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介绍15.doc_第1页
大楼介绍15.doc_第2页
大楼介绍15.doc_第3页
大楼介绍15.doc_第4页
大楼介绍1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号,现属中国工商银行,为老沙逊洋行行址外滩建筑群的前世今生(二)外滩19号至外滩33号(2010-04-13 10:25:02)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谈古论今 敬请期待!外滩19号汇中饭店1906外滩19号和平饭店南楼(汇中饭店大楼)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早的饭店之一,它可算是一座历史建筑。上海开埠后,外滩是外商最早投资开发的地区,其建筑大多是一二层的楼房。1854年中央饭店(Central Hotel)在南京路外滩(今中山东一路19号)建造了一座3层楼英国式楼房,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同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曾假作这里召开董事会,1865年4月3日汇丰银行借租这里开设上海分行。1903年中央饭店产权被英商汇中洋行收买后,改组为汇中饭店。1906年汇中饭店翻建新楼,由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新楼设计由英商马礼逊洋行承担,施工由华商王发记营造厂总包,建筑为6层混合结构,占地面积为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697平方米。在南京路要建这么大工程,按当时规定要人担保,工部局施工执照压着不发,王发记营造长老板认识曾承建过外滩江海关的杨瑞泰营造厂老板杨斯盛,杨出面担保后,这项工程才正式动工。两年后工程竣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通车始发站又设在南京路外滩,沿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底层为大酒吧间、餐厅和茶室,二至五层为客房,六层为员工宿舍,屋顶为上海最早的屋顶花园,东西各有一座巴洛克式风亭。建筑风貌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底层外墙以花岗石贴面,上部各层饰白色面砖,楼层间和最上二层窗间墙均用红色清水砖装饰,部分窗框配以弧形或是三角形长楣。饭店内部装修十分豪华,进门采用柚木旋转门,大厅内设有宽敞的木制楼梯,扶手栏杆雕工精细。底层东部为可容纳300座位的大餐厅,四壁用又怒装饰,平顶还有雅致的石膏花饰,边座透过门窗可观赏南京路街景。为了方便旅客上下,安装了两部进口电梯,开创了全中国建筑使用电梯的先例。汇中饭店建成,使外滩面貌大为改观,饭店生意兴隆,絮叨人慕名而来。1909年2月1日万国禁烟大会在这里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称赞这幢建筑典雅。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12月25日上海各界假座这里集会,欢迎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在会上发表演说。正当饭店经营十分兴旺时,于1914年六层员工宿舍突然起火,屋顶花园以及顶层的建筑装饰全部烧毁,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业主顾不上修复,只是简单修理,顶层改作平屋面。1914年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占领饭店,抗战胜利后饭店复业。1947年饭店产权出售给华商大庆公司,1952年歇业,不久,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等单位租用,1965年改建为和平饭店南楼。外滩20-22号“远东第一楼”沙逊大厦1929外滩20-22号和平饭店北楼(沙逊大厦)在南京东路外滩转角处,原名华懋饭店,因大厦建成后由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故取其名开设饭店。华懋公司是新沙逊洋行下属房地产公司,沙逊家族是华懋饭店的投资者,故又名沙逊大厦。华懋饭店是由当时富甲一方的英籍犹太人爱利斯维克多沙逊(沙逊家族是犹太人,祖居巴格达,1532年大卫.沙逊在印度孟买设立沙逊洋行,以后将英国的棉纺品和印度的鸦片运销中国,成为印度地区的首富加入英国国籍。鸦片战争后,其后代定居伦敦。沙逊家族可称是上海最早、最大、最久的帝国主义冒险家。通过几代人的经营,企业遍布远东各地,组后掌权的维克多沙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负伤致残。上海人给特起个外号“跷脚沙逊”)建造的。1926年4月动工拆房,请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总造价土建费为248万两银元,装修费为312万两银元,1928年9月5日建成。大厦占地面积为46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317平方米。钢框架结构,钢材采用英国伦敦道门钢厂产品。建筑平面呈A字形,前部13层,后部9层,其中地下1层。建筑造型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高层建筑风格,建筑外部用花岗石饰面,通过建筑线条显示简洁明朗的特点,建筑重点处理面向黄浦江的屋顶19余米高的墨绿色方锥体,其表面覆盖的材料为瓦楞紫铜皮(这就是十分著名的金字塔尖顶)。