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pdf_第1页
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pdf_第2页
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pdf_第3页
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腹地 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貌 山 谷 箐 坪 坝 岩 坡 坎 顶 坳 河 湖 海 海子 塘 湾 洞 溪 渡 沟 井 窝等 表达了毕节丰富的地貌景观 和地名构成要素 因此 毕节地名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毕节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古老土地 从秦汉时 期的 汉阳 平夷 到晋代 平蛮郡 到元代的 毕节驿 再到明代的毕节卫 清代的毕节县 1 等 中原民族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交往接触就几乎没有停止过 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看 毕节地名具有 深厚的历史积淀 有时表现为多语源重叠的历史层次 毕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毕节汉语方言在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和交往广泛而深刻 由此可知 毕节方言地名成为毕节 汉语方言多元化特征的力证 一 汉 彝语言的长期接触与毕节方言地名词的形成 毕节方言词汇系统中的地名词 蕴藏着毕节汉语方言形成发展的重要信息 在地名覆盖下的语言底 层中 存在着重要的语言发展史的信息和丰富的文化信息 毕节汉语方言地名中存在大量源于彝语等少 数民族语言的借词 正是频繁的语言接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中原王朝早期总是试图以政治或军事手段 来加强对所谓 蛮夷之地 的控制 而这种方式除了遭到不断的抵抗外 也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 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 王兆春 毕节学院逻辑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贵州 毕节551700 摘要 毕节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有时表现为多语源重叠的历史层次 在地名覆盖下的语言底层中 存在着重 要的语言发展史的信息和丰富的文化信息 毕节汉语方言地名中存在大量源于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 这是频繁的语 言接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而这种影响最终会溢出语言本身 进入社会风俗与民族文化的领域 关键词 毕节 彝语地名 历史层次 语言接触 民族文化 中国分类号 K928 6 73 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 6959 2010 03 0090 04 The discussion of Geographical Name Yi Dialect of Bijie WANG Zhao chun Bijie University Bijie Guizhou551700 China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name of Bijie has a deep historic sediment sometimes it begaves that it has overlapping language historic level in the bottom language covered by geographical there is a lot of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the language history and large of culture information the dialect geographical name in Bijie has lots of words borrowed from minority language such as YI dialect this is a result of frequently language contracting and the influence will go out of the language itself finally entering to society custom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field Key words Bijie the geographical name of Yi dialect historic level language contracting national culture 收稿日期 2009 09 12 基金项目 毕节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071014 作者 王兆春 男 1965 贵州毕节人 毕节学院逻辑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成员 