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5讲).doc_第1页
初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5讲).doc_第2页
初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5讲).doc_第3页
初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5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15讲)【主要内容】 周处晏子故事两篇诗五首【重点掌握】周处1.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 体会行文的特点和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晏子故事两篇1. 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的意义和用法。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 明白晏子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诗五首1. 熟读的基础上背诵。2. 理解诗歌的内容。3. 咀嚼诗歌的语言,提高艺术素养。【重点和难点】周处一文学常识介绍:1. 刘义庆:南北朝时宋朝彭城人。世说新语的编撰者。2. 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现在江苏宜兴)人。3. 陆机、陆云:东吴大将陆逊的后代,晋朝著名的文学家。4. 世说新语:是一部以“志人”为主的笔记小说,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共分三十六门。梁朝刘孝标为之作注。二文中重点应掌握的词语:横 尤剧 说冀 或 患 具 贵 令 彰 励三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课文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形象。故事可分为四个部分:从开头到“而处尤剧。”这是情节的开端,写周处横行霸道、危害乡里。先简单的正面写他“凶强侠气”,然后用蛟、虎的凶恶从侧面衬托周处的为害之烈,使人对周处的恶印象极其深刻。从“或说”到“更相庆。”这是故事的发展,写周处在乡人的劝说下杀虎刺蛟的经过。这里重点写斩蛟的艰难,目的是刻画周处的勇武、顽强和侠义。从“竟杀蛟而出”到“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是情节的高潮,写周处希望能改过,陆云对其进行教诲。周处见到乡人庆祝,能自我反省是他改过的第一步。他思想上的犹豫不光为行文设置了波澜,而且也符合他的个性与经历。他的过去积怨实在太多,已经声名狼藉,而且他的性格勇而直,要想痛改前非,不是容易的事。陆云就针对他的思想犹豫,用“朝闻夕死”来教育他,用“何忧令名不彰”来激励他,陆云的一番话使他茅塞顿开。全文最后一句话是情节的结尾。写周处终于重新做人,成就了一番事业。至此,故事结束,而周处鲜明的形象也树立起来了。全文用简练的笔墨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形象,并接陆云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要明白事理,任何时候都不算晚,能勇于改过,就不会一事无成。晏子故事两篇一、文学常识介绍: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一部记载晏婴言行的著作,全书共八篇,内容不完全写实。作者已不可考。二、文中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重点掌握下列词的含义:延 道 习辞 坐 诣 曷 固 徒 然 熙 注意区别下列词在课文中不同的用法:以 为 使 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并学会使用: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 比肩继踵三、课文内容的把握:课文是两则关于齐相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第一则:主要写楚国人针对晏子身材较矮的缺陷,试图对晏子个人进行侮辱,以达到打击齐国的目的。晏子给予有力的还击。先是楚人故意制造一个小门,暗示晏子身材之矮无需走高大的正门;而晏子则用狗国来形容楚国,维护了使者的尊严,并小小的讥刺了楚国一下,使楚人无法可施,只好仍然请他走正门。接着楚王又因为晏子的身材矮而嘲笑齐国无人;然而又被晏子绵里藏针、逻辑严密的话反击的无言以对。第二则:主要写楚王面对晏子试图直接对齐国人进行侮辱,结果又被晏子予以巧妙的回击。故事先写楚国君臣的一番商量,设置悬念,同时又以楚国君臣的恃强凌弱、心胸狭窄来反衬晏子的机智灵活。接着写楚王与晏子喝酒时的一段对话,楚王想要贬低齐国人,而晏子不慌不忙、严肃犀利的一番话终于使楚王折服。如果说在第一则故事中楚王还只是无话可说,而在第二则故事中楚王则完全被晏子所折服,并向晏子认了错。两则短小的故事,却成功的刻画了晏子的形象。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面对强大的楚国、傲慢的楚王,不辱使命,针锋相对又巧妙严肃的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诗五首一、使至塞上1. 王维(?761):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2. 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出使边塞时的情景。首联写事情缘由并出使地点。轻车简从,去往边境,要到遥远的居延国。颔联点明出使季节,大雁北归,当为春天景物。“征蓬”两字也可说是使者自比,随风而北,毫无自作主张的自由,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颈联描绘了大漠奇特壮美的风光。大漠、长河、落日、孤烟,是西北高原最富特色的景物。尾联写出使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长途跋涉后遇到骑兵,问过之后才知道将官尚在更远的前线呢!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2. 这首诗是李白歌唱友情的名篇之一,表现了对好友遭贬的深深同情和关切。首句写景并点明时间。杨花和杜鹃,在古代诗歌中经常是悲愁情绪的意象,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景交融。第二句直叙其事,写友人路途之远、迁谪之艰,更见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后两句抒情,相隔遥远,诗人的同情担忧之情无法直接传达,惟有交付于明月,追随朋友直到那极远的荒凉之地。三、春望1.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是其诗歌情感的主要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诗歌有“诗史”的美称。2. 这首五言律诗写“安史之乱”后诗人在都城长安的所见所感。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破,尽管春光明媚,但城中草木丛生,一片凄凉荒乱。景物描写中隐含着极其沉痛的感情。颔联写春天典型的景物“花”、“鸟”。感伤时事,怅恨离别,花鸟有知,也当流泪伤心,这里运用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刻画诗人睹物神伤,为国心碎的情感。颈联写诗人自身情状。战事紧张,诗人远离家眷,音信隔绝,此时此刻,一封平安家信该是多么珍贵啊!这种情状乃是兵荒马乱之时普通百姓的普遍心声。