大厦建成后,底层和一、二层辟为出租商场,三层为沙逊洋行写字间,四至九层为华懋饭店客房、餐厅和舞厅,十层以上沙逊家族自用。六至七层华懋饭店客房分三等,其中一等客房9套,分别以中国式、英国式、美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德国式、印度式和日本式等不同国家风格的装潢和家具布置。繁华的南京路建成豪华的大厦,吸引着上海滩的地主富商、政客、军阀,使沙逊“身价百倍”。维克多沙逊是个“跷脚”,有些英国绅士歧视他,大厦落成后他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红人”,沙逊大厦被誉为”远东第一楼“,从此,沙逊将房地产作为赚钱的又一条路子,陆续盖起了汉弥尔顿大厦(今福州大楼)、都城饭店(今新城饭店)、河滨大楼和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等,在旧上海38幢十层以上高楼大厦中,沙逊就占了6幢。沙逊的房地产业拥有大小房屋1900幢,占地40多万平方米,仅这些房地产租金,沙逊每年即可收入350万元,成为上海滩房地产巨头。抗战期间,沙逊大厦被日伪强行接管,抗战胜利后虽然大厦归还新沙逊洋行,但是沙逊估计中国内战即将爆发,将大量资金抽回英国,并把新沙逊洋行迁往国外。在很长时期内,沙逊大厦经营陷入困境,华懋饭店生意清淡,1952年华懋饭店不得不申请歇业,沙逊拖欠的大笔房地产税、营业税、水电费和员工薪水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大厦以抵偿所欠债务。1956年沙逊大厦经整修后对外开放,改名为和平饭店。近年来,和平饭店对客房、餐厅等进行了更新改造,焕然一新,而建筑风格仍保持了当年的面貌,使下榻于此的宾客仿佛置身于时间隧道,在现代与传统、新潮与复古的融合、交错中浮想万千。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1937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是旧中国四大银行之一,它的前身是清政府的“大清银行”。1912年1月28日成立的中国银行,总部设在北平。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中国银行条例,把原来行使国家银行职能的中国银行改为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决定,将总部迁入上海,同年11月总部与上海分行合署办公。中国银行的业务迅速发展,办公用房不敷使用,为了提高中国银行在金融界的地位,显示雄厚的资本实力,总部决定建造新楼。新楼选址在黄浦江畔的原德国总会。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对德国宣战,德国总会作为敌产被中国政府没收后,经财政部核准,由德华银行清理处招标出售,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中标。经过局部修理后,1923年2月在上海汉口路的上海分行迁入德国总会大楼内办公。德国总会大楼属于俱乐部建筑,不适宜作为银行,1934年总部决定拆除德国总会大楼营建新楼。建造中国银行新楼在建筑高度上发生了周折。1934年9月27日中国银行理事会决定:“在外滩造一高塔,高度约为300英尺(相当于三十四层),在圆明园路造一低塔,高度178英尺,其沿仁记路(今滇池路)一段则造至沙逊大厦高度105英尺。”可惜在施工单位打好了三十四层的地基后(南北两翼的钢筋混凝土桩深50米,中部桩深30米),它的隔壁邻居跷脚沙逊却因为将建的大厦比他的沙逊大厦高而心怀不满,说此处是英租界,周围建房不许超过它的“金字塔”,沙逊的后台公共租界工部局也乘机诽谤中国人的建造水平,中国银行据理力争,官司一直打到英国伦敦,最后英方依据中英天津条约迫使中国银行做出让步,于是,双塔设计方案只能放弃,改为单塔式,临外滩处为主楼,高度227英尺(合69.19米),17层,主楼西侧围层辅楼。不过,勤劳智慧、不甘凌辱的上海人民在造好17层楼后在大楼靠近沙逊大厦旁边的顶部竖起了一根旗杆,它的高度远远超出那“金字塔”尖,气得沙逊哇哇大叫。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国建筑师陆谦受承担了中国银行新楼的设计,馥记营造厂承建。1935年打桩,1936年10月奠基,1937年竣工。建筑占地面积为510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38309平方米。主楼为钢框架结构,辅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用去钢材2400吨,全部是德国钢材。新楼外墙镶嵌平整金山石,屋顶采用蓝色四方鑽屋顶,部分檐口仿石头拱装饰,栏杆和花饰窗也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大门上方镶嵌孔子周游列国的石雕,门外9级花岗石台阶,取99无穷之意,大门为雕饰得十分精致的紫铜大门,显示了银行非凡的气派。进门后的营业大厅有二三层楼高,厅内有大理石饰面的列柱和营业柜台,顶部为拱形玻璃天棚,两侧有八仙过海雕饰,整个大厅宽敞华丽。其他楼层均为写字间,楼内安装冷暖设备和电梯。地下室有两层,为银行保险库房,设有1万只保险箱,由美国专家特殊设计,十分精巧坚固。中国银行建成后,无论是建筑规模和设施堪称当时远东地区之最冠。中国银行迁新楼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总部被迫迁往内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银行大楼一度被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占用。抗战胜利后,银行大楼由国民党中央银行接管使用,1946年元旦归还中国银行。