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逻辑 语言与认知 研究 第 31 卷总第 133 期 Guizhou Ethnic Studies Vol 31 General No 133 2010 年第 3 期贵州民族研究No 3 2010 90 化交流 但这种交流是有限的和非主流的 直至明初的 调北征南 军事行动 清代的 改土归流 举 措 以及伴随始终的军屯 民屯 商屯制度 保证了移民浪潮的长期性 连续性和规模化 彻底改变了 水西地区原有的人口结构 汉语作为移民带来的语言 随着人口结构的优势而最终成为当地各族交流的 通用语言 正如索绪尔所说 它把一种语言移植到不同的环境 结果引起了这种语言的变化 2 在这 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我们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两个方向 一是语言外部要素 如政治 军事 是否 影响到语言内部机构的变化 二是透过语言地名符号的变更 提取出底层的文化信息 毕节方言地名词 始终处在各重大历史时期的交汇影响之中 就地名词而言 其词的构成方式 词的来源 词的语音形式 的变化 汉语方言地名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发生的借用与音转现象 以及地名词古今义的变化等 都是值得关注的方面 这是毕节方言地名词具有语言学研究意义的一个方面 同时 汉语方言在影响各 民族语言的同时 也必然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深刻影响 毕节方言地名中大量彝语地名以汉译和汉 字的形式得以固化下来 说明了彝语也对汉语和毕节汉语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语言接触的 必然结果 而这种影响还会溢出语言本身 进入社会风俗与民族文化的领域 毕节方言地名中大量源于彝语等少数民族语的地名 虽然是以汉语 汉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但从其 语源和结构形式来看 本质上仍反映出彝语地名的显著特征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 就会对毕 节地名中存在的大量源于彝语等少数民族语的地名作出错误的解释 这样做而导致的后果 除了表现出 对历史与文化的不严肃 不尊重以外 也会造成地名中丰富的生态 文化资源的遗失 如毕节地名中的 阴底 一词 在笔者收到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的解释 因此地地势很低而且多阴雨潮湿天气 所以叫 阴底 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阴底 一词源于彝语 意为 有河与坝子的地方 这一地名确 实反映了重要的地理信息 但决不是望文生义的 阴湿低洼之地 二 彝语地名 毕节方言地名中的文化借词 毕节汉语方言中的彝语地名在黔西北地区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汉人到达定居之前的原住民族用他 们的语言命名了的地名 汉人到达之后沿用原名并读成汉音 写成汉字 二是在汉人大规模移民之后汉 语和当地各少数民族语言发生了广泛的接触 导致原民族语的地名在音 义及其结构形式上发生改变 这两种情况在黔西北一带均十分普遍 因此 毕节汉语方言地名中存在着丰富的 底层 现象 美国语 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认为 在征服的情况下 保留在继存的优势语言里的文化借词主要是些地名 地名给已消亡的语言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3 毕节方言地名中存在的大量借词主要来源于彝语 原因主要 有三 一是彝族先民很早即迁徙 定居于黔西北地区 其语言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二 是彝族在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强势文化地位 政治 经济 军事上的强大使其语言对其他民族产生广泛影 响 这是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产生影响的结果 三是彝语有着与之相适应的书面文字系统 彝文 这 为该语言在这一地域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方言地名词中 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大多来源 于彝语 或借音 或借义 而且 这种语言间的交流接触至今仍然发生着 一 借音 借音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纯粹借音 二是谐音转义 三是合音转类 1 单纯借音彝语地名音译 其底层意义逐渐消亡 从汉语方言层面归类为单纯词 阴底 播扎 海嘎 法都 法泥 发启 左泥 烙烘 罗雄 雅木 嘎木 沙拉槽 化作 踏石朗 路朗 哈朗 木 拉 木来 木瓦 雄垮 拉乐 柯乐 戈乐 戈座 鸡姑 呆奶 毕节 赫章 沙朗 沙乐 法朗 法 泥 法桥 发路 发沙 哩东 阿市 阿哪寨 裸依 者把 安顶 火马 乐都 摆盖 摆溪 沓苏 苏嘎 茨朗 雄嘎 播乐 2 谐音转义 本为单纯词结构 但由于受汉语影响 特别是字形影响 后人往往望文生义 或者有 意添加某种意义 表达某种主观意愿 意义的转移也改变了词的结构 由单纯词变为复合词 如 比兹 毕节 毕于春节 侯卓 赫章 宣示典章 腊欲 纳雍 纳民雍熙 千龙古 千朗沟 柯乐 可乐 王兆春 毕节方言中的彝语地名讨论 91 3 转借复合 保留原彝语 或其它民族语 地名的部分音节 后加汉语音节构成新的地名词 裸 海 乐海 兴乐 撒拉溪 阿市 阿哪寨 茨竹 