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植物的起源,进化及分布.pdf_第1页
禾本科植物的起源,进化及分布.pdf_第2页
禾本科植物的起源,进化及分布.pdf_第3页
禾本科植物的起源,进化及分布.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孝 卉 植 物学通 报 1 9 9 6 1 3 1 9 1 3 Ch i n e s e Bu l l e t i n t a n y 事 植 敬 禾本科植物的起源 进化及分布 力 Ha n J i a n g u o Fa n Fe n c h e n g Li Fe n g G r a s s l a n d a s t l t u t e B e i j i n g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g 4 禾本科 植 物就种 的 数量 而 言 是 被子 植物 的大 科 之一 目前 共有 7 2 o 7 6 5属 1 0 0 0 0多 种 全科分 为 5 6 个 亚科 6 0 8 0个族 种 子植物 中 禾本 科植物是摄有经济价 植的一科 它 不仅包括 为人类提供粮食 的农作物 小麦 水稻 玉米 高粱等 还有 为家 畜提 供高 营养价值饲 料的栽培和野生牧 草 当今世 界上种植 禾本科作物的农 田占 7 0 人类食物 中 6 5 以上的能 量和 5 0 以上 的蛋 自来 自于禾本科植 物 全球天然植被的 3 o 是禾 本科 植物建群 禾本科植 物几乎生 活于 所有陆 地环境 中 价值 如此之 高 数量 如此之多 分布如此之 广的禾本科植物 其起源 进化和地域分布 一直 是植物学家研 究和 争论的焦点 本文就禾本 科植物起源 进 化及分 布近 半个世纪 来的研 究进 展予 以综述 禾本科植物的起源 1 禾 本科 植物 与单 属 植 物 科 J o i n v i l l e a c e a e的亲 缘 关 系最 近 To ml i n s o n和 S mi t h 1 9 7 1 J o i n v i l l e a c e a e属单子 叶植 物 仅 含一个属 l o i n v i t l e a 目前 仅存两 个种 分 布在西马 来亚 We s t Ma l a y a 到萨摩亚 S a m o a 和夏威夷 H a w a i i 一带 J o in v i t l e a的叶组织特征 花序特征 花被特 征 花粉粒特 征 染色体特征 与禾本科 植物 相似 唯 雌蕊和果实有 所差异 S t e b b i n s I 9 8 2 因而 禾本 科植物从类似 J o i n v i l l e a的植物演化 来的可能性较大 S t e b b i n s 1 9 8 7 由类 似 J o i n v i l l e a的 植物演 化而来 的最原 始的禾 本科植物 是草 质 丛 生或具 短根 茎 具相 对短 的叶 茎具若干节 相对 简单 的总状 或圆锥花序 小穗具若 干小 花 苞 叶 颖 片 未分化 花 为 3基 数 花被 3或 6 雄蕊 6 二组 子 房 1室 单 肛珠 花柱 3 风媒花 植 物 S t e b b i n s 1 9 5 6 1 9 7 2 1 9 8 2 植 物化石研究证 明 禾本科植物 的化 石 出现最早 的地质时期 是 在 自垩纪 C r e t a c e o u s 晚期 Th o ma s s o n 1 9 8 7 自垩 纪晚期 地层 中禾 本科植物 化石尽管数量 稀少 但从 叶碎 片 和 花 序 化 石的 形 态分 析结 果 推测 可 能 为芦苇 属 Ph r a g mi t e s 和 芦竹 属 Ar u n d o 植物 Ma c Ne a 1 1 9 5 8 第三 纪 Te r t i a r y 地 层中禾本 科植物的小 穗 花序 茎 叶 花粉 种子化 石 已大量 9 维普资讯 存在 它们 与现 代禾 本科 檀 物 的针 茅 属 S t i p a 草属 Ph a l a r i s 剪 股颖 属 A g