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延-蒙冤千年的蜀汉名将 七律叹魏延 梓庭君 秋风剑阁思踟蹰, 犹问长缨恨有无。 曾请孤兵驱绝境, 终难老马适归途。 壮心尤忌吏曹笔, 哀魄堪知坊肆书。 望断残阳悲蜀道, 关山何处寄头颅。 一曲悲词再次唤起了我对魏延将军的哀思!不禁拿起笔,说说这位蜀汉名将。 魏延,恐怕是三国中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作为将军,他出身行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颇受刘备赏识;作为封疆大吏,他励精图治,数灭强敌,力保蜀汉疆土;然而他的结局却是身首异处,三族夷灭。三国志说他“不便背叛”1,而他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脑后反骨,久候必反”2。 魏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演义中与历史上的魏延有什么差别呢?魏延谋反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上的魏延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信阳三里店)人,蜀汉名将。初随刘备作战,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诸葛亮北伐,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之计”奇袭长安,但未被采纳。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尤为诸葛亮所倚重。不过他性格孤高,持才傲物,不谙官场之道,尤其与杨仪势同水火。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命运。 纵观魏延一生,有三件大事,需要着重介绍: 第一件,都督汉中 汉中,地势险要,沃野千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其重要性堪比荆州。建安二十四年,暨公元219年,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并自立为汉中王,准备迁治成都,临行要留一位大将来镇守此地。该由谁镇守呢?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3,就是说,当时蜀汉内部都认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而张飞心里也这样想。这里要插一句,不同于演义中的莽夫,历史上的张飞,智勇双全,应该足可以胜任。出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4。 魏延能够都督汉中,既说明了刘备对魏延的信任,更体现了其对魏延的能力的肯定。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5部曲就是私人部队,就是现在的保镖,绝对是刘备的亲信;数有战功,就是能力突出正因为上述两点,刘备才会放心大胆的将汉中交给他。而后,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我交给你如此重任,你打算怎么办呀?魏延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6。这是何等的气魄? 不仅有气魄,魏延也的确不负众望。从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的十六年时间,魏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汉中治理的井井有条,兵强马壮,国富民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此期间,魏延随诸葛亮伐魏,屡建战功。建兴八年,魏延西入羌中,在阳溪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第二件,子午谷奇谋 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北伐,都请求分兵:诸葛亮出祁山,正面攻击;自领万余军队暗渡子午谷,偷袭潼关,犹如当年韩信故事。不过,诸葛亮认为此非万全之计而没有采纳,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悬念:“子午谷奇谋”到底是否可行?史学界多年一直争论不休。我个人认为,不必偏执的去评说魏延和诸葛亮孰是孰非,因为由两人身份的不同,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深度和角度都不尽相同。 魏延作为将军,想象力丰富,战术大胆,而且不顾个人安危昂然请战,的确有大将之风。诸葛亮作为三军乃至国家的统帅,他需要考虑这个计划的“风险收益比”,特别是考虑到计划的最坏结果:如果魏军在子午谷埋伏着一旅之师,以逸待劳,那自己的上万精锐部队和首席大将岂不凶多吉少?退一步说,即使偷渡成功,长安作为旧都,壕深城峻,凭着区区万余疲敝之师,真的就能够攻克?再退一步说,果然攻克了长安,那又能如何?一座孤城,刚刚攻占,士卒疲乏,人心不附,如何守得住?如果自己引领的大军未能及时与魏延汇合,那魏延的军队仍然是死路一条。由此可见,身为丞相的诸葛亮要比魏延看得更深,想得更远。况且诸葛亮一生为谨慎,不接受这样的计划,绝对是意料之中的事。 只是,两个人都没有处理好与对方的关系:魏延不该“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7,倘若诸葛亮真是胆怯,怎么会不辞劳苦兴兵北伐?而诸葛亮作为统帅,做了决策以后,应该向下属说明,以平众人之心。诸葛亮是否与魏延进行过这样的沟通,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即使沟通了,效果看来也非常不好。 第三件,谋反冤案 这件事我会在后文着重介绍。 