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11月November 2011 第34卷 第4期Vol 34 No 4 现代外语 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本研究得到了王初明教授 郑超教授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以写促学 团队多年来的大力支持 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他们和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而精辟的修改意见 本研究得到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湖 南省十二五教科规划课题 XJK011BGD037 的资助 1 写长法 是 以写促学 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和最初名称 有时这两个名称也可互换和并存 本文以 以写促学 为主要提法 2欲全面了解 以写促学 教学法 请参阅王初明 2000 2005a 2005b 2006 和郑超 2002 2004 2008 2011 等文献 1 以写促学 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 理论挑战 以写促学 教学法从诞生至今已逾十 一年 在中国外语写作教学界产生了深远影 响 可谓我国写作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 者 2 现有关于 以写促学 的理论阐述主要集 中于心理语言学中关于情感 动机和自我意 识等理论 以及二语习得中的互动与输出理 论等 笔者认为 这些论述并没有全面涵盖 以写促学 丰富的理论内涵 较为 零散 缺 乏一个更加宏观系统的理论体系 本文旨在 从新的理论视角诠释 以写促学 的各种概念 和实践 揭示其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和语 用创新思想 以写促学 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末 当时世界发展正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 创造 力和世界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的 重要目标 Lo Bianco et al 1999 Robinson 2001 国际外语教学正面临着后现代思潮影 响下的 社会文化转向 Johnson 2006 在 外语写作界 教学越来越重视语言的社会功 能 强调文体 文本和社会意识形态 价值观 密不可分的联系 认为教师的使命不仅是教 会学生写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 判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写作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 而 通 过 写 作 来 改 变 世 界 Johns 2003 Casanave 2004 与此同时 跨文化交际意识 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在一些西方国家 外语教学开始逐步从语言交际教学法向跨文 化交际教学法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pproach 过渡 把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跨 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 详见叶洪 Hay 2010 20世纪末的中国经过10余年改革开放 后开始日益强大 在全球化市场和各种国际 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对我国 的外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后现代批判视域下的语境 突破 与 重塑 以写促学 教学法的理论探源 中南大学 墨尔本大学叶洪 提要 现有对 以写促学 教学法 又称 写长法 1 的理论阐述较多偏重于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 得等方面 笔者在对 以写促学 多年跟踪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西方后现代社会文化理论和写作语境 研究成果 从新的角度对该教学法的理念与操作进行了诠释 笔者认为 以写促学 的基本思想可概 括为在后现代批判理论指导下 通过创造性地选择和建构语境因素来达到改革写作教学和提升整 体外语水平的目的 作者尝试从后现代语境 突破 与 重塑 的视角为 以写促学 建立一个理论框 架 用以更好地分析 提升和推广这一创新教学方法 为我国的语用研究和外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 理论素材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 以写促学 教学法 后现代批判理论 语境突破 语境重塑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105 2011 04 0420 07 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类毕 业生日益成为人才市场的宠儿 遗憾的是 90 年代末我国的英语教学仍面临 投入多 产出 少 的困境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 课题组 2001 尤其是英语写作教学 也许受到80年 代以来 听说领先 的交际教学法思潮的影 响 写作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以应试为目的 的写作教学常常用模式化训练代替正常教 学 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低 厌恶写作 害怕写 作 公式化写作和抄袭盛行 损害了他们对外 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 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这种背景下 王初明等 2000 提出 写长作文 应该成为中国人学外语的突破口 之一 在之后的十余年中 写长法 理念得到 了系统发展 并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 院的写作团队中得到实践和推广 总结出了 一整套教学理念和操作方法 形成了今天的 以写促学 教学法 该教学法解决了外语学 习的一些迫切问题 同时也引来了学术界对 写长法 的争鸣 例如 文秋芳 2005 对 写 长法 的实验效度和促学程序等问题提出了 看法 并建议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促使 写长法 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理论 有 学者认为 尽管 以写促学 在心理语言学和 二语习得等方面作了较多阐述 但其理论定 