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规定的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浓缩物(简称浓缩物)是....doc_第1页
本标准规定的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浓缩物(简称浓缩物)是....doc_第2页
本标准规定的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浓缩物(简称浓缩物)是....doc_第3页
本标准规定的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浓缩物(简称浓缩物)是....doc_第4页
本标准规定的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浓缩物(简称浓缩物)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YY.XXXX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浓缩物Concentrates for haemodialysis and related therepies 血液透析浓缩液干粉Concentrates/ Dry Powder,for Haemodialysis(网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布前言前言本标准规定的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浓缩液物(简称浓缩物)(浓缩液或干粉)是等效非等同)采用ISO 13958-2002标准,并根据我国浓缩液和血液透析粉物产品的特点,结合临床使用要求而编制的。非等同ISO 13958-2002条款包括1. 醋酸(或醋酸根)应为标示量5%;无致热原:浓缩物应标示出无致热原字样;2. 微粒状况:过滤:酸性或醋酸盐浓缩物应当经过1.2m的过滤器(或更精细的)过滤,无纤维释放过滤器不应含有能对人体产生潜在伤害的物质。碳酸盐浓缩物当经过小于0.45m的过滤器过滤;本行业标准增加条款:5.1,5.4,5.6。本标准为全文强制性标准。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检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归口。本标准由百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检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丹、冯晓明、潘志成、王健、高莹、奚廷斐本标准200年5年 月 日首次发布。ISO标准引言透析液含有的电解质,与细胞外体液浓度相似。也可能含有类似葡萄糖一类的非电解质。由于透析液用量较大,透析液通常由特定质量的透析用水稀释配制而成。浓缩物提供的形式可以是液体或者粉末。醋酸盐浓缩物是单一产品并且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碳酸氢盐浓缩物易于长菌,所以碳酸氢钠常与酸性浓缩物配套混合使用,碳酸氢盐浓缩物的原料和制备技术应该使微生物和化学污染减低到最小限度,容器和储存状况也应该保证维持原有水平。这些浓缩物在使用和配制期间,应能够有效预防并注意到任何微量的微生物污染。由制造商按本国际标准生产、包装并标识的浓缩物,配制成为最终透析液,配制透析液所使用的大量透析用水应符合ISO 13959标准要求。水处理设备的操作、浓缩物的处理是整个透析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最终透析液的配制不为生产企业所控制,本国际标准不能提出生命攸关的临床处置技术的要求,血液透析专业人员应选定适用的透析技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过滤和后处理设备)并且必须知道使用这些透析液进行每一种治疗的安全要求和风险。本国际标准是针对透析浓缩物制造商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用于透析程序,最终的目的是透析液的安全和正确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浓缩物Concentrates for haemodialysis and related therepies血液透析浓缩液干粉 YY XXXX-2003Concentrates / Dry Powder for Haemodialysis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在固态或液态浓缩物经稀释后,作为成为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滤过或血液透析滤过用透析液的干粉和液态浓缩物体时适用。包括浓缩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纯度,微生物污染,浓缩物的处理、测试度量和标记?标识,,容器的要求和监控浓缩物质量所需的各项测试。本标准不适用治疗中浓缩物与治疗用水配成最终使用浓度的混合过程。本标准不适用透析液的再生系统。