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二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3年11月20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青荇(xng)惩创(chung)租赁(ln) 螳臂当(dng)车b、游说(shu)执拗(ni) 籼(xin)米长歌当(dng)哭c、玉玦(ju) 美姬(j) 祭飨(xing)屏(png)息以待d、参乘(shng) 扇(shn)风弄(nng)堂 瞋(chn)目而视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惺忪殴打作践短小精悍b、和霭凄婉斑斓迥乎不同c、忸怩廖廓寂寥绿草如茵d、笙箫颓圯遒劲殒身不恤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我也这样,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a、瞥启超所以联想b、扫启超那么联想c、瞥任公所以猜想d、扫任公那么猜想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中,孔子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弟子谈及志向时,曾皙说到他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了孔子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b、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都是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心理,其中还有狄更斯特有的幽默情味。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c、徐志摩是现代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再别康桥,该诗写于1928年。d、左传战国策史记都是历史散文著作,但体例各不相同:左传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高考资源网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高考资源网(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第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高考资源网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高考资源网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爱:怜爱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a、b、 c、 d、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而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译文: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 译文: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译文: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1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天净沙闲题吴西逸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天净沙闲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4分)答:(2)这两首元曲在结尾的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5分)(1)携来百侣曾游。(沁园春长沙)(2)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3)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雨巷)(4),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5)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四、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吴良镛:筑梦人生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l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高考资源网“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高考资源网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高考资源网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17、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8、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4分)19、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仔细阅读下面一节选自再别康桥的诗,写一则点评文字,不少于60字。(4分)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答:21、根据所学对联知识,将下列词汇组成一副以“桃李”开头的对联。(4分)凝香满园绣锦座桃李春芝兰绕阶 22、下面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为研究记忆的保持规律而绘制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请根据这个图表概括遗忘规律,并说明遗忘规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的启示。(4分)答:规律:启示: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23、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我们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这一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武汉二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1、【答案】b【解析】a、螳臂当(dng)车 c、屏(bng)息以待d、弄(lng)堂2、【答案】a【解析】b、和蔼c、寥廓d、颓圮3、【答案】b4、【答案】c【解析】a“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有歧义。既可以指两个“目击者”,也可以指两个“弹壳”。b“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杂糅,或者是“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确实困难”或者是“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困难”。d“世界”是“时代”主宾搭配不当。 5、【答案】a【解析】表现了孔子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二、(每小题3分,共9分)6、【答案】d 【解析】a项中的“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误,而原文第一段是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b项中的“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是错误的,原文的表述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c项中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这“宇宙之本”并非“宇宙的本来面目”。高考资源网7、【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错误,原文第四段是:“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首先并没有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其次那“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已经“全然荡去”了。8、【答案】a 【解析】b项“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是错误的,原文是“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项属于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所以后面的结果是不成立的。d项中的“中国艺术隔绝俗世”错误,而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三、古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d 【解题思路】爱:吝惜。10、d【解题思路】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不专指李陵,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11、c【解题思路】“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高考资源网12、(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得分要诀】 (1)“获罪“讥”各1分,大意1分;(2)“苟免”“微”各1分,大意1分;(3)“意者”“患”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很是为此感到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使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高考资源网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呢。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13、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参考译文】晏元献公的文章天下独绝,尤其擅长写诗,并且对后学多有引荐,一时间,名士往往出自他的门下。梅圣俞平生所写的诗很多,但晏公唯独喜欢其中两联,是“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我曾经在梅圣俞家见到晏公亲手写的书简,再三称赞这两联,我怀疑并问梅圣俞这件事,圣俞说:“这并非我写得最好的诗歌,难道是晏公偶然间自己在其中发现了什么吗?”才知道自古文人不仅了解自己难,更难的是了解别人。14、【答案示例】 (1)作者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江畔夕照图。(2分)晚霞似锦,暮霭如烟,遥见江亭远树,芳草含烟,沙岸平缓,近看绿柳阴中拴着悠闲的马儿。夕阳西下,依山傍水的是一户户人家。(2分) 高考资源网(2)吴曲结尾寓情于景,通过对夕阳下依山傍水的人家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马曲结尾直抒胸臆,用“断肠人这一词语直接表达了羁旅游子身处异乡的凄楚悲凉之情。(2分)15、(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百舸争流(3)丁香般的惆怅(4)那榆阴下的一潭(5)为变徵之声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4小题)16、【答案】答b给2分,答e给2分。【解析】a项“国际声望”的顺序错误,当置于“成就”之后。 c项所说的“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元中生有,d项表述“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主要是因为建筑要与自然环境和谐,更要与城市的历史环境相和谐。表述不全面。17、【答案】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结合文本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叙事写入的作品的某一段落的作用,常和形象、情节、主题等相关。18、【答案】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解答,一定要注意“概括、哪些方面”两词。概括,即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哪些方面,强调先总后分。高考资源网19、【答案】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要求就以上两方面分别探究,每方面4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2分,联系现实给1分。)【解析】此题问答指向非常明确。回答本题,必须围绕“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展开,观点、论述在文内,联系实际在文外;而联系实际,不能脱离文内传主的经历的启示。五、语言运用20、【答案示例】 这节诗写了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在河中的景象。诗人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对康河美景极度喜爱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4分)【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这一节诗所写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其作出评价:一是诗人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二是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评价时要注意字数要求。21、【答案示例】 桃李满园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22、【答案示例】记忆的东西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额较少,遗忘的速度也变慢。学习过的内容,要及时复习,以巩固记忆。(4分) 【解题思路】首先解读图表:图表题目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横轴是“天数”,纵轴是“保持的百分数”;区间的曲线随着天数的增加而降低,而且第一天降幅很大,之后逐渐减少。然后把曲线显示的特点表述出来。高考资源网六、写作(60分)23、【立意探索】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本题审题相对简单,如果考生同意材料观点,可着重论证“文化自信”、“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话语权”等;如果不同意材料观点,则可以着重指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过于浮躁、对恶的过度渲染以及大爱精神和想象力缺乏等展开批判,但这要求考生有较为扎实的文学功底,并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