三国演义中不同历史的魏延 三国演义(后简称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不可估量,三国人物中既有人因此书流芳百世,也有人遗臭万年,魏延无疑属于后者。演义中的魏延被怎样描写的呢?总结起来八个字“好事不提,坏事夸大”! 魏延在演义可谓出场不凡:曹操百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刘备残军拉着大队百姓挨到襄阳,蔡瑁却拒绝开城。正当剑拔弩张之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8然后刘备假仁义了一下,率众离去。魏延与文聘单挑了几个回合注意此处,作者刻意在一出场就突出了魏延的威武:和文聘单挑能全身而退毕竟文聘在刘表军团中是屈指可数的猛将。这一系列画面给人的都是魏延的正面印象:深有大志,而且善择明主,勇武不凡。虽然有背主之嫌,但是中国人的思维:你反好人就是叛贼,可是反坏人就是弃暗投明,因而无伤大雅。 第二次登场的魏延更令人印象深刻:赤壁之战后,曹操北还,孙权主攻合肥,刘备得以借此空档攻取南方四郡零陵,武陵,桂阳和长沙前三站都非常顺利,只有关羽受阻于老将黄忠而久攻长沙不下。而后,长沙太守韩玄因疑心黄忠通敌而欲杀之,“刚推到门外,(刀手)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9。这里魏延立了两件大功:救下黄忠和助关羽夺取长沙。按理来说,应该会得到刘备的嘉奖和重用了吧?谁知刚一见面,诸葛亮就要杀了他,刘备和关羽赶忙阻止,询问原因。作者为诸葛亮编的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10乍一看,还真有道理,仔细推敲就令人不解了:单从演义的角度去分析,就在演义本回的前部分,张飞夺取武陵郡的战役中,武陵郡的从事(官职名称)巩志同样是杀了自己的旧主开城献地,结果刘备命巩志代金旋为武陵太守,诸葛亮毫无疑义。都是:“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为何厚巩志而薄魏延呢?这显然说不通。而“反骨”之说,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从历史的角度讲,这件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历史上,魏延是刘备的嫡系将领,并非降将;由于刘备拥立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南方四郡本来就是刘表的地盘,根本没有发生战事。作者此处设这段话无非是要说诸葛亮有先见之明,以及为后文诬陷魏延谋反做铺垫。 在演义其后的章节中,魏延的戏份有限却不失精彩:讨伐刘璋,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大战张郃,助张飞夺得瓦口关,保益州平安;勇夺汉中,一箭射中曹操面门,令其折了两颗门牙。这是演义中唯一伤害到曹操身体的记录,以前曹操大不了被射中麾盖(就是主将用于遮阳避雨的大伞),最惨就是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 可见魏延的确立了大功!以上的内容比较符合历史。只是平定汉中后,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的那段精彩无比的历史对话被作者无情的删去了!令人扼腕! 魏延再次出场是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诸葛亮命令魏延镇守南部,使孟获不敢进犯。后在南征孟获的战斗中,魏延也随军征讨。这两段明显又是作者的杜撰,魏延作为封疆大吏,镇守汉中要地,岂可轻动?此前刘备征讨东吴时都没有征调魏延,区区南蛮内乱,还要魏延出手?实在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 魏延的最后一段集中登场就是几次北伐的战斗了,我们看到魏延不听诸葛亮命令,恃才傲物,对张郃畏战不出,对同僚傲慢无礼,甚至破坏了诸葛亮禳星求寿,间接害死了诸葛亮。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应了“久后必反”的预言,准备举兵攻取汉中进而夺取西川。结果中了诸葛亮锦囊之计,被马岱斩首,夷三族。至此,作者终于成功的把魏延由历史上的忠臣良将彻底变成了脑后反骨,自高自大的叛徒,成就了民间三国故事的第一冤案。而魏延也成了包括原来的我在内的三国迷唾骂千年的对象! 作者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莫非是老罗家与老魏家有仇?或者是罗贯中就是看魏延不舒服? 当然不是!其实,原因很简单魏延惹了诸葛亮!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蜀汉为正统的小说,对刘备集团特别是关羽和诸葛亮极其推崇,其中,诸葛亮作为千年以来文官的榜样,他的形象被作者描写的非常完美,鞠躬尽瘁,足智多谋,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甚至“多智而近妖”11,这样的人物是绝对不允许有人玷污的,所以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被作者安排成了诸葛亮的绿叶:刘备由历史上的英雄变成了除了哭和逃跑就会问计与孔明的笨蛋;周瑜由历史上的“雅量高致”“器量广大”12变成了气量狭小,最后竟然被孔明活活气死;张昭等东吴俊杰被诸葛亮骂的狗血淋头;更有甚者,堂堂的魏国司徒王朗竟然被诸葛亮骂死。以上这样为了衬托诸葛亮形象而歪曲历史的描写在演义中不胜枚举。鉴于魏延在正史中竟然敢“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13,这正中了诸葛亮的缺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14不善奇谋,行军用计唯谨慎,缺乏大胆的想象,这却正是魏延所擅长的。所以作者才对魏延下了如此重手,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谋反案始末 三国志中关于魏延谋反案的记录,主要在魏延传、杨仪传和费祎传。