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三 囚绿记陆 蠡【教学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2、通过朗读,感受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炽热的情感。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方法。4、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点和难点】1、从解读题目入手,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并学习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方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蠡的囚绿记。“囚”有囚犯、囚牢、囚禁之意,这里是动词还是名词?陆蠡为何要囚禁“绿”呢?“记”是记载、记录的意思,一位年轻有为的作家究竟与“绿”之间有着怎样的缘分、怎样的交往经历值得刻骨铭心加以记叙呢?二、品读课文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囚绿”显然是“我”与绿之间交往的一个主要细节,包含哪几个小节?“囚绿”前后“我”与绿还有怎样的交往细节?请默读课文,仿照“囚绿”,用动宾结构的含“绿”的词组加以概括。(爱)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2、赏读爱绿,感受绿之美。作者对绿充满了喜爱,爱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要象囚犯一样把它囚禁起来呢?请从1-7节中找出作者爱绿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品读中穿插:如果你是一位旅人,你愿意住在这个房间里吗?总结:作者不仅直接抒发了对绿的喜爱,还从侧面,对房间的选择、对绿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等抒发了对绿的喜爱之情。层层渲染,将爱绿之心表现到极致。3、品读囚绿,察觉绿之变。(1)作者对绿那么痴爱,以至于触动了一个自私的念头。(学生齐读第8节)(2)终于,绿的枝条悬垂于“我”的案前了。“我”带着满心的欢喜可以日日赏绿了。可是,这“绿”却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朗读911节,找出“绿”外形变化的语句。(“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3)面对着“绿友”的变化,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喜悦不快可怜)(4)在“我”的幽囚之下,那片青苍变成了瘦黄。但有一点始终未变,你能找出来吗?“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作者由衷地感叹:“植物是多固执啊!”可见,“绿”是“囚”不住的,即使“囚”住了它的身,也“囚”不住它的心。“绿”的这份“固执”,正是它内在精神的充分体现,外形变了,精神不变。那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4、“囚绿”,反让作者更清楚的了解了绿的真性情。这倔强、顽强的绿啊,作者深深的爱着它,却也深深的伤害了它。作者因快要离开寓居的小屋,所以决定释放“绿囚”。(齐读13节中“释绿”内容)三、分析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1、师读14节,提问:作者仅仅是在怀念那棵常春藤吗?2、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能找到根据吗?(最后两节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于抗日战争期间。)补充: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虽然陆蠡当时并未在场,但他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赞成南京政府(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陆蠡终因受刑过重,失血过多而牺牲。文如其人,你有没有感觉到作者和这常春藤有相似之处?和这抹绿一样,作者也有被囚的经历。这就是我们的作者,英勇无畏,浩然正气,一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在“烽烟四起”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齐读板书。)我们从中也看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拥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我们在初一初二时有没有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1)白杨树外形: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叶子片片向上。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倔强挺立。作者借白杨树的这个外形特点,赞美了北方抗日军民的齐心协力,意志坚强。(2)紫藤萝外形:盛开的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在流动,在欢笑。每一朵盛开的花象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作者通过对经历过劫难的藤萝花细腻传神的描写,抒发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体会。让我们回到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呢?(作者对绿的外形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突出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告诉我们要勇敢追求光明和自由,拥有生命的尊严,顽强倔强的活下去。) 所以,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要根据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联系写作背景,把握所言之志。四、作业1、我们常借助某些事物的特点来表达特定的含义,你能抓住下面这些物的特点来表达某种哲理或感情吗?示例:露珠:虽然生命短暂,但晶莹璀璨,活出了生命的精彩。风筝:想要自由飞翔,却必须把梦想依托于线的羁绊。(蜡烛、落花)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描写一个事物,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由物及理,由物及情,写一段话。知识点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周敦颐爱莲说。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例如,秦牧的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首先,抓住仙人掌的特点,热情地抒发了赞颂之情:“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植物!”紧接着,就它的坚韧性格、抗旱耐瘠、顽强拒害、花朵艳丽的特点一一进行描写。文末点明:“我总是忘不了那墨绿色的岛屿,那簇生着仙人掌的海滩,那迎着海风微笑屹立着的战士们坚毅的形象!”原来,作者所借之物是仙人掌,所抒之情是歌颂解放军战士的高尚品德与情操。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