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文化.doc_第1页
福建土楼文化.doc_第2页
福建土楼文化.doc_第3页
福建土楼文化.doc_第4页
福建土楼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土楼文化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福建土楼夜景(20张)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永定岩太土楼群夯筑技术推向极致。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福建土楼(5张)“福建土楼的根在永定,其他地方的土楼是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郑孝燮考察福建土楼后如是说。“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福建土楼(13张)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位于永定洪坑土楼群的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2010年2月13日即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永定客家土楼,亲切看望了居住在土楼内的客家乡亲,代表党中央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新春来临,永定客家土楼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胡总书记冒雨来到永定县洪坑村的振成楼,该楼按易经八卦原理设计,以富丽堂皇、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著称,被称为“土楼王子”。楼主阿耕向胡总书记介绍了振成楼的客家文化内涵,胡总书记对客家土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边走边问,不时点着头。当阿耕指着祖堂的楹联振乃家声好就孝弟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介绍起客家土楼很好地传承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胡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好好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把客家土楼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考察完承启楼后,胡总书记盛赞“客胡锦涛同志考察永定客家土楼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振成楼有副名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2建筑特色福建土楼的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俗称“生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土木结合、外闭内敞、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品类多样、就地取材、构思精巧、聚族而居等是土楼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独特的建设形式、高超的工程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家庭聚族而居于一楼的均等居住形式,使之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建筑,可谓天下一绝。3福建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风格,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福建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因为建筑奇特,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闽西南这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3土楼布局福建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如永定初溪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福建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楼梯最多的土楼为数极个别。4基本分类综述福建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等。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圆楼在旧时被当地人称为圆寨,至今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圆楼仍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圆侨福楼寨。圆楼的共同特点是: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这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同。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环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只有一环的圆楼祖堂则设于正对楼大门的后侧厅堂(又称上厅)。圆楼的外环(主楼)呈圆形状,以厚实坚固的生土墙承重,其土墙依层次升高而逐渐减少厚度,底层厚1米多至2米,顶层厚0.4米至0.8米,楼层越高、直径越大的圆楼土墙也就越厚。多环同心圆楼的第二环以内的墙体均用青砖或土坯砖砌成,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适应内部结构灵活多变的需要,同时也无需像外环那样突出防卫功能,何况其承重远比外环小。楼内其他附属建筑如厨房、浴室等墙体也使用同类材料。方楼数量居各种类型土楼之冠。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南靖塔下村四角规整,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后高,即后向比前向与两侧高,与两侧屋顶形成半层或一层楼高的错落,前者为悬山顶,后者为重檐歇山顶。方形土楼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长方形楼主楼的平面,呈“口”字长方形的占绝大多数,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为数甚少。后者中间的楼层与紧密相连的楼层等高,有的略低于主楼。“日”字形楼或位于中间的楼、“目”字形楼左右两侧的楼,一般系后人扩建的。新楼、老楼融为一体,既节省了用地、扩大了居住空间,又保持了全楼整体的统一,更能体现整个家族的高度团结。