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二部GB/T 7476-87 水质 钙的测定 EDTA滴定法GB/T 15452-1995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钙、镁离子的测定EDTA滴定法GB/T 11904-1989 水质 钾和钠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1905-1989 水质 钙和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4641-1993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钠、铵、钾、镁和钙离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DZ/T 0064.27-1993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钾和钠ISO 139589-2002 YY *(ISO 13958) 透析用水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品标准 WS-10001-(HD-0476)-2002 氯化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品标准 WS-10001-(HD-0584)-2002 醋酸钠3术语定义以下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浓缩物:指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等相关治疗用浓缩液或干粉。浓缩液是指一种含有高浓度电解质的液体,可含葡萄糖。使用时按特定比例用透析用水稀释后成透析液使用。干粉是由由一至多种固态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使用时需用透析用水稀释成浓缩液。3.2 醋酸盐透析液:一种不含碳酸氢盐,使用醋酸盐替代碳酸氢盐缓冲剂的透析液。注:醋酸盐透析液通常由一组浓缩物配制而成。3.3 碳酸氢盐透析液:一种含有生理水平或较高浓度的碳酸氢盐和少量醋酸钠的透析液。注:碳酸氢盐透析液通常由两组浓缩物混合配制而成。3.4 阴离子:携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3.5 最终浓度(最终使用时的透析液浓度):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滤的过浓缩物与水的混合体系。3.6 阳离子:携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分子。3.7 透析液:用来在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滤过时交换血液中溶解物的液体。 注:不包括用于血液透析滤过中的置换液。3.8 电解质:任何可以导电的离子、离子溶液。3.9 微生物:是指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生物体,如细菌、真菌等。3.10 比例混合及比例混合系统:可持续将水和浓缩物混合成透析液的设备。3.11 致热原:致热物质,一般指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3.12 无致热原:在相关测定(通常是鲎试剂法)方法的误差范围内不得检出致热原,并通过适当的保护维持此状态。3.13 无菌:在无菌测试实验(通常减少到106)的有效范围内不得检出微生物, 并通过适当的措施维持此状态。以下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血液透析液:含有电解质的液体、可含葡萄糖。其溶质成分及离子浓度取决于临床需要。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流动于半透膜患者血液的对侧,并通过对流及溶质弥散等物理过程,达到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纠正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清除体内代谢产物或毒性物质的目的,简称透析液。3.2 血液透析浓缩液:含有高浓度电解质的液体,可含葡萄糖。使用时按特定比例用透析用水稀释后成透析液使用,简称浓缩液。3.3 血液透析干粉:由一至多种固态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使用时需用透析用水稀释成浓缩液,简称干粉。3.醋酸盐浓缩液:是指含醋酸钠作为缓冲剂浓缩液,可含葡萄糖。该浓缩液为单组分,稀释后得到醋酸盐透析液。3.碳酸氢盐透析液:一种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氢盐透析液。3.6.1酸性浓缩液:必须同碳酸氢盐浓缩液同时使用的酸性浓缩液。用透析用水和碳酸氢盐浓缩液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得碳酸氢盐透析液,简称A液。3.6.2碳酸氢盐浓缩液:必须同酸性浓缩液同时使用。使用透析用水和酸性浓缩液按一定比例进行稀释,用于制备碳酸氢盐透析液,简称B液。3.7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3.8 阳离子:携带正电荷的离子。3.9 无热原: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测定得到含有的内毒素符合4.8要求,认为样品无热原。3.10.最终浓度:指任何形式的浓缩液干粉与透析用水按照产品使用说明稀释到临床使用时的浓度, 或者产品内包装标示的临床使用浓度。3.11 4.化学物料要求(改为4) 4.1容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行业标准中对药用塑料容器的规定。容器(包括封盖)中所含物在包装、储存、运输中不得对5.1和5.2中规定的浓度限度和其他技术要求造成影响。每个容器所装浓缩物的体积或质量不得低于标示值的100。容器和封盖应可以维持对微生物状况的要求。 4.2所用化学原料应符合以下标准中的规定要求: 应在原料进厂时,应逐批检验。