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异化人性_西方马克思主义_技术理性批判_思想之反思.pdf_第1页
技术异化人性_西方马克思主义_技术理性批判_思想之反思.pdf_第2页
技术异化人性_西方马克思主义_技术理性批判_思想之反思.pdf_第3页
技术异化人性_西方马克思主义_技术理性批判_思想之反思.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2008 03 24 作者简介 鲁本录 1972 男 安徽颍上人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技哲学 科技 史 陈坤明 1977 男 四川宣汉人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 科技哲学 技 术 异 化 人 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技术理性批判 思想之反思 鲁本录 1 陈坤明 2 1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武汉430027 2 广西大学 行健文理学院 南宁530004 摘 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思潮 其中 技术理性批判 思想有 其合理性与价值 他们抨击技术理性的工具化和实用倾向 但将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利用所造成的危害归咎于科 学技术本身 这是我们不能赞同的 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科技与环境的关系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技术理性批判 异化 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 B08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6152 2008 0320066205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20 世纪 20年代 在资本主义国家兴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思潮 这里的西方不是 地理意义上的概念 而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这股 思潮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 它实际上是对20世纪初 以来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其他一系列重大社会历 史事件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它要求在资本主义新 发展的情况下 重新解释 发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要重新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也要重新分析和 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及它对革命的目标和道路所作的 论述和结论 这种社会主义思潮与第二国际观点相对立 也 与列宁主义相对抗 自称以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 为己任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 现代化 并对资本 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 奇 科尔施 葛兰西 马尔库塞 弗洛姆 哈贝马斯 列 斐伏尔 高兹等 1923年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 的发表被看作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 诞生的标志 从192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形成了法兰克福 学派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派别 主要倾向是 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60年代 出现了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 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这样的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趋向和流派 打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人本主义 一统天下的局面 1968年在法国 五月风暴 中 新左派 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 把马尔 库塞 萨特奉为精神领袖 这场运动把西方马克思 主义推到了历史的前端 并使其在西方世界的影响 进一步扩大 70年代以后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理论 重点从哲学转向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情况和革命前景的研究上 出现了众多流派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的马克思主义 解构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 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等 二 技术理性批判 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内容 卢卡奇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一书中就指 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日益机械化 专业化 合理化 以及生产过程根据 可计算性原则 进行调 节 以保证生产的效率 这使得工人完全被纳入到资 本主义机械生产体系中 工人阶级沦为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零件 一个原子 完全丧失了其作为生产过程 的主人地位 可见 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生产效率的 提高 并不意味着人类历史的必然进步 在一定的历 史条件下 技术进步还意味着人的自由的丧失和价 值的贬损 卢卡奇的上述思想 奠定了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 技术理性批判 的理论主题 66 第27卷 第3期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Vol 27 No 3 2008年6月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ciences Jun 2008 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在 启蒙的辩证法 一书 中 则集中批判了作为西方工业文明核心的 启蒙 精神 资产阶级的 启蒙精神 认为 人的理性以 及与之相联的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随着人 们知识的积累和理性智慧的增强 人类就可以有效 地改造自然和社会 从而建立一种富裕 公正和合理 的社会 而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把 启蒙精神 扩 大为一切把人类从恐惧 迷信中解放出来 确立人类 作为自然界主人的进步思想 指出它虽然用人性代 替了神性 但另一方面使人受制于科学技术理性 即 工具理性 科学技术既是人们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的工具 又成为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也就是说 启蒙精神变成了一种新的极权主义的神 话 由于技术合理性思想盛行于西方社会 人的人 格和灵魂全是通过机器铸造的 人完全被异化了 同时 技术理性所造就的 文化工业 成为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 文化工业所制造的文化产品 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鉴赏能力 批 判能力 它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 制造一种生活方式 让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中体验 幸福 从而丧失了对自由的追寻以及批判 否定能 力 鉴于以上原因 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位著名的代 表人物哈贝马斯既肯定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 术已经是第一生产力 又指出科学技术也具有一种 意识形态职能 因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 治 不再是传统的 政治统治 而是以技术和科学 的合法性为基础的统治 科学技术从而具有一种为 现实进行辩护的职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已经成为资 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 天 有两大严重问题出现 一是 过度生产 二是 过度消费 以追求最大利润的 过度生产 使生 产规模越来越大 能源需求越来越多 人口越来越集 中 而 过度消费 则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 胀 有可能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 这两大问题造成 的后果是污染了环境 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造 成了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角度分 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 