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一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试卷综析】湖南省岳阳一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的命制体现了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新颁布的2014年考试纲要的要求,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试卷总体难度不大,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常识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从维克塞尔到布坎南这个既关注热点话题又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选了冯骥才的散文守岁,文章关注传统文化,又有一定的人文思考,设题基本涵盖散文的主要考点。 第三,作文选择了材料命题作文,作文材料“青春”有一定的难度,但考生下笔不难,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需考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应该说,这份试卷分量不重,是一份目的明确的月考试题。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裨益b 盘桓hun 偌大nu 潜移默化qin b.昭示zho 挫折cu 刹那sh 既往不咎ji c.教诲hu 粘贴zhn 着陆zhu 徇私舞弊xnd.造诣y 即便j 溯源shu 胜券在握qun【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c 解析:a项,“偌大”的“偌”读“ru”;b项,“刹那”的“刹”读“ch”;d项,“溯源”的“溯”读“s”。【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题文】b0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帐篷 寒暄 唇枪舌箭 弊绝风清b遐想 拇指 真知灼见 雍容华贵c匮乏 城阕 短小精悍 相形见绌d. 文采 戍边 凭心而论 声名鹊起【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唇枪舌箭”应为“唇枪舌剑”;c项,“城阕”应为“城阙”;d项,“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思路点拨】汉字多为形声字,其形旁多与字义有关。这种解题策略的最大特点就是抓住汉字是音、形、义一体化的文字这一特性,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或根据汉字所模拟的某物的形象特征,或象征某种状况,或指示某事物的代号,把形、义结合起来分析,根据其形推敲其义,根据词义识别字形。【题文】d0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现代自然科学 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 、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起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a不止 异曲同工 自以为是 b不只 异曲同工 自行其是c不止 殊途同归 自行其是 d不只 殊途同归 自以为是【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从搭配习惯、语境意义考查近义虚词、成语的辨析。(1)“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不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继续不停”,另一个意思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1)题第2句有“还”与之呼应,所以用“不只”。(2)“异曲同工”意思是“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2)题根据句意只能用“殊途同归”。(3)“自以为是”意思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是,对。“自行其是”是指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3)题是指一种主观不虚心的思想意识,所以用“自以为是”。【思路点拨】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1、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2、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4、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题文】e0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车辆如万一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交通部门要及时在规定位置设置警告标志,以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b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c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d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如”“万一”语意重复,须删去其一,且将“车辆”放在“如”或“万一”之后;c项,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应是“担任职务”;d“生活用品”“床上用品”概念交叉。【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充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题文】l05下列各句中,填入下面一首古诗划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小园即事淡黄杨柳著烟轻,细草茸茸亲屐行。行到水边心会处, 。a夕阳一树杏花明 b霜陨芦花风轻吟c扶杖临风暮蝉鸣 d鹤渚白沙晓月明【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答案解析】a 解析:诗歌给出的三句诗表明季节是早春,时间是白天,标题提示是小园中所见。【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首先考生需要读懂诗句,这是答题的基础;其次,要审好题,尤其是上下句一定要搞清楚,抓住关键字词;最后,要注意选项的提示。【题文】二、文言文阅读(28分。其中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上集贤文相书(宋)苏舜钦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日与鱼鸟同群,躬耕著书,不接世故,当日之事,绝不历于齿牙之间,或亲旧见过,往往闵恻而言,以谓某以非辜遭废,天下之所共知,何久穷居默处,无一言以自辩,浩然若无意于世者,岂钝怯不晓者乎?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夫为吏坐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某心膂血气人也,平生厉名节,劝文墨,未尝一施胸中之才,岂其衔冤恨,困处无人之庐,以终此身乎?盖被罪一二年间,谤议汹汹,尚未宁息;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故若死灰槁木,昏昏自放。