r o s t i s 芦 苇 属 芦 竹属植物的相应部分相似 B e e t l e 1 9 5 8 B e e k e r 1 9 6 9 大 量的研 究证 明 禾本科植 物起源于热带 森林中或林缘 的开放 生境 Av d u l o v 1 9 3 1 S t e b b i n s 1 9 7 2 1 9 8 7 Cl a y t e n 1 9 7 5 1 0 8 1 a mp b e l l 1 9 8 5 韩建国 1 9 9 0 白垩纪正值地质 巨变期 强烈的造 山运动 加上大陆漂移 大西洋和 印度洋的相继 出现 使地球上陆地气候发 生了很大 变 化 最显著 的变 化是 旱化 导致 了热带 亚热带平原 和低山区原来占优势 的中生代裸子 植物和 蕨类 植物的大量 灭绝 取 而代之 的是被子植物 其 中包括 禾本科植物 Tz v e l e v 1 9 8 9 在裸 子 植物 藏类 植物 的灭绝过程 中 首先 森林 中出现了一支早期的类似 芦竹 亚科 Ar u n d i n o i d e a e 的 乐 本科植物 S t e b b i n s 1 9 7 2 1 9 8 2 C l a y t o n 1 9 7 5 1 9 8 1 Re n v o e 1 9 8 1 这 些 植物 占据 了林 中或 林缘的空地 因对新 环境 的适 应性 强 其个体增 加 的速度 非常快 进而 取代 了继续 灭绝 的 森林 形成 了热 带稀树干草原 原来 大面积的 森林植被 被茎上具节 靠居间分生组织 使节 间伸 长的禾本科植物所替 代 禾本科植物起 源之后沿各种方 向进 行了进 化 禾本科植物的进化 禾本科植物 起源后 随 着继续迁 移 适 应和进 化 在热带地 区 中心 为东部 非洲 马 达加斯 加地 区 Go n d wa n a l a n d Ha r t l y和 S l a t e r 1 9 6 0 C l a y t o n 1 9 7 5 出现 了具有 c 功能 的暖 性 禾本科植物一画眉草亚科 Er a g r o s t i d o i d e a e 和 黍亚科 P a n i e o i d e a e 植物 现 今该 区容 纳的 这两亚科的植物种类最丰富 C l a y t o n 1 9 8 1 C a m p b e l l 1 9 8 5 韩建国 1 9 9 0 画眉草亚科和黍亚 科 植物沿着相似 的方 向进 化 并 画眉 草亚科 的分 化早于黍亚科 它 们的进化 保持 了叶表皮 颖 果 胚和种苗等较原 始的特征 叶解剖结构 花序和小穗特 化 使 每小穗的可孕 小花减少 画眉 草亚科 着重 于 高 位 小 花 的 退 化 黍 亚 科 着 重 于 低 位 小 花 的 退 化 S t e b b i n s 1 9 5 6 S h a r ma 1 9 7 9 随后在温带 地 中海 地区 Ha r t l y 1 9 7 3 出现 了具有 C 功 能的冷性 禾本科植物 狐茅亚科 F e s t u c o id e a e 植物 这一进化路 线使叶表皮 颖果 胚和种苗强烈特化 花部和小穗 特化 程度 低于黍亚科和 画眉 草亚科的植物 S t e b b i n s 1 9 5 6 C l a y t o n 1 9 8 1 韩建 国 1 9 9 0 芦竹 亚科是一 个由性状 多样性植物 建立 的亚科 这种 多样性 使其属和族不适于放在其它 已确 定的亚科 内 Ta t e o k a 1 9 5 7 Re n v o i z e 1 9 8 1 Co n e r t 1 9 8 7 加之其 叶表皮 细咆 Wa t s e n和 C l i f f o r d 1 9 7 6 染 色体 基 数 S h a r ma 1 9 7 9 光 合途 径 G o u l d和 S h a w 1 9 8 3 胚体 Re e d e r 1 9 6 1 颖 果类 型 Re e d e r 1 9 5 7 8 王 世金等 1 9 8 6 种苗类 型 韩 建国等 1 9 9 1 1 9 9 3 等 方面表 现出与竹亚科 孤 茅亚科 画眉草亚 科 黍亚科之 间错 综复 杂的穿插 