3.114.2.1 氯化钠(NaCl)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906页氯化钠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2 氯化钙(CaCl22H20)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905页氯化钙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3 氯化钾(KCl)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908页氯化钾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4 氯化镁(MgCl26H20)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品标准WS-10001-(HD-0476)-2002 氯化镁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5 无水醋酸钠和醋酸钠(CH2COONa3H20)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品标准 WS-10001-(HD-0584)-2002 醋酸钠项下有关规定。3.11.4.2.6 葡萄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53页葡萄糖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7碳酸氢钠(NaHCO3)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1001页碳酸氢钠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8冰醋酸(C2H4O2)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247页冰醋酸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9醋酸(C2H4O2)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1010页醋酸项下的有关规定。3.11.4.2.10 其他原料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的现行技术要求,包括所有可适用条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国家药品标准中可适用的检测方法。45.技术要求45.1 外观性状浓缩液/或干粉液或干粉按使用说明与透析用水混合配成浓缩液后,其浊度应不大于0.5号标准浊度液应为澄清溶液, 应无絮状物和沉淀物,颜色应不大于1号黄色(或黄绿色)比色液,应无絮状物和沉淀物。45.2 溶质浓度:在保存期限内,含钠离子应为标示量的2.5%,醋酸(或醋酸根)应为标示量10%,其他溶质应为标示量的5%。溶质浓度浓缩液的溶质浓度和干粉的组成含量(或者与透析用水配合成浓缩液;按使用说明与透析用水混合配成最终浓度时的溶质浓度):钠(Na)应为标示量的97.5%102.5%。其它溶质(钙,(Ca)、钾(K)、镁(Mg)、氯(Cl)、碳酸氢钠(NaHCO3)、醋酸钠(NaHAc)、葡萄糖(C5H12O6,取消)等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醋酸根(CH2COOH-)、醋酸(CH3COOH)、碳酸氢根(HCO3-)应为标示量的85%115(取消)?%54.3 透析生产用水 配制浓缩液的水水质质应符合ISO 139598-2002YYxxxx-2004透析用水水质的规定(放在原料要求中)。54.4 微生物限度 血液透析用浓缩液(或干粉按使用说明按使用比例配成浓缩液后)的细菌总数应不大于100CFU/mL和,真菌总数应限度应分别不大于100CFU/mL和10CFU/mL,大肠杆菌应不得检出。5.5 无菌 任何对浓缩物的无菌状况的陈述,都应通过生产者的文件来验证是否符合规定,或者通过无菌检查的测试。54.56 浓缩液干粉浓缩物装量 浓缩液的装量应不小于标示装量。干粉的装量应为标示装量的2.597.5%102.5%。45.6 7 pH值 醋酸盐透析液PHpH值应在6.0到8.0之间,其他浓缩物按标签所示要求稀释。碳酸氢盐透析液pH值应在标识范围之内。45.78 微粒污染过滤和微粒状况5.8.1生产中, 酸性或醋酸盐浓缩液应当经过1.2m的过滤器(或更精细的)过滤,碳酸氢盐浓缩液应当经过小于0.45m的过滤器过滤(干粉过滤问秘书处)。5.8.2 透析液的微粒状况应在标识范围内。浓缩液/干粉的加工、生产分装应在30万级以上级别(静态测试)的洁净厂房内进行。 45.98 细菌内毒素浓缩物的内毒素含量应在标识范围内(配成浓缩液或/干粉按使用说明与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按使用比例混合为配成最终浓度后,透析液内毒素含量小于0.5 EU/mL时,可认为无热原)。A或B组分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应小于0.50.25EU/mL。(询问ISO)单组分(如醋酸盐透析液)透析液应小于0.5 EU/mL。5试验检验方法56.1 外观(性状)56.1.1浓缩液: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的专业人员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X A溶液颜色检查法和按附录IX B中溶液澄清度法规定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均应符合45.1 的规定。5.1.2 干粉:按使用说明与透析用水混合配成浓缩液后,按56.1.1的方法检查,应符合5.1.的规定。56.2 溶质浓度检验液的制备:如为干粉,按使用说明配成浓缩液。根据样品的标示浓度/组成含量精密量取浓缩液(一组浓缩物取样量不得低于10mL),用透析用水按使用说明配成透析液。,精密量取样品用透析用水稀释成对应标准中试验检验方法标准中(或附录A中)所要求的浓度范围,成为供试液,立即测定。56.2.1 浓缩液(或透析液)溶质浓度56.2.1.1氯含量 氯含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907页“生理氯化钠溶液”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取供试液测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IIA “电位滴定法”判断滴定终点,每一毫升1mL.mol/L硝酸银滴定液(0.1mol/L)相当于0.1mmol 3.55mg的氯,计算结果应符合45.2的规定(电位滴定法为仲拆法)。