位在社会文化方面有所缺失 本文从社会文 化及语用创新的角度对 以写促学 教学理念 和操作进行了新的论述 并将其和原有理论 阐述整合成一个较系统的理论框架 用以更 好地分析 提升和推广这一创新教学方法 2 后现代批判教育思想及现代语境研究 笔者从2003年开始对 以写促学 教学 法进行跟踪调查 采用了文献分析 跟踪访 谈 现场观察等研究手段 收集了大量第一手 资料 并运用后现代叙述学 文本分析和话语 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研究中笔者 发现 以写促学 教学法的许多创新实践都符 合后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 如果对它们进行 整理和诠释 并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理论 对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改革将起到 指导和借鉴作用 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 以写 促学 教学法的理念和操作 从哲学基础或本 质上大多可追溯到后现代批判教育思想和现 代语境研究 后现代批判教育观认为教育不是中立 的 而是时刻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 教育既可 巩固原有的权力模式 也可以挑战这种模式 Rizvi 2008 外语学习中母语与目的语 学 生与教师之间的力量是不均衡的 这种不平 等既导致了 无助 和 压迫 也催生了 斗 争 与 解放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 人们逐渐 认识到过去所依赖的传统理论和各种典型的 写作教学方法都不再可靠 需要寻找适合学 生文化身份 权力关系和社会需求等的新途 径 Hyland 2010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写作 沿革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和学习中的力量不平 等关系 拒绝不加批判地接受这些传统 探索 新的写作方式 以满足写作者的个人和文化 表达的需求 Lynn 2005 Fairclough 2006 受后现代批判教育思想的影响 目前西方二 语写作界 学术英语写作和文体教学法 Writing for Academic Purposes and Genre Pedagogy 正形成日益强大的潮流 但是也许 由于 文革 等泛政治化运动的影响 这些理 念在我国英语写作界目前还比较少见 欧阳 护华2010 语 境 与 写 作 的 关 系 似 乎 是 不 言 自 明 的 语篇的生成和解读都离不开语境 国内 外对语境的研究很多 各家各派都从不同 侧面和角度对语境概念进行界定 对语境 要素和作用进行归纳和阐释 包括西方语 言学界的Malinowski Firth Hymes Kramsch 和Halliday等 国内语言学界对语境研究的 时间还不长 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较 大突破 近年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冉永平 2000 杨自俭 2003 韩彩英 2004 朱永 生 2005 王初明 2007 李桔元 2008 等 叶 洪 421 目前国内语境研究较多关注语境整体属性及 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或语境变量对解读话 语含义的制约作用等 对外语写作中语境对 文本构成的能动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途 径则讨论较少 事实上 写作中语用主体不只 是被动地受既定语境的限定和制约 而且在 不断地构建 生成和创造新的语境 为防 止 语 境 概 念 的 泛 化 本 文 采 用 Halliday Hasan 1993 对语境的定义 3 语境即文本展开的环境 并进一步把语 境分为五个层次 语言本体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情 境 语 境 situational context 互 动语境 interactional context 互文本语境 intertextual context 和 文 化 语 境 cultural context Kramsch 1993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 五个层面的语境不是静止不变的 它们与文 本的关系是辩证和动态的 并且因语用主体 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而不断得到改变和重塑 换句话说 写作语境是由所有语境层面和次 级语境因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改变其中 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造成语境的改变 从而 影响文本的产生过程和效果 在写作教学中 如果能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变和控制这些语境 因素 则可能改变传统语境 创造出无穷无尽 新的语境组合 为学生写作提供一个崭新的 环境 笔者认为 以写促学 的基本思想可以 从对写作语境的批判性建构这一角度来进行 理论诠释 3 以写促学 的批判性语境 突破 与 重塑 以写促学 教学法首先通过 突破 传统 语境 把学习者从束缚中 解放 出来 释放他 们的写作激情和创造力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自信心 然后通过创造性地 重塑 新的 写作语境 使其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满足 学习者的情感需求 从写作观念 写作内容 训练方法 作文评改和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 塑造全新的语言环境 给学习者以 力量 从 而实现写作教学 改变世界 的社会功能 具 体来说 以写促学 教学法的理念和教改实 践可以从语境五个层面的 突破 与 重塑 加 以分析 3 1语言本体语境 语言本体语境指语言形式的选择或写作 规则的设定等 以写促学 教学法彻底打破 了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准确和语法句型 操练带来的束缚 从教学步骤 改错方法和评 估体系等方面建构了让学生自由探索和自主 学习的本体语境 1 以写促学 扭转了过去英语写作教学 从句到段到语篇 限定作文时间和长度 以考 试为目的的倾向 始终重视自然写作能力的 培养 学生从整体篇章的构思与展开入手 不 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 放手尝试各种写作方 式和题材 在表达真情实感的过程中 加快外 语知识的内化和向运用能力的转化 Swain 1995 2 以写促学 提倡教师改变传统的纠 错模式 对学生的作文反馈以积极鼓励为 主 辅以教师点评 自主修正和同伴互改互 评等反馈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将教师从繁重 的 改错 任务中解放出来 将注意力和精力 投向更加有效的工作 Truscott 2009 而且 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焦虑心理 