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16网络课程题古达汉语.doc_第1页
北大16网络课程题古达汉语.doc_第2页
北大16网络课程题古达汉语.doc_第3页
北大16网络课程题古达汉语.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东、公、红属于反切下字的(同用 )(教材第十六章第一节)3、下列选项(c)不是联绵词。A. 逍遥B. B. 参差C. C. 剥削D. D. 葡萄4、一韵之内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划为一组,这样的同音字组通称(小韵 )。(教材第十六章第一节)5下列选项中加划线的词( )不属于形容词的活用。(教材第十二章第三节)(划线依次是:小;老;惑;富)D 富A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B. 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C. C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D. 季氏富于周公。6、( 徒)的词义变化方式属于连锁型。7、下列选项中( C)是会意字A. 鳯. B. 甲C. 娶. D. 而 8.1、有本字的假借,一般称之为_通假_。9.2、_结构的稳定性_和_意义的单一化_是确定双音词的两个最基本的标准10.3、形声字由_意符_和_声符_两部分构成。,11.4、声母的代表字叫做_字母_。12.5、反切系联法的基本方法有_同用_、_互用_、_递用_。13.6、_同义关系_、反义关系、类义关系、上下义关系都是聚合关系。(教材第十章开头14.7、通常把包含i介音的字叫做_齐齿呼_,包含u介音的字叫做_合口呼_,把包含y介音的字叫做_撮口呼_,把没有以上介音的字叫做_开口呼_。(教材第十五章第1、豕人立而啼。(第十二章第一节P223)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P224)3、以其子妻之。(P224)4、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6、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7、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8、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1、 人:名词作状语,比喻的意思,比喻像人一样。2、 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对待兄长那样。3、 妻:名词活用成动词,表示嫁给某人的意思。4、 霸: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表示使谁成为霸主。5、 君: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表示把国君当作国君来对待。6、 西:名词活动为动词,表示向西行。7、 以:介词,引介原因,表示因原因。8、 以:介词,引介凭借,表示以为依据。16.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2)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8)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9)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17.2、简述从篆文发展成隶书在字形结构上的简化篆书转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其在字形结构上的简化如下1、 将篆文的园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比如:日、弓、交、石。2、 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比如:水、火。3、 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如:西这个偏旁。4、 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为简单的笔画,比如襄、展字。5、 将篆文复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如,屈字省去篆文毛。18.1、说明汉语古音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代表性音系。汉语古音的分期分为:史前的原始汉语,商代的远古汉语,从西周到汉末的上古汉语,从魏晋到唐五代的中古汉语,从两宋到清末的近代汉语。原始汉语和远古汉语都没有可靠的研究成果,可靠的古音史是西周以后各个时期。一、 上古音:从西周到汉末,又可分为三段:春秋,战国,两汉。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二、 中古音:可分为两期,即南北朝时期和唐五代时期,汉末人发明了反切,三国时出现了韵书。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三、 近代音:包括宋元明清,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发生转移,出现了图表形式分析语音系统的“等韵图”。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19.5、等韵图等韵图,是用汉字编排的声韵调配合表。韵图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兴盛于宋元明清。编纂原理都以层级分类和交叉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汉语的音节结构。通过汉字的分类来表示语音系统,相比韵书,其分类复杂,名目也多,因而其包含的语音信息就丰富得多。遗传义素义素由上一个义位传给下一个义位,我们把这样的义素叫做遗传义素。如“集、析、节”义素从一个义位到另一个义位基本上没有变化,这就是义素的遗传。遗传义素在对词义变化的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有了遗传义素我们才清楚看到词义怎样从一个义位派生出另一个义位的,这个义素就变成了一个纽带,使得一个词的几个义位构成一个小的语义系统,比如习的“反复”义就是这样的义素。当一个遗传义素在引申的途中失落的时候,便会造成意义的中断。比如“徒”。隶变篆书演变成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符号性大大加强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从声符探求字义的学说。又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被称为右文说。支持右文说的学者有王圣美、王安石。如:梦溪笔谈卷十四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就是说凡从“戋”声的字都有小的意义在内,“戋”在表声的同时还表意。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简单的说就是异形同词。异体字是一种文字歧异现象,从学习古汉语的角度上说,认识异体字,透过不同字形把他们表示的那同一个词找出来,一方面有助有古汉语词汇面貌的认识,另一方有助于顺利的阅读古文。其分类主要有1、同为形声字,义符不同,如暖煖;2,、同为形声字,声符不同;3、同为形声字,声符义符相同,但位置不同,如畧略;4、一个是会意字,一个是形声字,如泪涙。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特点,试举例说明(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等)一、 古代汉语在词汇上的特点第一、 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优势。古汉语词汇特别是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书面语言词汇,单音词占大多数。例如:既克,公问其故。第二、 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秦汉以后,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逐渐发展。在古代汉语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单音词已经发展为双音词了。比如秦代有“黔首”一词表示“民”。第三、 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古代单音词居多,音节有限而词义无穷。词汇和词义不断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如“解”,新版辞源收了三个读音。列二十一个义项:1、剖开、分割肢体。2、分散,分裂。3、解开消散等意义。现代汉语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在古代汉语里,以单音节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所以其最小单位可以看做是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词汇仍然在使用,比如:天、地、日、月;同时有一部分词汇也随之消亡,如:古代祭祀用的名称。还有新名的生成,比如古文的舟,今日的船。过去说惧,今日说怕等。不同时代词汇系统也有错差异,如,古代肱、臂,如今胳膊。二、 古代汉语在语音上特点古代汉语音韵学都用汉字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现代语音学增加了国际音标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在利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之前,古代汉语曾经出现过直音、譬况、反切、注音字母等多种注音方法。汉语古音的分期分为上古音:从西周到汉末,又可分为三段:春秋,战国,两汉。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可分为两期,即南北朝时期和唐五代时期,汉末人发明了反切,三国时出现了韵书。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包括宋元明清,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发生转移,出现了图表形式分析语音系统的“等韵图”。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三、 古代汉语在语法上特点第一、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来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这个特点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上古汉语语法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第二、 古汉语句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