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色环转换为阻值对照表.doc_第1页
电阻色环转换为阻值对照表.doc_第2页
电阻色环转换为阻值对照表.doc_第3页
电阻色环转换为阻值对照表.doc_第4页
电阻色环转换为阻值对照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阻色环转换为阻值对照表 色环电阻,是用个色环来表示阻值,前二环代表有效值,第三环代表乘上的次方数,用 个色环表示误差。色环电阻一般是金属膜电阻,为更好地表示精度,用个色环表示阻值,另一个色环表示误差。下表是色环电阻的颜色-数值对照表: 色环第一环第二环第三环第四环(乘法)(误差环)黑001棕1110+/- 1%红22100+-2%橙331000黄4410000绿55100000+/- 0.5%兰661000000+/- 0.2%紫7710000000+/- 0.1%灰88100000000白991000000000+5-20%金+-5%银+-10%无色环+-20%一、电阻阻值的色环表示法 电阻的单位:电阻的基本单位是“欧姆”,什么叫“1欧姆”?假如一段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此时流过 导线的电流是1安培,那么这段导线的电阻就是1欧姆,简称“欧”。1000欧=1千欧(K),1000千欧=1兆欧(M)。 欧姆的符号是“”;千欧符号“”;兆欧符号“M”。 颜色和数字的对应关系:首先我们向你介绍颜色和阿拉伯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规定是国际上公认的识别方法,记住它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很有帮助。颜色 按照下面的方法容易记忆:黑0 棕1 红2 橙3 黄4 绿5 蓝6 紫7 灰8 白9 此外,还有金、银两个颜色要特别记忆,它们在色环电阻中,处在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数字含义,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对此,我们放在后面介绍。 “四色环”读数规则 所谓“四色环电阻”就是指用四条色环表示阻值的电阻。从左向右数,第一,二环表示两位有效数字,第三环表示数字后面添加“0”的个数。所谓“从左向右”,我们是指把电阻象图中所画的样子放置四条色环中,有三条相互之间的距离靠得比较近,而第四环距离稍微大一点。如下图: 但是说实在的,现在的电阻产品,你要区分色环距离的大小的确很困难,哪一环是第一环,往往凭借经验来识别;对四色环而言,还有一点可以借鉴,那就是:四色环电阻的第四环,不是金色,就是银色,而不会是其它颜色(这一点在五色环中不适用);这样你就可以知道那一环该是第一环了。 请看下面例子: 红2 紫7 棕1 金5第一环:红代表2第二环:紫代表7第三环:棕代表1,但是第三环的“1”并不是“有效数字”,而是表示在前面两个有效数字后面添加“零”的个数。 由此看来,这个电阻的阻值应该是270,单位是什么?在色环电阻中,一律默认为“欧姆”(电阻的基本单位,符号是)。上述电阻的阻值是:270 那么,第四环又是什么意思?第四环表示电阻的“精度”,也就是阻值的误差。金色代表误差5,银色代表误差10。对270而言,5的误差,意味着这个电阻实际最小的阻值是270*(10.05)265.5;最大不会超过270*(10.05)283.5。 在识别四色环电阻时,有两个情况要特别注意: 1、当第三环是黑色的时候,这个黑环代表0的个数,几个0?是0个“0”,也就是“没有0”。如: 红2 红2 黑0个0 金5 阻值是:22 而绝不是220! 2、金色和银色也会出现在第三环中: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第四环是表示误差的色环,用金、银两种颜色分别表示不同的精度;而第三环表示“添加零的个数”,那么当第三环出现金色或银色的时候,又怎么理解“添加零的个数”呢?做法如下:第三环金色:把小数点向前移动1位;第三环银色:把小数点向前移动2位。 例:1、色环排列:橙灰金 金 ,阻值是3.9 2、色环排列:绿黄银 金 ,阻值是:0.54因为这种电阻的阻值太小了,在一般电路中几乎不用,所以在普通的电阻系列中是没有的。