解放后,中国银行总部迁往北京,银行大楼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和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合用。外滩24-25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924外滩24-25号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是日本横滨的一家官商合办的银行,成立于1880年。1893年5月在上海南京路租用房屋设立代理处,业务发展后,购进外滩32号地皮建造行屋,设立分行。甲午战争后,随着日本对华贸易和在华开设工厂增多,横滨正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日本在上海的主要金融机构,除了汇兑及存放业务之外,还受日本政府之命,具体办理中国对日本巨额战争赔款事宜,承办日本政府对华贷款。外滩24号(今中山东一路24号)原是老沙逊洋行行址,1920年老沙逊洋行衰落了,开始出卖在上海的产业,1923年横滨正金银行买下后,拆除旧屋盖新楼。英商公和洋行承担设计,特罗甫、柯尔公司承包施工,1924年8月新楼竣工。新楼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32平方米。建筑立面呈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底层和夹层外设有爱奥尼克柱廊,墙面饰以花岗石;二至五层采用爱奥尼克柱式,两侧阳台、窗框作装饰,五层顶部石板墙上刻上银行英文名称,上端饰以腰线;六层顶部希腊式檐口与腰线呼应,整个建筑立面造型强调轴线对称和横三段构图手法,外型端庄。抗日战睁胜利后,横滨正金银行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没收,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中央银行,这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地。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今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外滩26号扬子保险公司大楼1928外滩26号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扬子保险公司大楼)扬子保险公司全称扬子水火保险公司,1863年由美商旗昌洋行大班大起成立。19世纪60年代旗昌洋行属下的上海轮船公司垄断了长江客货航运,为了减少水上航运风险事故的损失,旗昌洋行大班以“自保”(即在大公司中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基金,在必要时提取以自救)和“互保”(各企业从利润中按比例提取资金作为基金,用于突发事件的补偿)的形式组织了保险。开始,保险公司只是洋行内的机构,办公在外滩9号旗昌洋行内,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后,保险公司才成为独立公司。外滩26号原是老沙逊洋行房地产,19世纪末,老沙逊洋行因鸦片贩卖业务萎缩,将上海的产业转让,后来由扬子保险公司买下。也许是战乱的原因,新楼直至1928年才动工,那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复苏时期,上海近代城市建设兴盛阶段,保险业又有了发展。大楼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6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74平方米,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筑立面为折衷主义,一、二层采用粗糙石块墙面,三至五层为磨石对缝墙面。六层中央设爱奥尼克柱廊,七层屋顶为孟莎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扬子保险公司产业被日军接管,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才复业,复业后人气聚旺,保宁、中华、保家、保安等保险公司也纷纷租借该楼营业办公,这幢大楼成为“保险大楼”。1967年房管部门接管了大楼,改名为“扬子大楼”,供粮油进出口公司租用,现在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办公楼。外滩27号“洋行之王”怡和洋行大楼1922外滩27号外贸总公司大楼(怡和洋行)这幢五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厦,最初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怡和洋行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英文名称叫查顿和马地臣公司(查顿和马地臣是鸦片战争以前就在广州一带活动的大鸦片贩子)。怡和洋行(初名为渣甸洋行)1782年创办于广州,1833年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远东贸易特权后,洋行改组改名为怡和洋行。1843年洋行在外滩27号(今中山东一路27号)购买土地建造行屋,这是一座二层双开间的英国乡村式建筑。怡和洋行经营航运,开纱厂、缫丝厂、啤酒厂,又造码头、仓库,获取了巨大钱财,1861年推倒旧房建造二层东印度式建筑。20世纪20年代前,怡和洋行不仅已发展成为英国在华资本最大的洋行,而且在全世界也闻名。1920年洋行决定拆除旧楼建造新大楼。建筑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洋行施工,1926年9月竣工。