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2009-04-28 12:55:00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故当代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所指出的:“这一学派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至今日曾成为我国古史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力量。流风所披,远播海外,其影响迄未衰竭。不过,由于这些年来古史研究的长足进展,使这一学派也逐渐露出令人质疑、并应重新估价,以图改进的不少问题。”3本文即拟顺应历史的需求,对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探索古史所形成的主要论点以及它的成就和影响,进行比较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在史学领域中回顾过去,就是为了开拓未来。一、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顾颉刚年轻时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他的疑古思想要推倒封建史学的偶像,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史上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疑古思想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特别是自南宋以来,这种思想迅猛发展,到清代更出现愈演愈烈之势。据顾颉刚自述,他的疑古思想,受南宋的郑樵、清代的姚际恒和崔述三人的影响最大。郑樵曾作诗辨妄,对历来诗经的各家注解都有批评,这种做法深得顾的赞同。姚际恒这个人曾受到顾的特别注意,他著的古今伪书考,竟判定流行的古籍十有八九都是假的,这在顾的“脑筋里起了一回大震荡”4。至于崔述,他对西周以前的历史和孔子事迹,作了大量的考信录,许多失真的记载被他一扫而空。顾认为这“是一件大快事”4。清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也曾给顾以巨大的影响。康的新学伪经考,论证古文经都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顾认为此说“完全建立于历史的证据上”;康的孔子改制考,论上古事茫昧无稽,战国诸子大都托古改制。顾称此说“极惬心餍理”,“是一部绝好的学术史”5。对顾颉刚疑古思想的形成影响甚大的,还有当时学者胡适和钱玄同。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抛开唐虞夏商周,而从周宣王讲起。这使顾对适之先生非常信服。至于钱玄同,更是一位积极主张疑古的学者,顾的许多疑古主张就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发表出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又承受了自南宋至清代许多学者疑古辨伪思想的熏陶,再加上当时一些学者的推波助澜,顾颉刚曾回忆当时的思想情绪说:“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4十分显然,“古史辨”疑古运动的兴起,是由于反封建的五四精神的激励,是我国历史学者中疑古辨伪思潮发展的登峰造极,是历史长期积累与现实潮流激荡所形成的必然结果。疑古思想既已提出,疑古方针亦已确立,一本本“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6古史辨陆续出版,那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据顾先生自述:“以考证方法发现新事实,推倒伪史书,自宋到清不断地在工作,古史辨只是承接其流而已。”4可知古史辨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倒伪史书”。在另一场合,顾先生又说:“我自己的工作”是“偏于破坏伪史方面”7。一是要“推倒伪史书”,二是要“破坏伪史”,古史辨的这两大目的原是密不可分的。古史辨的另一位学者罗根泽把他们的工作归结为“辨真伪”和“考年代”两大类:“辨真伪,追求伪迹,摈斥不使厕于学术界,义主破坏;考年代,稽考作书时期,以还学术史上之时代价值,义主建设。”8由于“古史辨”派的学者以“破坏伪史”和“推倒伪史书”为目的,不断“追求伪迹”,他们在古史辨之外,还计划出辨伪丛刊、辨伪丛书和辨伪丛著,因而辨出的“伪史”和“伪书”当然越积越多;同时,“考年代”也是以“推倒”和“破坏”为目的的,其考出的史书著作年代往往愈拖愈后。那么,“古史辨”派的学者们辛苦了数十年,是否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呢?这必须对他们的成果作一番大致的考察。二、疑古思想主要论点剖析厚厚九大本古史辨,其中有关疑古的论述太多了。为便于阐述,这里抽出顾先生所倡导的有代表性的十个论点,进行介绍和探讨。(一)“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这是顾先生由疑古而提出的最有影响的古史理论。他把诗经、尚书和论语三部书作了比较后认为:“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5“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这就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9。平心而论,对于古史的传说有后人编造的情况,但大多数应该是古人口耳相传的记录。把中国古史说成“层累地造成”,是不恰当的。比如:“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这就不对。