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推动下的数学归纳法演变.pdf_第1页
代数推动下的数学归纳法演变.pdf_第2页
代数推动下的数学归纳法演变.pdf_第3页
代数推动下的数学归纳法演变.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8 期 代数推动下的数学归纳法演变 王科汪晓勤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 0 0 2 4 1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自然数咒有关数学 命题的重要方法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其有明 确的要求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能用数学归 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数学归纳法中 的推理的本质特征用庞加莱的话来说就是 把无 穷的三段论纳入唯一的公式中 本文对数学归 纳法名称的由来进行了阐释 并对数学归纳法历 史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 1 数学归纳法名称的由来 正如很多数学概念一样 数学归纳法这个名 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很多数学家比如雅克比 伯努利 J a c o bB e r n o u l l i 1 6 5 4 1 7 5 0 布莱 士 帕斯卡 B l a i s eP a s c a l 1 6 2 3 1 6 6 2 费马 P i e r r ed eF e r m a t 1 6 0 1 1 6 6 5 毛罗利科斯 F r a n c i s c u sM a u r o l y c u s 1 4 9 4 1 5 7 5 等虽然用 过与数学归纳法类似的方法 但都没有给出一个 合适的名称 归纳 一词 首次出现是在沃利斯 J o h nW a l l i s 1 6 1 6 1 7 0 3 的 无穷算术 1 6 5 6 的1 5 页的命题X I X 中 1 1 8 3 0 年 英国数学家乔治 皮科克 G e o r g e P e a c o c k 1 7 9 1 1 8 5 8 在其著作 关于代数的著 作 中首次给 数学归纳法 起了一个特别的名 字 论证性归纳 历史上 真正第一个提出 数学归纳法 这个名称的是英国数学家德 摩根 D eM o r g a n 1 8 0 6 1 8 7 1 他在1 8 3 8 年 袖珍 型百科全书 P e n n yC y c l o p e d i a 书中的 归纳 数 学 一文中 先是提出 连续归纳 的名称 在文 章结尾部分 使用了 数学归纳法 一词 数学归纳法和论证性归纳这两个名称同时被 使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论证性归纳逐渐被 淘汰 1 8 7 4 年 美国数学家费克林 F i c k l i n J o s e p h 1 8 8 3 1 8 8 7 在 完全代数 中使用了数 学归纳法这个名称 1 8 8 4 年 温特沃思 G A W e n t w o r t h 1 8 3 5 1 9 0 6 在其 代数基础 书中 也使用了这个名称 直到2 0 世纪 美国教材中才 介绍这个名词 在欧洲大陆 数学归纳法这个词 并不常用 德国数学家常用 完全归纳法 这个 词 它最早出现在戴德金 R i c h a r dD e d e n k i n d 1 8 3 1 1 9 1 6 的著作 数字是什么 什么是数字 1 8 8 7 中 引 数学归纳法的英文是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n d u e t i o n 直译过来是数学的归纳法 而非数学归纳 法 数学的 作为形容词来修饰 归纳法 在汉 语语法中把 数学的归纳法 说成 数学归纳法 更符合语言习惯 却因此产生了很多误解 常把数 学归纳法和归纳法混淆 并误认为数学归纳法是 归纳的方法 非演绎的方法 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 数学归纳 法 这个名词才被慢慢确定下来 成为一个约定 俗成的称呼 美国著名数学家 数学教育家波利 亚 G e o r g eP o l y a 1 8 8 7 1 9 8 5 曾评论到 数学 归纳法 这个名词是大家接受的术语 没有任何 具体的意义 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像是归纳在数学 上的一种补充 2 