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规范练第4页一、选择题1.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汉武帝实行的内外朝制度,题眼是“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材料中汉武帝任用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主要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错误。2.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汉b.唐代c.宋朝d.明代答案:c解析:题眼是“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根据题意,可知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从西汉到宋朝相权总体上呈削弱的趋势,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c项正确。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导学号26400030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唐代的科举制度,题眼是“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由“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可知,科举制改变了以前地方选官制度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4.(2015山东淄博高三期末)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出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题眼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朝依然是科举制,选官制度并无太大变化,故a项错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表明宋代知识分子得到国家的重视,这与当时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c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中的变化关系不大,均排除。5.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a.徒有虚名b.职权明确c.禁足军政d.权力分割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的变化,题眼为“事任”,即按照事务来设置官职,这样宰相的许多具体事务被另外的官职负责,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西南军务的强化c.文化交流的强化d.民族融合的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清代改土归流政策的理解,题眼是“土司被废,改为流官”。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管理,故a项正确;西南军务、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强化,三者仅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组成部分,并未切实体现出问题的本质,故排除b、c、d三项。7.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题眼是“(治国)首在正纲纪”。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纪纲不立,主荒臣专”“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因此必须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故a项正确。8.(2015江苏盐城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导学号26400031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题眼是“部权尽归内阁”。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9.(2015吉林高三摸底)下图中,从图1到图2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b.古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古代中央机构的重大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题眼是“最能反映出”。题目图示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而没有体现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图1、图2分别是宋代与明代中央机构的变化,而宰相机构的废除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中央机构不是精简,而是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d项只是表面信息,不能体现“最能反映”,故错误。10.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三省六部制的推行b.军机处的设立c.殿阁大学士的出现d.丞相制度的废除答案:d解析:题眼是“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明清两代”。题干强调明清时期的君主真正实现独裁。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已经确立,且明清时期已不存在三省,故排除a项;b、c、d三项均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但涉及明清两朝的只有d项。11.(2015江苏南通二模)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军机处的作用,题眼是“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题干意思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12.(2015山东济南一模)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中央集权d.尊君敬祖导学号26400032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题眼是“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材料中未提及“家”的概念,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君权统治的延伸”“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指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即地方服从于中央,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敬祖”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谧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为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毋庸置疑的。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材料四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2)据材料一、材料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参考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设置谏官;劝谏皇帝。(3)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4)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