阿格尔认为导 致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异化消费造成的 阿格尔 认为要想消灭生态危机 就必须消除异化消费 实现 人的需要的变革 改造资本主义社会 建立生态社会 主义 高兹和佩珀都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资本 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同时 他们对解决生态危机 问题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高兹认为解决生态 危机的途径就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从以利润 为生产动机转到以生态保护为宗旨 也就是说保护 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佩珀认 为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途径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制 度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理论家威廉 莱易斯在 自然的控制 一书中把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首先 追溯到西方哲学传统的 控制自然 的哲学世界观 他认为 控制自然 的观念起源于古代基督教传 统 基督教的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决定了人对地球 其它生物的派生统治权 对自然界行使统治权的思 想就成了统治西方文明伦理意识的一个突出特征 基督教的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 人的发现 的运动 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并由近代哲学家培根从哲学世 界观上予以确立 而到了现代 控制自然 成为支 配现代人行为的一种不证自明的观念 而之所以要 控制自然 主要是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提供越来越 多的商品 莱易斯认为 控制自然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 一种意识形态 到了20世纪以来 它的消极作用日 益突出 这个观念最大的危害在于导致了人对自然 的盲目控制 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莱易斯 主张要改变对 控制自然 这个观念的认识 在他看 来 所谓控制自然就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对人与自然 关系进行控制 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 的欲望中的非理性和破坏性的方面置于控制之下 这种努力的成功将是自然的解放 亦即人性的解放 人类在和平中自由享受它的丰富智慧的成果 1 莱易斯指出 技术的进步 对自然的控制的加强 虽 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 但是技术不一定就必然 给人类带来福音 其原因是一方面人们对技术的运 用往往是无理性的 另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 通过技术来控制自然和对自然资源进行分配 从而 影响人的生活世界 并最终支配人 因此可以说 控制自然 和 控制人 是同一发展过程 然而无 论是对自然的控制还是对人的控制都会遭到自然的 反抗 前者以生态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后者是人 的内在欲望的非理性爆发 而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 自然本身的界限 自然界就要进行报复 因此 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学会尊重自然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科学技术理性 的批 判 实际上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的 理性历史进步观 76 2008年第3期鲁本录 陈坤明 技术异化人性 的深沉反思 在这种历史进步观的支配下 人们把 历史的进步只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的提 高 物质财富的增长 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西方传统 的 增长第一的 社会发展观 然而 在这种社会发 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实践却是一种 有增长无发展 的结果 也就是说 虽然经济总量 有所提高 但是却带来了社会分配不公 生态环境破 坏严重 文化价值观断裂等现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科学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正是基于上述社会发 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困境 对西方近代那种线性的 历史进步观的合理性和意义提出了质疑 当代中国 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时期 虽然目前我们面临的主 要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过于发达 物质商品的过于 丰裕 而是要通过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生产力水 平 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西 方现代化发展的后果中吸取教训 如何避免科学技 术理性的过度膨胀所造成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 的异化和对立的负面后果 探寻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全面 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模式 重构历史唯 物主义的 历史进步观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 题 2 三 科学技术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 境遇问题 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反复讨论的问题 他们指出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成为第一生产力 带 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由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的断裂 科技理性的过度张扬 既造成了严重的生态 问题 也造成了科学技术的异化 人反过来受制于科 学技术 科学技术变成了一种资产阶级的新的统治 工具 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人的价 值在不断强调合理化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迅速下 降 效益 商品的价值不断提升 人成为资本主义机 器大生产中的一个零件 人被异化了 人在现代化 发展进程中尽管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人不是 越来越幸福 而是越来越痛苦 对这些 现代性问 题 的思考一直是卢卡奇的 物化理论 法兰克福 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 理论主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不 能回避 必须予以科学解答的 科技理性中的只问事实 不讲价值的实用观是 科学技术负面社会效应的深层思想根源 在当代发 达工业社会 统治阶级将它拿来作为统治工具加以 利用 为政治合理性 统治合理性作辩护 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敏锐地抓住这一问题的实质 提出工具理 性或技术理性抨击理性的工具化和实用倾向 但是 他们似乎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即往往将资本主义对 科学技术利用所造成的危害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 赋予科学技术以原罪性质 日益用对科学技术的批 判来取代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 这与马 克思主义科技发展观是相违背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理 论 无论是卢卡奇对基于 可操作性 和 可计算原 则 的现代科技使工人 原子化 片面化 破碎化 的 批判 还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关于启蒙精神倒退 为新的神话 导致新的集权主义的启蒙精神的揭露 还是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使发达工业社会演变成 单向度的社会 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为 单向度 的人 的控诉 亦还是哈贝马斯关于 科学技术就是 意识形态 的论断 无一不突现出同一个主题 那就 是对生活于晚期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关怀 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 可以说他 们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理论描绘了一幅社 会危机图 它具体表现为生态危机 经济危机 政治 危机与文化危机 这些危机表征着人的危机 即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他人 人与自我都发生了普遍 的对立与分裂 从一般意义上看 造成社会危机的 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结果 