将大量注意 力从语言层面转移到思想和观点的探讨上 来 3 以写促学 把作文 长度 放在 准确 性 等其他标准之上 以 非限时 课后作文为 主要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评估方法 注重写 作者写作兴趣 意图 个人风格和个性化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 培养写作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主动完成对外部知识 3Halliday的语境定义重视外部世界即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语言活动的影响 本文虽采用其定义 但同时也注重语言 本体及人的心理认知过程对文本生成的作用 后现代批判视域下的语境 突破 与 重塑 422 的建构 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意识的 写作者 3 2情境语境 情境语境主要指文本之外的写作环境 包 括写作者的心理状况和认知环境等 目前有不 少学者开始重视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在言语 交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并努力寻找语境价 值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Kintsch 2009 笔 者认为 以写促学 特别注重从以下四方面营 造满足学生人本需求的情境语境 首先 以写促学 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需 求 写作特别是写长作文易于增加信心和成 就感 是打开外语学习情感通道的良方 王初 明等2000 不改或少改错误能保护学生自 尊心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产生对 老师的情感认同 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障 碍 丰富多彩的课外写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 的主动性及协作精神 其次 以写促学 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 其写作四个环节的设计集中反映了这 一理念 从 笔随心动 立论谋篇 到 品味 创作 走进报刊 环环相扣 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教学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以写促 学 综合了西方 自由写作 过程写作 和 学术写作 等教学法的精华并弥补了它们的 某些不足 此外 以写促学 教学团队通过精选和 设计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话题将学生的生活 体验 real life literacy 和学校知识 school literacy 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 动机 这种写作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批判的过程 以达到 生长性外语学习 的目 的 高一虹2005 让通俗文化进入课堂是 以写促学 激发 学生写作兴趣的另一关键举措 以写促学 把学生耳濡目染的通俗文化植入写作题材 中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现代多媒体手段进 行写作 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下通过 同化 或 顺应 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钟书能 2004 3 3互文语境 互文语境强调文本和其他文本 思想产 品之间的联系 营造互文语境对写作教学有 重要意义 所有话语都是互相影响和模仿的 语言的创造力在于对他人声音的吸收 加工 和再生 Bakhtin 1986 因此 写作应该是一 个不断吸收和转化的过程 是不断储存 重组 别人的思想 技巧 词汇与意象 直到它们融 合成为新作品的过程 与互文性密切相关的 是语言的协同和启动机理 因为一方面人们 倾向于使输出与输入匹配 另一方面话语双 方为了交流顺畅 倾向于在语言的多个层面 协同起来 这种词语的重复使用也可称为结 构启动 Pickering Garrod 2004 以写促 学 强调把输入作为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一部分 通过精选由英美人士和历届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学生撰写的范文启迪学生的创作 灵感 同时引发协同效应 王初明2009 此 外 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和收听英文材料 通过 交互 协同作用提高语感 然后通过 读后续 写 说后续写 和 观后续写 等输出方式让 学生产生结构启动 3 4互动语境 本文中互动语境主要指写作者之间 教 师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互动 后现 代批判教学法的基本观点之一便是教育中权 力的重新分配 即把传统教师的权力部分 转移到学生中来从而赋予学生力量 这要求 改变原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与定位 Hardin 2001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 教师是学生实现 知识内化的重要中介 但这种中介作用绝非 向学生提供单向的指导 而是在与学生的互 动中起到 支架作用 scaffolding Vygotski Kozulin 1986 以写促学 教学法之所以 取得成功 其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根本变化是 至关重要的因素 该教学团队的教师不再是 传统意义上的 权威 或 知识传授者 而是 学生的 伙伴 导演 和 啦啦队长 3 5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一个语言群体所共有的知 叶 洪 423 识 信仰和观念的总和 它可以帮助人们解读 语言和交际 却常常让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 产生 跨文化 交际障碍 以写促学 非常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为学生写 作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语境 这主要表现在写 作任务中对文化题材的重视和与国外学生建 立 跨洋互动 写作平台等方面 以写促学 进行的文化探讨可分为两方 面 一是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 借此增加学 生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敏感性 这样的写作 题材包括对国外文化 影视 文学的评论和续 写等 