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适用.pdf_第1页
论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适用.pdf_第2页
论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适用.pdf_第3页
论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适用.pdf_第4页
论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适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研究 faxue yanjiu 2015 年 5 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May 2015 第 3 期 总第 175 期总第 31 卷 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No 3 May No 175 Vol 31 收稿日期 2015 01 18 作者简介 丁赛 1990 河南人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刑诉法学 论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适用 丁赛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 北京 100081 摘要 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首次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 这既是宽严相济司法政策的体现 也深层次的体现出现代 法治的精神实质内核 运用刑事和解制度解决刑事公诉案件 不仅有利于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力度 实现刑事司法 所追求的程序效率 而且也契合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 在适用过程中既要注意从严把握适用范围 条件 程序规定 也要 严格把握刑事和解的履行方式 履行结果和操作程序 防止司法腐败现象的滋生 关键词 新刑事诉讼法 刑事和解 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 D915 3 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7605 2015 03 0103 06 刑事诉讼法 经过修订之后 除了对原有的法 律规定进行完善之外 还将刑事和解制度作为其中 最新修订内容列为单独章节 刑事和解已然正式地 写入了 刑事诉讼法 在此期间多年 存在于司法 实务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犯罪人与被害人能否达 成刑事和解 随着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化 这一问题 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 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意义 一 新社会背景下对多重价值的追求 在此之前的刑事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强调通过 刑罚惩罚犯罪分子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追求实体公 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 同时 依据社会经济 政治及 文化等方面发展需要所确立的认定犯罪的法律标 准 配置刑罚种类的规范 注重有罪必罚的原则 而 强烈排斥对犯罪人以变通的方法进行惩处 即使因 犯罪行为受到伤害的被害人得到补偿 这就表明 传统意义上的刑事司法实践实际上是忽略了从本质 上解决社会纠纷或使被害人的民事损害得到赔偿的 目的 然而在刑事和解制度中 法律更注重的是双方 的 利益兼得 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受到损害的被害 人获得经济或者精神方面的损失补偿 和 修复关 系 恢复的关系包括当事人直接的利害关系和犯 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秩序 作为主要的价值追求 并且 刑事和解尊重当事人真实的意愿 相互协商和 谅解 修补破损的法律关系或者社会关系 体现了刑 事案件解决机制对多重价值的追求 其核心思想与 前文所述的惩戒犯罪行为与保障法律规定的人权所 追求的价值是一致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把 该项制度看做是对以往司法实践或者法律价值追求 的否定这种观点是存在偏差的 在新形势下的和解 制度实质上是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补充 二 强化对被害人法律权益的保护力度 审查起诉机关依法对于犯罪人提起公诉 对犯 罪人进行责任的追究 其结果是导致司法实务中审 查起诉机关与因犯罪行为受到伤害的被害人之间缺 乏深入的沟通 交流 被害人由于惧怕再次受到伤 害而避免在整个诉讼程序中露面 在诉讼过程中大 多未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意志 正如北京大学陈瑞华 教授所言 长期以来 刑事责任是国家责任 是国 家和被告人之间的事 被害人无地位 