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09.doc_第1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09.doc_第2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09.doc_第3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09.doc_第4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09.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代骨雕人類最早利用以製作工具的材料應是石與木。動物的骨角,有堅實硬韌等適合打造工具的性質,又是食物的副產品,隨地存在,應是人們甚早利用的材料。骨角破裂的邊緣頗尖銳,是有用的挖掘和刺殺的天然工具和武器。當遠古人們用石塊敲碎骨頭以吃其中之骨髓時,就會發現這種特點而加以利用。中國大約在十萬年前的遺址就發現磨製的骨製品,表明人們對於骨角質料的認識又比以前進了一步,知道可刮磨成更稱手的工具了。骨質輕硬可耐磨,但限於本身的形狀,大半製作細長或寬平等石材難以打造的東西,如錐針,箭鏃,魚鏢,人身裝飾品一類的小物件。在漁獵的時代,因所獵動物多樣,故取用的材料也遍及各種動物。但到了農業發展的時代,狩獵已不是維生的主要方式,故要因便就近向家畜取材,而大型的家畜以牛為最適合。牛骨在商代最重要的用途大半是占卜問疑,這可從骨字看出,它作一塊已修整完畢,可作占卜的肩胛骨形狀。此字在商代也作為禍字使用,因為占卜是為預知災殃禍福而問的。骨卜的習慣在中國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古人認為鬼神有特別的能力,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困難,故渴望得到鬼神的指示,確定合宜的行動方針,避免作錯事,導致災難,故要問卜以決疑。他們認為骨頭有預知未來的神力,燒灼之使剝裂成紋,從紋裂的形狀就可顯示答案。早先所用的是較大型若牛羊豬等動物,但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王室,就專用牛肩胛骨與龜甲問卜,並在其上刻貞問的辭句,即所謂的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將另介紹。商以前的骨製品多樸素無文。到了商代,雕骨業因犀利青銅刻刀的普遍使用,雕花容易而較為興盛。當時生產最多的應是骨笄,因當時成年男女都要結髮,需要以笄束括使不鬆散。男的只需一支,但盛裝的婦女,就需要多支。在一座商墓,曾發現某婦人頭部的周圍遺留數十支髮笄。有時一墓的骨笄陪葬數竟達五百,可想見其時需求量之多。簡陋的骨笄無半點雕鏤,但高貴的端部就有繁縟的雕刻。常見作繁簡不等的鳥形,最大型繁縟的則作有高聳羽毛的鳥或人頭形。其價格不但昂貴,恐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隨意服戴的。在階級分別嚴明的社會,衣飾是最常見的地位表徵,故一般的小墓見不到雕刻繁縟的髮笄。商代的骨製品以日常小型用具若笄,梳,錐,針,匕,銜,哨,鑽,鏃等及裝飾品為主。但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只見於有數大墓,以精細有力的線條,刻畫各種繁雜圖案的骨器。這類東西除少數作筒,皿之形外,絕大部分作或彎或直的寬長條形。有時整體滿佈花紋,其繁縟及細緻的程度遠勝玉器及木器上的花紋,有時還塗漆或顏料,甚至嵌鑲綠松石,可說是非實用性的藝術作品。