代数推动下的数学归纳法的历史演化 如同许多数学概念 方法一样 数学归纳法 不是某个人在特定时期的一项发明 它的发展过 程是相当缓慢的 其思想曾在许多数学家的著作 中隐约地体现过 笔者通过对其历史的研究发现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是在代数的发展推动下逐步演 化的 早在毕达哥拉斯 P y t h a g o r a s 约5 7 0B C 一 4 9 5B C 时期 先知们就知道连续的奇数相加得 到正方形数 他们对这个结果并没有严格的证 明 只是不完全归纳的结果 当时没有代数的概 念 用的最多的就是图形 并给出了 形数 的简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5 3 卷第8 期 数学通报 1 3 约证明 在希腊数学中 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 数学思想和数学运算 其中最突出的著作是欧几 里得 E u c l i do fA l e x a n d r i a 约3 0 0 B C 的 几何原 本 其中仍没有代数的明显痕迹 在希腊后期 丢番图 D i o p h a n t u so fA l e x a n d r i a 约2 4 6 3 3 0 的 算术 中已开始运用一套缩写的符号 其中使 用了特殊的记号来表示未知数 这期间 数学家 们也能做到用递推的形式来表达以此类推的想 法 如帕普斯 P a p p u so fA l e x a n d r i a 约3 0 0 3 5 0 在鞋匠刀问题中的应用 在8 世纪到1 3 世 纪间 伊斯兰数学产生了一个新数学学科一代数 学 并对它进行了推广与扩张 使用了一种字母 系统 用阿拉伯字母来代表数字 并能够熟练运 用递推来证明有限项 特别是项数为1 0 结论 发 展了很多有关数论的结论 尤其是在研究排列组 合数的时候 开始用字母来表示数字 如一般化 的排列组合数公式 这极大地推动了数学归纳法 的演变 如凯拉吉 A b uB a k rA 1 一K a r a i i 9 5 3 1 0 2 9 塞毛艾勒 A 1 S a m a w a l 1 1 2 5 1 1 7 4 以 及其他数学家在处理某些算术序列时熟练地使用 了递推原理 伊本 班纳 A b u L A b b a sA h m a d a l M a r r a k u s h ii b na l B a n n a 1 2 5 6 1 3 2 1 和 莱维 本 吉尔森 L e v iB e eG e r s o n 1 2 8 8 1 3 4 4 使用了递推证明了一般组合数公式 到1 6 世纪末 被誉为 符号代数之父 的法国著名数学 家韦达 F r a n c o i sV i e t e 1 5 4 0 1 6 0 3 提出了一种 新的符号系统 算术运算施行与数字 符号运算 应用于符号 比如说字母 自此 代数进入飞速发 展时期 其中帕斯卡 B l a i s eP a s c a l 1 6 2 3 1 6 6 2 运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两个核心 步骤去证明帕斯卡三角 意味着数学归纳法证明 的确立 数学家伯努利 费马也都使用过数学归纳 法去证明一些命题 数学归纳法原理最终逻辑基 础的建立要归功于皮亚诺公理 P e a n oG i u s e p p e 1 8 5 8 1 9 3 2 的提出 它为数学归纳法确立了逻辑 基础 使之成为一种真正演绎的证明方法 据此 笔者将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 即文字表达阶段 缩写代数阶段 符号代数阶 段以及公理化阶段 下面将依次阐述 2 1 文字表达的演绎推理 数学归纳法的萌芽 阶段 归纳推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 世纪的毕达哥 拉斯时代 甚至更早 其最典型的例证是毕达哥拉 斯关于 形数 的探讨 毕达哥拉斯学派可能用点 或小卵石表示数 一个偶数可以用能分成两个相 等部分的一行小卵石表示 而一个奇数不能被分 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用小卵石可以很容易地证明 一些简单的定理 如图1 和2 1 卜 卜 卜 卜 卜 卜 图l 三角形数 图2 正方形鼓 从这些基本概念可得出一些简单推论 如偶 数的平方是偶数 奇数的平方是奇数 数的平方本 身也可以用点表示 这样便给出了 形数 的简单 例子 如果用形数表示一给定数的平方 例如4 的 平方 容易看出 在原来的形数图两边各增加一列 行 点就可以得出一个数的平方 增加的点数是 2 4 I 9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这一结果推广后 得出 