而依据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根据和解制度 301 DOI 10 16320 ki sdqnzzxyxb 2015 03 022 法学研究 faxue yanjiu 的要求 犯罪人可以通过与被害人达成刑事和解的 方式 从公安司法机关获取一个相对较为宽松的处 罚结果 如此 被害人通过刑事和解而参加到案件 的办理过程中 有利于因犯罪行为而使身心受到创 伤的被害人获得恢复 也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 彻底化解 同时正如牛生光先生所言 刑事和解 制度为被害人报复情感的发泄提供了途径 被害人 可以通过在和解过程中向犯罪人和和解参加人述说 其被害体验 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心理创伤得到 平复 三 追求诉讼程序的效率价值 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 政治等正处于转型的关键 时期 所要面临的改革任务任重道远 为了卓有成 效的将社会治理得更加安定有序 高效率解决社会 纠纷成为当务之急 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刑事司法 思维 单单强调严惩犯罪的传统追溯原则 既无助于 纠纷的最终解决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得以实现 刑事和解制度在社会经济 政治面临转型的关 键时期为有效率的办结案件 消除纠纷提供了良好 的制度保障 当前的社会整体面临转型 政治 经 济 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在这种变 化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刑事案件的 发生率也趋于上升 这虽然不具有法律上必然的因 果关系 但却值得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我国司法 资源有限的社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件的有 效解决 根据这样的一个社会基本事实 社会实际的变 化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一定要采取灵活措施 合理 解决纠纷 使预防犯罪的关口前移 正如北京市朝 阳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三处处长胡静所说 一起普 通的刑事伤害案件 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直至法院做 出判决并执行 适用和解程序比适用正常诉讼程序 的平均办案天数要减少 10 天左右 四 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 在和谐社会的高速建设 发展时期 无论是企事 业单位组织还是每个普通的社会公民 都应当尽己 所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宁 刑事和解体现了司法程 序在化解矛盾 冲突 纠纷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同时 也更加有力的彰显了法律的人文关怀 刑事和解制 度所体现的这些理论与社会价值 如减少社会矛盾 削弱双方的尖锐对立 使破损的社会秩序得到弥补 修复 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目的 这些方面与和 谐社会理论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 二 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适用 一 刑事和解适用范围 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规定 犯罪人在真诚悔 悟自己犯罪行为的前提下 通过向被害人赔偿经济 或者精神损失 或以各种适当的方式赔礼道歉 获得 被害人在主观意愿情况下的谅解后 则可以在他们 之间达成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 依照法律规定 刑事 和解有其所局限的适用范围 只有法律规定的刑事 案件才可进行和解 根据 刑事诉讼法 我们可以 很清楚的总结出 适用的案件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 由于人身 财产权益和其他原因发生的纠纷 因涉嫌 侵犯公民人身权 财产以及其他民主权利的犯罪案 件 且判处相应法律规定刑期的犯罪案件 第二 可 以适用的案件还可以是过失犯罪 因为 过失犯罪 案件中的犯罪人具有较轻的社会秩序危害性 与此 同时 依照法律的规定 其中适用刑事和解的过失犯 罪只能是依法应该判处 7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过失犯 罪 过失犯罪的情节较故意犯罪的情节具有较轻的 社会秩序危害性 而过失犯罪的犯罪人又具有较强 的可塑性 但是并非所有的过失犯罪都可以适用刑 事和解 如渎职犯罪与累犯便不可以进行和解 刑事和解既有利于强化被害人保护力度 而且 也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但这样的法律规定却在适 用时为部分严重的刑事犯罪人提供了逃脱相应的法 律制裁的契机 原因如下 首先 根据犯罪与刑罚的专门立法 刑法 若 犯罪人因民间纠纷而触犯应当处以法律规定的有期 徒刑 5 年以上的重罪 经过侦查机关的认真调查取 证 核准犯罪人具有一般自首或者特别自首 未成年 人等法律规定的宽松处罚的情节 