这两种土楼的楼内均设置若干个门相通,而且正面也设置大门供楼主进出,可谓四通八达。但“目”字形楼两侧正面的大门比中间原有的正面大门稍小,并且两门对称,既显示主次分明,又美观规整。府第式方楼一般认为,府第式方楼同样属于方形楼,因为从整体看,它4个角都呈90度,似乎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但两者在建筑布局、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应当把它们区分开来。府第式方楼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屋,前低后高,以天井相隔,以廊道或石砌通道贯通,天井两侧为厢房、回廊。方楼正面为高2一3层的楼或单层屋,后向为主楼。前座楼或前座屋均设门厅,出口为大门;中座一般为主厅(祖堂),单层,高5米以上,系全楼公共活动的中心;后座主楼比前座楼或前座屋高2至3层,设厅堂(俗称上厅),一般用于供奉神座。中轴线两侧为前低后高的横楼,互相对称,明显低于后楼,但本身若干级的落差并不大,它与前后座楼屋紧密相连。横楼的房间门均朝向中轴线,与“三堂”(即前、中、后座楼屋)相呼应。“三堂”与横楼之间分别有一至两个长方形天井,其前向、后向甚至中间以廊屋或石砌通道与前、中、后堂贯通。前堂(楼或屋)两侧设廊厅,并各开一小门作为横楼的出入口。全楼天面为小青瓦汉代九脊屋顶,主楼(后堂)高且出檐较大,突出了其在全楼中的主要地位。宫殿式方楼宫殿式方楼与府第式方楼有很大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永定奎聚楼型制完全不同。宫殿式方楼的核心部位处于内院之后侧,即祖堂处于后堂,而府第式方楼的核心部位处于内院之中心,由前、后厅与两边回廊组成小四合院,中心为天井,规模也比前者的第二进只有一个中厅要大得多。宫殿式方楼的前楼及两侧的横楼,其前半部分比后楼以及横楼的后半部分矮一层,而府第式方楼的主楼通常四周高度相等,或仅仅后楼略高于前楼及两侧之横楼,其地面也只比前向高出一至3个台阶,落差不明显。宫殿式方楼的前楼、后楼的屋顶均分成3段作断檐歇山顶式,加之后楼比前楼高出一层,使外观更显得错落有致,而府第式方楼的四周都是悬山顶,即使两侧横楼的屋顶也不像宫殿式方楼那样分作多段作悬山迭落。宫殿式方楼后厅的结构、装饰远比府第式方楼复杂、华丽,而府第式方楼相对比较简单、朴素,与其楼门厅大致相当。五凤楼九脊歇山顶,屋脊飞檐为5层叠,犹如展翅飞翔的凤凰,错落有致,雄浑古拙,故名五凤楼。其型制与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相似,楼内也设厅堂,楼两侧为横楼;有的五凤楼楼内不设中堂,整座楼简化成“两堂两横式”,被称为缩简式的五凤楼。无论如何,“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尊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五凤楼与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最大的区别在于,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整个天面的屋脊为5层叠,这是后者所没有的,其落差也比后者要大得多;如若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两侧横楼都随着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多级阶梯形,后者即使有此现象,但没有前者那么明显,阶梯级数也比前者少。殿堂式围楼这种类型的土楼,在永定县高陂镇、下洋镇等乡镇现存不超过10座,它是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多得的实例。殿堂式围屋围龙屋是广东省梅州市等客家地区集中分布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从外观与平面布局来看,殿堂式围楼与围龙屋极为相似:由两大部分组合而成,中轴线鲜明,前半部分为“三堂两横”或“两堂两横”、“两堂四横”合院式建筑,后半部分为半月形围屋或围楼,祖堂设于中心部位,即第二进的中厅(堂)。可是,两者有明显的差异:殿堂式围楼的承重墙均以生土夯筑而成,至少后半部分即主楼如此,而围龙屋的承重墙以三合土或青砖为材料;殿堂式围楼前半部分包括横楼大多数高2层,后半部分一般高3层以上,而围龙屋前半部分为单层,后半部分一般高2层;殿堂式围楼前半部分的正面一般只设一个大门出入,而围龙屋半部分的正面除了设一个大门外,还在大门两边各设一个仪门(又称小门),供住在横屋的主人出入。走马楼通常倚山而筑,错落有致,形式多样,依地势变化而变化。其中以纵向呈一字形、沿着山势分若干级向后延伸的一字形走马楼居多。受地理条件限制,这种楼一般高2层。其底层设厅堂、厨房、杂物间、畜厩、厕所等,二层为卧室、谷仓。它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二层的外部以杉木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外通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吸收了干栏式民居建筑的优点,能够适应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五角楼楼体与围墙均随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楼内布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比其他土楼更富于立体感。内通廊式平面,歇山顶,穿斗、抬粱混合式构架。此外,永定湖坑镇还有八角楼,建造时受地势所限等因素,于是便产生了这种奇特的土楼。这类土楼都设计巧妙,形制新颖。纱帽楼这种土楼或在溪边的石砌墙上挑出木制挑廊、小木屋,以杉木板围护,后侧连着高大的方形土楼,或半月形土楼与方形土楼组合,依地势前低后高,中间为天井。从正面看去,其形状恰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故名。这种土楼现存甚少。吊脚楼大多数是商业店面,沿街构筑。一般面阔单间或2间、3间,进深2间或3间。前面南靖云水谣向着街道或村道,前半部分或三分之二部分为土楼;后傍溪河,以杉木挑出的木楼与前半部分的土楼连成一体,以杉木板围护后半部分的木楼,也开窗。临溪河的悬崖处,用直径较大的杉木柱支撑。若前半部分的土楼高3层,则后半部分的木楼也高3层。从正面看,吊脚楼貌似普通的方形土楼;而从后向看,它则貌似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干栏式民居。这种土楼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确保了街道的用地。5典型代表永定客家土楼永定县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现有土楼23000多座,占福建土楼70%以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六群四楼”中,永定占了“三群两楼”。全县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2010年4月,永定县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拥有“福建土楼”最多的县:该县现存“福建土楼”23000座,遍布各个乡镇、村落,其中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为承启楼;最高的为永隆昌楼;最古老的为龙安寨(始建于唐朝)。