和混合交织现象 表明芦竹 亚 科 是 一 个较 原 始 的 亚 科 进 化上 较 黍亚 科 画眉 草 亚 科 狐 茅亚 科 更 为原 始 韩 建 国等 1 9 9 3 狐 茅亚科 竹亚科 黍亚 科和画眉草 亚科来源于原 始的芦竹亚科 K e l l o g g和 C a mp b e l 1 1 9 8 7 就有性生殖器官而言 竹类在现代禾本科植物中特化程度最低 花被三基数 小花具三投 浆片 六枚雄 蕊 两轮 每轮三枚 柱头三等 致使一些 植物 学家 B e ws 1 9 2 9 P r a t 1 9 3 6 认 为竹 类是 当代禾本科植物 的共 同祖 先 然而 竹类 的营 养器 官存在着高度 的持 化 如第一 二幼 叶发 育受抑制 具有复杂的分技 具叶柄的叶片 复杂的根茎 禾本习性等 S t e b b i n s 1 9 5 6 韩建国 等 1 9 9 1 因而竹亚科 B a m b u s o i d e a e 植物集原始和进化特征于一体 在进化中具有与其它亚 科 不同的独特路线 竹亚斟 植物是 起源 于热带 开放生境中的原始禾本科 植物 迁入 森林后经过 0 维普资讯 适应和进化稳定地保 留下来的类群 C l a y t e n和 R e n v o i z e 1 9 8 6 S t a b b in s 1 9 8 7 韩建国等 l 9 9 3 黍亚科 和画眉草亚科的各族 都是 从 同一先 祖 黍原祖 P a n i c o i d S t o c k 中分 化演 化而来 的 其 中画眉草族 Er a g r o s t i d e a e 早 于黍族 P a n k e a e 黍族早 于蜀黍族 An d r o p o g o n e a e 画唇 草 族的进化表现 为小穗 中高 位 小花的退 化 叶横切面 柬 内鞘和束外鞘 的发育 柬外鞘 中持殊叶 绿 体的发育 B r o wn l 9 5 8 C 光 途径 的 发育 B r o wn 1 9 7 5 C l a y t o n和 R e n v o i z e 1 9 8 6 染 色体基数从 x一6进化 为 x一9 1 0 S h a r ma 1 9 7 9 叶表 皮细 胞中双细胞 微毛顶细 胞发育 为半 球 形 硅细 胞发育 为马鞍形 Cl i J f o r d郓 Wa t s o n 1 9 7 7 胚 叶从边缘 折 叠型 发育 为边缘 对折型 Cl a y t o n和 Re n v o i z e 1 9 8 6 种苗 第 一叶 发育 为条 形 并 胚芽鞘 节 根 发展 为i 优势 t 韩 建 国 1 9 9 0 叶舌 由膜质进 化 为毛质 S t e b b i n s 1 9 8 2 黍族和 蜀黍族 的进化表现 为小穗中低位 小花 的退化 叶横切面束外鞘的发育 8 0 的种属发育为c 光台途径 C la y t o n和 R e n v d z e 1 9 8 6 染色 体基 数从 x一6进 化为 x一9 1 0 其 中黍族植物 的 7 9 染色 体基数 进化 为 x一9 2 1 染 色体基数进化 为 x一1 0 蜀黍族的植物 8 5 染色体进化 为 x 1 0 少数 染色体基数进 化为 x一 9 De We t 1 9 8 7 叶表皮 细胞 中双细 胞微毛 顶细 胞发 育 为尖 形 硅细 胞进 化为亚 铃形 或 串琮 状 S t e b b i n s f 9 8 2 胚体 中外肛 叶退 化 种苗进 化 为 中胚 轴伸 长 并 中旺轴 根古优 势 韩 建 国 等 1 9 9 1 叶舌 由膜质进化 为毛质 S t e b b i n s 1 9 8 2 各族分 化后 向着各 自适应 的地域扩 展并 进 化 画眉草族 占据 了热带干 旱的草原 半荒漠和荒漠地 区 黍族 从东 半球热带 亚热带 向西半 球 热带 亚热带 迁移 并很快适 应了当地 四季温 差较小 且降 水均 一的气候 蜀 黍族 主要 向印度 马 来西亚地 区扩展 占据 了热带 皿热带夏 季多雨的季风气候 区 Ha r t l e y 1 9 5 8 狐 茅亚科 植物 的进 化是禾本科 植物从其 发源地 热带 亚 热带 外 围向高纬度 南 北半球 