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3--多选.doc_第1页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3--多选.doc_第2页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3--多选.doc_第3页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3--多选.doc_第4页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3--多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时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C.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D.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 4. 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中正确的有: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 D.联系具有条件性 5. 联系的普遍性是: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不同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D.世界的发展过程仅仅是纵向联系 6.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B.一切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 C.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D.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A.B.C.D. 7.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促进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 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C.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D.规定事物相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条件 8.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9.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任何一般(不论怎样)都是个别的 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10.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1.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3.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互相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14. 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1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区别和差异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6. 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的命题有: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D.“万物皆化” 17. 中国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凡物莫不有两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礼之用,和为贵 18. 下列哪些命题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A.朱熹指出:“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B.老子说:“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C.王安石说:“万物皆各有耦”, “耦中又自有耦” D.方以智说:“交也者,合二而一” 19. 矛盾分析方法体现为下列具体方法: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矛盾分析方法的思想和成语有:A.尚和去同 B. 执两用中,过犹不及 C.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 21.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A.认识事物的质 B.认识事物的量 C.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认识事物的度 22.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为山九仞,功于一篑 23.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4.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防微杜渐 D.物极必反 25. 割裂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会导致:A.灾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循环论 D.直线论 26.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或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 27.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8. 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A.事物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的作用 C.绝对的否定和绝对的否定 D.包含肯定的否定和包含否定的肯定 29.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30.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1. 辩证的否定式:A.事物自我的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32.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A.新生事物内部增加了新的结构和功能 B.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的糟粕 C.新生事物继承了就事物的精华 D.新生事物从时间上说是新近出现的事物 33. 割裂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会导致: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直线论 D.循环论 34. 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35. 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是:A.欲擒故纵 B.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C.有备无患 D.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B.事物是仿佛向旧事物复归 C.事物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运动 D.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7. 主观辩证法是指:A.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B.辩证的思维 C.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 D.唯心主义辩证法 38.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开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A.现象和本质是由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D.现象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现象不能反映本质A.B.C.D. 39. 下列正确的命题有:A.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概念辩证法 C.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D.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观辩证法灾区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40. 下列属于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有:A.原因和结果 B.必然和偶然 C.运动与静止 D.可能性与现实性 41.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A.必然性中包含着偶然性 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42. 下类各项属于因果关系的有: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多项选择题答案1ABD 2AB 3ABC 4ABCD 5ABC6ABCD 7AC 8AB 9ABD 10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