74LS47是BCD-7段数码管译码器/驱动器, 74LS47的功能用于将BCD码转化成数码块中的数字,通过它解码, 可以直接把数字转换为数码管的显示数字, 从而简化了程序,节约了 单片机的IO开销。 因此是一个非常好的芯片!但是由于目前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 此类芯片已较少用, 大部份情况下都是用动态扫描数码管的形式来实现数码管显示。74LS47译码器原理:译码为编码的逆过程。它将编码时赋予代码的含义“翻译”过来。实现译码的逻辑电路成为译码器。译码器输出与输入代码有唯一的对应关系。74LS47是输出低电平有效的七段字形译码器,它在这里与数码管配合使用,表2列出了74LS47的真值表,表示出了它与数码管之间的关系。 表1 输 入 输 出 显示数字符号 LT() RBI(-) A3 A2 A1 A0 BI()/RBO() a() b() c() d() e() f() g()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X 0 0 0 1 1 1 0 0 1 1 1 1 1 1 X 0 0 1 0 1 0 0 1 0 0 1 0 2 1 X 0 0 1 1 1 0 0 0 0 1 1 0 3 1 X 0 1 0 0 1 1 0 0 1 1 0 0 4 1 X 0 1 0 1 1 0 1 0 0 1 0 0 5 1 X 0 1 1 0 1 1 1 0 0 0 0 0 6 1 X 0 1 1 1 1 0 0 0 1 1 1 1 7 1 X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8 1 X 1 0 0 1 1 0 0 0 1 1 0 0 9 X X X X X X 0 1 1 1 1 1 1 1 熄灭 1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熄灭 0 X X X X X 1 0 0 0 0 0 0 0 8 (1)LT():试灯输入,是为了检查数码管各段是否能正常发光而设置的。当LT()=0时,无论输入A3 ,A2 ,A1 ,A0为何种状态,译码器输出均为低电平,若驱动的数码管正常,是显示8。 (2)BI():灭灯输入,是为控制多位数码显示的灭灯所设置的。BI()=0时。不论LT()和输入A3 ,A2 ,A1,A0为何种状态,译码器输出均为高电平,使共阳极7段数码管熄灭。 (3)RBI(-):灭零输入,它是为使不希望显示的0熄灭而设定的。当对每一位A3= A2 =A1 =A0=0时,本应显示0,但是在RBI(-)=0作用下,使译码器输出全1。其结果和加入灭灯信号的结果一样,将0熄灭。 (4)RBO():灭零输出,它和灭灯输入BI()共用一端,两者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多位数码显示的灭零控制。7段数码管管脚顺序及译码驱动集成电路7段数码管管脚顺序及驱动集成电路这里介绍一下7段数码管见下图7段数码管又分共阴和共阳两种显示方式。如果把7段数码管的每一段都等效成发光二极管的正负两个极,那共阴就是把abcdefg这7个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一起并接地;它们的7个正极接到7段译码驱动电路74LS48的相对应的驱动端上(也是abcdefg)!此时若显示数字1,那么译码驱动电路输出段bc为高电平,其他段扫描输出端为低电平,以此类推。如果7段数码管是共阳显示电路,那就需要选用74LS47译码驱动集成电路。共阳就是把abcdefg的7个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在一起并接到5V电源上,其余的7个负极接到74LS47相应的abcdefg输出端上。无论共阴共阳7段显示电路,都需要加限流电阻,否则通电后就把7段译码管烧坏了!限流电阻的选取是:5V电源电压减去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压除上10ma到15ma得数即为限流电阻的值。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压一般在1.8V-2.2V,为计算方便,通常选2V即可!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流选取在10-20ma,电流选小了,7段数码管不太亮,选大了工作时间长了发光管易烧坏!