去岁闻天子驿召阁下入政事府,某久熟阁下之德望,中怀油然始有萌蘖之望。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逆施罗,预立机械,使狡吏穷鞠,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推按甚明,具狱备在,无一物入己,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法司前后断狱体例,及自有正条,并不引用。阁下察之,盖有由也。某之偏言,似不足信,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噫!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今惟法律而已。盖法律著之于篇,众所共晓,苟一倾挠,人皆具知。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况本朝自符祥以来,一用宽典,吏有奸赃狼籍,未尝至于深刑。今上仁明爱物,度越前古,官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余年未尝升擢,或沉于铨调,不与改官,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而某被此冤滥,又有端由,但未为钜公开陈而建白之。天聪一闻,玉色必悦,阁下以英伟之量,押领魁柄,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故某不避冒渎,以铺此言。况某者,潜心策书,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亦能施设,废弃疏贱,不信于时。明公敛之弃之,俯伏俟命,谨具手启。(选自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有删减)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亲旧见过 过:经过 b夫为吏坐贿 坐:犯罪c使狡吏穷鞠 鞠:审问 d而某被此冤滥 被:蒙受【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a 解析:“过”是“探望”的意思。【思路点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生厉名节 通“砺”,砥砺b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 相互c官吏一入人罪者 使入d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 洗雪【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相”是“我”的意思。【思路点拨】本题需要考生对句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是,所解释的含义是否与句子语境一致,或是否为句子中的本来含义。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与“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的“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d 解析:题干中的“者”构成者字结构,d项与之相同。a项,表判断;b项,表停顿并提示原因;c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思路点拨】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 徒以吾两人在也 c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废弃疏贱,不信于时 为降虏于蛮夷【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a项,“且”的意思分别为“并且和尚且”;b项,“以”的意思分别为“用和因为”;c项,“而”都是“但是”的意思;d项,“于”的意思分别为“被和在”的意思。【思路点拨】回答本题,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即选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选自教材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判断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时,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法分析、句位分析、代入检验等方法,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第三步:综合检查,确定答案。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被定罪罢官,原因在于朝中的党派之争,并不是自己确有罪责。b被废逐后,作者避世独处,不愿提及所受的冤屈,精神委靡沉沦,看到文相上任,才萌生重新出仕的希望。c作者陈述当时自己遭受笞击、定刑严苛、于法无据的情形,是要向文相力证自己的清白。d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对官员施用宽典,加上君王仁厚爱人,只要文相肯替自己向皇上陈说,一定能帮自己争取到重新施展才华的机会。【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作者不提自己的冤屈,并不是精神委靡,而是“有所待”,他一直不甘心就此终老,而是在等待机会,见第一段。【思路点拨】本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b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c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d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具体停顿为“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抓住“岂”“苟”和“污辱”“戕害”等词来断句。【思路点拨】断句要依据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4分) (2)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3分)(3) 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我即使想着力为自己向朝廷辩解,请求昭雪,也只不过是再次获得困窘和羞辱罢了。 (2)希望您向舆论和通晓法律并且公正的人询问。(3)这可以看出圣上的心里谨慎对待刑罚、厌恶杀戮到了极点。 解析:(1)“虽”的意思为“即使”,“力”的意思为“着力”,“雪”的意思为“昭雪”,“徒”的意思为“只不过,白白的”的意思。(2)“幸”的意思为“希望”,“者”是“的人”的意思,注意状语后置句式。(3)“见”是“看出”的意思,“慎”是“谨慎”的意思,“至”是“极点”的意思。【思路点拨】高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只是辅助。因此,除非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一定要讲究字字落实。专用名词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照抄,省略要补出,词类活用要准确,特殊句式要调整。尤其要有得分点意识,学会抓关键词,书写要工整,语句要通顺,杜绝错别字。译文:我先前因为进奏院宴会的事,就被罢官驱逐,当日我就架着小船东行,隐居在江湖之上,每天与鱼鸟为伴,亲自耕作著书,不交接外界的老朋友,当天的事,完全不再提及,有时亲人旧友来看望我,常常很同情地与我交谈,认为我因为并不存在的罪过遭到废黜,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为什么长久地离群索居,没有一句话为自己辩白,好像无心于仕途,这样岂不是个愚钝怯懦、不晓事理的人?