据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尚书尧典上的天文记载,是“殷末周初之现象”。然则尧典中关于尧舜之事在“殷末周初”早已出现,并非论语中孔子的编造。再如汉代司马迁作的史记,其古史系统比前代不知“放大”了多少倍,但那是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据王国维用甲骨文对史记殷本纪的核查,证明其所记殷代世系基本正确。可见这些古史记载,决非胡乱编撰,“层累地造成”。(二)禹是动物,是神,与夏无关。破坏伪史,顾先生首先从“禹”这个历史人物开始。他从说文释“禹”为“虫也,从禸”,又释“禸”为“兽足蹂地也”,就推测禹“大约是蜥蜴之类”,“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他从诗经中的一句话:“禹敷下土方”,就说:“禹是上帝派下来的神,不是人。”9他又引了尚书中“陟禹之迹”等文句后说:“禹与夏是毫无关系的。”10关于“禹是动物”,顾先生虽然后来声明“将这个假设丢掉了”,但我们还是要指出:用人名的意义来考证历史,这个方法是不足取的。比如某人名“鹏”,按顾的考证方法,那是一只大鸟;某人名“菊”,那只是一朵花:都不是人。怎么可以如此推论!再说古代对于天神的迷信十分浓烈,西周的国王都称“天子”,如解释为“天的儿子”,那么他们都是“神,不是人”了?至于禹与夏有没有关系,不能仅凭一两篇文字或一两个句子就得出结论,要阅读全部有关史料才能下判断,这是个常识问题。(三)尧舜禅让说是战国时代墨家所编造。在夏朝之前有尧舜禅让的事,对此,顾先生曾一再指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戟,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11;“(尧舜禅让)这是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12;“尧舜禅让的故事,我们敢说是墨家创作的”13。这样,尧舜禅让的历史又被“推倒”和“破坏”了。其实,如前所述,尚书尧典中的天文记载是“殷末周初之现象”,那么尧典所记尧舜禅让之事也应该在殷末周初已开始写作,由口头传说而形成文字记载,因而它绝不是到战国时代才由墨家“造出来”的。再说,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论,在人类最初的原始共产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比较低下,阶级还没有出现,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可能由“禅让”产生。但是顾先生却说:有人“用了唯物史观来解释故事”,“这样一来,墨家因宣传主义而造出的故事,便成了原始共产时代的史料了。”对用唯物史观来解释故事不以为然。接着又辩驳道:“我们知道战国以前整个的社会都建筑在阶级制度上”13,把人类初期的原始共产社会一笔抹杀。这显然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四)孔子作春秋说是儒家所伪造。春秋一书是孔子作的,许多文献都有记载。但顾先生却说:“春秋一书本和孔子没有关系,所以论语中一字不提。”大约到了战国中期,一班儒家“在鲁国的史官处找到一堆断烂的记事竹简”,就骗人道:“这是孔子作的,孔子行的是天子之事。”12这样,孔子作春秋一事又被说成是儒家的“骗人”宣传而否定了。关于孔子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又引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史记孔子世家也引孔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于是,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可知春秋确为孔子所作,有许多深沉的话语,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是不应该轻易否定的。至于“论语中一字不提”,因为论语不是孔子一生行事的总记录,可能有些话没有收录进去,不能认为论语中没有便是假造。过去曾有人因为左传中不提孙武,便否认吴国将军、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存在,这是同样没有道理的。(五)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际。老子是春秋末年人,约与孔子同时。史记中有老子列传,记述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以及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情况。然则老子一书当是春秋末年老子的著作。但是顾先生在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后认为:“老子的成书时代必在此二书之间”;“老子一书的编成是西元前三世纪下半叶之事”14,亦即在秦朝末年或西汉初年。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的战国中期楚国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抄写老子的竹简15。根据竹简抄写必先于墓葬时代、而其成书时代更应在其前的通则,湖北荆门郭店的这一考古发现,以出土的实物证明,老子一书只能是孔子向之问礼的老子所撰,其成书时代在春秋晚期。(六)尚书中的禹贡作于战国,尧典写定于汉武帝时。禹贡记述大禹治水以及当时九州的地理和贡物,其写作时代应该比较早。但顾先生认为,它“是战国时代的著作”5,其主要理由:“九州乃是战国的时势引起的区划土地的一种假设。”16而尧典的写定,顾先生认为在“汉武帝时”,因为“汉武帝的政事都与尧典相合”13。顾先生的上述主张,在当时已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他们指出九州的划分远在战国之前:如齐侯钟说成汤“咸有九州”;左传襄公四年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等等。