连续的奇数相加可得到正方形数 例如1 3 5 7 4 2 1 3 2 2 1 3 5 3 2 1 3 5 7 4 2 这些奇数的L 形排列一般被称为一个曲尺 形排列 几乎所有的有关形数的命题 都是由有 限个特殊情况作出一般结论 这种推理只是简单 的枚举 且没有碰到与事实矛盾的归纳结果 是 不完全的归纳推理 在前提中没有考察过的那一 部分对象是否具有同样的属性 且不会与事实有 矛盾 这里并不能提供一个确实的证据 严格地 说 毕达哥拉斯的这种归纳推理只是一种寻求结 论的手段 得到的结论也只能作为一种猜想或假 说 其本身是不可靠的 公元前4 世纪 数学中演绎化倾向有了实质 性的进展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的工作在数 万方数据 1 4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8 期 学领域中影响最大 他的形式逻辑被后人奉为演 绎推理的圣经 为欧几里德演绎几何体系奠定了 方法论的基础 3 欧几里得是希腊论证几何的集大成者 在其 所著的 几何原本 E l e m e n t s 中有如下命题 第 九卷命题2 0 4 预先任意给定多个素数 则有比 它们更多的素数 欧几里得的证明是通过假设A B C 是给定的素数 那么A B C 1 的一个素因子 一定是一个新的素数记作G 于是就有了素数 A B C G H e a l t h 评述到 我们可得到一个重要 的命题 即素数有无穷多个 并指出这个证明过 程可以无限下去 5 J P a u lE r n e s t 1 9 8 2 对 几何原本 中这个证明 的评述是 证明的最后一步与命题的表述之间有 一个逻辑的跳跃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就是它们之 间的桥梁 欧几里得的证明事实上是三个素数的 存在蕴涵着四个素数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一般 化 可以用它来证明咒个素数的存在蕴涵着咒 1 个素数的存在 由于缺乏必要的代数语言来表达 更一般化的数学归纳步骤 所以用了特殊例子来 代替 引 2 2 缩写代数阶段的演绎推理 数学归纳法的发 展阶段 2 2 1 古希腊后期递推思想的发展 亚历山大后期希腊数学著作中 丢番图的 算术 用纯分析的途径处理数论与代数问题 是古希腊幸存下来的唯一真正有关代数方面的著 作 丢番图一个重要贡献是创用了一套缩写的符 号 特别是使用特殊的记号来表示未知数 在此 之前 所有代数问题都是用文字来叙述的 有人 称丢番图类型的代数为 简写 代数 是真正符号 代数出现之前的一个重要阶段 7 有了一定的数学符号作为工具 帕普斯在其 著作 数学汇编 第四册中第二部分探讨 皮革匠 的刀内的内切圆 问题时 就显得更得心应手 图3 C 所谓的 皮革匠的刀 是指三个半圆所组成的 形状 如图3 在此形状中依次嵌入圆1 圆2 圆 3 其中圆1 与三个半圆相切 圆2 与半圆 A C 半圆A B 以及圆1 相切 也就是第二个 以后嵌入的圆 都与半圆A C 半圆A B 及前一个 圆相切 帕普斯的证明是 圆心0 到A B 的垂线等于 圆1 的直径 圆心0 2 到A B 的垂线等于2 倍圆2 的直径 圆心0 3 到A B 的垂线等于3 倍圆3 的直 径 根据对应圆在此序列中的次序 依次得到的垂 线与其对应的直径的倍数关系 这样的圆可以无 限制地嵌入下去 8 上述问题用今天的符号即 定理若鞋匠刀形 的内切圆Q 的直径为d 圆心到直线A C B 的距 离为P 则P 一n d 帕普斯的证明过程就是证 明咒 1 2 3 皆成立 并在证明过程中 应用了递 推思想 即咒一2 时用到 l 1 时的结论 2 3 时 用到咒一2 时的结论 这样的过程可以无止境的 下去 上述例子从侧面印证了缩写代数的出现促进 了递推思想形式化的进一步发展 2 2 2 伊斯兰代数中递推思想的发展 伊斯兰数学家最重要的贡献在代数领域 他 们把巴比伦人已发展了的材料结合经典的希腊几 何产生了一个新的代数学 并对它进行了推广扩 张 伊斯兰代数完全是用言辞表达的 没有符号 表示未知数及其幂次 以及这些量的运算 一切 都写成文字的形式 在此期间有凯拉吉 伊本 海 塞姆 i b na l H a y t h a m 9 6 5 1 0 4 0 和塞毛艾勒和 其他一些人引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 即处理某些 算术序列时使用的递推原理 凯拉吉并未对任意靠给出一般性的结果 只 给出了n l O 的定理 13 2 3 3 3 1 0 3 一 1 2 3 1 0 2 在其证明过程中所使用的 递推实质上包含了现代数学归纳法的两个部分 只是第二步不明确 同样 在证明求和公式中 伊本 海塞姆的中心思想是推导等式 咒 1 声 i 一 i 蚪1 i 时应用了递推原理 f 一1i 一1p 一1 i 1 他的证明可以推广到他和志的任意值 