地 区扩 散 迁 移对 寒冷适 应 的过 程 韩建 国 1 9 9 0 狐茅亚科植 物的进化表现 为染色体 基数从 X 6进 化到 x 7 1 4 S h a r ma 1 9 7 9 叶解剖 结构束 外鞘 不发育 所有种进 化 为 C 光 台途 径 B r o wn 1 9 7 5 十 表 皮细 胞 中双 细 胞微 毛退 化 付卫 细 胞发育 为长方 形 Cl i f f 0 r d和 Wa t s o n 1 9 7 7 胚 体 中胚轴 退化 S t e b b i n s 1 9 8 2 种苗 发育 为第 一 叶直 立 线形 胚芽 鞘节根或 盾 片及 疆根鞘节根 占优势 韩建 国 1 9 9 0 抓茅亚 科的各族都有很长 的进 化 史 并且是单线进 化的 孤 茅族 F e s t u c e a e 扩 展到 了整 个北 温带 北寒带 及南温带 剪股 颖族 Ag r o s t i d e a e 也扩 展到 了北 温带 北 寒带 但 欧洲和东亚地 区较集 中 燕 麦族 Av e n e a e 和 小麦族 Tr i t i c e a e 扩展范 围集 中 于 欧 亚 大 陆 Ha r t l e y 1 9 7 3 禾本科 植物 的亚 科及其族甚 至亚族 的演化是 在 白垩纪 末期 和第三纪 前期 进行的 其形 成 发 生于大陆板块分 离漂移之 前和漂移 过程 中 大陆漂移 完成 后进行 了属以 下禾本 科植物的 演 化 宽阔的海洋限制了禾本科植物的跨海洋扩散和迁移 因而当今世界各大储都分布着各亚科 及 族 的禾本 科植物 但 7 3 的属 只局 限分 布在某 一大 陆 C l a y t o n 1 9 7 5 C l a y t o n和 R e n v o i z e 1 9 8 8 禾本科植物 的进化是 向着旱生方 向适应的 同时也适应 了大 型草食 哺乳动物对它 的采食 叶泡状细胞 在干 旱时使禾本科植物 叶 内卷 减少水分的散 失 由花瓣 发育 来的浆片可使 小花 在 适宜的 湿度条件 下张开 干 旱时关闭 风媒花是适应 干旱地 区借风力 传播 花粉的特征 基部分 蘖 节 问基部 叶基部 居问分生组织使茎 叶适于采食后 的再 生 丛生 根茎 匍 匐型株丛类 型是 对践踏的适应 维普资讯 禾本科植物从 其发源之后沿 着各个方向 辐 射式 进 行 了进 化 形 成 了当今世 界上各亚科 族 属和 种 其进化 的总趋势 是营 养体 向着增 加功能和特征 的方 向持 化 繁殖 体向着臧少功能 和持征 一方持化 如 居间分生组织 的分化 使茎叶 向上伸长 根茎 沿水平方 向伸长 叶分 化为叶 片和叶鞘对居闻分生组织的保护作用 营养繁殖能力的增强等 小穗中小花数量的减少 花瓣 的退化 浆片从三 个减 少到 两个 雄蕊从六个减 少到 三个 柱头 从三 个减 少到 两个 以及 某些 植 物结实率低等都 是进 化中特化 的结果 禾本科植物的分布 地球上禾本科植物分布极广 从热带到寒带乃至极地 从酸性土到碱性土乃至盐渍地 从 高山之巅到平原乃至沼泽地 从荒漠到森林乃至沿海滩涂 到处都有禾本科植物的分布 它出 现于 所有 植被类型 中 适于除海 洋之外的各种生态 环境 尽管禾 本科植物 广泛分布于 全球 不同环境中但其分布 仍具一定 的规律性 地 理分布上 黍 亚 科的种主要 分布 于热带 亚热 带稀树干草原及 森林 地 区 虽然该亚科的部分 植物 已适 应了温 带气候 但极地和高山植被中从未发现 其中蜀黍族植物分布于热带 亚热带仲夏降水量高的 季风气候区 且集中分布在东南亚 印度和非洲中部 黍族较蜀黍族分布广 主要分布于热带 亚热 带冬季高温 四季 温度差异 较小并 降水均 一的地 区 井东半球 多于西兰球 多集 中于 赤道 地 区 分布最大 密度 区在南美东北部 非洲东部和澳大利亚 昆士兰 州 以上 两族 都是稀树干草 原的 主要 植物 但黍族耐 荫性 较蜀黍族强 多 出现于 森林 地区 Ha r t l e y 1 9 6 4 C r o s s 1 9 8 0 孤茅亚科的大 部分种分 布在南 北 半球 高纬度 的温 带和 寒带地 区及热带高 海拔 山地 亚热 带地 区仅在冷季 生长 和繁殖 