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圆形土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绚丽多彩,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永定客家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永定客家人的聪明才智。永定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走古事、作大福、四月八、打新婚”等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初溪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初溪村,距县城凤城镇47公里,均为徐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初溪土楼群位于位于海拔400一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米,南北面长约300米。初溪土楼群由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流湍急,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位于谷底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景色迷人。初溪土楼群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站在溪中仰望土楼群,别有一番情趣。初溪土楼的主要类型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均保存完好。初溪村的建筑布局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集庆楼楼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楼集庆楼坐落在初溪村北面溪边,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约30米,地势险要。集庆楼永定集庆楼内景为圆形土楼,两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该楼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天井、内环及内外环通道、天井、祖堂、后院。该楼高4层,底层53开间,二层以上每层56开间。底层为厨房,底层、二层不开窗,三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4集庆楼结构十分独特,楼里底层内通廊式,全楼用72个楼梯分割成72个单元,木结构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被称为“楼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楼”。该楼为央视大戏下南洋等电视剧主要拍摄点。洪坑土楼群福建土楼中的精品,是最具有特色的土楼村落。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距县城凤城镇45公里,现村内有600多户、3000余人,均为林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洪坑土楼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洪坑村现有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庆成楼,均保存完好。51991年3月,振成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1998年12月,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5月,其中的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3年该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中最重要的土楼群;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洪坑土楼群中的“土楼王子”振成楼,宛如布达拉宫的宫殿式宫建筑奎聚楼,五凤楼府第式建筑福裕楼,“袖珍圆楼”如升楼等是众多土楼中的精品。永定现有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有8座,这个村就占了3座。奎聚楼全国唯一的宫殿式土楼该楼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永定奎聚楼。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三堂两落。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中厅、天井、大厅(祖堂前厅)、祖堂,两侧为横楼。主楼方楼,土木结构,面阔33米,进深31米,底层墙厚1.5米,内通廊式。前半部分高3层,后半部分高4层,前低后高,落差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层不开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层不开窗,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6奎聚楼把方楼与五凤楼融为一体。它因地制宜,顺应前低后高的地势,分为3级,每级建一堂,这种高低有序的层次,不仅错落有致,而且给人以庄重、高贵的感觉。许多人因此而把该楼称为中国西藏布达拉宫式的建筑。该楼也是永定县乃至客家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宫殿式方楼。福裕楼五凤楼的杰出代表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由洪坑林氏20世林德山永定福裕楼、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刀加工作坊而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之后,买田置地,大兴土木,由林仲山牵头合建该楼。因前低后高,外形九脊歇山顶,屋脊飞檐有5个层叠,如五凤腾飞,壮观气派,造型独特,故称为五凤楼。该楼始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坐西朝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式。全楼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7振成楼土楼王子该楼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 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永定振城楼内景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楼内按中国传统易经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砖防火墙分隔成8个单元,楼房呈辐射8等分,寓意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每等分6间起脚为一卦。