而且此種骨雕的形狀及尺寸,很多不似家畜的。懷疑不少是田獵捕獲的紀念品,可惜從斷片很難確定它們是何種野獸的骨頭。在有階級的社會,也普遍地以罕見的財物炫耀權位的作風。捕獲大型野獸或敵人的寶物都不是一般人能作得到的,也唯有位高權重者才有足夠的財力,延請工匠製作這種觀賞的東西。到了東周時代,不知是因畜產減少,還是因木器塗漆,玉器雕琢及金屬鑲嵌等技術的大改進,可製作更為精美的器物,骨飾品的製作就大為減少。商代骨器的製作,主為大眾化的廉價產品,並不美觀。繁縟的骨雕又幾乎都是斷片,也得不到一般古董家的愛賞。故少為博物館及私人所收藏。編號 64 甲骨文 牛肩胛骨 最長25.8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紀古代的中國人相信骨頭有神靈,能預知未來,也願回答人們的問題。中國大致在公元前三千四百年開始有骨卜,但要等到七、八百年之後的商代才大量使用。依考古的證據,骨卜在商代達到最高峰,至少有十萬片(或稱十五萬片)刻字的甲骨已被發掘。在商代之前,骨卜的材料取自多種大型哺乳類,如牛、羊、鹿等的骨頭,甚至人的骨頭。但商王室幾乎只用牛肩胛骨與龜甲。骨頭在能使用以占卜之前要經過特別的處理,那是一般人不曉得的秘密。依據今人的實驗,處理不得其法,幾乎是燒不出兆紋來的。骨頭以所顯現的兆紋走向去回答貞人所問的問題。從古代的文獻以及尚遺存的習俗,知占卜之前要先與骨頭作口頭的約定,確定兆紋走向所代表的意義,然後才行燒灼顯兆的步驟。答案的是與否,或對與錯,就根據事先約定的含義。根據實驗,兆紋的走向是可能控制的,即可以操縱占卜的答案。我們現在曉得骨頭沒有神力能預知未來。但不知因何,商代的卜辭很少見到錯誤的預示。此版的刻辭是迄今所知唯一占斷錯誤的乩辭,其刻辭譯成現代文則為丙午卜,某貞呼往見有?王占曰:唯老唯人,途遘若。茲卜唯其害,二旬又八日至壬寅,夕死。大意講商王看了兆紋走向而判斷旅途會順利,哪曉得竟死於途中。全骨之形 高26.5cm,鄭州(重145)編號 65 甲骨文 龜腹甲 長16.2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四至十三世紀中國古人一定覺得烏龜很神奇。因為它能儲藏大量的氧氣,水分及食物。有些人以為龜有堅甲的保護,可以不食、不動地生存二十年。中國人很崇敬龜。戰國時代以龜與龍、鳳、虎合稱為四靈,代表四方及四季。龜所代表的是北方與冬季。由於龜的習性與道家的養生,清靜、無為、純真、長壽的理論和目標相合,玄武(蛇纏繞龜)就被選為道家的真神而賦以持劍披髮的人形。中國人從很早開始就意識到龜的種種異能,並且崇拜它,以為它有某種魔力。七千五百年前的墓葬就見到龜殼,有些裝有不同顏色的小石粒,搖動就嘎嘎作響,大概以之作為施行儀式的法器。中國骨卜的習慣始自五千多年前。人們相信骨的精靈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到了商代才用龜甲問卜,從文獻及使用的情形看,可能還認為龜卜比骨卜更為靈驗。其原因可能是基於龜甲因有海棉體組織,較不易人為控制兆紋走向的事實。兆紋的走向是答案是與非的主要依據,人難控制的事物才顯得出神的力量偉大。商代的王室對龜卜很有信心,故從幾千里外的南海進口大龜甲。此龜版的背面有刻辭,記載那個方國進貢此龜甲及由何官員進行占卜之前龜甲整治的工作。 1)1)商代第四期卜骨,長27.5cm,安陽小屯南地,西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國76)編號 66 虎骨刻辭 嵌瓖綠松石虎骨 長12.2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中國的野生動物以老虎最為難獵獲。以商代還使用不很銳利的武器來看,捕捉老虎將加倍的危險。