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边坡绿化.doc_第1页
岩石边坡绿化.doc_第2页
岩石边坡绿化.doc_第3页
岩石边坡绿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岩石边坡绿化及城市立体绿化现状浅析岩石边坡是在公路、铁路、水利、矿山等工程中十分常见的边坡,这类边坡地形陡峭,无植生条件,靠自然力量很难恢复原有植被生态,如不及时对岩石类边坡采取修复措施,其裸露的岩石边坡会带来一系列的恶劣问题甚至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裸露的边坡破坏生态环境,局部小气候的恶化(夏天的热岛效应)、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快让岩石边坡披上绿装,是减轻生态恶化、美化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其实,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矿山领域,都是遵循“先保护预防、再开发利用、谁受益、谁治理”的环保理念,如澳大利亚、美国等矿山大多在开矿时就把边坡开成30度坡角以下,并扩大境界,与周边形成缓坡,覆土然后复绿。或者把矿山边坡或废料堆坡面开挖成15米高,0.51米宽的护坡道或台阶,在台阶上复土植草植树。而在边坡修复和治理上,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岩石边坡绿化和治理工作,日本生态学专家在含有一定土壤的碴土堆坡面上进行阶梯状水平开沟,放置含草籽和各种基质的网袋或放置经过加工压缩的植生基质盘。或者用袋土草袋治坡堆砌,再在草袋间撒种籽盖土。当前,在国内由于环保理念的相对淡薄或缺失,在工矿领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裸露岩石边坡,而岩石边坡绿化和生态修复在我国仍然是一项新兴边缘学科,它涉及岩石力学、土壤学、生物学、肥料学、硅酸盐化学、生态学、园艺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同时该技术在我国刚起步,目前从事该项技术领域生产或研究的人员并不多,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项目成果。虽然我们中核环境生态艺术公司近几年在岩石矿山边坡、公路护坡、墙体垂直绿化、庭院立体绿化等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获得了相应的7项技术专利和发明。但当前矿山及岩石边坡绿化、土壤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领域,仍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中核环境艺术公司作为中国人居环境优化的使者,感到任重而道远。在环境治理、保护和修复领域还须不断加大探索和创新力度,在边坡绿化、生态恢复和矿山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要继续努力摸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创新思路、提升质量。努力为矿山及岩石边坡绿化和生态修复做出更大的新贡献。城市立体绿化或垂直绿化从上世纪60-80年代起,被视为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为一体的城市绿化的重要补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绿化趋势。自上世纪初,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建造了大量的屋顶花园。1959年美国建成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奥克兰市凯泽中心屋顶花园,被认为是现代屋顶花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屋顶花园的建造变得更加轻而易举。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日益显著,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屋顶绿化也更加重视。对于城市立体绿化良好、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效应,实际上早已尽人皆知。但从城市发展理念的角度来观察,不能不说,国内外差距尚存,而我认为差距最大的就是我们环境保护理念和意识的巨大差异。德国 作为全球公认立体绿做的最好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就推广屋顶绿化,在目前世界上有关“建筑物大面积植被化”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成果中,大约有90%都是属于德国的专利。自1982年开始,德国立法强制推行屋顶绿化。现在,新建或改建项目申报规划设计,都必须同时申请屋顶绿化设计,否则不予受理;实施屋顶绿化,可减免50%-80%的排水费,政府补贴屋顶绿化工程款的50%-80%,并可享受政府低息甚至无息贷款。该国还进一步更新楼房造型及其结构,将楼房建成阶梯式或金字塔式的住宅群。当人们布置起各种形式的屋顶绿化后,远看如半壁花山,近看又似斑斓峡谷,俯视则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据不完全统计,至21世纪初,全德国有近1亿平方米、首都柏林有近45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屋顶,实现了植被化。