另一类文化探索是对我国内部多元文 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4 通过描写不同文化群 体的生活和我国文化传统 学生一方面拓宽 了视野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一方面学会反思 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在 社会互动 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意识和文化意 识 以写促学 还创建了 跨洋互动 写作平 台 让学生通过email Skype等互联网技术 和国外大学生进行写作交流和互动 目的是 增进中外大学生的相互了解 提高跨文化交 际意识和英语写作技巧 这样的活动不仅仅 是学习写作的手段 而且是学生 认识自己和 认识世界的工具 Corbett 2003 18 4 不足与发展 尽管 以写促学 教学法通过语境再造给 学生创造了全新的写作环境 很大程度上达 到了消除怵写心理 激发写作潜能 增强自信 心和创造力的目的 但是笔者在对该教学法 的研究中发现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问 题如果不及时应对 有可能成为该教学法发 展的瓶颈 以下笔者从 语境重塑 的角度对 以写促学 的主要不足提出解决的建议 1 设计恰当的写作任务 设计恰当的写作任务是 以写促学 教改 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也是其团队最大的挑 战 访谈中许多教师都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 写作题材 笔者认为 有意识地改变语境动态 系统中各层面的语境变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 个难题 例如改变Hymes 1977 八个情境因 素 5 中的任意一个 如文体 场景或参与者 便可以形成写作语境的重新组合 生成不同 的写作任务和话题 2 营造教师写作语境 教师的理念 经历 理论基础和外部环境 等对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Casanave 2004 笔 者发现 以写促学 团队中有的中青年教师因 为面临家庭 科研 教学等多方面的压力 较 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培训 对教改探索 和创新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认为 以写促学 要取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同时给教师塑造新 的写作语境 例如对教师进行教改理念和写 作培训等 详见Lee 2010 赋予他们改革的 力量和信心 3 强调语境自我突破与创新 创新在于突破 包括对自身的突破 以 写促学 教学法对其理念 教材 教法的系统 化也可能会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例如 有些教师表示对承袭和创新该方法的关系感 到困惑 目前 以写促学 教研团队正积极完 善这一创新教学法 并筹划英语听说读写一 体化的课程改革 郑超2011 笔者认为通过 写作将各项英语技能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实 现语境 整体主义 的哲学本质 5 结语 语言尤其是英语与政治 经济和社会 的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 Pennycook 2007 4这些由地域 历史和社会经济差异产生的国内文化的多样性不同于跨越国界的文化差异 笔者将其称为 内文化差异 笔 者认为 增强对 内文化差异 的敏感性和接受性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叶洪2010 5Hymes从交际语境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八个因素 场合场景 setting 参与者 participant 目的 ends 行为序列 act sequence 基调 key 工具 instrumentalities 规范 norms 和文体 genre 笔者认为这一分类也可应用到写作语境中 后现代批判视域下的语境 突破 与 重塑 424 21世纪我国外语学科正面临着一个战略转折 点 发挥语言教学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培养学 生的创造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我国提 出的 和谐世界理念 的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 以写促学 教学法对传统写作语境的批判性 突破 与 重塑 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一种 尝试 由于水平和研究方法的限制 笔者对 写长法 理念的诠释也许有失偏颇 为其建 立的理论框架也并不一定能涵盖其丰富的思 想内涵 仅希望藉此引发更多关于外语写作 教学的实验 对写作语境 写作本质和写作的 社会文化功能等做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促使 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在后现代 解构 与 建 构 的张力中找到活力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Bakhtin M M 1986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 trans V W McGee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Casanave C P 2004 Controversies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Dilemmas and Decisions in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orbett J 2003 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Clevedon Buffalo Toronto Sydney Multilingual Matters Fairclough N 2006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M Abingdon OX New York NY Routledge Halliday M A K R Hasan 1993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Reprinted 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Hardin J M 2001 Opening Spaces Critical Pedagogy and Resistance Theory in Composition 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yland K 2010 