我完全不回应他们的话,并且制止他们的说法,然而我的内心其实是有所期待的。做官而犯受贿罪,这是国家的法典永远抛弃、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我是个有心力有血气的人,一生砥砺名节,勤于文墨,还不曾施展一下胸中的才华,怎么会心怀冤恨,困处于无人之地,就这样终其一生呢?是因遭受罪责的一两年内,诋毁非议我的声音还没有平息,中伤我的人,都是当权的志得意满之人,我即使想着力为自己向朝廷辩解,请求昭雪,也只不过是再次获得困窘和羞辱罢了。所以我就像死灰枯木一样,昏昏然自我放逐。去年听说天子用驿马传送文书召您入政事府议事,我熟悉您的道德声望很久了,心中油然开始产生重生的希望。我就冒昧地用纸笔写下我的恳切的想法。起初,御史府与杜少师(杜衍)、范南阳(范仲淹)有语言上的嫌隙,两边的势力相互倾轧,御史府心里自然不高兴,于是煸动制造谎言,向上迷惑主上的视听,并且倒行逆施,预设罗机械,命令狡猾的狱吏从严审讯,严刑拷打,不惜造成冤狱。发现事情没有根据,就苛刻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推究审问很明白,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全都还在,我没有一样物品收入私囊,但是最终被以监主自盗的罪名,比死刑减轻一等来定刑。司法官吏前后断案的惯例,以及本来就有的正式法律条文并没有被采用。您去明察,是有原因的。我的一面之词,似乎不足以采信,希望您向舆论和通晓法律并且公正的人询问。啊!国家制服驾驭奸邪欺诈之人、示信于天下人的,现在只有法律了。法律写在文书上,众人都知道,如果受到一点破坏,人们都会知道。所以主上非常谨慎,不敢一个人独自断案,怎么会容许相关的官员自己确定罪责的轻重,只要能够让自己快意,就毁坏旧有的法典,污辱善良的士人,伤害无辜的百姓?况且我朝自从符祥年间以来,一直使用宽典,官吏有作奸贪赃之事的,也不曾对他们使用严酷的刑罚。现在皇上仁慈英明、爱惜臣民,超过了前代,官吏一旦误判好人有罪,常常十多年不能提拔,有的在考察选调时列为末等,不让他改任官职。这可以看出圣上的心里谨慎对待刑罚、厌恶杀戮到了极点。而我遭受这一冤案,又有原因,只是没有向皇上陈述并建议禀告。皇上一听说这件事,一定会非常高兴,您凭借英明杰出的度量,掌握着朝廷的大权,一定会以安民济世、雪洗以前的冤案为己任,所以我不避冒犯亵渎,写下这些话。况且我潜心于书策,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前代治乱的原因,当今文治武功的策略,粗略地懂得一些,也能够为朝廷出谋划策,只是因为被罢了官,被朝廷疏远,地位低贱,未被时人信任。您收容我或是抛弃我,我俯身伏地等待您的命令。我恭敬地献上亲手写下的这封信。【题文】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8分)【题文】k0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解析:本题从情理考虑作者不可能是近观所见,那么作者是怎么“远观”的呢?我们可以抓住上句的“霜落”“林空”来考虑,也可以从鹿的习性来考虑答题。【思路点拨】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解析: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题文】l014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1)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2)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3)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5)夫以秦王之威, ,辱其群臣。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答案解析】(1)雄飞雌从绕林间(2)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一尊还酹江月(5)而相如廷叱之 相如虽驽 解析:注意“雌”“涩”“幽”“谨”“悌”“酹”“叱”“驽”的写法,不要漏了“之”“以”等字。【思路点拨】“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综观近年高考试题,选句内容有下面四种情况:或揭示人类社会和事物发展规律,或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或描写优美意境,或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科学技术等。全部来自中学语文教材。【题文】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布坎南认为:“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在他看来,由普通人组成的政府所掌控的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也是这样一头野兽。首先税收的超额负担会给纳税人造成效率损失,因为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会影响企业可支配利润的多少,而企业经营追求的是税后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过重会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投资经营的积极性遭受打击。强制性的税收还会给个人与社会造成其它损失,例如,纳税的法定义务要求纳税人收集并向税务机关准确报告个人收入和支出的信息,为此个人需要花费时间、金钱、精力,如果寻求税务顾问、会计师或律师的帮助,则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纳税人的这些时间和金钱本来可以用于创造社会财富。无孔不入的税收稽查还会对纳税人的私人生活形成干扰,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税务机关不得不雇用大量人员处理日益增多的纳税人档案材料和对赋税征收入库和出库的过程进行审计,而这些人员本来是可以用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的。 除了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政府还可以通过借贷或向民众出售债券来筹集资金,但需承诺对债券持有人还本付息,这就需要政府有未来的收入来源,无外乎未来的税收或重新借贷,归根结底,全部要由纳税人承担。因此政府借贷和政府债务很可能成为纳税人延期支付的超额负担,转移给未来的纳税人。人们会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债务和未来税收之间的关系吗?知道目前政府的借贷活动会增加自己的子孙的负担吗?若知道,人们就可能表示不接受这样的公债政策,若不知道,就会出现布坎南所强调的“财政错觉”。这种错觉导致财政权力任意扩张,不碰到强力约束就停不下来,直到纳税人当下和未来都无法承受的地步为止。 为什么政府会利用财政错觉,违反纳税人的意愿增加税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大公共支出呢?按照布坎南的理论,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由普通人组成的,他们有可能在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中谋求自己的利益。比如增加工资待遇、改善办公条件、增加“三公支出”,或者为自己谋得更多的支持者、募集更多的政治捐款等。如果纳税人通过宪政民主制度控制了政府公共开支和公共融资的决策权,那么政府公务人员的自利行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由于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的问题,决定公共财政决策的纳税人应该是委托人,而政府的公务人员则应该是纳税人的代理人,但在实践中,这一对关系被完全弄颠倒了。 