近年发现西周中期的铜器遂公,其铭文已谈到禹区别不同的土地,规定各地的贡赋,再联系禹贡中的其他许多事实,学者们考定禹贡的写作时代应该在“西周中期”17。至于尧典,科学家竺可桢已考定其天象记载是“殷末周初”的,那么其写作年代也应在此附近。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人,他作史记大量引述古代典籍,其中五帝本纪就几乎全文引述尧典。如果尧典是当时刚刚炮制出来,他会立即拿来引用而不知其中底细吗?这是不可能的。(七)周礼是刘歆伪造,左传为刘歆重编。关于周礼一书,顾先生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说:“(周礼)盖刘歆所伪撰也。歆欲附成莽业而为此书。”又引钱玄同说康氏的话是“一语破的之论”。然后得出结论:周礼“是刘歆伪造”18。顾先生又曾不止一次地申述:“左传是一部很有问题的书”,“为刘歆改头换面之作”19。“刘歆重编左传。”18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据研究,周礼是一部以周代制度为蓝本而阐述政治理想的书,有三百六十余个官职,有儒、法、阴阳五行等各家思想,它最初在汉景帝或武帝时由河间献王所得。汉书景十三王传云:“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而周官即周礼就是其中一部。可知周礼一书早已流传,它不可能是刘歆所伪造。至于左传,在西汉时有两种传本:一是孔壁藏本,一是民间传本。刘歆对左传特别爱好,在移太常博士书中曾为孔壁所得春秋左氏“藏于秘府”未立学官而鸣冤叫屈,又从人“学习民间私传本左传”20。因此,刘歆不可能“重编”左传,做“改头换面”的工作。(八)“炎帝神农氏”等古史人物名为刘歆所编造。对刘歆如何编造“五德终始说”的古史体系,顾先生特别有研究。他指出,当时在黄帝之前需要配一位火德的首领。查世系,黄帝之前有神农氏,但神农氏之为火德,未免不像;而炎帝的名字一看就是火德。于是造伪者就把黄帝前一代的神农氏和表示火德的炎帝“合起来”,出现了“炎帝神农氏”一名。此外,刘歆的世经还编造了“太昊伏羲氏”和“少昊金天氏”等名,以完善其体系19。上述揭露,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查先秦古籍以至史记叙述,炎帝和神农氏是明显的二人。但到刘歆的世经编造“五德终始”体系,出现“炎帝神农氏”一名后,两者就“合二为一”了。再如古史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太昊和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的伏羲氏,本也是互不相关的二人。刘歆为编造体系把二者又捏合为一,造成古史传说的混乱。过去曾有人为刘歆辩护,说“一切委过于刘歆”,是“今文学派的做法”,刘歆“没有伪造古史系统”21。这是大可不必的。(九)夏“少康中兴”的历史是东汉人所编造。夏朝太康时曾被东夷有穷国的后羿攻入夏都,夺取政权,后经过三代人,约40年的艰苦斗争,夏朝终于在少康时又重新夺回政权,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这件事,史记夏本纪失载,但在左传的襄公四年和哀公元年,史记吴世家的伍子胥谏词中都有较详细的叙述,楚辞离骚中也有长段涉及。对此,顾先生认为:“左传所载是经过后人窜改的文字”,“吴世家曾经后人的伪窜”,“少康中兴的故事是东汉人造出的”,“少康中兴就是光武中兴的倒影”10。这真是大胆的假设!求证倒也容易:凡是不合这个假设的文字,都是后人“窜改”或“伪窜”的;夏朝有“少康中兴”,东汉有“光武中兴”,那么“少康中兴”就是“东汉人造出的”。由于这个考证太简单和离奇,至今各种历史著作无一采纳此主张,只能作为“疑古”的一段插曲了。(十)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孔子家语一书,历来疑古者多有论述。顾先生对此书进一步作了结论:“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这是王肃的造伪”,他“假托圣言,造此一书”,“拿圣人的证据来压倒郑玄”12。“王肃的孔子家语解自序上很露出伪作的马脚”,“这个问题,直到清代中叶而完全解决”,“这一宗造伪书的案子就判定了”18。1973年,河北省定县的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一种定名为儒家者言,内有十章与孔子家语基本相同22。1977年,安徽阜阳的西汉初期墓葬中又出土了许多竹简、木牍,其中一块木牍上书写篇题46条,其“内容大多能在今本孔子家语中见到”。论者评述:“旧说以为孔子家语,王肃伪作,今阜阳汉简木牍证明早在西汉初期,已有类似书籍。”23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对此作深入研究后指出:“从体例来看,竹简家语和今本是相近似的。”“王肃当时一手抄辑出这部书,是难于欺人的。王肃在序言中已说明家语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这应当是事实。”“看来我们对今本家语的认识应当重新考虑。”24王肃是三国魏人,他伪造的孔子家语却在几百年前的西汉初期墓葬中已经有了,这岂非咄咄怪事!这一宗判定了的“造伪书的案子”,因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而被拨乱反正了。三、疑古思想的成就和影响综观上述顾先生疑古思想所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除揭露刘歆为编排“五德终始”的古史系统而伪造“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等首领人物,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外,其他的论点大多无法说通,难以成立,或被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所否定。