建筑占地面积为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976平方米,原建造6层,1983年加建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貌为英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作古典式三段处理,第一和第二层为一组,采用粗糙大石块贴面,半圆罗马拱形门券、统长钢窗;第三至第五层为另一组,采用花岗石贴面,中间单元为贯通3层的科林斯柱式;屋顶檐口和2米高的女儿墙为第三组,整个建筑立面横线条构图,给人以稳固、宏伟的气势。大门正门为包铜大门,底层内部采用大理石装饰,楼上走廊铺设马赛克地面,写字间均为细木地板。大楼落成后,除怡和洋行自用外,剩余部分出租给大英轮船公司、昌兴轮船公司等单位。太平洋战争后,怡和洋行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恢复营业,但已无当年的盛况,业务逐年衰落。1955年后,市房管部门接管大楼,由上海市外贸局等单位租用,现在由上海市外贸总公司等属单位使用。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1922外滩28号广电局大楼(格林邮船大楼)上海开埠后,这里还是黄浦江畔的泥滩地,1856年德商禅臣洋行来上海外滩19号开设分行,从事进出口贸易,后来将外滩28号地皮买下建造行屋。在1868年的外滩土地登记中,外滩北京路北侧的地产属于禅臣洋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禅臣洋行作为敌产,被英商爱德公司远东分公司收购,成立怡泰公司。该公司经营上海至日本航线的客运业务,后来发展到去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等航线,拥有10余艘轮船,每艘船名前都冠以格林,故怡泰公司又名格林邮船公司。格林公司1920年3月开始新建大楼,1922年竣工。大楼占地面积为175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181平方米,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英商公和洋行承担设计。建筑造型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底层和第二层用花岗石砌筑,拱型大门两边设置花岗石立柱。第二层立面设部分阳台,第四、五层立面中央置阳台,第七层中央设塔楼,整个建筑立面稳重、简洁,数条水平腰线、挑檐线把建筑勾勒得很结实。门厅装潢得很讲究,采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坪和大理石楼梯。楼层写字间为拼花木地板,各层走廊为马赛克地坪。顶层为经理寓所。大楼内自备发电机、锅炉、水泵,冷热水系统齐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接管格林公司,抗战胜利后,大楼又被美军占用,作为美国海军宪兵机构。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大楼,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设在这幢大楼内,人们亲切的称其为“广播大楼”,到1996年10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至虹桥路新建成的广播大厦。现在大楼经过全面大修,大楼由广电局使用。外滩29-30号东方汇理银行1911外滩29-30号光大银行大楼(东方汇理银行)原名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而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汇理银行大楼,在外滩建筑群中是个小个子,很不显眼。但是,建筑专家评论它是上海少见的纯正法国建筑。现在的行址,在上海开埠初期曾经是英国传教士“拜经堂”的堂址,后来由于经费来源发生问题,“拜经堂”将一部分房地产转租给“巴黎国家贴现银行”。“巴黎国家贴现银行”上海分行于1860年成立,1896年在停业前将此房地产盘给了华俄道胜银行。1910年华俄道胜银行扩大业务搬迁到外滩15号新楼,这里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买下。1911年拆除旧楼盖起新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华商协盛营造厂施工,1914年竣工。东方汇理银行于1875年由法国社会实业银行、巴黎商业银行、巴黎荷兰银行等联合发起成立,总部爱法国巴黎,1899年在上海设立分行。该行业务是发行纸币、吸纳存款、代理结算汇兑。银行取名“东方汇理”,寓意法国在远东贸易结算和汇划。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占地面积为12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72平方米,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采用法国巴洛克风格。正门为主轴线构成两边对称,入口门券上方处理成巴洛克风格特有的波浪卷涡状山花。二、三层中间单元用爱奥尼克柱式装饰,二楼窗楣、阳台和顶部檐口处理均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外墙用工整的石块贴面并勾勒水平线条,使建筑显得匀称、典雅。室内大厅以大理石柱装饰,楼梯居中,为了解决采光和通风,大楼中央设玻璃天棚。室内木装修十分精致,柚木门套、窗套和壁炉,木质坚硬,线条花饰十分工整。东方汇理银行是法国在华银行中势力最强的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