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质检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质检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专题质检卷第2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四川乐山三模)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题眼是“周的秩序井然”。根据题干中周的“秩序井然”可知其对应的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周代宗法制通过确立嫡长子继位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贵族之间为争夺权位而引起的社会动乱,而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扩大统治疆域,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与周朝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周代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了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反映了()a.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d.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西周宗法制对分封制的影响,题眼是“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政治性格”。“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监督地方的意思,故b项错误;题干中“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了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体现了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提到商朝的统治模式,故d项错误。3.(2015山东滨州二模)鲁僖公九年,管仲在齐国葵丘召集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了葵丘之约,以周天子的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条款表明()a.诸侯拥戴周天子b.诸侯国积极推行宗法制c.诸侯反对分封制d.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导学号26400066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的宗法制,题眼是“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从条款的订立者和条款的内容可知都没有体现出诸侯服从拥戴天子,故a项错误;从“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可知材料表述的是不得换太子,不能以妾转正为妻,不能使妇女参与国事,体现出继续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和父系血缘为主的宗法制,故b项正确;条款中没有体现反对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诸侯国彼此能和平共处,故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据此,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帝国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题眼是“地方分权”“君主独制”。题干没有体现贵族问题,故a项错误;由“地方分权”到“独制”可知题目强调由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题干也没有体现选举制,故c项错误;“君主独制”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5.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皇帝制度的特征,题眼是“受命于天”。“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皇权独尊指的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故b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说明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6.(2015陕西三模)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导学号26400067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郡县制的意义,题眼是“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封建专制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故c项错误;由“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可知,秦废除世卿世禄制,打破了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正确。7.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虚封”,只赐爵位,不予封地。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分封制的消亡b.宗法制的瓦解c.君主专制的膨胀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关键信息是“收取租税到只赐爵位再到只发俸银和禄米”。材料信息显示从汉代到明清时期都存在封君,说明分封制并没有消亡,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到,地方封君权力越来越小,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故d项正确。8.(2015山东烟台一模)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匡正皇帝的过失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替皇帝草拟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唐代政治制度,题眼是“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体现的是要谏诤而不是传达,故b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故错误;“皆须执论”“谏诤”不是决策,故d项错误。9.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题眼是“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题干材料大意是,宋朝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知识分子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的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a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10.“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题眼是“明代提升为正二品”。材料无法体现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由“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选拔趋向严格,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1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a.减轻负担b.分化事权c.加强皇权d.削弱相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题眼是“传旨当笔”。“传旨当笔”充分体现了所有国家事物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大学士只负责传达,故c项正确。12.赵翼檐曝杂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处,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这说明清朝()a.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d.中央机构分权制衡导学号26400068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题眼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从“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到“承旨出政”,可知内阁处理政务的权力被军机处分割,故a项正确;军机处设立的同时,内阁仍然存在,并有一定的职权,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故c项错误;“分权制衡”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8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6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8分)参考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来考虑;第二小问,根据“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问根据“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4)问,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材料一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客有谓周曰:“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材料三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贞观政要从三则材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22分)参考答案: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论证:材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