过去有学者认为:“他们(指古史辨派)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在古史中最高的权威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的写定归还在春秋和战国时候。”25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不够精确:禹贡的写作应该在西周中期;而尧典的星象记载既然确定为“殷末周初”,那么其写作年代也不会晚到春秋战国。其实,顾先生疑古思想的最大成就,应该是对刘歆关于“五德终始”古史系统编排和伪造的揭露。这个愚弄人民的古史系统,确实是很荒谬的。必须指出,由于古史辨派长期以来的过分疑古或极端疑古,因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一,把古史搅成一片空白。按顾先生的疑古理论,中国古代禹以前的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尧舜禅让的事迹是战国时代墨家编造的,神农、黄帝都是想象中的人物,于是他论述说:“试问唐虞是什么景况,实际上只有漆黑一团!”“照我们现在的观察,东周以上只好说无史。”26“中国的历史,普通都知道有五千年,但把伪史和依据了伪书而成立的伪史除去,实在只有二千余年,只算得打了一个对折!”5这样,顾先生在疑古思想指导下,把东周以前有关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夏、商以及西周的历史,一刀全部砍去。对于这种做法,当时学术界如王国维、张荫麟等人曾不断提出反对意见;还有人当面对顾先生说:“你们再不要考古史了,给你们一考什么都没有了!”10可见这种疑古的考证给古史研究带来的危害。其二,造成大量古书的冤假错案。前已论述,顾先生认为孔子家语系王肃伪造,但在王肃前几百年的西汉墓葬中已有此书。可见这是一件冤假错案。古史辨第四册有罗根泽孔丛子探源一文,论定孔丛子是“伪书”。现在李学勤先生对该书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后认为:“孔丛子一书可以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24可见这又是一件冤假错案。古史辨第六册有唐钺尹文和尹文子、罗根泽尹文子探源两文,论定尹文子是“伪书”。现在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证明“尹文子是稷下学者尹文写作的极其珍贵的真书”。可见这是又一件冤假错案。古史辨第四册还有马叙伦列子伪书考等二文,论证列子是“伪书”。目前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甚为有趣的是,马氏据列子仲尼篇谓“西方之人,有圣者焉”,即论定其“剽取浮屠”。此事日人武内义雄早就指出:“仲尼篇所谓西方圣人,乃道家者流之理想人物,与佛教无关系。”27今查庄子让王也有“西方有人,似有道者”的话。可见这是又一起冤假错案。此外,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判为“伪书”的冤假错案,还有文子、冠子、尉缭子等。其三,不少古籍的成书年代被拖后许多。如前所述,顾先生认为老子成书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亦即在秦末汉初。但近年发现在战国中期墓葬中已有老子竹简,可知它是春秋末年老子所撰。这样,老子的成书年代被拖后二三百年。再看禹贡,据考古发现和近人研究,其写作应在西周中期,而顾先生认为在战国,这也拖后了四五百年。至于尧典,顾先生认为写定在汉武帝时,而其星象的记载为“殷末周初”,写作时代当亦与此相近。这里被拖后的年代就更多了。古史辨派另有一志同道合的学者罗根泽,他作管子探源一书,把管子中的许多论著判为汉代人作,特别是轻重十八篇,论定为“汉武昭时理财家作”8。现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辨正,列出各种证据,证明它们是战国时代的著作。这样,管子中许多论著的写作时代也被拖后二三百年。其四,一些历史人物和事迹被说成“神”或“神话”。比如治水的英雄、夏朝的开创者禹,顾先生就一再说他“是上帝派下来的神”或“是平地成天的一个神人”12。受此影响,郭沫若也认为禹“是夏民族传说中的神人”28。范文澜也说:禹是被后世“夸大为治洪水的神人”;“禹治洪水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29。本来,禹治洪水是古代人向大自然开战的壮举,禹因治水有功而被举为舜的接班人,因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主,这根本不是“神人”和“神话”。再说黄帝,本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因为其分支繁衍得非常广,后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这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但顾先生却说:“黄帝本是一个最有权力的上帝,于是他们(按指造伪史者)就把他从天上拉下来了。”12黄帝成了“最有权力的上帝”,又被“从天上拉下来”,真是莫名其妙!值得欣喜的是,顾先生在晚年不再坚持以疑古作为自己的治学方向,不再“偏于破坏”,而是以考证史事为主,立足于建设,写出大量有扎实功底的史学论文,如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和评论、“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由大诰译证修补而成的许多有关周初史事的论文,大多刊于文史。他还因抗战时期移居西北,得知许多少数民族的习俗,用以论证古史,写成史林杂识初编这本很有用的历史著作,由中华书局出版。香港史学家许冠三在其新史学九十年一书中,称顾先生是“始于疑终于信”,最后二十年“完全以立为宗”,“考信方面且是后来居上”30。对顾先生的转变予以充分肯定。中国历史上的疑古思潮,如果从南宋算起,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可见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古史辨派则是把这股思潮更发展到极端。