所以在古代能捕獲老虎是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從商代的甲骨占辭可以看出,商王在一次大規模的狩獵行動中,捕獵的總數會超過二百,但其中最多只見一隻或二隻老虎而已。由於獵取老虎是件很刺激的事,所以人們對捕獵老虎的興趣一直不減。千年之後的漢代,很盛行扮演獵虎而被虎吃了的喜劇,包括道白、音樂、動作、化裝,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戲劇形式。這件虎骨精心地雕刻並嵌瓖在商代是貴重商品的綠松石。骨的正面,利用骨橋的彎曲刻著一隻蓄意攻擊的生動老虎,然後依序而上是兩層饕餮紋,一層龍紋、蟬紋。在反面的是刻辭,以現今的文字譯釋,則為辛酉,王田于雞麓,獲大烈虎,在十月,唯王三祀協日。根據研究,捕獲此虎之王為商代最後之王帝辛,即紂王。以此骨慶祝王的英勇,也顯示其地位的高超。在古代,捕獵的紀念品和戰爭的虜獲物都是威權的表徵。因為只有高階層人士才能招集黨徒從事大規模的狩獵或戰爭。雖然老虎對人和家畜都會造成威脅,中國人並不厭惡它。中國人一向崇敬老虎,還認為它有強烈的靈力。老虎被視為農業的保護神。在現實的世界,它不但捕捉危害農作物的小動物,也有能吞食旱魃以防止旱災的古老傳說。老虎也因為體力強壯而成為小孩的保護神,或以其圖像驅邪。因此男孩的帽子常作成虎頭的形狀。因此種種原因,它就被選為四靈之一,代表西方、秋收之季節及白的顏色。 1)嵌鑲綠松石骨雕,長27.3cm,寬3.8,商晚,帝辛六年,西元十二至十一世紀。(華174)捕獲犀牛的記錄。1)編號 121 骨柶斷片 獸骨 最長13.1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商代人民所遺留下來的文物以銅器與玉器為最可觀。此博物館則還很幸運地收藏許多此一時代的其他器物。其中有骨雕、骨笄、以及嵌鑲於漆木器上的骨片及螺鈿片。在河南安陽大司空村附近發掘了一座很大的商代骨作坊,發現其中有超過三萬五千件的骨器與未成品骨料,還有銅鋸、銅鑽、銅錐及琢磨的砥石。骨料大都取自牛、鹿、豬、狗等動物的肋骨及腳骨,但偶而也有人骨。這座作坊看起來專門製作骨笄的。這一類骨柶的製作技術一定也與之相差不多。在安陽的商代王家的墓葬區發現大量的骨雕斷片。那些墓葬在正式由公家發掘前,都幾乎被盜掘一空,但是盜墓的人忽略了一些像這類骨柶與骨笄的文物。大部分被保存下來的骨柶都殘斷了,使得探明它們的用途倍增困難。有人倡議它們是紡織的工具。(譯者按,上行右邊的一件大致是虎骨。擁有徒眾的人才有能力獵獲大型的野獸,這些繁縟的骨雕無實用的價值,大致是貴族狩獵成果的紀念品,用以展示其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這些骨雕都被染成從深綠色以至棕色等不同的色調,並且在兩面都施雕刻。這些骨雕的背面都裝飾著類似但不一樣的側身龍紋,其正面的紋飾就差別很大。有些例子,如下行左邊那一件,又鑲嵌綠松石以增美。其紋飾的設計與同時代禮儀彝器上的紋飾有關聯,但手法有些不同。譬如,骨雕上的面具紋呈整體性,而彝器上的饕餮面具紋常在中間有突起的脊稜,使得看起來可以是一個野獸面具,或是兩隻面對的側身野獸。銅禮儀彝器和玉器是研究商代工藝美術的主要材料,但也不能低估這些繁縟雕刻的必要技巧。像這類的骨雕,清楚地表明商代工匠們的創作力不拘限於銅鑄件及玉雕。1)骨笄,長12.5-14cm,婦好墓出土,商晚,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華161) 2)骨笛,長6-10cm,河姆渡出土,六千多年前。(華30)禽類骨管製成,管內還插一根可移動的肢骨,用以調節音調。1)透雕象牙梳,高16.2cm,大汶口文化,西元前4300-2500。(華736)背厚齒薄,十六齒。