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课河中石兽1【资料链接】1.作者名片作者纪昀朝代清代评价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作品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2.知识链接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3.图解课文【学海拾贝】1.通假字曳铁钯 “_”通“_”,_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为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 古义:_ 今义:判断词 是(4)阅十余岁古义: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4.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_)答案:划船5.文言句式(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译文:_(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译文:_答案:(1)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6.走进文本(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训练提升作业】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2.翻译下列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_ (2)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_(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_(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_ 答案:(1)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4)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解析】选d。、c三项中的“之”均作代词用,d项“之”作结构助词“的”用。4.填空(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_(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 答案:(1)清 阅微草堂笔记(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 答案: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一寺临河干 ( )(2)竟不可得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7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 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 【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5题。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注释】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使:假使。赵:赵国。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绝:截断。坑(kng):活埋。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以天下莫能当( ) (2)括母问奢其故 ( )(3)赵括既代廉颇 ( ) (4)悉更约束()答案:(1)认为(2)原因,缘故(3)已经(4)改变,更改12.翻译下面句子。(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译文: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译文: 答案:(1)(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1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选用赵奢的话回答即可。答案:赵奢认为儿子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从“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14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 【解析】本题考查万丈内容的深层分析。从赵括没有作战的实际经验方面考虑作答。答案:根本原因是赵括虽然善于谈论一些用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作战。15. 从这则短文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答: 答案: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论而不要实际(实践),要把理论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附【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的。(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