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这一思潮的影响深远,要对古代历史文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不摆脱有关观点的拘束。”“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31这是确实的。比如古文尚书当作“伪书”,这虽是古史辨派的前辈造成的冤假错案,现代学者已有许多著作和论文进行辨正,但学术界的各种媒体仍不敢报道,不敢转载,不敢摘引,他们要观望,要慎重。听说有的编辑这样认为:“既然古文尚书过去已经定案,今天再不宜讨论。”他们还是不能摆脱疑古时代的束缚。看来,要“走出疑古时代”,还需经过长期的多方努力。注释: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载科学第10卷第12期。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85年新一版引用其结论,并将竺文附录于书后,以见其科学证明之严密。宋人叶适的习学记言、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以及现代学者金德建的古籍丛考等,都因孙武事不见于左传记载,便否认孙武其人的存在。详杨善群孙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见第72-74页。关于老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冠子、尹文子、文子、列子等古籍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详见杨善群论古籍辨伪的拨乱反正,载学术界2007年第4期,第70-79页。关于刘歆为王莽篡权制造舆论而伪编“炎帝神农氏”等名,可参阅杨善群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考辨,刊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第18-20页。请参阅胡家聪管子轻重作于战国考,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杨善群管子轻重的写作时代与理论源流,管子学刊2000年第2期。请参阅张岩:审核古文尚书案,中华书局2006年版;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396-401页,等。参考文献:1童书业.自序二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冯友兰.冯序M/罗根泽.古史辨: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邵东方.崔述的疑古考信与史学研究(王元化.附识)J.学术月刊,1992(10):封三.4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M/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29.5顾颉刚.自序M/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6-58.6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史辨重印说明M/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顾颉刚.顾序M/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8罗根泽.管子探源叙目M/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16-622.9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M/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0-63.10顾颉刚,夏史三论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6-264.11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M/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5-133.12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23.13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1-103.14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的成书年代M/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17-518.15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J.文物,1997(7):46.16顾颉刚.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M/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17岳红琴.禹贡成书西周中期说J.学海,2006(2):188-193.18顾颉刚.三皇考M/吕思勉.古史辨:第七册(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8-242.19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M/顾颉刚.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06-597.2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1:48-52.21杨向奎.