每卦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每层2个厅、44个房间,共有208个房间。楼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高2层的耳房,半月形,砖木结构,每幢6开间,一幢为学堂,另一幢为条丝烟刀加工作坊,均以砖砌围墙围合天井自成院落,各开一拱门,与楼外环的边门相通。该楼开创了将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圆楼建筑的先河,此后在永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5年,该楼模型作为客家建筑模型之一,在美国落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上展出。8高北土楼群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高头乡高北村,距县城凤城镇47公里,永定高北土楼群多为江氏族人,以农耕为主业。高北土楼群背靠海拔近800余米的金山,林木葱茏,高头溪自西而东从土楼群前穿流而过,汇入永定县三大河流之一金丰溪。高北土楼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4座土楼。承启楼坐落在高北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为世泽楼、五云楼,西邻侨福楼。均保存完好。8承启楼土楼王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西北部。该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而后依次建造第二、三环和第四环,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落成。圆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因夯筑该楼外环土墙时,天公作美,土墙未受雨水淋蚀,故又名“天助楼”。全楼由4圈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架构,内通廊式。永定承启楼内景外环为主楼,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73米。第二环高2层,砖木结构,每层40开间。第三层单层,砖木结构,32开间。第四环为祖堂,单层,比第三层稍低,使全楼形成外高内低、逐环递减、错落有致的格局。该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1981年,该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一元的“福建民居”便是该楼的图案。9衍香楼衍香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圆形土楼,苏式民居,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东北朝西南,圆中有方,占地约4300平方米。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圆中有方,构思精巧,永定衍香楼布局严谨,是福建土楼中风格独特的圆形土楼,也是土楼客家人崇尚风水理念的典范之一。该楼历来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著称,是典型的书香门第。2000年元宵节前夕,著名文物、建筑专家郑孝燮考察该楼和不远处的土楼遗址后,赋诗永定客家土楼和衍香楼:绝无仅有天地间,外如城堡内家园;中原几度经战乱,聚族迁居千百年。 远山近水土圆楼,隔壁残垣且伴留;耕读传家犹传世,诗情画境何悠悠。7振福楼振福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1913年,因经营条丝烟称为富翁的苏振泰动工兴建该楼。该楼坐北朝南,圆形,占地约4000平方米。永定振福楼该楼由内外两环同心圆建筑组成,外环高3层,直径43.5米,土木结构,以中国传统的易经八卦格局建造,计3厅96间。外环底层、二层不开窗,底层为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层为卧室。该楼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典雅精致,是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经典土楼。它不仅按传统的易经八卦理念布局,石刻楹联众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受近代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建筑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独树一帜,大大超越了此前的客家土楼。它还是永定烟草业兴盛与土楼发展、创新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见证。2009年11月,该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永隆昌楼最高最大的方土楼永定县抚市镇的“永隆昌”楼,以高大著称。该楼因受地永定永隆昌楼形限制,部分以沙滩为基地,填平工程特大,从填坝动工到整修完工,前后整整花去28年。主楼高五层半,占地都有一万多平方米。是方楼与五凤楼的组合建筑。主楼有福盛楼和福善楼两座,合计有92个厅,746个房间,144座楼梯,7口水井。遗经楼位于永定县高陂乡上洋村,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楼高17米5层,共有房间二百六十七间,51个大小厅堂主楼左右两端永定遗经楼分别垂直连着一座四层的楼房,并与主楼平行的四层前楼紧紧相接,围成一个巨大的方楼,如此环绕形成一个大“口”字。里面又有一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一个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门中有门,楼中有楼,重重叠叠”,当地人都称它为“大楼厦”。中间为祖堂。前楼一左一右建有两所学堂,楼内子女可以在楼内就读,学堂中间是个石坪,前建有大门楼,大门高6米宽4米。在主楼后面有花园一座、鱼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设建筑。遗经楼共有280个房间。馥馨楼最古老的方形土楼馥馨楼位于湖雷镇下寨村,是永定客家土楼现存最古老的永定馥馨楼一座方形土楼,迄今有750年以上历史,堪称中原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占地1275.76 平方米,高四层,墙身通体以生土夯成。馥馨楼没有石基,这是沿袭了中原先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充分说明了永定客家土楼与黄河流域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楼四周有四米宽的护楼壕沟,门前设有吊桥通行。