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竹山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 苏教版.doc_第1页
湖北省竹山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 苏教版.doc_第2页
湖北省竹山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 苏教版.doc_第3页
湖北省竹山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 苏教版.doc_第4页
湖北省竹山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 苏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竹山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 苏教版 课外名句赏析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赏析:这是宋代词人晏殊代表作浣溪沙中的名句,意思是: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飘去,好像见过的燕子今又飞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高效学习探究一 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努力装点自然,又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本单元的课文,分别写了四处自然风光,赞颂了山川的神奇、美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几位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在反复吟诵中体会各篇课文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归纳比较作者的不同观点,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答:鼎湖山听泉是写作者与泉水亲近,从泠泠淙淙泉水中所感悟到的生活节律。林中小溪是写作者从国外回到久别的祖国俄罗斯,于林中溪水冲破种种障碍奔流不息的情景中,领略到生命的意义,平抑个人生活中的痛苦,激起了生活的信心。(按:本文选自叶芹草。叶芹草的主题是写失去了的恋人。在作者的笔下,恋人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融为一体。作者从品鉴美的过程中,走出孤独,找到幸福,终于进入“百花争艳的世界”。)飞红滴翠记黄山,介绍黄山的成因、特色,赞颂了它雄奇瑰丽的风景,同时又点出了人在美化自然中的作用,人使黄山增添了“欢乐的生趣”,达到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画山绣水认为漓江山水虽然极美,但因为旧时代人民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人们就用自己的“智慧的想像”为山岩的成因编出一个个悲惨的故事。这两篇都讲人介入自然界,点化自然。前者可以称为“天人合一”,后者可以称为“人定胜天”。二 本单元各篇所写的景物各不相同,所激起的情感活动也不相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应不同。请你填写下面的表格(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并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课文所写的景物感情活动的状况鼎湖山听泉以泉为主,兼写了树、亭、寺院。从自然中得到愉悦和启示、感奋。林中小溪春天的阳光下,溪水流经树林全程所呈现的种种景色(水、草、树、虫、鸟)。愉悦。沉浸于梦魂萦绕的时刻之中。飞红滴翠记黄山黄山的自然美(云海、古松、奇石、日出、温泉和人的活动)。较客观的陈述,赞叹。画山绣水江景、山岩。在自然美景中,仍摆脱不了揪心事,回忆悲惨年代的人和事。三 朗读下面语段,品味它们表达上的妙处,思考文后问题。1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作者有没有去过大殿?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菩提树既然并不是什么珍奇树木,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它?“其实”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可以删掉,你看行吗?答:迥然相异,已告诉我们作者感受过佛殿中的气氛。作者着意描写菩提树,一是把它与花苑中的群花相比,很突出,印象深刻;二是借写这棵树来表现鼎湖山树木葱茏,自然环境良好。一种意见认为,菩提树在热带、亚热带是很普通的植物,不足为奇,但在其他地区的人,也许会认为是奇树异木,说一下也未尝不可。一种意见认为,从全文看,着眼点是泉,这一部分写寺院、树木是闲笔,已经多了,这一句再加上去更为累赘。2淡淡云雾,澜翻絮涌,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澜翻絮诵”该怎样理解?请你来解释一下。“艺术之宫”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梦幻”来形容?这种梦幻感和艺术的创造与云雾有什么关系?答:“澜翻絮诵”是说云像江河波澜一样翻滚,像棉絮翻腾似的涌出。梦幻感是指朦胧的,不那么真切的,用梦幻感写云笼雾绕下的景会显得很贴切。3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只有桂林山水。泛滥与表现、洋溢、充满这三个词相比,哪一个更恰当些?为什么?答:“泛滥”一词恰当些。一是与前面“凝结”相照应,形象生动;二是泛滥只是形容水流的一种状态,并无贬义。四 阅读文章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的理解上,还要善于独立思考,能对一些不同的认识作出判断与分析。请思考下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1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有人认为这个开头写得很好,不仅交代了行程、背景,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到达该地的时间,还用雨中游七星岩觉得无趣来衬托雨后听泉的有情有味,隐而不露,要读者去细细品味。有人却认为,从一日游踪写起,起笔远了,有些地方也写得含糊。也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把自己这次肇庆之游实实在在的情况写下来,并无深意,字数也不多,是个不错的引子。你认为哪个看法较有说服力?如果你不同意上面三种意见,还可以提出新的意见跟大家讨论。答:三种意见都可以说得通。