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玩转创意魔方.doc_第1页
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玩转创意魔方.doc_第2页
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玩转创意魔方.doc_第3页
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玩转创意魔方.doc_第4页
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玩转创意魔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玩转创意魔方中国有史以来凡带“京”字的城市,似乎都会有一点点霸气,一点点牛气,或者是一点点暮气,总之,似乎总有难以摆脱的历史沉疴。然而,在城市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脱掉旧衣,才能换来新鲜气象。丰富的文化遗存若利用不好,在旧城改造、新城规划等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成为“负累”“束缚”;若有效利用,不仅具有传承城市文明的社会价值,也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价值。作为十朝故都的南京,其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从35万年前的南京猿人写起,但从改革开放直到今天,南京依然有许多璀璨的青春勃发的闪光点值得人们关注。尤其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发展模式,甚至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21世纪的南京,正从历史文化的迷雾中脱胎而来,并以一种悖谬而崭新的姿态破解着“历史与现状”的千古纠结。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玩转创意魔方一个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成规模,“集聚区”的发展模式不容忽视。南京市围绕壮大文化创意主导产业和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扎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建设,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截至2007年12月,全市正在建设或开园开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有42个。其中许多是在全国知名的典型代表。典型代表:孙中山与“1912”民国的建筑,时尚的酒吧,城市的客厅,光看到这些字眼,就不能不让你对所描述的地方产生联想和向往。今天,原本不太时尚的南京人一讲到酒吧就想到1912,就像北京人一讲到酒吧就想到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一样。当然,1912不止是有酒吧,还有餐饮、服饰、美容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街区近20栋民国府衙式独立建筑形成“L”型环绕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旧址,是“总统府”旧址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民国文化特征,“南京1912”由此得名。“南京1912”这个名字代表一段伟大的历史,中国结束了封建社会,迈进了一个新时代,并开始进入中西文化交融的时期。民国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南京城聚集着最显赫的政界要人和学术大家,受西风东渐之影响,民国时期的建筑、社会风尚都带着中西合璧的味道。这样一种历史经验和怀旧情怀,自然成为时尚消费的最佳背景,也是中西交会之地。“南京1912”的名字得来不易。其最初的名字叫“总统府文化服务区”,公开竞标后,各个竞标单位为之起了不下200个名字,如“民国画苑”“民国之家”等。竞标结束后,南京东方三采公司胜出,当时临时用名“国府名街”。后来他们又邀请上海知名广告公司,又起了20多个名字,但是仍难令人满意。后来,南京东方三采公司的常务董事王海军,在考证了相关历史后,从1912的定位和特色出发,提出了“南京1912”的名字,其名一出,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南京1912时尚休闲街区成功的基本模式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与有限开发南京丰富的民国文化资源,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街区自2004年12月开街以来,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获2004至2005年度“南京市旅游业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南京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街区。开街仅3年来,娱乐、休闲聚集效应已经显现,其南京时尚“城市会客厅”的业态模式和拥有的共和、博爱、太平、新世纪等四个文化休闲广场,使其成为古城南京新的文化品牌。街区现有的55家国内外知名酒吧、餐馆、演艺吧、KTV等文化娱乐场所等企业,企业入驻率达100%,年营业额达3个亿,缴纳房租3000万元,纳税约1千万元。2007年国庆黄金周,15万人涌进街区消费,营业额近5000万元。街区以城市文化资源为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休闲创意和管理智慧的运用,最终以休闲娱乐产品服务于社会,并由此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整个南京创意产业的发展。城市专家点评:南京1912之所以成功,有它的理由。首先它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并且打造出了其成功模式。首先是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实践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动态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记忆融入于城市整体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重要课题。街区以市场运作方式保护性开发南京历史文化遗产,完整地保留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国建筑,避免了城市文脉的中断,探索了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径。在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始终追求低成本改造与高附加值效益。其次是培育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促进了南京“夜间经济”的发展。街区集聚效应和休闲娱乐企业的共享文化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为企业获得外部经济,街区作为休闲娱乐的市场化运作平台产生了规模经济。