论“古史辨派”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32.22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J.文物,1981(8):11.23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J.文物,1983(2):23.24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J.孔子研究,1987(2):60-63.25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2.26顾颉刚.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M/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5.27日武内义雄.列子冤词M/江侠庵.先秦经籍考:中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74.28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夏禹的问题M/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5.29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2.30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3:190-200.31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自序4;导论19.文章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31卷(总第143期)试论顾颉刚先生的评价及其方法论问题兼评廖名春先生的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古史辨派研究之七张京华摘 要:疑古学派的治学范围不仅限于史学一门,其巨大影响更是渗透在文学史、哲学史、科技史等各个方面,进而涉及到对历史学本性的认识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全面估价。由于其所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对于疑古学派及其所讨论的具体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均已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学术界已有的讨论中,廖名春先生的长文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观点和方法都比较颖出。但是廖先生用来论证顾颉刚先生的方法,又是他自己未能够超越的。反观廖文,发现在三个问题上并没有跳出古史辨派的圈子。一顾颉刚先生于1923年写下了著名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6年收入由他主编的古史辨第一册,标志了疑古学派(又称古史辨派)的诞生。至1931年,顾颉刚先生又主编了古史辨二至三册。1933至1941年,由顾颉刚先生以及其他几位学者主编了古史辨四至七册。自1923年至1941年,前后19年间,疑古思潮达到全盛。古史辨共出版了7大册,其中第一册到1937年已印行19版,并被翻译成英、日等文本。徐旭生先生曾说,建国前“近三十余年,疑古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当日在各大学中的势力几乎全为疑古派所把持。”1(P2327)即使在建国以后,几十年来疑古学派的影响仍无处不在。在海外,疑古学派的影响更大,美国华裔学者许倬云说:现代史学研究“几乎无法避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受到古史辨这部学术巨著的影响。”2(序P4)疑古学派的治学范围不仅限于史学一门,其巨大影响更是渗透在文学史、哲学史、科技史等各个方面,进而涉及到对历史学本性的认识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全面估价。由于其所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对于疑古学派及其所讨论的具体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均已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说,大概可以认为,是疑古思潮作为一个主流影响了将近百年的史学研究。这里所说的史学是广义的,既包括史学史,也包括文学史和哲学史。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学者开宗立派,各有体系,议论宽泛,而近20余年来考古文献大量出土,所以,一一考察民国时期学者的学术观点,与现代学者的共识每每不合,这种情况是可以想见的,符合推陈出新、后出转精的治学规律。但是,对于方法论的分析就比较复杂,往往两种相反的结论,其所使用的方法却是相同的,而如果确已证明某种方法存在缺陷,其影响有时并不易于去除。疑古在中国有着久远的根源,而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疑古学派,较之前代,成就尤其巨大。美国华裔学者余英时说疑古学派“第一次有系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所以此说一出,无论当时史观如何不同的人都无法不承认它在史学上所占据的位置”。3德国学者吴素乐称古史辨是“中国一次科学论战的结果”,是把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和西方科学的治学方法结合成了中国历史学的崭新方法。