该犯罪人便有可 能因为轻刑化处理而可能判处可以和解的刑期 那 么如此重罪便就可能由犯罪人与被害人进行和解 而重罪因为刑事和解得到宽宥显然不是和解制度追 求的应有价值 其次 对于法律 法规规定的过失犯罪案件而 401 法学研究 faxue yanjiu 言 这里的受害人是否包括国家是需要司法办案机 关从严把握的 因为 我国的 刑法 规定的过失犯 罪除渎职犯罪以外共计 29 个罪名 其中一部分犯罪 行为侵害的法益是国家集体所有的财产或者危害的 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上述过失犯罪的被害人是国家 或者集体组织 不是普通犯罪案件中的个人 侵害的 法益具有公共性质 而不是独立个人的利益 因此 若当犯罪嫌疑分子因破坏以上属于国有资产的财产 而被提起公诉时 与犯罪嫌疑人具有和解对等性的 主体如何确定也是需要法律明文规定的 明确这些 过失犯罪案件是否也可以认定为可以和解的范围 之内 二 刑事和解适用条件 刑事诉讼法 第 277 条规定 侦查机关立案之 后 犯罪人在悔悟自己罪行的前提下 通过向被害人 做出经济 精神损失的赔偿 或以各种符合法律规定 的方式赔礼道歉 获得被害人的谅解之后 双方当事 人可在意思表示自由的基础上达成和解 这些法律 规定表明 刑事和解的法律适用条件应当首先是在 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 由办案机关审查该和解的 自愿性与合法性后 方可适用该程序并产生法律上 的效力 否则公安司法机关可以认定该刑事和解无 效 总而言之 这些条件基本包括犯罪嫌疑人 被告 人认罪伏法 真诚悔过自己的犯罪行为 经侦查机关 认真收集犯罪证据 且具有证明力和符合证明标准 有明确的被害人等 所谓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是指在现实中解决刑 事诉讼纠纷必须遵守的明文规定 严格执行适用条 件的要求或者标准是正确处理各方合理诉求 维护 刑事和解的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在刑事和 解制度尚未被正式规定于刑事诉讼法之前 综合域 外立法以及国内学者的论述 刑事和解适用条件 要求其具备以下条件 达到一定的证据标准 犯罪人 认罪悔罪态度较好 有明确的被害人 双方当事人自 愿进行和解 以上两点内容的结合就体现出犯罪人对于自身 犯罪行为所持的否定态度和对于庄严法律的敬畏 同时 这也体现出犯罪人通过刑事违法行为再次危 害社会的可能性降低 但是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 仅仅以这样的抽象标准来认定犯罪人悔罪事实是不 够的 在实践当中 并非所有的加害人都有悔过之 心 犯罪人可以佯装表现出认罪伏法的态度来获取 被害人的谅解 在取得公安司法机关的宽松处理之 后 却有可能对被害人实施打击报复 这是违反刑事 和解制度基本价值的 如此说来 确定犯罪人的悔 罪态度 判定犯罪人具有适用刑事和解的条件与否 还需要公安司法机关辅之以其他的正当手段 方法 来严格把握 以防止犯罪人假借与被害人和解之 名 骗取办案机关的轻刑化处理 最终使该项制度沦 为 权贵的游戏 三 刑事和解适用后果 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第 279 条明文规定 对 于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符合本法规定的适用刑事和解 的条件下 且在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和在自愿的情况 下达成协议的 依照法律规定的管辖权限受理案件 的办案机关可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而对于 刑 法 规定的犯罪情节并非严重 并非必须按照法律 规定判处刑罚惩罚的犯罪人 审查起诉机关可以作 出不予以起诉的决定 所谓不予起诉就是不再进行 刑事责任追究 审判机关也可以基于上述理由依法 对被告人作出轻刑化或者非刑罚处罚的处理决定 依照该条规定 对于审查起诉机关应当提起公 诉的案件 犯罪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并且在法 律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完毕的 公安司法机关要根据 具体情况 结合各方面的调查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决定 具体包括以下情形 在侦查阶段 办案机关以收集的各种证据 原因 可向审查起诉机关提出宽松处理的建议 即使犯罪 人与被害人达成刑事和解协议并且及时履行完毕 公安机关也不可擅自决定撤销该刑事案件 以防止 公安机关滥用职权 在起诉阶段 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 在经过严格 的审查之后可以向审判机关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对于犯罪情节并非严重 依据法律规定不是必须要 判处刑罚惩罚的 可以作出不予以起诉的决定 在审判阶段 达成和解的案件 法院可以作出轻 刑化的处理决定 至于我国法律是如何指导公安司 法机关把握从宽处理的幅度及具体操作的程序 该 具体内容规定于 刑事诉讼法 的司法解释之中 在 此不再赘述 501 法学研究 faxue yanjiu 四 适用主体和环节 1 当事人的和解 能否依照 刑事诉讼法 适用该项制度的基础 条件是有没有达成和解的协议 即犯罪人必须意识 到给社会及被害人带来的消极影响 认识到自己行 为的非法性与危害性并且发自内心的进行忏悔 通 过弥补被害人因为刑事犯罪行为受到的物质或者精 神方面的损失 采取符合法律规定并且不违背公序 良俗的赔偿方式使得被害人宽宥犯罪人 被害人此 时拥有一定的自由决定的权利 既选择接受犯罪人 的补偿方式或者拒绝与其进行和解 