北半球 尤为丰富 地中海地区是其分布中心 该亚科的狐茅族广 泛分布于温带和寒带夏季降雨量集中且温暖的地 区 燕麦族主要分布于西半球西欧和中欧的 温带 寒带地区 剪股颖族的分布大至与孤茅族相似 在北纬 5 0 6 0 带上较为集中 小麦族分 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温带 寒带地区 C l a y t o n 1 9 7 5 G o u l d和 S h a w 1 9 8 3 画 眉草 亚科植物 主要分 布于热 带高温 最 冷月平均 气温 在 1 0 C以上 干旱 半干 旱地 区 赤道和高纬 度地 区较 少 集 中分 布程度东半球 胜于西半球 南 半球 胜于北半球 非洲西南部 撒 哈 拉东部 北美洲南部和澳 大利亚 中部等地 画眉草亚科 的种 占禾本科植物的一种 以上 其 中 画眉草族 集中分 布在澳大利亚 中部和南非 冬季高温 降水量低 的地 区 Ha r t l e y和 S l a t e r 1 9 6 0 Re n v o i z e 1 9 8 1 芦竹 亚科植物 多数 种分 布在南半球 的亚 热带地 区 并南非和 澳大 利亚是 两个集 中分 布 区 C r o s s 1 9 8 0 竹亚 科大部分植物分 布于热 带无霜 湿 润的森林 地 区 集 中于印 度 中 国南部和 马 来西亚地 区 S o d e r s t t o m 和 C a l d e r o n 1 9 7 4 S o d e r s t r o m 1 9 8 1 话亚科 Or y z o i d e a e 适 于潮 湿 或水溃沼泽 主要 分布在热带和 亚热 带隐域性 生境 禾本科植物 在地球 上各大陆各 纬度带上 都有分布 然而通 过长 期的进 化和对 不同环境 的 适应 使分类 学上的亚科和 主要 族的植物集 中分布程 度具 有很 强的地带性 即纬度地带性和 垂 直地带性 分类学 上属 以下分类单 位的植物分布具有强的地域性 2 3的植物属 只局限于 某一 大 陆 禾本科 植物颖 果 借助 于其特殊 的附属物 尖硬 的基盘 内外 稃上 的芒 牵 等 着 附于 人或 动物身上 从一 个地方 传播 有 时是跨 大陆的 到 另一个地 方 加之 人类 生产 活动 中有 意识 的引 1 维普资讯 种和 传播 使很 多种 跨越 了原 自然分 布范 围移居于它地 形成 了现 在遍布 全球 的作物 栽培牧 草 草坪草 观赏植物和杂草 因而 使禾本科植物的分布更加复杂化 很多种很难找到其原发 地 参考文献 F世金 等 l 9 8 6 植物 分粪 学报2 4 3 2 7 3 4 5 韩 建 囤等l 9 9 1 草地学 报l 5 4 6 6 韩 蓬 同 等 l 9 9 3 植物 件娄 学报 3 1 5 l 7 5 3 2 Av du l o w N P 1 9 3 1 B Ap 脚 S up 1 4 4 28 Be e t e A A 1 5 8 月 丁 r r r v且 8 5 l 79 1 8 Be c k e r H F 1 9 6 9 PM a e t o gr a K u b t t 3 l 2 7 1 1 4 2 Br o w n W V 1 9 5 8 B l 1 9 l 7 l l 7 8 B r own W V l 9 75 A月f r J 6 2 3 9 5 4 0 2 Ca m p b e l l C S 1 98 5 J r A巾6 6 l 2 3 1 99 Chyt on W D l 9 7 5 K o f t 3 0 1 1 l l 3 2 Cl a yt on W D 9 8l A M 且 d 68 5 l 4 Cla yt on W D a n d S A Re n v o i 碑l 9 86 Ge n e r a Gr a m i n e a e G e s o f W o r Ro ya l Bo t a ni c G Ke w l o n d o n Cl i f f or d H T a n d l W a t ch l 9 7 7 I n d e n t i f y n gGr a s s e s d