56.2.1.2碳酸氢钠(碳酸氢根)含量,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1002页“碳酸氢钠注射液”项下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取供试液测试,每1mL1ml盐酸滴定液(0.0.15mol/L)相当于0.51m mol 42.00mg的NaHCO3碳酸氢钠(碳酸氢根),计算结果应符合45.2的规定。56.2.1.3醋酸钠(醋酸根)含量,检验方法见附录A,结果应符合45.2的规定。56.2.1.4 阳离子含量 按样品标示浓度配成下表各阳离子对应标准中标准溶液(或滴定液)所要求的浓度范围,或取适量样品,选用下表标准所示方法对样品进行取供试液测试测试,计算样品浓度,应符合45.2.1的规定编号阳离子适用分析方法适用标准56.2.1.4.1钙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EDTA滴定法,离子色谱法GB 11905, GB 7476, GB/T 15452,GB/T 1545456.2.1.4.2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EDTA滴定法离子色谱法GB 11905, GB/T 15452,GB/T 1545456.2.1.4.3钾*火焰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 火焰发射光谱法(百特实验,中检所复试)DZ/T 0064.27,GB 11904, GB/T 15454 DZ/T 0064.2756.2.1.4.4钠*火焰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 火焰发射光谱法(百特实验,中检所复试)DZ/T 0064.27,GB 11904, GB/T 15454, DZ/T 0064.27*表示为仲裁法注1:如采用电解质分析仪(I.S.E电极法)测定钠、钾、氯离子含量,需与规定的方法进行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掌握使用,但仲裁时仍以本标准规定的仲裁法为准。注2:其他溶质浓度的检验,应首先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方法,如果药典无检验方法或检验方法不适用,所使用的方法应在报告中说明。56.2.2含水葡萄糖含量, 取样品溶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816页“葡萄糖注射液”项下方法取供试液进行测试,测得样品角旋光度的两次测定结果,与2.0852相乘,即得供试液中含有含水葡萄糖(C6H12O6.H2O)的含量(g/100mL)。,计算结果应符合45.2规定。(影响旋光度)5.3 水质在水进入到浓缩液生产系统的入口处收集样品,按ISO 13959规定的方法进行。样品应当在水进入到浓缩液生产系统的入口处进行收集,注册检验可通过检查生产厂家提供的生产记录或生产过程的检验报告进行确认,必要时通过抽样进行检验,检验方法按YY *(ISO 13959)规定的方法进行(按ISO方法)。56.4 微生物限度检查56.4.1供试液的制备:对碳酸氢盐浓缩液,A、B液和醋酸盐浓缩液直接取样,成为供试液;对A、B干粉各称取样品20g,按使用说明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浓缩液后取样(如不合格,复试时复试,采用实际用量配液),成为供试液。5.4.1 浓缩液的检查56.4.12.1细菌数和真菌数的检测检查样品按使用说明规定的比例将A液和B液适量混匀后,取样经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按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 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的方法进行,应符合4.4的规定。56.4.31.2大肠杆菌检查按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 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的方法进行,应符合5.4的规定。6.5 无菌 若浓缩物标识为无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无菌检查法“检查,应符合5.5的规定。(改为药典方法)菌群用孔径0.45m的滤膜过滤100mL样品,用200mL(无菌生理盐水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滤膜,置于检测大肠菌群的选择性培养基中,在351条件下培养22h-24h,对粉红偏深红并带有绿色金属光泽的菌落计数(不得检出),应符合4.4的规定。5.4.2 干粉的检查取浓缩液/干粉适量按使用说明与注射用水混合成浓缩液后,按5.4.1中给出的方法进行,结果应符合4.4规定。56.56浓缩液干粉装量采用标准或专用的体积测定或重量测定仪器进行,平行测定三份2份,结果均应符合45.56的规定。56.6 7 pH测定以6.2法制备供试液,浓缩液/或干粉按使用说明与透析用水混合配成最终浓度浓缩液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I H的方法进行,应符合45.67的要求。56.78 微粒控制过滤和微粒状况6.8.1 过滤 生产企业应提供完整的记录文件以表示:证明浓缩液的过滤工序、生产环境符合5.8.2合4.7要求;。6.8.2 微粒测试 供试液的制备:取浓缩液(或干粉按使用说明与注射用水混合成浓缩液),以单组浓缩物取样(如为碳酸氢盐透析液,另一组浓缩物取样量以注射用水替代)用透析用水稀释至最终浓度,成一组浓缩物的供试液,立即测定。