漳州土楼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竹片、木条等夯筑而成,一漳州土楼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也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田螺坑土楼群南靖县位于福建省南部的漳州市,是闽西、闽南交界处,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此交汇,其中书洋、梅林等是客家民系乡镇,少数是畲族人。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南靖县境内居民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及以前由中原辗转南迁的汉族人,其中有一部分是从永定县等地迁来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在山区开拓发展,建造了各类形状土楼15000多座,其中大型土楼有1300多座,基本上分布在书洋、梅林、奎洋、和溪等几个乡镇半径约25千米范围内的客家人聚居地。其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都坐落在客家民系所在地。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寮村的一条狭长小山沟里,在高耸入云的半山腰处,由5幢土楼组成田螺坑土楼群。清嘉庆年间(1796-1820),黄氏村民开始建造土楼,村中间的步云楼,方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前低后高,从前厅到后厅堂层层而上,步步高升,高3层,每层22开间,共66间,占地1050平方米。右上方和昌楼,圆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1936年与步云楼同时毁于战火,1952年重建,高3层,每层22间,共66间,占地1268平方米。右下方的瑞云楼,圆楼,始建于1936年,高3层,每层26开间,共78间,占地1063平方米。左下方的文昌楼,始建于1966年,椭圆形楼,楼高3层,每层32开间,共96间,占地1288平方米。左上方的振昌楼,圆楼,始建于1930年,高3层,每层26间,共78间,占地976平方米。田螺坑东、西、北面环山,南面为大片的梯田,5座土楼依“金、木、水、火、土”进行布局,一个方形土楼属土居中,4座圆形楼环绕其上下左右。5座土楼恰似一朵梅花绽放在大地上,被戏称为“四菜一汤”。2008年7月7日,田螺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的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被列入本体楼。7裕昌楼裕昌楼坐落在南靖县书洋镇下坂寮村,由该村开基祖刘万亿创建于元南靖裕昌楼朝中期,已有600多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裕昌楼为圆形土楼,高5层,直径36米,50个开间,内环楼一层,中心是祖堂,后半部由于靠山地下泉水旺盛,每家底层厨房内靠灶台边有一口水井,井深仅一米。用长水瓢随手可舀,井口还可加盖,取水极为方便。裕昌楼最为奇特的是,不知出自何因,也不知始于何年,楼间栏杆多是倾斜的,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相依相靠相接相连,人称斜楼。所有柱梁都朝着不同方向有分寸而又恰到好处地倾斜,是一种圆形通廊的相互牵制,经历数百年风雨而没有倒塌的奇妙倾斜。7和贵楼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南靖和贵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河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河坑村,客家人聚居地。据张氏世英堂族谱记载,河坑张氏世英堂肇基祖始祖是张氏得姓后第125世孙张念三郎。张氏先祖由永定县下洋镇迁到广东省大埔县开基后,张念三郎于明正统八年(1443)从广东打谱县小清迁到南靖县,先在书洋乡石桥村居住,后又移居曲江河坑。7河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齐云楼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土楼。为中型椭圆形土楼,楼高2层,以普通夯土与部分泥砖成墙,底墙厚1.5米。楼呈横式,与屋后山体平行。秀篆土楼漳州诏安县秀篆镇的土楼大小共有100多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主要有圆形楼、方形楼、半月形楼、椭圆形楼等,2012年保存完好的有上洋村的和安楼(半月形),埔坪村的陈文楼(圆形),隔背村的阳春楼(半月形)、新屋圆楼(半月形),陈龙村的会龙楼(方形)、东泰楼(方形)、龙潭楼(椭圆形)、光裕楼(圆形),寨坪村的东阳楼(圆形),礤岭村的龙坑楼(圆形),青龙山村的永顺楼(四角形),乾东村的青龙楼(圆形),石东村的学耕楼(半月形)等13座土楼。秀篆土楼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年代最久远的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100诏安龙潭楼年以上的土楼有10多座。其中隔背村的阳春楼建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12年尚保存完好。保存最为完整且面积最大的土楼为陈龙村的龙潭楼,建于民国30年(即1941年),呈椭圆形状,最大外径约70米,平均分布60间房,高三层半。保存完整规模第二大的土楼是乾东村的青龙楼,建于1953年,呈圆形,直径60米,平均分布40间房,高三成半。座落在龙潭楼周围的土楼还有会龙楼、东泰楼、光裕楼、龙云楼、长源楼、和阳楼、百顺楼、坎下楼、慰文楼、超然楼、茶盘楼、尚学楼、梅先楼、顺安楼、龙田楼、会顺楼等17座,形成一个较大的土楼群。6主要特点福建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镇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方形土楼“馥馨楼”,2012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福建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福建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最小的土圆楼如升楼、意味深长。永定客家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泰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福建土楼邮票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万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其中永定土楼有23000(方、园)多座,土楼麇集于湖坑、高头、下洋、古竹等乡镇,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7申遗过程1998年3月,永定县获知武夷山正在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开始重新打量自己土地上美如遗珠的土楼群。