作为鼎湖山,其名由山顶有湖、山形似鼎而得,交代一下,不仅有趣,而且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山泉之多之丰的原因。2飞红滴翠记黄山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全面地介绍黄山,不仅写了黄山现在的面貌,还写了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请你说说它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你做导游,你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向游客介绍黄山的景色呢?介绍时要注意语气语调,有吸引力。答:因为这是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可以用画片、动画来展示,尽管讲的是一些比较深奥的科学道理,观众也不难领会,不宜简单地把它作为导游解说词。导游词应该更为生动、风趣、口语化。3画山绣水在介绍一些造型奇特的山岩的名称以后,就借船夫的口讲了有关这些山岩来历的传说,这些传说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受的深重苦难。对于这种写法,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文章紧扣漓江游的总的感受:“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借船夫说故事,从侧面介绍山岩情貌,很巧;故事也说得有情有味,在赏景中受到教育。观赏自然景物会使人愉悦,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要说从自然景物中接受阶级教育,那太牵强附会了。你觉得上面这些说法怎样?你也许还有新的意见,那就请说出来。答:杨朔主张把散文当做诗来写,即所谓“诗化散文”,注意结构的精巧、缜密,实际上也束缚住了自己。散文是可以写得随便一些的。山岩名称由来的传说,不一定都与阶级斗争有关,作者有意地聚合这些材料,使人觉得很沉重,拼凑的痕迹较浓。赏景就是赏景,抒发感受要自然一些。五 请你和同学合作写一组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编成一个集子。写作以前,可以去查资料、作调查,搜集关于这种风物的神话传说以及前人的诗词等。参考题目(题目也可自拟):1朋友,请随我来游 2家乡人的骄傲介绍 3如梦似幻的 4(地名)的美味(地名)的(季节、气候或时段)如春雨、秋晨、冬雪要求:1文体不限。2运用想象或联想,把搜集来的传说、诗词运用进去。3可以全面介绍,也可以只介绍某个风景点或某种特产。4介绍家乡风物要明白清楚,并考虑不同对象,语言富有变化。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六)本文是碧野叙事散文山泉水暖中的一部分,原发表于当代1981年第3期,收于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散文集。文章主要记叙湖北大巴山区温泉妇女的动人事迹。温泉寺店铺的金嫂和银姑是姑嫂俩,她们一年到头热情地为山区建设者服务,让他们在热气腾腾的温泉里洗澡消除疲劳,把温泉寺大殿装扮成幽雅整洁的旅客之家。是以自然的温泉映衬人间的温泉。节选部分是起交代和烘托气氛作用的,可以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短文。短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峭壁上的字上的苔痕,带出温泉和古寺,表现了温泉自然悠久的历史。在山泉水暖全文中起交代作用,同时也点了题。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地描写温泉的情貌。第2段,先交代了浴室的位置,再写水池,点明水池就是温泉,细细地描绘了温泉泉泡冒出来时的状况。用了比拟、摹声等手法把泉水写活了。最后对泉泡来了个大特写,从泉泡中看天光山色,突出了泉水的晶莹可爱。第3段,写石室周围,写水汽是怎样造福了周围环境。这一部分是抓住温泉特点来写的,一写冒出时的情景,一写泉水带来的温暖构成了“花景繁茂”的小环境。第三部分(第4段),温泉的流向和作用。从泉水的流势和灌溉作用,揭示泉水与人的关系。再写“暖”字。短文是按照景物的位置来写的。从寺壁上的字、苔痕写到泉水,从石室写到温泉,再由温泉写到石室周围的环境,最近写了温泉的流向,有条不紊。碧野惯于以美的景物衬托美的人物,使两者交相辉映,他说过,自己的散文“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节选的这一部分文字,把山寺古泉写得如诗如画。专题:气象物候思索质疑一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答: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二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兼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阅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以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答: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三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降低1。请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天山地区地理和气候情况,再对照着阅读欣赏这首诗。答: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旅游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山”,也可以是“祁连山”)四 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人们对此句大都这样理解:“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但古代有人把“黄河”解释作“黄沙”,理由是:“按玉门关在教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句,证明唐时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黄沙”与“黄河”,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答: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谓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竺可桢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廉洁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1935年)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五 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对“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答: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南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期一),在清代学者中引起了争论。