4 合音转类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 由两地名合为一地名 形成并列复合结构 如 千朗沟 摆 溪 千溪 二 借义 干海子 海坝 海子 街 恒底 亮岩 白岩 法朗 哈朗 高峰 高山 尖山 鹿洪 烙烘 毕节彝语属东部方言水西土语 珍贵的彝文古籍记载了黔西北广大土地上各族儿女奋斗的历史 仅 毕节县境即存有彝文古籍620余部 它们为研究彝族及黔西北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当然也为 研究汉语方言地名的来历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和参照 笔者现据已进行的地名调查及部分地方文献资 料 将毕节地区部分较有代表性的彝语汉译地名列表于下 彝文按国际音标注音 汉译名参考了王运权 彝文古籍释名集 及龙正清 赫章彝族词典 等 彝汉地名对照表 汉 彝 音译意译今名备注 Pu33ndzy33lu33g 55 比兹录勾 布祖 录勾 跸济 军师议事之城毕节市 毕节 为 比兹 音转 明筑卫 城 适逢春节 名 毕节 此为 音译基础上赋予新义 pu21d 21 u55博乍古 白扎戈 圣山上的首领营 地 大方县以汉语名取代原彝语名 m 13 u21玛谷 妈姑部队会师之地妈姑今赫章妈姑镇 ko33lo33lu21mu33 果倮陆姆 柯 乐 可乐 中央大城可乐 今赫章可乐镇 有著名的古夜 郎文化遗址 x 21ndl21侯迭 恒底海坝恒底 今赫章恒底乡 彝语本无鼻音韵 尾 但有复合辅音声母nd 其与前 面音节牵连而变读为 恒底 mu33k 33 33姆苟勾良马圣地野马川今赫章野马川镇 此名为意译 b 21ty21o13hI33 巴底芍恒 巴的甸 松林小坝子 小皇国的要地 威宁县 以汉名取代彝名 取 威服天 下 四海安宁 之意 z 21n 21 溢 那 以 那 云南 夜郎 住在河边的黑彝 以那 镇 或云南 省 属异地同名 但两地历史上曾为同 一黑彝家支辖地 似乎暗示了某种 联系 pu13tu13布吐 铺处 管事者之居 或 文史官家故居 辅处镇赫章县属地 以职官名为地名 pu21k 55ndi21su21朴扣底索 有山垭和坝子的 地方 普底乡大方县属地 z s 2010 年第 3 期贵州民族研究 双月刊 2010 年 6 月版 92 三 洞穴地名与古老的穴居文化 由于独特的岩溶地貌 毕节地区洞穴资源十分丰富 仅 毕节县志 所载岩溶洞穴就达63洞之多 计有嚣音 观音 水濂 水脑 贾仙姑 仙人 哭神 通天 朱家 邵家 刘家 张家 黄家诸洞 毕 节几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如青场老鸦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朱昌牛鼻子洞古文化遗址 海子街大洞旧石器 遗址及闻名考古学界的黔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等 均以 洞 名之 绝非偶然 按人类文化学的观点 早期人类所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生产 生活方式等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根据相关考古发现 出土 文物有石刀 石斧 石针等 远古时代毕节地区丰富的溶洞群 正是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赖以生存 躲避野兽与敌人入侵并得以繁衍生息的良好家园 彝族学者陈英先生认为 在彝族的古老传说中 彝族 先民曾经从游牧生活而进入洞穴居住 也就是说 穴居 是彝族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 点 无论从彝文古籍中 还是从现代彝语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汉语的 穴 彝语音 P13 可以认为是彝 汉同源词 今天的彝家人如问候 你在何处 如果对方在家里 则答曰 在洞洞头 笔者于上世纪80 年代 还曾亲睹毕节长春至撒拉溪 青场一带尚有穴居的人家 今当地仍以 洞 为名者 已非指 洞 之实 而是一种概指 如毕节城区有老地名叫 落水洞 今未知洞在何处 显然 洞 的意义 外延已经扩大或发生了转移 当然 文明是不断进步发展的 洞穴文明在现代黔西北 有了全新的内 涵 也有了全新的代表 如有 天下第一洞 之美誉的织金洞 原打鸡洞 以及九洞连环 巧夺天工 的九洞天 让黔西北大地的 洞穴文化 又增添了新的风采 结语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 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 天坑 石林 溶洞 飞瀑等雄奇景观广 为分布 地形地貌十分奇特 毕节也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神秘土地 可乐夜郎古都遗址 彝族大屯土司庄 园 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等文化遗址和建筑群 展示着古人类的历史遗踪 夜郎古国的神秘 水 西文化的灿烂 毕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生活着汉 彝 苗 回 仡佬 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共670多 万人 每一个民族 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 独特的语言 文化习俗 他们居住地的每一个名称 也都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可以说 每一个地名 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