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答案1.doc_第1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1.doc_第2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1.doc_第3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1.doc_第4页
国民经济核算答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 生产总量核算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很明显属于中间消耗,大型工具如机床等属于固定资产,而小型工具属于中间消耗。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题中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属于劳动者报酬,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而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为来自国外的转移性收入,不应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既本期的生产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没有被进一步加工,可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不是按完成程度而是按它的使用去向区分。因此,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虽然是本期生产的但并没有脱离生产过程,属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而非最终产品。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增加值。5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除包括货物的生产外,还包括服务的生产。6工业总产出在本企业内可以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出是企业本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但企业最终产品,有可能成为其它企业的中间产品。因此,在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但在企业之间存在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 7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不一定,因为: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所以两者的关系取决于来自国外的净要收入净额。8工业总产出是按“工厂法”计算的,该方法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但在工业企业之间可以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出是企业本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但企业最终产品,有可能成为其它企业的中间产品。因此,在企业内部不存在产品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但在企业之间存在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9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指标有两种,即总产出和增加值。两个指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其它部门的产品价值,后者不包括。 。总产出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全部价值中既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也包括劳动报酬价值和资本报酬价值;增加值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不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1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第象限。第象限主要反映的是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而第I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2投入产出表的第象限是表的核心部分,投入产出表第象限的宾栏为最终产品。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第象限反映的,所以第象限是表的核心部分,该说法是正确的。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看,第象限的主栏与第象限相同,而宾栏所列示的是最终产品或使用。3直接消耗系数会受影响它的因素变化而变化。根据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可知,这些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它们也会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4投入产出表第一象限的指标,若用结构相对数表示,可以更好地反映部门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表第一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的结构相对指标称为直接消耗系数,该指标反映了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5投入产出表第1象限的每个数字都有双重意义,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品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称为中间产品。第一象限的每个数字,从纵向看表明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1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储蓄。储蓄的含义是指居民部门消费后的节余资金。储蓄是指各机构部门没有花在最终消费货物与服务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2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补贴和政府拨付给科教文卫部门的经常性经费都属于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包括收入税收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其它经常转移三大类内容。该题中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补贴是作为负生产税处理,而生产税不属于收入税范畴,因而它不是经常转移;政府拨付给科教文卫部门的经常性经费在我国归为财政经常性拨款,此项内容属于其它经常转移类。3居民家庭投资股票获得的分红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范围。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是直接与生产相关的要素收入流量,主要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财产收入、营业盈余等流量。该题中的居民家庭投资股票获得的分红属于财产收入,故属于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范畴。 4居民购买住房和支付房屋租金均属于居民消费支出。房屋租金的支付属于居民消费支出,而居民购买住房支出则属于投资。 5原始收入核算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第二步,该项核算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增加值中各项生产要素收入的形成。 。原始收入核算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1原始森林和围海造田都属于生产资产。根据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的定义和各自所包括的内容,原始森林属于自然资产而非生产资产;围海造田是生产活动的产出结果,是对自然资产的改善属于生产资产。2劳动者从企业获取货币工资和住户用存款购买债券都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即交易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金融性的,都涉及现有金融资产所有权的转移、金融资产或负债的产生和消失。所以住户用存款购买债券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而劳动者从企业获取货币工资则属于其他货币性交易,即交易只有一个方面是金融性的,另一方面却是非金融性的。3在通货、存款、贷款、证券及保险准备金等金融资产项目都属于金融机构负债。金融交易核算中,通货是持有者的资产,存款是存款者的资产,保险准备金是投保人的资产,以上几项都是金融机构的负债。而贷款是贷款者的负债,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是发行者(通常是政府和企业)的负债。 4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本形成各种交易都会影响到一国当期资产总量的变化。 。资本形成核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期产出作为资本品被配置在各部门转化为各部门的资产;另一种是原有资产的交易。第一种情况会对一国资产总量产生影响,第二种交易只是使原有资产在各部门重新配置,不影响一国资产总量。第六章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1同企业资产负债分类主要着眼于企业经营过程相比,新SNA资产负债分类主要着眼于资产性质。企业资产负债分类主要着眼于企业经营过程,以便揭示企业经营活动和成果及其变现能力;新SNA资产负债分类着眼于资产性质,以便掌握国家(或部门)拥有各类资产负债的水平。2流量与存量是两类总量指标,不能相互转化。