2 办案机关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第 279 条规定 在 和解的诉讼程序中 办案机关不直接决定协议的内 容与履行方式 由当事人决定是否进行刑事和解 办 案机关只是其中秩序的维持者与协调者 并要求双 方基于自愿提出和解协议 侦查机关 审查起诉机关以及审判机关在所 有诉讼程序阶段均可适用该项制度 但是协议的内 容只能由犯罪人和被害人双方当事人自愿决定 就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确立该项制度而言 该项 制度从立法层面终结了之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根据 而由司法机关主导的单方决定是否和解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 侦查机关的首要职能并非居间 主持犯罪人与被害人能否达成和解 而是搜查刑事 案件中的各种证明犯罪人有罪或者无罪的证据 查 清犯罪事实 正如肖永亮先生所言 在侦查阶段 由于欠缺检察院和法院对侦查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侦查机关因为具有了事实上的审判权 所以可能会 导致权力的滥用 同时 对于侦查机关来讲 仅仅 为达到快速结案的目的 难免会导致证据收集不够 齐全 3 办案机关的实质审查 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第 278 条规定 在案件 宣告终结前 犯罪人与被害人可以在自由意志支配 的基础上基于双方真实的意愿 在侦查机关 审查起 诉机关及审判机关的居间主持下进行和解 由上述 机关审查和解协议 根据最高法关于执行 刑事诉 讼法 解释的第 499 条 第 500 条的规定 审查的方 式为侦查机关 审查起诉机关及审判机关尽职尽责 的审核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是否建立在自愿 合法 的基础之上 及时听取其他相关诉讼参与人的意见 并进行必要的记录 总之 要确保适用刑事和解的 基础条件是符合法律的规定 审查的内容是指侦查机关 审查起诉机关及审 判机关在犯罪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之后应该审查的 内容 即当事人和解协议的达成是否建立在自愿 合 法的基础之上 以此防止当事人一方欺诈胁迫 暴力 打压而使一方被迫在不自由意志下达成和解协议 和解协议的内容应当由刑事案件犯罪人对自己的犯 罪行为的悔罪程度及赔偿经济或者精神损失的方 式 被害人的和解请求等内容组成 但是值得注意 的是 被害人能否在和解协议中表示不再追究犯罪 人的刑事责任这一问题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具有重 要意义 如果被害人可以在和解协议中表示宽恕犯 罪人的犯罪行为 放弃追责 而犯罪人及其家属有可 能以侦查机关 审查起诉机关及审判机关的处理结 果 方式与和解协议中被害人表示不一致为由不履 行 这样导致的局面显然违反了刑事和解的基本价 值与核心意义 因为 在和解协议中不应该也不能 涉及刑事责任的处理 毕竟 司法机关是否追求犯 罪人的刑事责任的依据是由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 而不是由被害人决定 三 刑事和解制度法律适用的具体实践 虽然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从制度层面为刑 事和解制度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为我国宽严相济的 司法政策提供了土壤 彰显了新形势下的司法公正 理念 但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问题 在具体运用时还需要着重把握如下 一些问题 一 从严把握适用的案件范围 条件 程序 规定 1 被害人为单位的刑事和解 视单位性质决定 是否适用刑事和解 我国 刑法 规定 自然人与依法成立的单位组 织皆可因为社会危害行为成为刑事犯罪的主体 以 上内容表明 单位不仅可以成为犯罪人 也可以成为 被害人 但是 是否能够成为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单 601 法学研究 faxue yanjiu 位要严格依照法律 法规规定的认定标准严格把握 区分不同情况核准决定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与否 若单位为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不适用刑事和 解 因为缺乏现实操作性 单位意志不能表达出情感 方面的意志 对于私人企业则可以适用刑事和 解 由于根据法律的规定 私人企业的财产即使与出 资人的财产独立 但是实际上还是可以认定为个人 所有的财产 出资人的意思表示能够代表企业 2 犯罪人真诚悔悟犯罪行为 如前所述 为防止部分犯罪分子以刑事和解为 手段佯装认罪 假意悔罪 在实现轻刑化或者非刑罚 处罚的目的后 再威胁报复被害人这种情况的出现 公安司法机关要依据法律规定与犯罪情节从严掌握 犯罪人的责任认定 广泛调取 搜查各类可以证明犯 罪人是否有罪或者加重 减轻刑罚处罚的证据 经过上述法律要求的办案程序之后 继而审查 认定犯罪人是否真诚的为自己危害社会关系的行为 悔悟 若出现犯罪人佯装认罪骗取和解协议 威胁 报复的情形 应由办案机关立即解除之前双方达成 的和解协议 恢复之前的诉讼程序进行追责 之所 以要在上述情形下 撤销之前的和解协议 究其原因 在于上述情形致使刑事和解的基本价值受到破坏 因为 刑事和解制度关注罪犯悔罪 改过的情况 努 力使得加害人建立对社会不特定人的强互惠关 系 3 防止强制和解 刑事和解的立法要求是由当事人在平等的 不 受外界干扰的基础上进行和解 