2)嵌鑲綠松石夔扳象牙杯,高30.3cm,晚商,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紀。(重156)3)象牙密齒梳,長16.9cm,西周,約西元前十一至十世紀。(重195)1) 2) 3) 玻璃 玻璃在現代是製造器皿及裝飾用具的普及材料。玻璃的多彩而鮮艷、光澤而晶瑩的特點是他種材料所難比擬的。它在古代的西洋是種重要的工藝, 但在中國卻不入主流。可能因為中國其他材料的工藝過於發達, 阻礙了玻璃工藝發展的機會。也可能它不易製作, 產量少, 造價高而又易破碎。除了製作飾物及禮儀用具, 沒有其他實用上的價值, 才發展不起來。 玻璃於四千五百年前就已出現於兩河流域及歐洲。三千五百年前也已能鑄造容器了。玻璃出現於中國遺址的年代雖晚, 至遲春秋時代便已存在。可是當時的文獻卻不見提及, 最早提及的要推漢書西域列傳罽賓國出璧琉璃, 以及地理志下有黃支國, 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 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南北朝以後出現綠琉璃、瑠璃、玻黎、頗黎、玻璃等詞。這些名字想是外語的譯音。而且也經常提及它來自海外, 如北史大月氏傳太武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瑠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 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故研究者一向以為玻璃是通過絲路或海道, 從西亞或中亞引進的。 三十多年來的考古發掘, 幾次在西周遺址發現小件的類似玻璃器物, 學者才開始探討中國自行發現玻璃的可能性。那些遺址發現的小管和珠, 主要以二氧化矽晶體的形態存在。它和不能有太多晶體的真玻璃有所不同。故一般認為它們只能算是類似埃及的彩陶(faience), 還不是真正的玻璃。但有些人則以為其成分與同時代的釉陶胎很不同。陶胎不透明, 只有釉層是透明的。但這些管、珠呈現的淺藍色是半透明狀, 由體內向表層透出, 應可算是原始的玻璃了。西洋的玻璃屬於含鈣、鈉的系統, 中國戰國時代的玻璃則含有很高的鉛和鋇成分, 屬於另一種系統。而且其造型和紋飾也都表現出強烈的中國風格。因此認為中國的玻璃是獨自發展起來的。 釉也是種玻璃質, 只是它薄薄地附著於陶胎上, 與整體都是玻璃質的玻璃有所不同。但其外觀相似, 容易混淆, 後代也以琉璃稱彩色釉的陶器。商代被稱為原始瓷的青色透明釉陶器, 釉層甚薄。其釉層不可能脫離陶胎而成玻璃塊。故推測中國玻璃的發現與冶金業有關, 而非與燒陶業有關。 西周遺址出土的類似玻璃成品, 管內有時見有陶土和草秸紋。判斷與西洋早期的玻璃相似, 是用襯芯法製造的。那是用黃土加白灰混合作料, 以銅絲裹土料作芯, 然後以芯捲取熔化的玻璃加工成管、珠的形狀,以致在內壁留下未除淨的黃土及草秸紋痕跡。假設它是煉銅排除廢渣時, 偶而拉出玻璃絲, 或遺落地上成玻璃小塊, 才引起人們注意這種呈淺藍色有光澤的新物質。而且, 這種偶然發現的玻璃, 其成形只能是冷加工。但襯芯法顯然是對玻璃溶液的熱處理, 是進一步的階段, 以礦渣混合粘土低溫融煉出來的。因此它的萌芽期應早於西周初年。 西周有一遺址發現此種的管、珠、嵌片達一千多件。數量比迄今所發掘的春秋時期玻璃器還多。如果西周時已如此大量生產, 不應春秋時代反而寥寥可數。春秋時期的玻璃, 其成分與西洋的相同, 也大都屬於鈉玻璃一系。從發掘的西周類似玻璃, 其腐蝕褪色的情狀都相當厲害來看, 也許西周時代的玻璃是因成色不美、成品不精、易褪色而被人們揚棄的。到春秋時才有少量從外域引進高質量的玻璃。戰國時中國發現含鉛、鋇的玻璃製法有玉的溫潤感覺, 頗合國人的要求, 因此大量製造, 不自西域進口。 