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分别得到两类总量指标。存量的内容包括资产与负债、财富与资源等方面,流量则包括投入与产出、收入与支出、消费与积累、进口与出口等方面。各种经济流量的沉淀就形成存量;而存量的变动本身又是流量。这表明存量与流量彼此又是相互转化的,它们的联系可以表示为:期初存量期内流入量期内流出量期末存量。3在一国资产负债综合账户中,国民经济非金融资产为15000亿元,金融资产14000亿元,国外部门净值为3200亿元,则该国拥有的国民资产为18200亿元。因为一国国民财产该国非金融资产对外金融投资净额,而本题中“国外部门净值为3200亿元”,表示该国向国外贷出资金3200亿元,则国民财产15000320018200亿元。4已知某部门期初金融资产总额为6000亿元,负债总额为7000亿元,净值2500亿元,则部门期初非金融资产总额为3500亿元。因:(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负债净值则非金融资产净值负债金融资产2500700060003500亿元 5在国民经济资产负债核算中,对于由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一般不予以核算,因为价格变动不属于经济交易活动。 。价格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也属于经济交易活动,也要进行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过重估价来核算。 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1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要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不是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而是要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所有权变更。2无偿捐赠应该记录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的经常转移项目下面。经常转移,记录的是所有非资本转移的各种单方面转让的收支。判断经常转移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是“非资本转移”,二是“单方面转让”。题目中的无偿捐赠符合这两个标准。3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都是一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经济单位,两种单位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都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一国的经济领土内是否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常住机构单位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而非常住机构单位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不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4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要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不是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而是要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所有权变更。5对外经济核算的记账单位是本位币。对外经济核算中的国外账户的记账单位必须是本国货币,但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单位既可以是本国货币,也可以是外国货币,只要在表中的所有记账都折合成同一种货币就可以。 第八章 国民经济账户的综合及其关系1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方的劳动报酬转到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来源方数量完全一致。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对一国一定时期国民(或称常住单位)所分配生产收入的核算,它与收入形成账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只是核算的主体对象不同,其中主要涉及的是对外经常交易账户的部分内容。对外劳动要素收入净额将收入形成账户中劳动报酬支出(使用栏)与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收入(来源栏)之间的核算关系联系起来。所以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方的劳动报酬转到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来源方数量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差额是支付国外的劳动要素净报酬。2 。国民总收入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加减国内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初次收入分配收支流量而形成的。正确的计算公式是:第九章 国民经济其他核算 1社会劳动者是指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参考答案:。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是指社会劳动力资源。而社会劳动者又称在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部分人口。社会劳动者是社会劳动力资源中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26分)1以下交易活动中不属于经济交易流量的是( D)A产品进出口 B增加值的初次分配C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 D价格变化引起的持有资产的损益2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D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A资金流量核算 B积累核算C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D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3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依据的重要原则是( D )A三等价原则 B所有权原则C权责发生制原则 D市场原则4生产核算的核心指标是(C)。A财政收入 B居民生活水平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民总收入 5. 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B)。A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B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6.投入产出表按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分为( B )。A.静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B.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C.部门投入产出表和产品投入产出表D.劳动消耗投入产出表和固定资产投入产出7. 投入产出表的第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D )。A. 各产业部门生产中消耗某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B.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C.各产业部门提供给某个产业部门产品的数量D. 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8下列分配流量不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所产生的是( B )A生产税 B所得税C 财产收入 D劳动报酬 9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C )A增加值和财产收入 B劳动报酬和增加值C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D政府税收和劳动报酬10储蓄率是指(C )A总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B总储蓄与总投资之比C总储蓄与可支配总收入之比D总储蓄与国民总收入之比 11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A)A储蓄 B资本转移 C财产收入 D经常转移12投资率一般是非金融投资额与(B )之比A国民总收入 B国民可支配收入 C储蓄总额 D消费总额13固定资产和存货区别的主要标志是(D )A再生性 B所有权 C收益性 D耐用性14我国资产负债核算的主体是(D)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C、基层单位 D、常住机构单位15名义持有资产收益表明整个核算期由于(C)变动而引起的全部价值收益。A、资产数量 B、综合物价指数C、价格 D、时间16国民资产负债表中,若国外部门对应的金融资产净额为负值,表示( B)A、国内净借入 B、国内净贷出C、国内资产小于负债 D、国内金融资产小于非金融资产17为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而设置的平衡项目是( D )。A经常项目 B资本和金融项目C储备资产 D净误差与遗漏18国际收支总差额是将(D )作为线下项目计算得来的。A经常项目 B资本和金融项目C净误差与遗漏 D储备资产 19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是关于商品进出口与( D )的关系的分析。A国内总储蓄 B国内净储蓄C国民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总值20货物和服务账户的主要作用是( D)。