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四、登飞来峰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世称王荆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力主变法革新。2. 这是一首哲理诗,充分体现了宋诗“以哲理入诗”的特点。首句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来形容塔之高。第二句通过“鸡鸣见日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塔之高。前两句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的抒情议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目光,只因为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五、论诗1.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现在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2. 诗人以诗论诗。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那些著名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了,暗示倘若再有人模仿他们,则不过是在重复些陈词滥调而已。后两句表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国家代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不过数百年而已。在这里,诗人主张贵在创新,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应结合在作品中,反对泥古不化。这种思想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具有普遍意义。 【教材拓展】周处中怎样刻画人物形象?从中可看出这篇小说有什么风格?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刻画周处的形象:一、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从最初“为害乡里”到“斩虎杀蛟”到“受教改过”到“终于成名”,塑造了周处勇于改过的形象;二、通过对比等艺术手法。用虎与蛟不如周处来衬托其“恶”,用周处欣然答应除害来点出其“侠义”与“直率”,这是他后来能够改过的性格基础,用他与蛟激斗三日三夜来表示其“勇”,这样人物形象就更鲜明了;三、通过心理、语言描写。周处得知乡人庆祝他的死,心灵受到极大的打击,“始知为人情所患”,强烈的震撼着他,他想改过才显得自然,“年已蹉跎”的顾虑点明了他的思想矛盾,更说明其为害已久,可见改过之艰难,这使得人物个性更丰富、更立体化。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裁减得体,叙事简约,在刻画人物上不事雕琢,而又生动鲜明。很好的体现了世说新语的特点,正如鲁迅所说:“记言玄远冷绝,记行高简瑰奇。”使至塞上中是如何描绘塞外风光的?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大”勾画了沙漠茫茫无边,“孤”显得狼烟苍凉而醒目,“直”更使景物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在此背景之上,黄河横贯其间,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和“直”两字都逼真传神。王维同时又是个画家,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确,他善于将画法入诗。这两句诗,从背景到主题,从全景到细节,从线条到色彩,层次清晰又浑然一体,难怪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是怎样抒情的?诗人首先借物抒情,“杨花”一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同时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闻道”一句写路途遥远,又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担忧之情。其次诗人直接抒情。在李白心目中,明月有其特殊的地位,它经常被诗人用作情感的寄托,“床前明月光”中明月饱含浓浓乡愁;“举杯邀明月”中明月是诗人孤独的写照;“欲上青天揽明月”中明月又成了美好理想的象征;而在本诗中,明月又被人格化,赋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变成友情的传递使者,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怎样理解登飞来峰的后两句?这两句诗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以求富国强兵,被封荆国公,可以说占据了政坛最高点,变法寄托了他的政治激情和理想。但变法伊始,就遭到朝廷中保守派的反对,两派的论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王安石在这两句诗中表现了对他的政敌的不屑,以及利用自身的高位将革新进行到底的决心。但这两句诗以其深刻的哲理性早已远远超出时代、政治的范围。它告诉人们:只要身在最高层,就不怕被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目光。其诗意出自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眼,长安不见使人愁”,但又翻出新意,并多了一股无所畏惧的豪情。【同步练习】 填空:周处选自 ,这部书记录了 ,反映了 。其编撰者是 时期的 。晏子,名 ,字 , 时期 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填写原句与文学常识:大漠孤烟直, 。(唐 王维 使至塞上) ,闻道龙标过五溪。(唐 李白 ) ,恨别鸟惊心。 , 。(唐 )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 )江山代有才人出, 。( 论诗)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谓为三横( ) 更相庆( ) 而年已蹉跎( )( ) 张袂成阴( ) 缚者曷为者也( ) 征蓬出汉塞( ) 浑欲不胜簪( ) 把晏子故事两篇组合成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或编成小品,在课堂上演出。阅读周处回答下列问题: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而处尤剧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始知为人情所患 古人贵朝闻夕死 令名不彰 为乡里所患 为乡里所患 或说处杀虎斩蛟为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患 或为其来也 人患志之不立 蛟或浮或没 说说下列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凶强侠气 具以情告 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教益?请结合你的具体生活事例谈谈。 【练习答案】 填空:世说新语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 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 南北朝 刘义庆 婴 平仲 春秋 齐填写原句和文学常识:长河落日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