对于大功率7段数码管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限流电阻及电阻的瓦数!74ls48引脚图管脚功能表74LS48芯片是一种常用的七段数码管译码器驱动器,常用在各种数字电路和单片机系统的显示系统中,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元件的一些参数与应用技术等资料。74ls48引脚功能表七段译码驱动器功能表/chip/312.html74LS47引脚图管脚功能表:/article/UploadPic/2007-11/2007112922222898029.jpg共阳数码管管脚图 三位共阳数码管管脚图以及封装尺寸四位数码管引脚图以及封装尺寸六位数码管引脚图共阴共阳的接起来都差不多的,共阴的用NPN驱动,共阳用PNP驱动。如果用的是C51单片机,I/O口开漏输出,建议使用共阳数码管,当有不亮的段时是不耗电的,如果用共阴管,由于I/O 上拉,不亮的段也要在上拉电阻上流过电流,浪费电。共阴极七段数码管麻烦一些。单片机输出电流小,不能直接驱动数码管的位选,可以接一个PNP的三极管,高电平时,三极管截止,数码管不亮,低电平时,三极管导通,数码管亮。这里注意一下编程。这里的前提时单片机的电源和数码管的电源是一样的。段选电流较大,也必须加三极管,加一个NPN的三极管,低电平时,三极管截止,数码管不亮,高电平时,三极管导通,数码管亮一般应用只需要关注CO、RR、CALD.L.:振幅CL:负载电容CO:等效电容(静态电容)RR:串联等效电阻(动态电阻)CAL:频准度TEM:频率-温度特性IR:静态电阻AT89C51单片机最小化系统安装测试 单片机的最小化系统是指单片机能正常工作所必须的外围元件,主要可以分成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我们采用的是AT89C51芯片,它内部自带4K的FLASH程序存储器,一般情况下,这4K的存储空间足够我们使用,所以我们将AT89C51芯片的第31脚固定接高电平(PCB画板时已经接死),所以我们只用芯片内部的4K程序存储器。单片机的时钟电路有一个12M的晶振和两个30P的小电容组成,它们决定了单片机的工作时间精度为1微秒。复位电路由22UF的电容和1K的电阻及IN4148二极管组成,以前教科书上常推荐用10UF电容和10K电阻组成复位电路,这里我们根据实际经验选用22UF的电容和1K的电阻,其好处是在满足单片机可靠复位的前提下降低了复位引脚的对地阻抗,可以显著增强单片机复位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二极管的作用是起快速泄放电容电量的功能,满足短时间多次复位都能成功。判断单片机芯片及时钟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万用表测量单片机晶振引脚(18、19脚)的对地电压,以正常工作的单片机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为例:18脚对地约2.24V,19脚对地约2.09V。对于怀疑是复位电路故障而不能正常工作的单片机也可以采用模拟复位的方法来判断,单片机正常工作时第9脚对地电压为零,可以用导线短时间和5V连接一下,模拟一下上电复位,如果单片机能正常工作了,说明这个复位电路有问题。根据P-N结正向电阻小、反向电阻大的原理可判别是PNP型三极管还是NPN型三极管。用万用电表的红表棒(即电表上标“”)接一个引脚,黑表棒(即电表上标“一”)分别接另外两个引脚,测出两个电阻值,然后再用红表棒换一个引脚,黑表棒再分别接触其余的两个引脚,又测出两个电阻值。这两个电阻值都很小(一般在1 kO左右),则此三极管就是PNP型,红表棒所接触的引脚就是基极,如图5-76(a)所示;若能找到两次测得的电阻值都很大,一般约在几百千欧以上,就是NPN型三极管,则红表棒所接触的引脚就是基极,如图5-76(b)所示。 (2)发射极和集电极的判别基极找到后,在剩下的两只引脚中,一只是集电极C;另一只是发射极Ea用手将基极和待判别的一只引脚捏在一起,但不要相碰,这就相当于在基极和待测的引脚之间接了一个几十千欧的电阻,用红表棒接触与基极捏在一起的这只引脚,如图5-77(a)所示,用黑表棒接触另一只待判别的引脚,测出电阻值,把两只待判别的引脚对调,再测试一次,两次测试中电阻值较小的一次中,黑表棒所接触的引脚就是发射极,另一只待测的引脚就是集电极。