A反映一国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B反映一国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的来源C反应一国一定时期生产的新增加值D反映一国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和使用21货物和服务账户中的最终消费与(B )相连结。A生产账户B国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C资本形成账户 D对外经常交易账户22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两者不等主要是与(A)形成有关。A国外经常转移收支B国外财产收支C对外劳动要素收入净额D支付国外的生产税净额23. 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关系更密切的人口现象是( B)。A、总人口 B、常住人口 C、现有人口 D、新出生人口24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A )的国民经济核算。A、各行政区域 B、各经济区域 C、各地理区域 D、以上都对25拉氏物量指数是按(C)加权。A、报告期价格 B、基期数量 C、基期价格 D、报告期数量26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支出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收入之间的差额是(A)。A、 对外劳动要素收入净额B、 从国外得到的劳动要素收入C、 对外财产收入净额D、 支付国外的财产收入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少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14分,每小题2分)1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主要有( ABCDE )。A产品交易 B内部交易C金融交易D其它积累交易E分配交易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CE)A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B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最终消费C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D无论是否存在统计误差,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都等于出法国内生产总值E若存在统计误差,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不等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3. 各机构部门中不具有消费职能的部门有( AB )A非金融企业 B金融机构 C居民D政府 E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4形成积累的主要来源有(ABCDE)A资产的购买 B资产的出售 C资产的发现D资产的毁损 E资产价格的变动5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包括(ACD)。A、家务劳动者 B、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就业人口C、16岁以上的劳动人口 D、失业人口E、全体人口 6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各项( ABD)。A、总消费 B、总投资 C、净进口D、净出口 E、期末国家储备7下列属于金融交易项目的有(ACD)A、某户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了2000元的保险B、某户居民购买股票后年底获得分红3000元C、某户居民购买了2.5万元的国债 D、某企业向银行贷款200万元E、财政部门向民政部门拨救济款3000万元 三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1一个企业(机构单位)某一时期的总产出,从使用角度考察就是该时期的销售额和存货价值。X2某住户属于法人单位3投入产出表的第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4收入初次分配核算记录了与生产有关的收入,收入再分配核算记录了与生产无关的转移性收入。/5在国民经济资产负债核算中,对于由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一般不予以核算,因为价格变动不属于经济交易活动。X6社会劳动者是指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X四、计算题(30分)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总产出3000亿元,中间消耗132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800亿元,上缴生产税150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50亿元,支付无形资产使用费等财产收入1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138亿元,支付职工社会保险金17亿元,为灾区及希望工程捐款8亿元,上缴现期所得税450亿元。资本转移收入净额5亿元,固定资本形成330亿元,库存增加20亿元。(1)根据所给资料编制非金融企业部门生产帐户、收入形成账户、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并计算各帐户平衡项。(2) 指出部门资本账户中资金余缺的具体数字并进行分析。(3)计算该非金融企业部门储蓄率和投资率。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 D 3. D 4. C 5. B 6。B. 7. D 8. B9. C 10. C 11. A 12. B 13. D 14. D 15. C 16. B 17 D. 18. D19. D 20. D 21. B 22. A 23. B 24. A 25. C 2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 ACE 3. AB 4. ABCDE 5. ACD 6。ABD 7。ACD三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题中的存货没有指出所限定的范围,存货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变动的量,因而总产出应等于销售额加存货增加额;2。法人单位和住户是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两类单位。根据法人单位的定义,该类单位必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且独立于拥有或控制它们的个人或其他实体的法人或社会实体。因此住户不属于法人单位。3。第象限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主要通过直接消耗系数来体现,而制约直接消耗系数大小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并且还包括产出结构和价格水平等因素。后两个因素则属于经济因素,因此,第象限主要是反映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4。收入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生产成果增价值的分配,所以各部门获得的是生产性收入。收入再分配核算是在初次分配核算的基础上,对那些不经过付出劳动或资本的使用权等所获得的收入或支出的核算,这些收入或支出称为转移性收支。5。价格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也属于经济交易活动,也要进行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过重估价来核算。6参考答案:。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是指社会劳动力资源。而社会劳动者又称在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部分人口。社会劳动者是社会劳动力资源中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计算题解:(1) 账户如下:(单位:亿元)生产账户 使用来源中间消耗 1320总产出 3000增加值 1680合计 3000合计 3000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3000-1320=1680 收入形成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 来 源劳动报酬 800生产税净额 100总营业盈余 780总增加值 1680合 计 1680合 计 1680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680-800-(150-50)=780(亿元)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财产收入 142总营业盈余 780原始收入总额 776财产收入 138合 计 918合 计 918 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780+(138-142)=776(亿元) 收入再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 来 源经常转移支出 475 所得税 450 社会福利 17 捐 款 8可支配总收入 301原始收入总额 776 合 计 776合 计 776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776+(0-17-8-450)=301(亿元)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 来 源 消费 0 总储蓄 301可支配总收入 301 合 计 301合 计 301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消费=301部门资本账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资本形成总额 350总储蓄 301 固定资本 330资本转移净额 5 库存增加 20净金融投资 -44合计 306合计 306资金余缺=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成总额=301+5-350=-44(亿元)(2) 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净金融投资净金融投资=301+5-350=-44亿元即资金短缺44亿元,需向金融市场筹集资金。