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2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a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b经世致用的学风c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 d唯物主义的思想3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4朱子曰:“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之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 )a强调“理在气中” b人性与天理一致c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 d主张自我内心反省5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晴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黄宗羲为晚晴思想巨变奠定基础6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的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 )a朱熹 b董仲舒 c李贽 d王夫之7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8我国佛教强调“直指本心”的修炼方法。与之类似的观点是( )a.“温故而知新”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经世致用”9“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d.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10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及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主张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11康德曾这样评价伏尔泰和卢梭:“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赫尔岑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在为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时,卢梭却已经在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材料指出卢梭相对于伏尔泰的思想上的最大的不同点是( )(1)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2)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3)提出社会契约论 (4)提出人民主权说 a.(1)(2)(3) b. (2)(3)(4)c. (3)(4) d. (1)(4)12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共同的作用是( )a“因信称义”主张被广泛接受 b打破教会的精神枷锁c为“理性王国”描绘了理想蓝图 d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13徽班进京后能在京扎根,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剧,主要因素有北京社会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皇室等上层权贵的喜好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吸收外来艺术的成果a. b. c. d.14明清时代,大量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15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于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16有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7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d.提出“中体西用”18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提出上述建议的是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20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几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21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材料反映了当时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b传统的社会习俗受到挑战c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d白话文已成传媒主体语言22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23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24“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51978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一讲话:a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b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c使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d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26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7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的真实用意是:a通过重视经济权益争取民族独立 b发展国有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c通过国家垄断发展民族经济 d促进社会公平,消弭社会革命28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29“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革命只能依靠农民阶级 b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c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d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不利30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第ii卷(非选择题)2、 简答题(40分)3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易永卿在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中提到,郭嵩焘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势包括中国和西方进行交往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西方和中国相比基本形式是敌强我弱,中国应顺应形式,坚持以和为主、努力笔战的策略方针理是郭嵩焘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态度,理包括:(1)以理相待,对西方各国要据理而行,当时中国和西方各国相比,实力不足,更要强调讲理,以便对对方可以产生制约。(2)具体谈判时要据理力争,应对得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3)反对蛮干,一味言战。材料二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长期以来颇受人们的非议,“汉奸”之类的咒骂,汹汹而至。1875年,当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驻外公使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作为中国最早以为亲临西方世界的高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郭嵩焘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郭松涛把西洋诸国看作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有着自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明的主权国家。郭嵩焘感到华夏文明在西洋人眼中已经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强调中国必须向西方取法、学习。而对中西相差的史实,郭嵩焘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大势,盲目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外交上的基本思想。(6分)(2)材料二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9分)32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4小题,24分)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朱熹著四书集注,采择理学家中与己意相合的论说,加入自己的比较通俗浅近的注释,使理学借四书而得以传播。朱熹极为重视少年的教育,著小学集注,收集礼记、曲礼、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三纲五常的说教,教育青少年遵照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又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酒扫涓洁、读书写字,直到杂细事宜,都作了的具体规定。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 材料三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害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及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他们主张产生的原因。(4分) (4)材料四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看待传统儒学的?并根据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6分)历史参考答案选择:1_5dacbd 6_10accba 11_15cdacd 16_20dccbc 21_25bdbca 26_30ddaca 31(1)基本思想:要通晓外国国情,正确认识、了解西方,做到知己知彼;要正视敌强我弱的现实,顺应中西交往的趋势,以和为主,努力避战;以理相待,在对外交交涉中不卑不亢,反对蛮干。(每点两分)(2)答案一:赞同郭嵩焘的外交是卖国外交。理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野心认识不足;顽固坚守儒家思想,一味讲求何谈;维护清朝统治不惜出卖主权。答案二:赞同郭嵩焘的外交有其合理性。理由:对世界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符合近代外交的理性精神,推动力传统华夷外交的思想观点的转变;退订人们认识信访,学习西方,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表明观点3分,理由每点2分共6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难度不大,从材料一中可以逐一归纳出来。详细解读材料即可。主要面对的是势和理。以及主张无论战守和都要建立在对中国和西方的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要战,郭嵩焘强调要知己知彼,通盘筹算,慎重言战。(2)本题属于开放类试题如果赞同郭嵩焘的外交是卖国外交则要结合其认识的局限性、阶级立场、外交目的等考虑。如果认为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则要结合符合世界外交潮流、中国近代化等内容,进行作答即可赋分。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杰出的外交家郭嵩焘(课标外)32(1)原因:董仲舒继承了周礼中有利于建立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礼教伦常,提出“三纲五常”、“君权神授”适应统治需要;(2分)汉武帝时需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形成,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分)影响: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2)努力: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使理学普及化、通俗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4分,答出两点即可) 条件:印刷技术的提高(或答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主张:私欲是人的自然性。(2分) 原因: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1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分)。 (4)观点: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1分);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1分);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1分)。 时代背景:(政治)北洋军阀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