是人类活动 的利害二重性 即人类活动在客观必然性与规律性 的支配下 尚不能完全实现历史结果与特定目的之 间的符合 尚不能彻底实现对活动后果及其自然影 响 社会影响的自觉预见 调节与控制 从前面的分 析得知 这种强调更多地认识自然必然性的观点是 片面的 当代社会危机的造成是人类那种永不满足 的对利益的贪婪欲求 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不协调的 体现 不仅如此 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提示我们从更 深层探究造成危机的原因 那就是 科学技术在不加 限制的发展中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总体中 既变成 了政治统治方式 又登上了意识形态的王座 由此控 制了整个社会与人 导致了全面的危机与异化 科学 技术在地位上的这种蜕变 又反映出理性的工具化 趋势和理性至上论的极度膨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原 因时 往往忽视或者淡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和生产关系 我认为 离开所有制关系和社会基 86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7卷 本矛盾去谈人与自然的矛盾 是不可能真正解决资 本主义的各种危机的 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有直接的关联 与 其说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成为主要的危机形 态 倒不如说 生态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伴生物 生态 学马克思主义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否认 各种危机共时态或历时态发生的可能性 这反映了 其理论上的不彻底性 那么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危机问题呢 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也往往不能给出一个很好的答复 虽然 他们关注到了矛盾的关键所在 但却提交不出一个 可行的解决方案 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比如 马尔 库塞在 单向度的人 中认为 人们摆脱单向度社会 的集权控制的可能性太小了 仅仅把希望寄托在 只是为了那些毫无希望给我们以希望的人 3 他 把推翻社会的力量寄托在在社会中获益甚少的青年 学生 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 其他种族受迫害者 乞丐 流浪者等 最后 他不得不走向悲观 威廉 莱易斯在 自然的控制 中倡导对自然 人道的利 用 以一种人道主义情怀来解决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定造成科学技术消极功能的最根 本原因并不是理性文化与科学技术 而是与阶级统 治直接相关的社会制度 是盲目的社会关系与异己 的社会力量 即历史必然性的盲目统治 因此 解决 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危机必须回到社会中来 科学 技术负效应生成于社会 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 解决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理论来看 我们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 首先要充分认识人与自然 的关系 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 必须与大自然 和谐相处 和自然做朋友 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最终 实现工业化 现代化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 环境的关系 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 科学技术 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 社会进步则是实 现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的主体 力量 在社会关系的合理组织下 将能克服科学技术 应用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有目的地调节自然的发展 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自身也将获 得全面的 自由的和创造的发展 人类在与自然界 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发展着的科学技术活动 达 到在理论上认识自然界规律和在实践上对自然加以 对象性的改造 利用自然力为自己谋利 生产力体 现了人在生产过程中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 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现代科 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协调人 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 科技革命空前未有的生产力 使人类获得日益增多 的物质财富 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我们肯定科技革命的伟大意义 但是又不能盲目的 相信科学技术是万能的 过分夸大了它在解决人与 自然的矛盾中的作用 应该警记 每一项技术进展 都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 4 最后 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 人 既是我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从事这些活 动的目的所在 换句话说 人活动的最终归宿是为人 服务 所以 研究科学技术的立脚点也应该落在人的 生存与发展上来 在这里 前提是人 但不是某种 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的 离群索居状态的人 而是处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现实的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 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 我们所谈论的人是具体的 人 是所有的人 既包括现代人 又包括子孙后代 不 是抽象的人 不是少数人 更不是个别人 现代科学 技术之所以暴露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种种 弊端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被用来为少数人服务 为 个别利益集团服务 而不是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广 大人民群众服务 被用来为当代人服务 而忽视了子 孙后代的发展 我们强调人的重要性 认为科学技 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并不是提倡 孔德以来 实证主义所倡导的 人类中心主义 那 种强调人享有仅次于上帝对自然支配 控制权的权 利的认识 是造成生态危机 环境恶化的深层思想根 源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 应该批判所谓抽象的 人 性 关怀 马克思主义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界定人 第一 人处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是社会的人 马 克思在研究人和历史时 是从现实的人和他必须生 活于其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开始的 而根本不 是从他的观念开始的 6 326第二 人从事着具体的 社会实践 进行着生产活动 或曰 目的理性活 动 因此 当马克思关心人的解放时 关心劳动的 解放 他所关心的是使人从那种毁灭人的个性 使人变形为物 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的劳动中解放出 来 6 352 西方马克思主义抨击了技术理性的工具化和实 用倾向 但将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利用所造成的危 害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 这是我们不能赞同的 我们 96 2008年第3期鲁本录 陈坤明 技术异化人性 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科技与环境的关系 最终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莱易斯 自然的控制 M 岳长龄 李建华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2 王雨辰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若干当代哲学问题 的梳理和论析 J 江汉论坛 2002 2 3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8 216 4 黄顺基 黄天授 刘大椿 科学技术哲学引论 M 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157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3 6 陈学明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 汪频高 E 2mail luckywpg sina com Technology Alienates Human Nature LU Ben2lu 1 CHEN Kun2m ing 2 1 School of Philo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