而其中的和解自愿 是指在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的前提下 被害人如 果要原谅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给自己带来的身心创 伤 需要在被害人本人不受其他任何外来力量的干 涉 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与犯罪人进行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标 准 即应当首先是在遵循和解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由 办案机关严格审核该和解的合法性后 方可顺利适 用该程序 是否自愿这一内容是公安司法机关审查 认定的重要内容 公安司法机关审查自愿性的焦点不仅是犯罪人 与被害人所达成的和解协议 更要调查询问相关诉 讼参与人的意见及态度 进一步确定被害人的和解 意愿是其本人最真实的意思表示 强制和解是指侦 查机关 审查起诉机关或者审判机关为达到快速结 案的目的 在案件证据不清或证据收集不足的情况 下利用职权强迫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服从调解 以 从严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来威胁恐吓不愿和解的 当事人 根据新修订的 刑事诉讼法 第 278 条的有关 规定 在案件宣告终结前 犯罪人与被害人可以基于 双方真实的意愿进行和解 由公安司法机关审查和 解协议 经过审查之后 符合要求的 由办案机关制 作和解协议书 这一规定表明 刑事和解成功与否 的决定性掌握在当事人 而并不像以往的司法实践 其和解成功的决定由公权力机关把握 也进一步表 明 刑事和解的启动程序需要当事人和公安司法机 关的共同参与 办案机关在其中起到居间主持的作 用 这就将侦查机关 审查起诉机关及审判机关单方 直接决定使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情形排除在外 二 严格把握刑事和解的履行方式 履行结果 和操作程序 1 和解之后立即履行 刑事和解需要当事人出于真心诚意的进行 和 解协议的自愿直接表现在当事人双方在平等 自愿 的基础上进行协商 并且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而 这样的意思表示即为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及人民 法院决定是否从宽处罚犯罪人的事实根据 当然 上述内容要求的事实是需要办案机关经过严格审核 的 如果在是否允许犯罪人分期履行或者迟延履行 这一内容上作出妥协 则会使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 及人民法院对犯罪人的从宽处理决定置于不确定的 事实基础上 因此 为防止犯罪人通过分期履行或 者延迟履行逃避法律制裁 和解之后应当立即履行 和解协议 与此同时 受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上诉不 加刑原则的约束 若犯罪人获取轻刑化惩处的决定 后 由于狭隘的和解动机拒绝对被害人履行或者不 完全履行和解协议 这将从本质上影响司法神圣 权威 2 从严控制 和解从宽 的度 刑事和解是挽救已经破损的社会关系的冲突解 决程序 由此犯罪人和被害人达成或者不达成刑事 和解与刑事案件终结或者不终结并不存在直接因果 701 法学研究 faxue yanjiu 联系 原因在于即使犯罪人获得从宽处理的决定 但只有司法机关才能决定司法程序是否终结 因 此 适用刑事和解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形作出与之匹 配的处理决定 只有明确 和解从宽 的内涵 严格 把握适度原则 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 体现刑罚公权 力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J 中国法学 2006 3 2 牛光生 论新刑诉法中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J 北华大学学报 2012 8 3 李娜 司法机关热衷刑事和解并非赶时髦 刑事和解有了 法律名分操作依据和空间越来越大 N 法治日报 2012 04 20 9 4 陈光中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 J 人民检察 2006 7 5 宋英辉 刑事和解的几个问题 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 3 6 崔爱鹏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 J 黑河学刊 2012 1 7 谢婷 刑事和解制度价值及适用新论 J 东华理工大学 学报 2012 3 8 傅达林 刑事和解 从 有害正义 到 无害正义 J 社 会观察 2008 12 9 肖永亮 刑事和解的新亮点和注意的几个新问题 J 中 国检察官 2012 7 10 李明清 侵害公法益的案件是否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07 2 11 于志刚 论刑事和解视野中的犯罪客体价值 对误入歧途 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批判 J 法律科学 2009 3 责任编辑 杜 婕 On the Lawful Applicable Degree of Criminal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