲戚的关系 王褒得以出入其家 遂相模范 俄而名亚子云 1 4 王褒 既出身望族 又才思富瞻 加之他的戚属多是梁朝宗室或朝廷重臣 梁武帝萧衍 将其弟鄱阳王萧恢的女儿嫁给了他 如此等等 使得王褒作为甲族贵族的优秀子 弟 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关于王褒的仕宦 周书 记载 起家秘书郎 转太子舍人 嘲 梁书 北史 均说 弱冠举秀才 除秘书郎 太子舍人 可见王褒仕宦时期是二十 u 1 日仲村圭尔 关于南朝贵族地缘性的考察一以对侨郡县的探讨为中心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 0 0 5 年7 月 l z l 唐 姚思廉 粱书 王规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3 年 p 唐 令狐德榘 周书 卷四十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1 年 第7 3 0 页 4 唐 车延寿 北史 文苑 王褒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p 同 3 1 1 4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篇诗论篇 岁 即中大通五年 5 3 3 这时的太子是中大通三年继薨去的昭明太子统立为皇太子的萧纲 简文 帝 当时东宫里有家令兼掌管记徐摘 东宫通事舍人庾肩吾 太子洗马刘孝仪 和刘孝威 太子中庶子刘遵 抄撰学士徐陵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