事情的主要经过如下: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诸葛亮与北伐途中病重,密令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在其死后退兵,并且命令魏延断后。“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15诸葛亮估计到了高傲的魏延可能抗命不退兵。诸葛亮死后,杨仪密不发丧,派费祎去见魏延,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16进而要求费祎一起留下,费祎假意应允借故逃脱,而后与杨仪等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行事。魏延得知大怒,先于杨仪大军向南行军,所过烧绝阁道。魏延和杨仪都向朝廷上表,状告对方反叛,后主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的意见,两个人都保杨仪而怀疑魏延。另一方面,杨仪与魏延两军相遇,何平(就是王平)大骂魏延谋反,魏延的士卒都认为魏延有错而溃散,魏延带领数十亲信逃向汉中,结果被马岱斩杀,夷三族。 陈寿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17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史学界的普遍认可。如果魏延确有谋反之意,可以就地向北降魏,没必要引军向南,可见,他只是想消灭杨仪而已。至于演义中魏延“先取汉中后图西川”之说则完全是无稽之谈。历史上魏延至少有三个谋反良机:刘备东征孙权,国内空虚之时;刘备初亡蜀国动乱之时;诸葛亮南征成都空虚之时。以此可知,魏延是绝对忠于蜀汉政权的。所谓谋反不过是由于魏、杨二人多年积怨,杨仪公报私仇而已。 杨仪明知魏延不是谋反,却以谋反罪杀尽魏延全家,其劣行着实令后主气愤,所以“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18后来,杨仪因为常发怨言被废为庶民,“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19最终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不过,杨仪的陷害只是冤案的导火索,这场悲剧的关键还是魏延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性格。这使得诸葛亮宁余其才而不尽用;同僚们则“皆避而下之”20,在后主分辨是非时,咸保仪疑延;又与“性狷狭”21的杨仪水火不容。最终引来杀身灭族之祸。 同时,蜀国内部对重臣过分的依赖和纵容也是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先有关羽的“马超事件”22和“黄忠后将军事件”23,后有魏延被诬谋反。而二人的悲剧结尾则是殊途同归,就像是两个被蜀国内部惯坏的孩子,最终受到了命运的惩罚。不同的是,关羽的死令诸葛亮再也无法实现隆中对;24魏延的死令蜀国失去了一位接替诸葛亮的栋梁之材。 魏延死了。蜀汉全盛时期最后一位猛将消失了,只剩下困守益州,苟延残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只是偶尔能想起汉中之时,五虎俱在,刘备独选魏延后,“一军皆惊”的情景。想起魏延昂首道: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引用出处与备注: 1、3、4、5、6、7、13、15、16、17语出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2、9、10语出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8语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11语出中国小说史略 12语出江表传,原文如下: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权独与备留语,叹瑜曰:“公瑾(周瑜的字)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 14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8、19、20、21语出三国志蜀志杨仪传 22 “马超事件”: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app同意协议书有效
- pcie协议书固态硬盘
- 波音737达成协议书
- 策略合作协议书
- 2025年RISC-V5G通信芯片架构考核试卷
- 安川编码器协议书
- 变更协议书承诺函
- 如何设置股东协议书
- 建筑节能检测抽样方法考核试卷
- 2025年农业数字化资格考试(农机数字化-远程运维管理系统)考核试卷
- 《机械制图》期末考试题库388题(含答案)
- 临床医学“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第四版-吴钟琪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p340-258-5.1.2呼吸系统疾病
- 更换收发方案球筒及阀门施工技术方案2016.01.13
- 原子簇化合物
- 高中化学答题卡模板1
- 2023年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全套精品)
-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重点总复习教学课件
- 冬季应急预案
- 产品设计开发流程记录
-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相关信息登记表
- 最新液化气站风险分级及隐患治理体系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