节选自从维克塞尔到布坎南(读书2012第4期)15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表现为 和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违反纳税人的意愿增加税收 根据自己的偏好加大公共支出(每空两分,共4分) 解析:找准答题区间,审清题干“政府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表现”,不难找到相应的内容,主要在最后一段。【思路点拨】理解句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而理解句意,关键是要掌握“句不离篇”这一基本原则,要重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考生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需要考生分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考生只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得出正确判断。对于这个考点,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同文体的文章重要语句有不同的侧重点;二是根据句子的语气与语调,根据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根据句子的各成分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关键语句;三是在实际阅读中出现因人而异的特殊句子;四是重要语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把握了以上这几点,这个考点是很容易得分的。16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税收负担过重有可能影响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b雇用大量税收工作人员,就减少了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人员。c不受制约的税收负担会导致“财政错觉”的出现。d政府的强制性的税收只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失。【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a项,文中说“税收负担过重会影响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必定),而不是“有可能”;项,c比对“人们会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债务和未来税收之间的关系吗?知道目前政府的借贷活动会增加自己的子孙的负担吗?若知道,人们就可能表示不接受这样的公债政策,若不知道,就会出现布坎南所强调的财政错觉”可知,产生“财政错觉” 是因为人们不明白政府债务和未来税收之间的关系;d项,税收本来就是强制性的,“只会”说法错误【思路点拨】筛选并整合信息,可先根据题干和选项肢,在原文找到相应的信息内容,再进行仔细比对,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17下面的哪句话最能体现布坎南的思想,请依据本文判断 ( ) a官僚不是天使。 b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c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能避免:税收与死亡。d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a 解析:a项,本文旨在说明应该对政府的行为加以约束;b项,强调税收的重要性;c项,强调税收是每个人的义务;d项,表明人类的逐利行为与动物的行为有着根本的区别。【思路点拨】要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题文】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题文】n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守 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18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1)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守岁等民俗渐行渐远的思考,作者认为有农耕文明愈来愈远离的客观原因,更有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的主观原因。(2分)(2)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愈来愈不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2分) 解析:第一句要解读内容,第二句解读情感。审要求明确答题指向的“理解含义”;审位置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开头、结尾、段首、段末);审手法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审关键词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要重点理解“农耕文明”为什么“离我们愈来愈远”,作者对此是怎样的一个态度,作者认为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思路点拨】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所谓句子的含意,它包括三层意义: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19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1)叙写生动,丰富了过去一家人执着守岁的画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分)(2)由儿时记忆中大人们通宵守岁引发思考,揭示守岁这一民俗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化了主题。(2分) 解析:要抓准丰富内容和深化主题这两个关键词。审题目明确考查的语段和要求;审语段细品语段的内容;审关系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位置,与上下段落的内在联系(内容上、结构上、表现的主旨上)。分析“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的作用,可以从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对结构的作用等方面组织答案。【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要对阅读区间进行准确定位。要对语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其结构作用就不同。再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20“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结合文本,请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的形象及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1)守岁是“辞旧迎新”,既告别旧岁,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依依不舍,又笑容满面、小心翼翼地迎接生命中崭新而又充满未知的一段时光的到来。