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3届高三年级五月供题训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本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为。第卷1至7页,第卷7至14页,全卷共14页。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认真核对与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的每题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或答题卷指定区域外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用2b铅笔涂黑。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答题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5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卷收回,考生自己保管好试题卷,评讲时带来。第卷 选择题(共140分)24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 b科举取士,统治有人 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 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25古有云:“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利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天下,河渭无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b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于南方优越的水利条件c儒学的发展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地域差异d文化重心的不断南迁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6章开沅先生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里的“同归”最有可能指的是a民主政治的追求 b向西方学习的实践c救国救亡的时代任务 d个人命运的选择27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的一幅作品。下列表述与这幅图寓意相符的是a列强扶植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b日本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c日本扶植清末代皇帝建立伪满洲国d日本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28“这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a中日邦交正常化 b朝鲜停战协定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国重返联合国29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珠海、佛山、广州,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重走20年前一位伟人的南巡路。这一“南巡”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c对外开放深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始建立30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载:“从1573年起,大帆船定期地横跨太平洋,把中国青花瓷通过这一航线带到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和秘鲁。在这场交易中,秘鲁商人是用以安第斯矿上挖掘的大量白银来换取中国瓷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在16世纪开始大量输出海外b中国对外贸易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好c中国占有大量白银成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大受益国d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航线主要从事包括黑奴和瓷器贸易31英国卫报报道,2013年4月17日下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葬礼在伦敦圣保罗教堂举行,为表示“深切敬意”,英国议会决定,葬礼期间让大本钟及威斯敏斯特宫大钟“静音”。19世纪以来,大本钟以“静音”形式来致敬,这还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65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葬礼当日。大本钟的这两次致敬是因为这两位首相都a曾是英国国家权利的核心 b使英国摆脱经济危机困扰c因为社会福利制度受民众爱戴 d有利于英国的发展与崛起32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说“政府的种种罪恶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对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在文学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 。”这反映托克维尔a主张政治精神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b主张作家肩负起反专制的重任c主张思想与言论自由 d主张学习美国的政党政治 33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竞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a17世纪晚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34观察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德国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b美元中心地位的体系崩溃使美国经济发展落后c中国和印度通过社会改革实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增长d俄联邦在从共产主义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落后于大部分转型经济体3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 不同文明在相互收融中趋于同一第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共160分)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 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二 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陈明远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材料三 “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2008年8月)(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8分)(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6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结合相关史实 ,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请考生从给出的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五代十国既是中晚唐藩镇割据形势的延续,也是中国由乱而治的过渡时期。由于唐末军阀混战,致使田地荒芜,水利失修,百姓流离失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烟断绝,荆棒蔽野”、“饥民相杀而食”的惨痛局面。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显德二年(955)正月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 958年(显德五年)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六十州赋税,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显德二年开始,命李谷到澶、郓、齐等州按视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理了三十天。后来黄河又在原武(今河南南阳县)决口,再派吴延祚去修理河堤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并禁止私度僧尼。 摘自理论学刊-周世宗(1)依据材料概括周世宗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周世宗改革能成功的原因。(9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民主政体下对平等的热爱就是把个人的野心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能例外,他们应该更为平等服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精神,结合所学回答其主张的历史背景。(9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6分)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志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与中国(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6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国有兴革,何以使民不疑?国有征敛,何以使民不怨?兴革视民之俗,何以杜其疑而使之和?征敛视民之力,何以平其怨而使之服?权衡枢纽,必在议会。所拟定的府县议会议员,至多不过5人,而且选举人与被选举人限于“有家资或有品望”的绅士。 张謇变法平议材料二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就发起组织谘议局联合会。分别以“预备立宪公会”和江苏谘议局研究会等名义宴请各省议员代表。对于请愿书和请愿团成员,张謇都仔细斟酌,并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情真意切,情理交融,从列强瓜分中国谈起,将国家的危机娓娓道来,最后落脚到只有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方可全国上下一心以共同抵御外侮,否则,就使得爱国者灰心,人心殆失1909年底开始,轰轰烈烈的请开国会运动序幕拉开。 张謇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参与及影响(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活动的积极作用。(6分)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dacbdabdccba40 (1)是通过天津条约获取的。(3分)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战争 中的失败。客观上便捷了国人的交通出行,同时也刺激国人救亡图存、创办近代交通。(6分)(2)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2分)变化的原因:中国此前交通落后;半殖半封程度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意识强化;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新政等运动的促进;(5分)此前西方列强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的示范效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明(内燃机、电)的影响。(3分)(3)认识: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迅速增强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科技不断创新是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不断交流学习是交通发展的外部条件。(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zai 步、文明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历史建筑是历史上人类生活、文化41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评卷参考:观点一:“历史机遇延误说”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同意这一观点。(3分)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市民文化兴盛;出现一些带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家;中西同期文明有很多相似的现象;但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一趋势。19世纪中期,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变革振兴的气象,但腐朽的制度最终阻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丧失了主动走向现代的机会。(7分)升华: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机遇延误的主因;或者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谈也可以。(2分)观点二:“历史机遇延误说”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两次机遇没抓住,失去了主动走向现代的契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3分)论证: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展开论述,(如迁都与面向海洋并无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其影响等)说明明代中国并无走向现代的可能,并不存在历史机遇;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仅仅因为制度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领导团体、指导思想等层面论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7分)升华: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角度展开;或从历史全局性综合分析的角度展开也可。(2分)45 (1)鼓励开垦荒田,安辑流民;减轻租税;兴修水利;抑制寺院经济。(6分)(2)顺应了时代统一要求和人民安定的愿望。措施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