戰國時代是中國自製玻璃的盛期。成品多樣, 除前期淡綠、淡藍色的小管、小珠外, 又有青色的璧、帶鉤、蟬, 多種顏色相疊的蜻蜓眼珠、藍綠色鑲片、劍珌、劍首、劍珥等。大都是小件, 作為與金、玉等值的貴重裝飾品和權位的表徵。到了漢代, 應用略廣, 出土各種帶有藍、黃、白、褐的串珠、鼻塞、耳塞, 甚至是容器。 既然戰國時候玻璃的製造最盛, 為什麼文獻不見提及呢?也許當時另有名稱。也許鉛、鋇系的玻璃是溫潤光滑而不很透明的東西, 它與玉的呈相非常相似, 中國人以之當作玉或仿玉來看待, 因此把它歸於玉類, 沒有給予專名, 故而不反映於文獻。 玻璃在中國因似玉而被看重。東漢以後, 或因戰亂, 社會不重禮儀, 玉雕工藝衰微, 連帶地仿玉的玻璃工藝也因此衰敗。但是西洋的鈉玻璃是清亮而透明的, 有鮮艷的色彩。魏略說大秦的玻璃有青、黃、黑、白、赤、紅、縹、紺、紫、綠十色。顯然比中國的成色多。而且鈉玻璃的流動性大, 耐冷與熱, 不易破裂, 能製作容器或大件東西, 不限於小裝飾品, 如西京雜記說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 皆達照毛髮,不得藏焉,故被貴重。大概那時的成品以西域進口的多, 故也以音譯稱其材料。 玻璃因為生產量不多, 在中國是貴重物質。但在西洋, 西元前七、八世紀已相當普及。尤其是西元前一世紀敘利亞發明吹氣成形法, 使製造費大減而成大眾化。吹氣的方法可作器薄量輕, 利於貿易運輸, 使玻璃器更為實用, 成品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東漢以後華北多胡人, 他們較熟悉西洋的器物, 可能也是中國玻璃業不振的原因之一。中國大概要到北朝時才知應用吹氣成形法, 比西洋晚了五個世紀, 但也一直沒有大發展。要等到清初於宮廷設廠製造後才見興盛, 但它主要是為貴族服務, 少行用於民間。 東漢以後玻璃工藝的式微, 可能與玻璃釉陶器的發展也有關係。陶工去除使釉不透明的含鋇成分, 乃發展光亮的單彩綠色與棕色的鉛釉陶器, 以之製造各式的隨葬明器。後來又繼唐三彩之後, 發展多彩的琉璃瓦以裝飾屋脊。 編號 129 飾珠 除人形為彩釉陶外,其它都是玻璃 最大直徑3公分 東周,公元前五至三世紀據正式發掘的資料,中國眼球狀的珠子見於戰國至漢代的墓葬,地區則從甘肅到山東。這些中國早期玻璃珠的美麗和重量感很難單從照片加以領會和欣賞。要在陽光下,拿在手中仔細的瞧,才可以看出每一件作品所需花費的工夫。每個眼珠要先挖出一個淺窪坑,然後填上白藍等不同層次的顏色。白的顏色是為了把藍色的亮光襯托出來。中國對於這種珠子的製造,顯然反映其對從地中海地區進口的眼球狀珠子的熱烈喜好,因那兒有其更早的祖型。圖示的是幾種表現同心圓的眼珠形式被認為較可能是中國所發展及喜愛的旋轉式或同心的眼珠;複式的或多個聚集如圓窗飾的眼珠;所謂角狀的眼珠;以及也是一種中國新形式的聯珠。那個人形的小珠子是可與墓葬出土的青銅跪坐侍從人像相對應的袖珍型作品(編號61),它的質料是彩釉陶,是種表面有粒狀不透光、玻璃化不完全的東西。中國文獻明確提到玻璃這種物質始見於北史的大月氏傳,太武時(西元四二四至四五二年)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瑠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瑠璃遂賤,人不復珍之。譯者按西京雜記提到漢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應已是玻璃的物質。所以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漢代之前沒有中國玻璃。