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石四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2、据史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后,统治黑暗、残暴。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便手持祭器,拿着茅草,跪在地上前行向武王谢罪求告。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周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公元前286年,宋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分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 只有王族才能分封建国,诸侯国对中国百家姓的形成影响巨大 避讳制度反映了后世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a b c d3、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军功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d、孝廉绩才门第4、唐代成年男子从21岁到60岁为国家服兵役,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求把当年征兵范围提前到十八岁,这一要求得到唐太宗的支持,并草成诏敕,但不得鱼,明年无鱼。”此项提议最终没有通过。这一事例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唐太宗虚怀纳谏 b中书省的权限低于门下省 c三省六部制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 d唐代政治呈现出民主的特征5、“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6、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 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 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7、清史稿记载“(嘉庆)二十一年,英复遣使来贡,执事者告以须行拜跪礼,斯当东(注:英国使者)等遂称疾不入觐,帝怒,谕遣归国,罢筵宴赐物。嗣是英使不复来廷。”此事中,嘉庆帝的态度主要反映了清王朝( )a闭关锁国政策 b. 传统夷夏的观念 c. 是礼仪之邦 d. 实行君主专制8、某几部电视剧里分别出现不同的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电视剧甲:“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电视剧乙: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电视剧丙:皇帝在一个小房间中处理军国大事,几个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执行。请回答:电视剧甲、乙、丙反映的情况分别最能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a 秦朝、汉朝、明朝 b明朝、唐朝、清朝 c秦朝、唐朝、清朝 d唐朝、元朝、明朝b9、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恒,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1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12、“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 征收辖区内的赋税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a b c d13、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 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 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14、以下具有监察职能的机构和官职是御史大夫 御史台 刺史 都察院 a b c d15、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16、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1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18、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9、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20、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1、学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b唐朝藩镇割据的成因浅析c略议元朝行省制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2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政治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以维护中央集权的十分细密、苛刻的法律制度a、 b、 c、 d、24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a.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b. 以家族的分配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25、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力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二、综合题26、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14分)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王朝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享年秦前211年前207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15年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 由王莽禅代215年新莽9年23年 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15年东汉25年220年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196年三国220年280年 蜀亡于魏(263年)魏由西晋禅代(265) 吴亡于西晋(280)61年西晋265年316年 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52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317年589年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273年隋589年618年 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30年唐618年907年 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代取代290年五代907年960年 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54年北宋960年1127年 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168年南宋1127年1279年 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153年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请结合唐宋有关史实评价)。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人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材料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材料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29、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参考答案26、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王朝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