取供试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X C“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扣除透析用水微粒数本底,(如为碳酸氢盐透析液,合并两组透析液的微粒含量),应符合5.8.2要求。浓缩液/干粉具备30万级以上级别的洁净厂房的生产环境控制。微粒含量参考测试方法:浓缩液或干粉按使用说明与透析用水混合成浓缩液后,以单组分用透析用水稀释至最终浓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X C“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扣除透析用水微粒数本底,应符合要求。56.8 9 浓缩液或干粉的细菌内毒素56.89.1供试液的制备:对浓缩液,A、B液和醋酸盐浓缩液直接取样,成供试液;对A、B干粉各称取样品5g,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按使用说明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配成浓缩液后取样,成供试液。56.89.2 实验方法对于浓缩液,按使用说明规定的比例取A液、供试B液和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适量混合配成最终浓度取供试液按使用说明的比例配合后,以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 E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应符合45.109要求。对于干粉,先按使用说明将A粉或B粉配成浓缩液后按上述方法进行。6.检验规则6.1 浓缩液干粉应经过制造单位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6.2 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6.3 出厂检验6.3.1 以每一个投料批为一批,每批随机取样三个2个以上样品进行出厂检验。6.3.2 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技术要求中除5.2.1.3、4.3、4.7以外的全部检测项目。6.3.3 所检项目应全部合格,若有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项目时,可加倍抽样复检,复检结果若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即判该批浓缩液/干粉为不合格。6.4 型式检验:在以下情况应进行型式检验:6.4.1 新产品投产前6.4.2 间隔一年以上再投产时6.4.3 工艺或原料有重大改变时6.4.4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要求时6.5 型式检验每批抽取一个样品进行检验,所检项目型式试验应包括本标准技术要求中除4.3、4.7外的全部项目,所检项目均应合格。7.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贮存7.1 标志和使用说明书除其它规定外,浓缩液/干粉浓缩物应具备以下标示或和内容说明:7.1.1 外包装: 7.1 生产者或经销商的名称及地址;7.2 在适当的存放状况下的产品有效日期;7.3 一个能够反映详细生产过程,包括所有封装操作并明确标于产品包装上编码(批号);7.4 组成成分,包括添加剂,以及每一个指定溶质的浓度或质量;7.5 浓缩物混合比例及混合比例系统中浓缩物和水的混合体积(上机前);7.6 透析时浓缩物之间,以及和水的混合比例;例如:在标签上标出类似信息 1:34(上机时)7.7 浓缩物电解质成分在透析液中的浓度(mmol/L),非电解质成分浓度(g/L),透析液25时的电导率(毫西门子/厘米)(mS/cm);标明浓缩物致热原 (以细菌内毒素含量表述) 的状况;标明浓缩物稀释为透析液的微粒状况(一组或两组浓缩物分别按稀释比例配成透析液浓度时的微粒状况),例如:本品稀释为透析液后,微粒含量:10m的微粒不大于12个/mL; 25m的微粒不大于2个/mL。7.10 浓缩物的微生物状况。如果适当,应标明浓缩物无菌,以及灭菌的方法;7.11 装量;7.12 产品商品名(如适用);7.13 对于利于微生物生长的浓缩物(如碳酸氢盐浓缩物),应标明于产品打开包装或首次使用后不得超过制造商规定时间内再次使用;7.14 有明显的标志表示浓缩物和相关设备的位置,用以监控浓缩物被正确的用于透析治疗。 注:通常,透析设备不能纠正因用错浓缩物而配出错误的透析液用于患者的失误。故应密切注意当班的专业人员的标记,连接工作和工作过程,以确保安全。此监控原则的建立和各步操作的确认是为了对使用者负责。7.15液体浓缩物:标签应包括生产商建议的储存条件,包括不得使用有破损的容器、有明显颗粒的溶液的说明。7.16 固态浓缩物(干粉):标签应标明产品不得暴露于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界限外,在未使用前不得开封。7.17 色标:为方便的区分浓缩物, 用白色的封盖和标签表示醋酸型浓缩物,蓝色的表示碳酸氢盐浓缩物,红色的表示酸性浓缩物。a) 制造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b) 产品名称、规格;c) 批号、生产日期;d) 产品有效期;e) 执行标准号;f) 产品注册号;g) 检验合格证;h) 应有 “易碎物品”,“向上”,“怕晒”等字样或标志,标志应符合GB191的有关规定。i) 贮存条件7.1.2内包装:a) 制造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b) 产品名称、规格;c) 批号、生产日期;d) 产品有效期;e) 装量;f) 醋酸型浓缩液、A、B液(粉)应以不同颜色标签标识;g) 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写除应符合GB9969.1的规定外,还应说明:g) 浓缩液溶质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