Disciplinary specificity Discourse context and ESP A In A Johns B Paltridge D Belcher eds New Directions in ESP C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6 24 Hymes D 1977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M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Johns A 2003 Genre and ESL EFL composition instruction A In B Kroll ed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 217 Johnson K 2006 The sociocultural turn and its challenge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40 1 235 237 Kintsch W 2009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m A In S Tobias T M Duffy eds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 Success or Failure C New York Routledge 223 241 Kramsch C J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I 2010 Writ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learning Testimonies of four EFL teachers J Journal of Second Lauguage Writing 19 143 157 Lo Bianco J A Liddicoat C Crozet 1999 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 M Melbourne Language Australia Lynn S 2005 Texts and Contexts Writing about Literature with Critical Theory 4thedn M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Pennycook A 2007 Global Englishes and Transcultural Flows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Pickering M J S Garrod 2004 Toward a mechanisticpsychologyofdialogue J Behavioral Brain Sciences 27 2 169 226 Rizvi F 2008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Edward Said and the work of the intellectual A In J Satterthwaite M Watts H Piper eds Talking Truth Confronting Power C Stroke UK Sterling Va Trentham Books 113 126 Robinson K 2001 Out of Our Mind Learning to Be Creative M Oxford Capstone John Wiley Swain M 1995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H G Widdowson G 叶 洪 425 Cook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H G Widdowson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5 144 Truscott J 2009 Arguments and appearances A response to Chandler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8 1 59 60 Vygotski L S A Kozulin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高一虹 2005 外语学习社会心理的结构化理论视角 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 25 34 韩彩英 2004 语境本质论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5 43 47 李桔元 2008 语境的多维研究 国内语境研究十 年发展综述 J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178 183 欧阳护华 2010 英语写作教学理念的发展与应用 P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家精品课程 中级英 语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商银行2025西宁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医疗
- 2025年3D打印的医疗植入物研发
- 工商银行2025天津市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交通银行2025宜春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2025行业品牌建设成功案例
- 交通银行2025阜新市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白山市半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建设银行2025太原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中国银行2025巴中市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规范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垃圾电厂宣传课件
- 认识有理数(第1课时)课件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 幼儿园三重一大会议记录范文
- 2025至2030药用包装铝管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胜利油田安全课件
- 二级豆粕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纸箱厂企业介绍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液压与气动》课件(共十三章)
- 2025年新版病历书写规范与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