(3)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301/301=100% 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可支配总收入=350/301=116%一 简答题1 什么是中间消耗?在核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有哪些方面的区别?答 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1) 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 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 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2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与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2)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1)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2)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中表现形态。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3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答 主要数据包括 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 最终消费 国民储蓄 投资及资本形成 金融资产和负债 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 国际投资 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4 简要说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投入产出表中存在哪些平衡关系?答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组成。目前已研究的内容是前三个象限。第一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主要用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该象限的每个数据都要从横行和纵列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从行横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称为中间产品或中间使用。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第二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第三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存在的平衡关系(1)从纵列看 中间投入加最初投入等于总投入。(2)从横行看:中间使用加最终使用等于总产出。(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等于该部门总产出。(4)第二象限的总量等于第三象限的总量。二、计算分析题1已知某地区2003年有关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如下表,要求补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要求给出计算方法和步骤)。单位:亿元 使 用来 源总产出 17106总消费 7716减:中间消耗 7550 居民消费 5404劳动者报酬 5166公共消费 2312生产税净额 1202总投资 1778固定资本折旧 1178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1810 营业盈余 2010库存增加 -32贵重物品净获得 0净出口 62 出口 2248减:进口 2186国内生产总值 9556国内生产总值 9556解答: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7106-9556=7550(亿元)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9556-5166-1202-1178=2010(亿元)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5404+2312=7716(亿元)总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净出口=9556-7716-62=1778(亿元)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1778-(-32)-0=1810(亿元)2.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解答:分配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2+4+8+21=65(亿元)*3.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解答:(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进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中间消耗=总产出GDP=15000-10287=4713(亿元)营业盈余=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总产出 15000减:中间消耗 4713总消费 8110居民消费 5600 公共消费 2510总投资 2037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库存增加 24贵重物品净获得 3净出口 140出口 1200进口 1060劳动者报酬 5240生产税净额 595 生产税 610 减:补贴 15固定资产折旧 1480营业盈余 2972国内生产总值 10287国内生产总值 102874、已知如下我国实际最终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单位:亿元 年 度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200054600.932499.82240.289340.961.136.4200158927.437460.82204.798592.959.838.0200262798.542304.92794.2107897.658.239.22003200467442.575439.751382.762875.32686.24079.2121511.4142394.255.552.9842.344.16 要求:(1)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解:(1)见表(2)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本期间内,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数值在不断增大。 本期间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提高,表明我国消费的相对地位在连续提高。(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但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本期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呈小幅波动。*5.试根据下列投入产出简表计算三次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 中间使用总产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中间投入第一产业20502090400第二产业7020060330500第三产业10502080200合计1003001005001100总投入4005002001100作业2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3、根据200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指 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28068607703847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253236624762622.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237.937.737.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9.147.746.245.6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以其经济意义:解答: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恩格尔系数常用于衡量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联合国标准:该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4、试依据资本帐户的平衡项(净贷出或净借入)与金融帐户的平衡项(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之间的关系,说明金融帐户在经济交易流量核算中所处的位置。解答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后者解释了前者记录的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二、计算分析题*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解答: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 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亿元):收入形成帐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劳动报酬 256 生产税净额 79总营业盈余 345总增加值 680合 计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