1998年5月,永定县成立了土楼申报世界遗产机构,把土楼“申遗”列为继棉花滩电站、梅坎铁路之后的第三个重点工程,举全县之力推进这项工作。1999年9月、10月,永定县政府和龙岩市政府先后正式向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呈报关于请求将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请示,并邀请中外著名世界遗产专家10多批到永定实地考察,指导,专家们对客家土楼的价值给予了肯定,对土楼“申遗”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1999年10月,华安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华安大地土楼群申报世界遗产”项目。2000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决定把南靖、永定、华安三地土楼联合起来,以“福建土楼”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遗产。2002年2月1日,土楼“申遗”的申报文本报送到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但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新规苏州决议对申报名额的限制,“福建土楼”申报进程延缓。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将“福建土楼”列为我国2008年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2008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正式评估永定县庆祝申遗成功,赢得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8申报5A过程2004年1月,永定县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洪坑村荣膺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2009年8月,永定县启动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2009年10月,永定县成立创建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优秀旅游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动创建工作;2010年2月,南靖土楼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4月6日,南靖县成立福建土楼(南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8月30日,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景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9旅游贴士交通福建土楼多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和华安县。公共汽车:福州方向游客到福州南、北乘坐到龙岩、漳州的车,到达龙岩汽车站后转龙岩到永定土楼的旅游直通车即可,一天多趟。厦门方向游客可到厦门湖滨南路乘车到福建土楼各大景区。(请参考各大车站最新时间表)自驾车:从福州、厦门方向到福建土楼:经福银高速沈海高速龙岩西永定土楼出口下高速,永定土楼高速出口到洪坑、高北、初溪土楼群车程一般在20分钟左右,全程均有路牌指引。往南靖土楼游客可在南靖出口下高速。从广州方向到福建土楼:经广河高速梅河高速梅州城东镇/雁阳出口下高速福建龙岩方向(交界处有指示路牌),约19公里到达永定客家土楼下洋景区,或梅河高速梅州-经上杭-龙岩永定土楼下高速,永定境内全程路牌指引。待连接至广东梅州大浦的梅永高速开通后,可走梅河高速梅州大浦永定土楼下车。往南靖方向游客可在龙岩往漳州或汕头往漳州方向南靖出口下高速。从江西方向到福建土楼:经温沙高速济广高速厦蓉高速龙长高速公路莆永高速永定土楼高速出口下高速永定土楼高速出口到洪坑、高北、初溪土楼群车程一般在20分钟左右,全程均有路牌指引。到达漳州土楼游客可在温沙高速济广高速厦蓉高速南靖或漳州出口下高速。到达景区后均有国道、省道互通福建土楼各大景区,景区交界处有指示路牌。永定土楼景区范围内都是旅游公路,十分方便。动车:福州到龙岩的动车共有九趟,途经莆田、厦门、漳州、龙岩等。时间分别为:07:09、08:40、11:12、12:20、12:37、14:57、17:46、17:55、18:03、18:59、19:19、21:25(请参考动车站最新时间表)。到达龙岩汽车站后转龙岩到永定土楼的旅游直通车,或是在火车站出口拼车前往永定县城或土楼景区即可。往漳州土楼方向可在南靖站下车后坐车前往。火车:广州到永定火车共有二趟:20:40、19:26,深圳到永定火车共有二趟:21:22、07:40,江西方向到龙岩或途经龙岩的火车班次较多,游客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上网查询。往漳州土楼游客可乘坐厦门方向火车漳州站下车。飞机:全国各大旅行社均有提供超值的厦门、土楼双飞游行程,不想参团的游客也可以自行搭乘直航到厦门中转。厦门当地几乎所有酒店和商务宾馆均可报名参加福建土楼各大景区旅游行程。美食客家菜味道肥咸香鲜热兼备,小吃种类繁多,。最负盛名的是土楼美食永定牛系列,如牛肉丸、牛肉兜汤、牛杂汤等,永定牛肉丸选用上等新鲜牛肉,剁成肉泥拌以少许木薯粉、食盐,精心制成丸状,汤中配以佐料食之,味鲜爽口,食而不腻。特色美食还有客家泡鸭爪、梅菜扣肉、酿豆腐、盐水鸭,芋子包和炒发粄也是客家独具特色的主食。还有,客家米酒也是一大特色,入口醇厚香甜,往往让初饮者不以为意,谁知后劲雄劲,有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味。另外,土鸡、云水谣砂锅和溪鱼也不可不尝。10相关趣闻沙石蛋白建坚固土楼福建土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现今逾千座土楼分布于福建西南山区,主要分为圆楼、方楼及五风楼等,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美国曾误为核弹发射井形状独特的客家土楼,竟在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虽经过20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土楼的俯视图),但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中情局在1985年终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游客,到福建闽西永定县调查,终于发现那些“发射井”,原来是历史悠久的土楼,绝不是间谍卫星所发现的“核武设施”,才令美国当局松了口气。11-12这里只探讨客家围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走进广东客家围,从外到裏,都能感受到一些汉族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或淡化了的文明传统。客家人“情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