(2分)(2)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2分)(3)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并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内涵。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审题目明确鉴赏点,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审文章哪些属于体现“守岁”深刻的道理;审意图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言外之意是什么。【思路点拨】散文所表现的内涵有社会的、自然的意义,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尤其是情感内涵。对作品内涵进行挖掘,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内容、思想与时代背景,二是把握作品中的词语的含义、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在阅读中注意标志性词语,如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认为”“以为”“觉得”“感到”等,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感情的内容,抓住它往往就抓住了作品的内涵线索。在阅读中还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的时间、写作动机等。21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3分)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共7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第一问:作者认为我们不必勉强,但也希望人们能够体验守岁这一民俗的独特魅力、保持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3分)第二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民俗文化现状堪忧,很多民俗渐行渐远。但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所以还要努力去传承。(概述观点,2分)如:政府和各级部门要重视,并提供空间和条件,如传统节日日放假将更利于民俗的传承;人们也应该克服喧嚣,克服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如压岁钱就不能成为攀比之物;当然,民俗也应该推陈出新,如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厉害,鞭炮和烟花的燃放就应该有所节制。(向以上任一方向略加展开,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解析:第一问“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只要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即可,比较容易,在最后一段;第二问你对“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的看法,答案具有开放性,答题时,首先观点要明确;其次,要有自己的分析,答案要有一定的深度,一定要联系现实;最后,注意字数。【思路点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回答本题考生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题文】六、写作(60分)【题文】q3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材料解读】: 首先,这篇材料作文和高考作文是一致的(高考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在材料的表面意思上(显性信息)有祖辈、父辈和现在三个时期对于青春的认识,同时暗含三个时代青春和青年的对比,材料的隐形信息极其丰富。在对青春认识和对比的背后是时代的召唤和青年的责任、担当和选择,同时暗含了在新的大时代背景下通过先辈们的青春选择和奉献来教育现在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自己的青春时代里选择正确的道路,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无悔的青春和辉煌的人生。这个材料以三代青春为话题,可以说比较切合事实。现在中央在对改革开放做顶层设计,改革三十年中华名族再一次出发。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对青年人提出新的要求。三代人的青春观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期青年人响应时代号召做出的选择(当然有对时下青年信仰缺失青春迷茫的批判,其实是通过批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材料我们首先要找到可以立意的点。【材料立意】 这一则材料内容及其丰富,之所以针对“青春”这样一个话题分三个方面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立意,能让材料包含更多的立意点。我在教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的立意点和材料暗含的立意点。直接立意点: 1、 青春(总说)2、祖辈的青春3、父辈的青春 4、当代青年的青春 5、年代(100年、50年、现在)间接立意点: 1、青春的变迁 2、青春与时代的责任 3、青春与青年的使命 4、青春与历史的担当第一层立意:1、祖辈的青春 2、青春的呐喊 3、青春万岁 4父辈的青春之歌 5、青春拒绝迷茫 6、我的青春不迷茫 7、青春里的个性飞扬第二层立意:1、青春的变迁 2、对话青春10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桡骨头骨折内固定课件
- 现场处置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湖北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交通法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A级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应用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测评手册专业技能人员考试全攻略
- 2025年行政复议局聘用制书记员岗位能力测试题目解析
- 公务员武汉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检验检测人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奢侈品礼品包装消费行为与品牌战略分析报告
- 2025年电力交易员(高级工)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冷库安全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澄海玩具行业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配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全球飞机拆解再制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常减压装置仿真操作正常停车石油炼制装置操作02课件
- 2025年科技创新企业财务工作总结及计划
- 餐饮店食品经营操作流程4篇
- 202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高考生物真题试卷(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