其中,许多建筑物实现了表面的立体植被化。新加坡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环境绿化和整治的明确目标。从大力提倡种植树木到彩色植物的应用,从道路的绿化到特殊空间的绿化,从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到建设生态平衡公园,新加坡为建设花园城市做了精心科学的规划和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如此,新加坡还把建设花园城市看作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在建设花园城市的同时,更是着力改变人们长久以来的种种陋习,致力提高人们的修养和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加强绿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在规划管理中,要求报审的施工图中增加园林绿化设计;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等。注重严格依法管理,对损坏绿化,包括损坏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日本 人多地少,寸土如金的日本,对屋顶绿化愈来愈重视。当今日本在开展城市立体绿化方面,已走进了世界的前列。1991年4月,东京都政府首先颁布了城市绿化法律,规定在设计大楼时,必须提出绿化计划书。1992年6月,又制定了“都市建筑物绿化计划指南”,使城市建筑物的绿化更为具体。东京都市绿化运动是由东京建设、造景等48家公司组成的高档天台开发研究会率先兴起的,它得到了东京都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后南京立体绿化在东京出现了不少房项小型公园、百鸟园、空中花园等,它们在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同时,也造福了东京市民。日本环境省于1999年设立“抑制热岛现象对策研讨委员会”,该会在2000年发表报告,选定东京、名古屋、大阪、京都、川崎、仙台等大城市作为试点,并要求各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对城市建筑物实行屋顶绿化就是环境省提出的减轻热岛现象的有效对策之一。2001年,日本在绿化楼顶方面又做出重大努力。当年5月份开始,建设省增加了城市绿化保护和开始在规划区增设绿化体系的法律条款,优先发展地区绿化。优先绿化建筑区的面积要在5年内超过1000平方米,如果绿化建筑区的面积超过20%,用于绿化的设施在市政财产税上减免50%,楼顶绿化同样适用上述条款。东京都于2000年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恢复东京的自然的条例实施规则”及“东京都绿化指导方针”,规定“不仅地面,而且要尽可能地在建筑物等有可能绿化的地方进行绿化。东京市政府在2000年修改了自然保护条例,规定不管是新建还是改建的建筑物,都有义务进行屋顶绿化。2001年还出台政策规定,业主在新建和改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设施和25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设施时,必须绿化屋顶可利用面积的20%。否则开发商就得接受罚款。涩谷区是东京的繁华商业区之一,在“屋顶绿化”上,它比其他地方提出更高的标准,规定凡占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物,都必须实施屋顶绿化。截止2001年10月,仅东京都内就有1200余座建筑物实现了屋顶绿化,绿化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被绿化了的屋顶仿佛是一处处公园、一片片绿洲,为东京的市容市貌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美丽。美国 也是世界上开展城市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最早的国家之一。他们也通过政府为主的力量,进行城市立体绿化的工作。芝加哥市是屋顶绿化的佼佼者,政府要求融资建造的新建筑必须引进屋顶绿化,同时政府从50万美元的融资池中拿出10万美元作为配套资金提供给市中心建筑进行屋顶绿化的开发商。芝加哥环境部决定设计建造各种屋顶花园,这样可以节省市政府在夏季的开销,每年节省下的4000万美元降温费用于建筑新屋顶,其寿命比传统屋顶长一半。设计多层特制土壤,并用聚苯乙烯材料、蛋壳形锥体和防水薄膜等防止屋顶不能承受土壤、洒水和植物的总重量而发生的渗漏。屋顶花园将种植野洋葱、红花山桃草、天蓝色翠菊等各种植物。如今有200个屋顶绿化项目,总面积200万平方英尺。国外边坡及立体绿化实行“规划先行、法制健全、增强意识、市场化运作”的做法,对我国矿山岩石边坡生态恢复和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和借鉴作用。目前,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向城市,大规模工程建设给城市所带来的热效应、绿地矛盾突出等现象给我国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和社会压力,城市立体绿化无疑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的节能环保之路。人口基数大、法律法规不健全、国民环保意识淡薄等是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