但他本人 并没有推广 推其原因 可能与伊斯兰代数完全 是用言辞表达有关 万方数据 2 0 1 4 年第5 3 卷第8 期 数学通报 1 5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递推思想的应用是关于二 项式定理和帕斯卡三角形的 这个可在塞毛艾勒 的 光辉的计算 中找到 他在书中提到了凯拉吉 对这方面课题的处理 像凯拉吉和伊本 海塞姆 一样 他的推理包含了数学归纳法的两个基本要 素 由已知结果出发 这里是挖 2 然后对给定 的整数的结果去推出对下一个数的结果 尽管塞 毛艾勒没有任何办法来表达并证明一般的二项式 定理 但对现代的读者而言 只要假定在定理的 陈述中其系数本身也是递推定义的 即本质上如 塞毛艾勒那样定义为C l 一晖 呀1 那么从 塞毛艾勒的推理到二项式定理的数学归纳法证明 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罢了 9 在对组合公式的研究中 伊本 穆恩依姆 伊本 班纳对排列规律的证明像凯拉吉和塞毛艾 勒较早的证明那样 有递推的步骤 然而他们都 没有明晰地叙述过作为证明基础的递推原理 第 一次作出这种叙述的是法国数学家本 吉尔森 他在1 3 2 1 年在所著的 计算技术 中提出数学归 纳法的早期形式 书中讨论了排列组合等问题 应用了古希腊学者的成果 对部分命题给出了归 纳法的证明 其中使用的归纳法被称为 r i s i n g s t e p b y s t e p 以至无限 他首先证明递推步骤 从 关于k 的命题推出关于k 1 的命题 然后指出 这个过程从是的某一较小的值开始 本质上他使 用了数学归纳法 1 引 吉尔森在证明过程中 仅写出五个数的和 并非用现代的字母以 五个数是用希伯来文的前 五个字母来表示的 像许多前辈一样 他无法写 出任意多个整数的和 因而采用一般化地举例的 方法 吉尔森在论证中使用准一般化的方式 递 推原理 r i s i n gs t e p b y s t e p 定义公式 并证 明了命题 他认识到递推原理的特殊应用 形成 了证明的结构 由于缺乏代数表示方法以及适当 名称的局限 阻碍了别人使用这个很自然的方 法 因此 计算技术 的影响并不大 1 2 3 符号代数阶段的演绎推理 数学归纳法的成 熟阶段 新的数学符号在1 5 1 6 世纪有了进展 1 5 世 纪 一些意大利的算图学家开始用缩略词代替未 知数 对高次幂的命名系统有了变化 1 6 世纪末 被誉为 符号代数之父 的法国著名数学家韦达在 分析的艺术 中 重建了代数学的研究 发展了 最早有意识地使用字母的方程理论 并在 分析方 法入门 中 提出了一种新的符号系统 算术运算 施行与数字 符号运算应用于符号 比如说字 母 继韦达之后 法国著名数学家 哲学家笛卡 尔 R e n eD e s c a r t e s 1 5 9 6 1 6 5 0 再次对韦达等 建立的字母系统作了改进 用英文字母表中最前 面的字母口 b C 等表示已知量 靠后的字母像z Y z 等表示未知量 与今天的使用方法及写法基 本一致 使字母表示数的地位在代数学上确立 起来 1 引 较为完善的代数符号为数学家们更好地表达 数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意大利著名数学 家毛罗利科斯 F r a n c i s c iM a u r o l y c u s l 4 9 4 1 5 7 5 在他所著的 算数 中使用了推理思想 并 证明了正整数的一些性质 命题4 奇数的下个数是前一个数加上2 即Q 2 Q 命题6 每个整数加上前面的整数等于同行 的奇数 即7 行一1 一0 证明 整数2 加上1 得到整数3 3 再加上2 就得到下一个奇数5 命题4 当3 加上4 时 结果比5 大2 得到下一个奇数7 以这样的方式 一直到无穷 如命题所描述的那样 命题1 3S Q l S 1 命题1 50 1 0 2 0 3 O k S 证明 利用命题1 3 第一个平方数 1 加上后 面的一奇数 3 得到下一个平方数 4 第二个平 方数 4 加上第三个奇数 5 得到第三个平方数 9 同样 第三个平方数 9 加上第四个奇数 7 得到第四个平方数 1 6 如此继续下去以至 无穷 反复应用命题1 3 就是命题1 5 的表述 这 是一个清晰地应用递推原理的证明 命题1 3 是引 理 可以完成从以到行 1 第一个特殊的例子在 命题1 5 中列出D 3 毛罗利科斯的方法与今天的数学归纳法还有 一些差距 因为他并没有完全形式化地表达出数 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 这个过程只是一种描述 笔者称其为 准归纳 的证明方法 他确实影响了 数学归纳法概念的发展 比如帕斯卡就是受到 他影响的 帕斯卡的著作 论算术三角 分两个部分 第 万方数据 1 6 数学通报2 0 1 4 年第5 3 卷第8 期 一部分包含了算术三角的定义和1 9 条相关性的 推论 