但懷履光主教於一九三四年發表了從河南省洛陽金村墓葬所出的館藏這些,以及為其他機構所收購的玻璃成品後,這種觀點才有了改變。墓葬的時代大致在公元前五到三世紀間,它使中國有玻璃的歷史推前了近一千年。最近又在西周的遺址發現玻璃珠子與裝飾品,尤其是,玻璃飾版上有西周風格的圖紋,使中國玻璃製造的開始時代推進到公元前一千年。科學的鑒定證實金村所出的玻璃有些是從外國進口的。但有些較沈重與光亮的,證實包含很高的氧化鉛及鋇的成分。由於西洋早期的玻璃非常少見含有鉛,而鋇在西洋的玻璃製造業更是一八二九年之前所完全不採用的東西,所以含有高成分的鉛與鋇的早期玻璃就被認為是中國特有的成品。1)玻璃(料器)珠,徑6.3cm,戰國,西元前五至三世紀。(華33)罕見如此大。2)玻璃碗,徑5.9cm,高3.4,東漢,西元一至三世紀。(華260)模壓成形後拋光,鈉鈣玻璃,西洋製。1) 2)3)盤口細頸黃琉璃瓶,高21cm,唐,西元618-907。(重421)4)花葉紋藍琉璃盤,徑20cm,唐,西元618-907。(重421)3) 4)5)鴨形玻璃注,長20.5cm,腹徑6.2,北燕,約西元407-436。(重322、國164)6)玻璃碗,徑13cm,高4.3,壁厚0.2,北燕,約西元407-436。(重322、國164)5) 6)7)青黑色玻璃瓶,高16.3cm,口徑2.8,底徑5.6,隋,約西元589-617。(華22)器壁厚,透明度差。8)青綠色橢圓形玻璃瓶,高12.5cm,隋,約西元589-617。(華23)吹氣法,壁薄,高鉛和碳酸鈉,中國製造。7) 8) 漆的應用 漆雖不是製作器物的材料, 卻是木器借重以增彩而能吸引人的主要物質。木材大半粗素無紋, 或紋目不顯, 不加漆塗就顯不出其令人喜愛的色彩和光澤。木器之所以為人們所貴重, 主要還是借重漆的色澤。漆字作一株樹的外皮被割破而汁液流出之狀。現在採漆還是用類似的方法, 以刀割破樹皮, 插入管道讓汁液順流入桶中。 自然漆取自漆科木本植物的樹幹,其主要成分是漆醇, 是經過脫水加工提煉而成的深色粘稠狀的液體。此濃液塗上之後, 等到溶劑蒸發即成薄膜。空氣越潮濕則漆越容易凝固。凝固後具有高度抗熱和抗酸力。經過打磨更能映出鑒人的光亮。它於乾燥後呈黑色, 如果於溶液加丹朱則成紅色。如調和其他礦物或植物的染料和油, 更能調出各種濃淡的色彩。春秋時代已發展到有鮮紅、暗紅、淡黃、黃、褐、綠、白、金等色彩。 中國人知道利用漆應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在浙江餘姚河姆渡一個五千五百年前的地層, 出土一件有紅色塗料的木碗。江蘇常州圩墩一個五千年前的遺址, 也出土塗有黑色和暗紅色保護塗料的木器。它們的物理性質都與漆相同。雖還有待更精密的化驗才能證實是否為漆, 但在上海青浦一個五千五百年以上的遺址,發現一個彩繪黑皮陶豆,經紅外光譜分析,已證實是漆繪。這些遺址都在適宜漆樹生長的潮濕地區, 應可認定它們都是漆。 中國傳說漆器始於四千五百年前, 韓非子十過說堯禪天下, 虞舜受之。作為食器, 斬山而為材, 削鋸修之跡, 流漆墨其上, 輸之於宮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 國之不服者十三。舜禪天下而傳之禹, 禹作為食器, 墨染其外, 朱畫其內。論點不誇張, 甚至年代還有點保守。 商代的漆器已頗鮮艷, 有時也塗於木器以外的陶器、皮革、金屬等不必加以保護的器物。後來又塗於苧麻布之外, 成品輕盈鮮艷, 為銅器所望塵莫及。上述青浦的漆繪黑陶豆,以及浙江吳江的新石器晚期遺址出漆繪黑陶罐, 日本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也有塗漆的例子, 且早於木器塗漆。可想見古人用漆, 最初是借重其光澤。後來才發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