街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为休闲娱乐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能够不断提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休闲娱乐产品,从而带动了休闲娱乐需求的不断扩张,“夜间经济”也就得以形成和发展。另类模式:“西祠”传说的现实版本上网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没有不知道“西祠胡同”这个网站的,这个网站几乎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网站之一。然而,不管是在网络上发贴、拍砖,还是找个虚拟的男男女女成婚、“过家家”,我们唯一认同的是,这是个虚拟的社区,是不存在的,“线上”和“线下”是“虚拟”与“真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然而,在南京,一个现实版的西祠胡同却诞生了,这里除了有西祠网站的南京总部外,还有旅店、电影院和网友版聚场所,众多XICI网店也将在这里开设实体店面,网络社区摇身一变成了商业街区。街区联手人文气息最浓的网站“西祠胡同”,依托1300万的全球注册会员的影响力,正在打造成具有开创性的全国首家网络线下时尚创意街区。西祠街区的全称是“垠坤西祠数字网络文化产业园”,其基本模式是:实现了新网络经济从线上到线下、由虚拟到现实的商业融合,是中国新商业模式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对这个和网络同名的街区,投资方南京垠坤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萌萌这样解释其创意:“西祠上数千家网店,有的有实体店面,但分布散乱;有的没有实体店,有落地的需要。我们想打造一个线下社区,将西祠胡同网店的实体店面都聚集到街区来。”据说,去年6月,当“西祠街区”特色小店正式招租时,第一批推出的26套店面半天被抢空,有人从前一天下午开始排队,彻夜等候。街区不得不临时增加商铺满足需求。显然,街区打造“虚拟网络的真实版社区”的创意从起初就被人们看好和接受。2007年11月开街以来,西祠胡同已吸引丁俊晖台球俱乐部、西祠胡同南京总部、趣捷动漫游戏设计、CTF国际健身俱乐部、西祠访客中心、群英教育、江苏设计师联盟等120家网络线上线下联动的精品创意购物工作坊与行业联盟、俱乐部入驻街区,入驻率达76%。入园的100多家网络精品创意购物工坊中,有95%的机构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营销互动,打破了传统商贸交易模式,在全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线下交易聚集地。同时,街区引入数十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企业,在设计、摄影、培训、策划、咨询方面同样形成了显著的聚集优势与效应。城市专家点评: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在变化中慢慢发展起来的。西祠街区是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原有老厂房基础上,建成的3.2万平方米的具有数字网络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街区。因其发展“数字产业”的主题,以“网络虚拟世界”与“线下真实体验”互动接应为创新思想,融入了现代都市时尚生活元素,集虚拟网络社区线下产业、数码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娱乐体验、新网络经济旅游、数字化教育、时尚消费等于一体,这种创新模式,无疑成为南京首家数字网络文化产业园。由“政府经营”到“政府管理”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除了上面所举两个例子外,创意东8区、幕府三工园、南京石城现代艺术创意园、紫金山动漫1号等民营资本投资和管理的集聚区和南京1865、南京高新动漫、南京数码动漫等国有资本投资和管理的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离不开的是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年,但文化创意产业却是个新兴的事物,每个城市都在“摸着石头过河”。2005年8月22日,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在论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及对策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造之都的基本对策。2006年9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模式,即:“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传承六朝古都的历史文脉”;“使每一个人的创意都受到鼓励,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着眼于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和文化氛围。”这一政策的出台,更使得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全面提速。2007年3月,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制定、发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了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正在慢慢地从“政府经营”走向了“政府管理”。由此,才产生了下面的一系列数字2007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10亿元,增幅超20%,占南京市GDP的9.46%;按照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口径,销售收入达579.2亿元,同比增长121%;政府规划重点规划发展的建筑设计、广播影视、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设计、动漫游戏、广告设计、时尚设计、表演艺术、出版发行、工业设计等十大领域从业人员达37.75万人。城市专家点评:由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城市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仅具有传承城市文明的社会价值,也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价值。南京政府规划中提出,要“结合老城区旧工业厂房和住宅区功能改造、近现代建筑保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创意设计企业搭建服务载体”。根据此要求,除了上述两个典型外,分析南京的其他集聚区,有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充分利用了南京市老企业或闲置厂房、厂区的现有条件,推陈出新、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产业业态,即文化创意产业,这不仅加快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