第二部分是算术三角的应用 其中推论1 2 在任意算术三角中 同底上的两个毗邻的格子 上面的格子与下面的格子的比等于从上面格子到 此底的顶格的格子数 与从下面的格子到底端的 格子的格子数之比 那两个格子都包含其中 帕 斯卡在推理1 2 的证明上写道 虽然这一命题有 无限多种情况 我将给出一个很短的证明 首先 假定两个引理 引理1 在第二底上的此命题显然不证自明 因为由比 等于1 比1 引理2 如从某一底上有此比例 则在下一底 上一定也有此比例 从以上引理可见 此比例在所有的底上都成 立 由引理1 得知在第二底上成立 因此由引理 2 在第三底上也成立 在第四底上也成立 以至 无穷 1 引 帕斯卡证明的两个引理相当于现在数学归纳 法中的基础步骤和递推步骤 与其形式化表示已 无差别 因此 帕斯卡应用两个引理的证明标志 着数学归纳法形式化的完成 2 4 自然数公理体系的建立 数学归纳法逻辑形 式化阶段 2 4 1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 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皮亚诺在1 8 8 9 年发表的 算术原理 中 给出了自然数的公理体系 其中 第5 条公理 若一自然数集S 包含1 且若自然数 z S 则z 1 S 那么S 包含所有的自然数 通常被称为归纳原理 数学归纳法原理可以看成 是归纳公理的一个推论 因此 逻辑符号所提供 的公理化体系为数学分支中这个悬而未决的问 题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 提供了解决 之道 2 4 2 数学归纳法的等价形式 良序原理 w e l l o r d e r i n gp r i n c i p l e 良序原理指的是 每一个非空自然数集都有 一个最小的数 通常也称为最小 自然 数原理 T h el e a s tn u m b e rp r i n c i p l e 我们可以用数学归 纳法证明良序原理 反过来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来 推出数学归纳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 正是经历了三千多年缓慢 曲折 艰辛的发展 算术和代数最终演化为成熟 完善 的符号代数 即经历文字代数 缩写代数和符号 代数不同阶段 古今数学家们才得以运用简洁明 确的符号来表达深奥晦涩的数学原理和思想 尤 其是近二三百年以来 符号代数使得数学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 衍生出许多数学分支 使得数 学这个大家族越来越兴旺 其中数学归纳法正是 在皮亚诺提出自然数公理体系之后 才真正成为 一种被数学界普遍接受的演绎推理的证明方法 并在数学发展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M i l l e r J E a r l i e s tk n o w nu s e so fs o m eo ft h ew o r d so fm a t h e m a t i c sI E B O L h t t p j e f f 5 6 0 t r i p o d c o m i h t m l a c c e s s e d2 1M a r c h2 0 1 2 2 7 C a j o r i F O r i g i no ft h eN a m e M a t h e m a t i c a lI n d u c t i o n T h e A m e r i c a n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n t h l y l J 1 9 1 8 2 5 5 1 9 7 2 0 1 3 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 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2 4 3 4 5 4 卡兹著 李文林等译 数学史通论 第2 版 M 北京 高等 教育出版社 2 0 0 4 6 9 5 H e a t h T L T h eT h i r t e e nB o o k so fE u c l i d SE l e m e n t s V O L U M EI I M t r a n s l a t e df r o mt h et e x to fH e i b e r g C a m b r i d g e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0 8 4 1 2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