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国美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国美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国美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国美学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学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9第一节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9一、对象与范围9二、中国美学史的分期10第二节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12第二章诗文美学13第一节先秦13一、“诗言志”及其不同阐说13二、“言意之辨”与“观物取象”14三、“兴”、“观”、“群”、“怨”15四、“辞,达而已矣”与“思无邪”17五、“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18第二节汉魏19一、两汉诗文美学概述19二、曹丕“以气为主”的文学观念21三、陆机“心游万仞”的艺术想象论23四、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审美论24五、钟嵘“自然”与“滋味”的诗歌理论30第三节隋唐、五代32一、刘知几的“用晦”和陈子昂的“兴寄”33二、李白的“藏真”论和殷璠的“兴象”论34三、杜甫的“转益多师”说和白居易的诗歌功能论36四、韩愈论“不平则鸣”和柳宗元论“明道”、“奇味”38五、“意境”的提出:王昌龄、刘禹锡与白居易等41六、意境论的深化(一):释皎然44七、意境论的深化(二):司空图46第四节宋元50一、“事信言文”与“文与道俱”50二、自然与平淡53三、“语贵含蓄”与“有余意之谓韵”55四、“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58第四节明清59一、“以兴为主”与“意象透莹”60二、“至文”与“童心”65三、“独有灵性者,自为龙耳”69四、“独抒性灵,不构格套”69五、“情至”与“文至”75六、王夫之的诗文美学76七、叶燮的诗文美学80八、王士祯的“神韵说”84九、袁枚的“性灵说”85十、刘熙载对诗文美学范畴的全面总结87第三章书画美学91第一节先秦91一、“绘事后素”与“善恶之状”91二“解衣般礴”与“真画者”92三、“画缋之事,杂五色”93四、“画英”与“素英”及画鬼魅易、画犬马难94第二节汉魏书法美学94一、“任情恣性”与“书,心画也”95二、刚健之美与洒脱之美96三、“观其法象”与“因物构思”98四、意在笔前与心性法度99第三节汉魏绘画美学101一、“诫世”与“畅神”:绘画功能论102二、“君形”、“传神”与“气韵”:绘画形神论104三、“迁想妙得”:想象与构思107四、“澄怀味象”:观照与鉴赏107五、经营、骨法及其他108第四节隋唐、五代书法美学110一、“达情”与“重神”111二、“尚法”与“无法”113三、“同自然之妙有”115四、“中和”遗响116五、“壮美”追求117第五节隋唐五代绘画美学118一、“神”、“骨”、“肉”及其他118二、“四格”与“五等”119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20四、“意存笔先,画尽意在”122五、“度物象而取其真”与“六要”、“二病”123六、山水画理论及其他125第六节宋元书法126一、“以韵观之,当得仿佛”127二、“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与“我书意造本无法”128三、“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130四、“书如其人”及其他132第七节宋元绘画美学133一、“逸格”与“自然”134二、“形理论”与“形神论”136三、“饱游饫看”与“身即山川而取之”139四、“不留于一物”与“以牛相观”141五、“成竹在胸”与“身与竹化”142六、“以大观小”与“三远”境界143第八节明清书法美学145一、“飘逸愈沈著,婀娜愈刚健”145二“随意所如”与“心手交畅”148三“虽藉人工,亦关天分”150四、“书如其人”论的总结与质疑151五、“学书必先作气”152第九节明清绘画美学154一、“意溢乎形”与“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154二、“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惰生”156三、“胸中浩浩,相遇则深”157四、“形不碍神,雅不离俗”159五、“万类由心,千里在掌”艺术意象与意境的生成163六、“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165七、“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166八、“目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168九、明清绘画美学中的其他见解169第四章音乐舞蹈美学172第一节先秦172一、“乐由天作”与“本子太一”172二、“大音希声”与天籁、地籁、人籁174三、乐缘“情”与“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176四、“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177五、“乐以安德”与“致乐以治心”178六、“声歌各有宜”及其他180七、“夫乐有适,心亦有适”180八、雅俗共赏及“与民同乐”182第二节汉魏183一、汉代乐舞美学简说184二、阮籍乐论中的音乐美学见解186三、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188第三节隋唐、五代190一、儒家音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191二、“尚情”、“尚感”、“尚雅”和“尚用”之说192三、“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之说194四、“尚悲”种种195第四节宋元198一、“声中无字,字中有声”198二、“本之情性,稽之度数”199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200四、关于音乐表演的其他见解201第五节明清音乐美学202一、李贽论琴者“吟其心”202二、徐上瀛论音乐的意境、风格等204三、李渔、徐大椿论歌舞的表演与欣赏208第五章 明清园林建筑美学210第一节 明清园林建筑的发展210第二节 明清园林建筑美学思想212一、园林美学的历史发展212二、古典园林的意境213三、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215四、关于园林艺术意境的营造217第六章明清小说戏剧美学226第一节小说美学226一“劈空捏造,以实其事”226二、“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228三、“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229四、“千古若活”与“传神写照”230五、“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231六、“无数衬染”与“白描追萌”232第二节 明清戏剧美学234一、情、梦、戏与“意趣神色”234二、“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235三、“不在快人,而在动人”237四、“本色”、“通俗”与“滋味”238五、“化工”与“画工”241六、“设身处地”与“唱曲宜有曲情”242第七章哲学美学245第一节 先泰儒家的伦理美学思想245一、“里仁为美”与“哀而不伤”245二、“充实之谓美”与“目之于色有同美焉”247三、“全粹之美”与“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248第二节 先秦道家的体验美学思想250一、美的价值规范及其相邻范畴250二、生命境界与审美境界252三、“涤除玄鉴”与“坐忘之道”254四、“以神遇”与“凝于神”255五、“厉与西施,道通为一”256第四节 周易对中华美学的本体启示257一、易传和易象258二、“立象以尽意”260三、“观物取象”261四、“兼三才而两之”与天人合一的审美观263二、“阳刚”与“阴柔”及其他265五、“变”与“文”及其他268第五节 先秦的人格美观念270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70二、从超越自我到超越生命271三、人格美的日常生活形态273四、无为与逍遥276五、“爱人若爱其身”279第六节 先秦的自然美观念280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80二、“以玉比德”及其他281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82第七节 汉魏玄学、宗教美学284一、“得意忘象”与“以玄对自然”284二、仙气十足的艺术天地287三、佛光流照的审美氛围289第八节 汉魏美学本体论的拓展292一、美与丑的价值规范292二、对文与质的本体界定295三、审美鉴赏、美感问题的理性探索296四、审美理想之执着追求299第九节 汉魏美学人格美的突现300一、“天地之性,人为贵”301二、“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301三、人格与艺术303第十节 隋唐佛教与隋唐五代美学305一、佛教鼎盛及其与儒、道的进一步融合305二、禅宗兴旺及其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307三、禅与唐诗309四、佛教与隋唐五代艺术312第十一节 隋唐美学本体论的深化315一、“玄鉴精通”与“审象于净心”315二、“神遇”、“心悟”与“物我相忘”317三、“物迁所思”与“情之专一”318四、多味、奇味与大众趣味320五、艺术作为本体及其他322第十二节 宋元美学本体论的演进324一、“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324二、“穷山水登临之美”326三、围绕审美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