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沅江三中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我总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家里的中国书好象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中午父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望见,这时只要随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里一塞,就_甲_,不露马脚,没有出过一次纰漏。不过除了聊斋以外,一律被父亲宣布为“禁书”,不许小孩接触。但禁令收效甚微,我总是有办法一一取出翻看。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我没有读过古书疑义举例、助字辨略,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_乙_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中考进了交通大学。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_丙_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象“天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_丁_。 取材于黄裳自选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乙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露(lu)马脚 纰(p)漏 想 b不露(l)马脚 纰(p)漏 想 c不露(lu)马脚 纰(p)漏 猜 d不露(l)马脚 纰(p)漏 猜解析:选c。2依次填入文中丙、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 谅解 b. 还 谅解 c. 还 原谅 d. 但 原谅解析:选d。原谅:强调不追根究底。谅解:强调了解事情后,消除意见。 3. 填入文中甲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安无事 b. 安然无恙 c. 太平无事 d. 万无一失解析:选b 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疾病或灾祸。4将文段部分正确排序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a。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且”:副词,将。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 ,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译文: 。【答案】(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文言文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酌情给分。简析: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情。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贾谊过秦论)(3),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5)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丛菊两开他日泪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间关莺语花底滑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少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网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 和 。【答案】选址 提高自保护性能【解析】本文一共有四段文字,第一段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二至四段说明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从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选址”应是这段话的中心。第三段的中心句也在开头,“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这是一个假设复句,重心在后面,而中心词则是“自我保护性能”。【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层级为c。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答案】a【解析】本题是今年高考客观题中比较容易的一个题目,“隔声性能”讲的是功效,“协调”属于美学范畴,“节约材料”讲的是经济问题。【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处的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障。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答案】c【解析】a项梳理主干,等于“综合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显然是错误的。b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d项根据最后一句话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声衰减”取代了“提高计权隔声量”,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结合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总想为你唱支歌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15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5分)【答案】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e级。本题的答案区间在三、四两段。第一问需要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基础上,对两个形象进行概括。文章第三段,在描写左公柳的时候,有一句“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第四段描写左勤人时最后一句“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可以当作中心句,把它进行压缩变形,即可变成答案。第二问是对文学作品形象进行鉴赏评价,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在结构上,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渲染大西北的恶劣环境,展现大西北的风貌,为下文作铺垫;在内容上,抒发了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与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遥相呼应。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答案】(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一句话要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前面有一句话,是答案的钥匙,“在戈壁大漠上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虽然大西北环境荒凉,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但是从左公柳到民勤人,再到胡杨木,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生长着,面对这种悲壮的场面,任何到了此地的人都会受到震动,受到升华。一个在温室中长大、没有经过苦难的孩子,自然不会懂事,自然长不大了。可一旦到了这里,他们就会被眼前坚韧顽强的生命所打动,从而迅速成长,学会坚强。第二句话则要综合全文去理解。全文着重写西北的粗犷、苍凉,而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突然提起脆弱剔透、经不起摔打的南方天地,用意是与大西北形成对比,为下文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张本。17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第一问的难点在于考生要明晰表现手法包括哪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表现手法的领属关系比较混乱,一般情况是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8种;二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4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从答案来看,显然是把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混在一起了,该题设问不够严密,如果问“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的”,则更严密准确。从文中的“仿佛”、“胳膊”、“尸体”等词,不难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面对因缺水而死亡的胡杨林,作者把它想象成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自然是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第二问是鉴赏表达技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般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地塑造某种形象的效果,这里也不例外。作者把因缺水而死的胡杨林方阵想象成古战场,把痉曲干枯的树枝比喻成战士的胳膊,又用拟人的手法,叙述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死去的自己呐喊,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形象,震撼人心,就连作者自己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18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首先,考生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一题,12分)19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我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人先,故能成器长”老子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仆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精髓?(3分)【答案】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不争、处下、柔弱,体现了无为思想。(2)老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观点,你赞同哪一个?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9分)【解析】观点明确,言之成理,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即可。20、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 :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分值由原来的150分降为100分。同时,语文分值将由原来的150分提高到180分。 10月23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从2014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绿色交通枢纽智能化能源集成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生态环保实施合同
- 2025年智能化工厂改造项目装饰装修工程总包合同
- 2024甘肃社区《网格员》备考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小学数学教师编制考试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 消毒供应中心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机械员(机械员技术及基础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2025中小学教室内卫生检查标准及评定制度
- 2025年飞机货物自动装卸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地理信息大数据合作协议书
- 餐饮业中的顾客满意度管理
-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
- DB32-T 4878-2024 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
- 2025年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技能考试题及答案(新版)
- (新版)电信网上大学智能云服务交付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五章 透镜以及其应用 测试卷(含答案)
- 隧洞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 《化工安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 物理-湖北省2024年秋季鄂东南联盟学校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