关于“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有一种意见说,水中的事物都知道冷暖,为什么一定要说“鸭先知”呢?鸭无论冬夏都在水中,又怎能知道鸭“先知”冷暖?关于“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有人说苏轼写的是农历二月景致,二月河豚正盛,怎能说“欲上”?有人还说,在江苏的江阴腊尽春初就能吃到河豚,在常州二月初方食,到南京则要三月才能吃到河豚。请将诗中出现的“桃花”“鸭”“蒌蒿”“芦芽”“河豚”等物联系起来,以物候学的眼光分析这首诗,对上述意见进行评述。答:本题不一定有统一答案,但是在讨论时,要注意到诗句包含的物候信息。查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我们只能说苏轼看到了画中有鸭,故有此说,如果画上是鹅,他也许会说“春江水暖鹅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也有人认为,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春回大地,桃花始开,江水变暖,鸭子活跃;春天的野草,芦苇的嫩芽,相继争发;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一般读本都把“河豚欲上”解释为“河豚上市”。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鸭在惠崇画中,而河豚在苏轼意中。“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这里的“河豚欲上”指的是捕捞河豚的时候到了。但是陈迩冬认为,“河豚欲上”宣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根据钱钟书和陈迩冬的解释,诗意可以这样解: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河豚产卵时溯江而上,因此捕捞河豚自然从下游开始,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江阴、常州和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同,吃河豚的时间有先有后是正常的。讨论活动一 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已读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写的是早春景象。请再读下面两首词,讨论这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的关系。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木兰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答: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景象,宋祁的木兰花写的也是春天,词上“绿杨”“红杏枝头”等词点明当时杏花怒放,时间应在二月。而欧阳修的蝶恋花中“雨横风狂三月暮”,已经点明了季节,“乱红”指的是落花,更说明此时已经是暮春。二 我国南方多梅雨,辞海对“梅雨”的解释是:“常指初夏产生在中国江淮流域以及韩国、日本中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值梅子黄熟,故名。”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指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蒲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指夏至以后的十五天,时当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设法找出这些诗的全文,读一读。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物候规律?答:三首诗的全文柳宗元的梅雨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苏轼的舶趠风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三首诗都写到梅雨,要注意三位作者写诗时所处的地点不同。柳宗元是在广西柳州,杜甫是在四川成都,而苏轼是在浙江湖州。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是由南而北,渐渐推进到长江流域。柳宗元诗中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小春”一作“晚春”。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小春”是指农历三月;杜甫梅雨中的“南京”指的是当时的成都,也就是说成都的梅雨在农历四月。可见,成都的梅雨比柳州要迟一个月。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一般在阳历六月至七月初。东南的夏季风来临,长江中下游“梅雨”了。苏轼在舶趠风中说“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如实地写出了梅雨与夏季风的关系。“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由此可以推断:梅雨的“入梅期”是从南向北逐步推进的。注:“三时已断黄梅雨”一本作“三旬已过黄梅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陈岩肖庚溪诗话:“吴中每暑月,则东南风数日,甚者至逾旬而止,吴人名之曰舶趠风, 趠音敕教切。海外舶船,祷于神而得之,乘此风至江浙间也。东坡吴中诗曰: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余官吴门,庚竿岁夏六月既望之三日,风作,逾旬而止,暑气顿减。”三 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更多。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四川农谚)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华东地区“九九歌”)请你和同学一起再搜集一些这样的成语和谚语。如果搜集得多,请注意分类编排,如: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