a t a me t h o d a n di H u s t r a t i o n Uni v e r s it y o f Qu e e n s l a n d Pr e s s s T 1 u cla c t H l 9 9 7 C u r r e n t g o n c r p t s i n t h e s y me r a a t i c s At u n d l n o i d a e I n T R s 0 d t s t t a I G 母 s t e r a a t i c s a n d Ev o l u t ion Smi t h m n i a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P W a s h i n g t o n D p p l 2 3 9 2 50 Cr o s s R A 1 9 8 0 K M l 3 5 2 Z 7 0 2 8 0 DeW e t J M J l 9 8 7 Hy hr i d i t i o r t a r t d p olyp i o i d yi nt h e Pu a e e a e I n T R S de r s t r u l I I e t a 1 e ds Gr a s s Sy s t e ma t i c s a n d Ev a l u t i on Smi t h s o n i a n l n s t i u t o n Pr e s s W a s hi n g t o n D C Go uld F W a a d R B Sh a w l 9 83 Gr a s s S y s t e ma t i c s e d 2 P P 3 97 A a nd M U n i v e r s i t y Pf T Ha r t l e y W 8 Au Bo t 6 3 43 35 7 Ha nkv W a n d C S l a T e r 1 96 0 且 B 2 5 6 2 7 6 H a r de y W l 9 64 Th e di s t r i bu ti on o f t h e gr a s s e s 1 a G B a r na r d e d G r a s s a n d Gr a s l a n d M a c m i ll a n a n d c0 on do n H a r t l e y W 1 9 7 3 A Ba t 2 1 2 0l 2 3 4 K e l gg E A a nd C S C m p b e l 1 1 9 8 7 P hy l c ge ne t i c a l l a y s i s o f t he Gr a mi n e a e I n T R S 0 de r s t e t a l e d Gr m s S y s t e ma l i c s a n d Ev ol m i o n S mi t hs o n a n l n s t i t u t i m Pr e s s W a s h i ng t o n 0 C M R c Ne a t D L 8 T M 1 0 1 1 5 2 Pr a t H S 3 5 一 Sc J 1 B 1 6 5 ll 5 8 Re e d e r J R 9 5 7 4 nwr 既 1 4 7 5 6 7 68 R e T J R 两 L R Ad ul 拙 l 9 l 9 6 R u s 4 1 9 8 1 K 时 B c l 3 6 8 5 幢 2 S ha r n u l M l l 9 9 f伸 1 4 6 7 9 68 5 S e de r s r o m T R a n d C E Ca bed e r o n l 9 7 4 J u 6 3 4 1 1 5 3 S d e r s t m m丁R 1 9 8l M r i且 Ga r d 6 S 5 4 7 S t e h hi 0 G L 1 6 4 nwr 4 3 g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