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表剖析.doc_第1页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表剖析.doc_第2页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表剖析.doc_第3页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表剖析.doc_第4页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表剖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中文)_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院 系 _专 业 _ _学生姓名 _ _学 号 _指导教师 _ 林 群_指导教师职称_ 副教授_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一三年六月开题报告题 目四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问题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一)问题提出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的务工人员增多,而把小孩留在家里由其爷爷奶奶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虽说有人照看,但毕竟有很多问题存在,尤为明显的就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找不到人述说,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使其心理的不到健康的发展。这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把孩子留在农村,造成留守儿童数量的急剧增加。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关心。因此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尤为明显,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使得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其次,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这些儿童生理的快速发展,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家庭教育缺失的矛盾,使得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使得我国广大农村儿童心理不能健康成长。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也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农村留守儿童在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之下,有些甚至处于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情况下,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推动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体系。(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做相关的研究旨在找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有效的解决措施,给与他们充分的关爱,使他们像城镇儿童一样健康快乐成长,保证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够茁壮成长。同时,我们也知道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实践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能够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教育方针,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做相关的研究旨在找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他们像城镇儿童一样健康快乐成长,保证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够茁壮成长。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辅导,能促进我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减少学校安全事故。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辅导,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三)相关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值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这类儿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极少的关爱,因此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这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严重者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条理清晰的陈述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有关专家人士把目光投在这些儿童身上。但是,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在内大多都只关注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而对他们心理上的关心却显得不足。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也被逐渐被社会关注,以下就是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现状:(1)农村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的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 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达到极其显著性差异水平(P0.01)”1。范方等对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16PF 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事故型、紧张型、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肖正德通过对271名被试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 ,他们的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敌对、焦虑和恐惧。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性别差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3。周宗奎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在人际关系(F=4.239,P0.05)和自信心(F=15.988,P0.001)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单亲外出打工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P0.0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4。岳慧兰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422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明显,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呈现显著性差异;各年级之间总体焦虑程度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小学阶段焦虑程度高于初中阶段5。赵红等采用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60名留守儿童和154 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组儿童男女之间在内外向、神经质、行为、智力与在学校情况、合群和自我意识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女童差。非留守组男女儿童之间仅在行为因子上有差异6。(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孤独感问题、交往问题、焦虑问题、学习问题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的占17.6%,随着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间关系和教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刘霞认为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响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显著地在各个交往特征上受到最严重的影响,女生比男生在交往交流问题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在焦虑状态水平上要明显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两者在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与父母离开时儿童年龄的大小以及父母与儿童联系的频次有关。另外,80%的留守儿童有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伴交往等问题,他们的交往问题显著地受到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和回家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时间越长影响越大7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些孩子有厌学情绪,初中留守儿童整体学习习惯堪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学习习惯不良者较多。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倾向于使用非成熟型应对方式,且表现出差异性。通过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调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外向、神经质、行为、智力与在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及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和极其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内外向、躯体外貌与属性两项因子上的得分与父母离开时他们的年龄相关。(3)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家庭、社会、自身等):叶曼等认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8。霞等认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教养人教育方式不当、教育能力低、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9。从以上两位研究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从外部因素(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和内部因素(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还有一些学者把着眼点放在家庭影响因素上,范方等发现,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导致其家庭环境的恶化,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莫艳清认为,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化和亲密度较低以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注过少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见,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4)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的切入点:(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若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亲子关系不良11。其他的研究者也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意志等方面。胡朝阳的调查显示,某小学681 名留守学生中,有659 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96.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258人,占总人数的37.89%;有自杀倾向、离家出走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33人,占4.84%。岳慧兰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均分比一般情况偏低,在8个内容分量表的测试中,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占总数的0.5-10%,其中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等三项有问题的人数比例最多,其次是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过敏倾向与孤独倾向12。例如,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性格特征,其中性格开朗者占43.2%,33.3%的孩子表现为内向、胆怯、不善于与人交往;4.6% 的表现出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等特点;4.6%的表现出孤独、畏惧、封闭的性格弱点。该研究还表明,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松弛、行为散漫、固执倔强,他们在学校内外行为表现“好”者仅占43.2% ;“一般”与“差”者分别占42.2和12.3%。另外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困难、学业成绩不良问题,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占到23.1%。(5)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心理专家认为首先应从家庭教育入手,父母要注意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在心理上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内心动向,时给孩子做出纠正。首先,父母要有完整的责任意识,意识到父母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其次,父母要坚持定期、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随时掌控孩子的情况;第三,通过安装电话等方式,设法消除与孩子的沟通障碍;第四,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并接受父母对他的关爱;第五,构建一些能够给予孩子帮助的人际关系;第六,尽可能多抽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政府应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周宗奎认为,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条件;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城市教育体制中应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4;学校要采取综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尽可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2.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以及社会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落后一些,且我国地区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和农村尤为显著。所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我国表现突出,而在其他国家就不太明显。所以,国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几乎没什么研究。(五)主要参考文献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3肖正德.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1)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岳慧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6赵红,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1)7刘霞,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8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6)9黄俊霞,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10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二、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目标(简明、扼要)通过调查研究知道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的问题。旨在改善及纠正农村留守儿童孤僻症提升他们的社会交际、矫正他们的行为,对他们做出针对性辅导;消除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例如:孤僻、冷漠等;消除留守儿童内心的孤僻、脆弱、逆反、猜疑、恐惧、任性心理状态;使其和城镇儿童一样自信自强、从多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同时,通过课题的开展,带动社会教育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全面提升学农村校教育质量,使素质教育落实每一个农村地区,使教育得到更充分全面的发展。(二)研究内容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心理发展状况: 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 孤独,自卑,叛逆,任性; 不懂关心和帮助他人; 缺乏爱心; 2. 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心理状况: 自信心偏低,学习成绩差; 自卑,表现在不与同学老师交流; 抗挫折能力差; 人际交往能力差,胆小,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3. 两者影响因素: 主要是家庭因素(家庭经济条件;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方法等); 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学校教育方式,同学、老师的看法和评价等); 个人自身(对生活的态度等) 4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合理正确的解决措施。找出并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纠正他们心理发展的不良状况,使家庭、社会、个人相结合,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三、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方法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在学校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