因为黑表棒实际上是万用表内部电源的负极,如图5-77(b)所示。在集电极和基极之间串接一只电阻后,再把黑表棒接发射极,红表棒接集电极。这就是共发射极电路的一种形式。由于发射结处在正向电压下,集电结处在反向电压下,所以发射极电流大部分流向集电极,故说明发射极一集电极之间的电阻很小。相反,发射结处在反向电压状态,故无基极电流几,集电极一发射极之间的电阻就很大,如图5-77(c)所示。 如果是NPN型三极管,那么只要把表棒对换一下测量,即用黑表棒接触手捏的待测的一只引脚,两次测试中,电阻小的一次中,红表棒所对应的引脚就是发射极。(3)热稳定性和放大能力的测试召值是表示三极管对电流放大倍数的。尽值越大,三极管的放大性能越好。穿透电流是表示三极管的热稳定性和噪声的。穿透电流越小,三极管的热稳定性越好。穿透电流越稳定,三极管的噪声越小。穿透电流的测试。判断穿透电流的大小常测两个电阻值:先测试集电结的反向阻值,再测试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的阻值。先把红表棒接触集电极C,黑表棒接触基极B,如图5-78(a)所示。这时电阻值应在200 ka以上,数值越大越好;如果电阻值很小,则说明反向饱和电流过大,而穿透电流更大,不宜使用;如果阻值接近于零,则表示集电结已被击穿。红表棒仍旧接触集电极C,再用黑表棒接触发射极E,如图5-78(b)所示,这时阻值越大越好,若稳定在50 kn以上,则表示穿透电流小,而且很稳定,即表示三极管的热稳定性好,噪声小。若阻值在30 kn左右也还能使用,若阻值更小而不稳定,则说明该三极管穿透电流大而且也不稳定,表明该三极管热稳定性差,而且噪声大,不宜使用。交流信号电流放大倍数召值的测试。在基极B和集电极C之间连接一个100 kS2的电阻器,把红表笔仍旧接触集电极C,再把黑表笔仍旧接触发射极E,这时测得的电阻值,应该比没有连接100 kn电阻器时测得的电阻值小得多,小得越多,说明月值越大,放大能力越高。例如,没有连接100 kSZ电阻器时的电阻值是50 kS2,连接100功的电阻器后,如图5-78(c)所示,测得的电阻值下降到10 kO以下,说明这只三极管具有一定的放大能力。如果电阻值下降到40 kn左右,那么这只管子的放大能力很差,或者没有放大能力。没有放大能力的三极管不宜使用。如果在测量过程中,电阻值不稳定(万用表指针不断地摆动),则说明该三极管的工作稳定性差,噪声大,使用效果也不好。如果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三极管,则应将量程旋到hFE挡上,可直观地看到三极管粗略质量和放大倍数,如图5-78(d)所示。三极管的脚位判断,三极管的脚位有两种封装排列形式,如右图: 三极管是一种结型电阻器件,它的三个引脚都有明显的电阻数据,测试时(以数字万用表为例,红笔+,黒笔-)我们将测试档位切换至 二极管档 (蜂鸣档)标志符号如右图: 正常的NPN结构三极管的基极(B)对集电极(C)、发射极(E)的正向电阻是430-680(根据型号的不同,放大倍数的差异,这个值有所不同)反向电阻无穷大;正常的PNP 结构的三极管的基极(B)对集电极(C)、发射极(E)的反向电阻是430-680,正向电阻无穷大。集电极C对发射极E在不加偏流的情况下,电阻为无穷大。基极对集电极的测试电阻约等于基极对发射极的测试电阻,通常情况下,基极对集电极的测试电阻要比基极对发射极的测试电阻小5-100左右(大功率管比较明显),如果超出这个值,这个元件的性能已经变坏,请不要再使用。如果误使用于电路中可能会导致整个或部分电路的工作点变坏,这个元件也可能不久就会损坏,大功率电路和高频电路对这种劣质元件反应比较明显。尽管封装结构不同,但与同参数的其它型号的管子功能和性能是一样的,不同的封装结构只是应用于电路设计中特定的使用场合的需要。要注意有些厂家生产一些不规范元件,例如C945正常的脚位是BCE,但有的厂家出的此元件脚位排列却是EBC,这会造成那些粗心的工作人员将新元件在未检测的情况下装入电路,导致电路不能工作,严重时烧毁相关联的元器件,比如电视机上用的开关电源。 在我们常用的万用表中,测试三极管的脚位排列图:先假设三极管的某极为“基极”,将黑表笔接在假设基极上,再将红表笔依次接到其余两个电极上,若两次测得的电阻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