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气助词.doc_第1页
文言语气助词.doc_第2页
文言语气助词.doc_第3页
文言语气助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1年颁布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各地中考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虽然对文言文的考查以考查实词为主,但许多省市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仍有12题考查文言文助词或兼词的用法。文言助词和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文言助词和兼词在不同语境中人含义;文言助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文言助词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助词和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助词和虚词的隐性考查。中考中对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接说明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词性。直接说明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指出与题干中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指出选项中对词语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以上四种题型第项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第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知识梳理】一、助词(一)结构助词1之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者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然而不胜者, 时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所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所”字词组,相当于“的事、的物”、“的地方”、“的人”等。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闻”即“所 听到的一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所安”即“养生的东西”。(二)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技止此耳。(黔之驴)2疑问语气:哉、乎、邪(耶)、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其真无刀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3感叹语气:也、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4句首语气词:夫。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二、文言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兼词的读音往往也是两个词读音的拼合。初中觉常见的有“诸”和“焉”两个兼词。1诸“诸”是“之”和“于”(“于”古音於w)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2焉“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相当于“从那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相当于“在那里”。相当于“于何”,多用来询问处所。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在哪里”。【应试技巧】1注意分析文言助词和兼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要根据它们在句中所起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2要与现代汉语作比较,解释时可用现代汉语与之对应的虚词来代替。3注意文言助词和兼词与句子语气的联系,可通过朗读来辨析其意义和用法。【中考链接】例1(2001年云南昆明)下列加点词与“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而山不加增”中“之”、“以”、“而”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不以物喜 既而儿醒,大啼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C久之,目似瞑 可以一战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学而时习之解析这是一道客观题。题干中的“汝之不惠”的“之”在主谓中间,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残年余力”的“以”为介词,“凭借”的意思;“而山不加增”中的“而”为转折连词。与题干依次相同的为B项。例2(2005年嘉兴市)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之 反侧倾跌之状 蛇复昂首待之 以 以刺刀握其首 以首俯地 解析这是一道主观题,考查文言虚词“之”、“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解答这道题,一要准确了解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二要结合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的各种作用。第题两个“之”的意思分别是“的”、“它,指蜘蛛”。第题两个“以”的意思分别是“用”、“把”。例3(2005年黄石)文中“渔者载而升诸陆”一句中的“诸”与愚公移山一文中“ ”一句中的“诸”意思相同,可解释为: 。解析这道题既考查文言兼词的句中的含义,又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背诵默写。解答这道题既要准确理解文言兼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又要能准确地默写出相关语句。与愚公移山一文中“投诸渤海之尾巴”一句中的“诸”意思相同,可解释为“之于”。【中考仿真训练】立木取信资治通鉴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注释】令:法令 卫鞅:即商鞅 黥(qng):一种在脸上刺字的刑法 趋令:归附、服从命令。1 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乃 立 三 丈 之 木 于 国 都 市 南 门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令既具未布( ) 辄予五十金( )刑其傅公子虔( ) 令行期年(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民之不信(助词,无实义) B有一人徙之(它,代三丈之木)C行之十年(它,指法令)D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它,指法令)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5文中能体现卫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句子是 6这则短文反映了商鞅“取信于民”的思想。请你写出两个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亦可)【参考答案】1乃|立三丈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