2(P6)李学勤先生也说,谈疑古学派首先要看到它的巨大成绩,疑古思潮是对古书古史的第一次大反思,从思想上帮助人们冲决信古的、封建的罗网,有很大的进步意义。4(P9)顾颉刚先生所创建的疑古学派在50年代初受到批判,“文革”中又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一生留下200多册、4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晚年仍主持标点二十四史,整理尚书。他勤奋钻研的一生永远是学者学习的典范。在学术上,美国史学家施奈德评价说:“顾颉刚是现代中国最卓越的史学家之一,是儒家偶像的破坏者和主张史学改革的人。”“顾颉刚的反传统主义有革命的成分,而他对中国学术的贡献,也就是他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过程的贡献。”5前苏联史学家越特金说:“顾颉刚为创建中国现代历史学奠立了第一块基石。”2(P4)疑古学派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有些成就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恐怕都是难以推翻的。但是,疑古思潮也有明显的缺点,其主要缺点即如李学勤先生近年所指出的:“疑古一派的辨伪,其根本缺点在于以古书论古书,不能跳出书本上学问的圈子,无法进行古史的重建。”疑古学派“也有副作用,在今天不能不平心而论,它对古书搞了很多冤假错案。过去很多书不能提。”4(P345、9)结果是否定的方面过度,建设的方面不足,造成了古代历史文化的很大空白。关于顾颉刚及疑古学派的评价,国外研究疑古学派的已达40家以上,各种文字的著述有100余种。2(P4)国内的研究专著虽然不多,但是自建国以来的各类论文也在百篇以上。6(编选例言)在此方面,可以说学术界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而在这些讨论之中,廖名春先生的长文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7堪称观点和方法都比较颖出的一篇。廖名春先生在近年处于前沿的简帛学中,颇居领先地位。第一次得知廖先生尚有关于疑古学派的文章,是在1998年北京召开的“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8上。其时廖先生讨论顾颉刚的长文刚被中华读书报节选转载,而在场的老先生们便有反映,事后得知廖名春先生就是当时未曾指名的这篇论文的作者,于是很快便取得联系,与廖名春先生直接交换了看法。其后,我注意到廖先生还有另外一些有关疑古学派的文章,譬如最近发表的评价钱穆先生的钱穆与疑古学派关系评述9,看起来廖先生在此方面是有专门的注意,而非偶尔为之的。因此,笔者尝试写出本文,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二由于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廖先生文章所讨论的“方法论”问题,所以,本文对于顾颉刚先生的功过以及廖先生的具体结论不置可否,而希望就廖文中的三个问题提出一点方法论上的讨论,相信廖文中的方法论在当前学术研究中尚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一文中,廖名春先生明确认定顾颉刚与白鸟库吉及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说古史辨运动“引发对中国历史的怀疑,动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这正是侵略者想干而难以干成的事,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古史辨学者却替侵略者干到了。”在1998年的“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上述观点曾被一些学者称为“死也不敢相信”和“于心太不忍”。8但仔细阅读廖文,其文立论清晰细致,持之有故,从学术争鸣的意义上看,不失为一篇不错的文章。廖文从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顾颉刚自序中自称其思想有四个来源,到50年代初批判胡适时不提胡适、80年代初作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不提康有为,说明顾颉刚因时改变,不提白鸟库吉是有难言之隐。又从钱玄同与日本的密切关系,顾颉刚与钱玄同的密切关系,说明顾颉刚与日本的关系,都使人不能回避。但是,廖文要想站住脚是不容易的。古史辨派是由严谨得已近苛刻的方法论入手的,由此而反观廖文,就会发现在三个问题上,廖文并没有跳出古史辨派的圈子。其一,廖文论述顾颉刚先生的几次改变和他与日本的关系,言之凿凿,到最后关键的结论上却是没有证据的。顾颉刚先生是位纤细而情绪化的学者,他记日记的习惯保持了60年之久,据其女顾潮和熟悉他的李学勤先生所见,无论是哪个年代,他都没有在日记上提到过白鸟库吉,那么这个证据是否存在呢?以廖先生评价顾颉刚的方法而反观廖先生自己的论证,廖文亦可谓“假设”有余而“求证”不足了。其二,廖文最后说到古史辨运动本来是学术层面上的问题,但人们往往从政治层面上来肯定它,而廖文自身无疑也是从嵌入中日关系的政治背景来评价顾颉刚先生的,这自然会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中国近现代以来多灾多难,总不能把诸多战乱、内乱、动乱都按照亲者痛必仇者快的逻辑,说成是做了日本、俄国、美国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吧?民族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帝国主义都反封建,总不能说本国的反封建都是帮了外国列强的侵略的忙吧?其三,在廖文之前出版的顾颉刚读书笔记10和廖文之后出版的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11中,发表了以前所未见的顾颉刚读书笔记,其中一篇说到1955年郭沫若访日,历史所副所长尹达同行,归来后对顾颉刚说:“日本人在封建社会中不敢疑古史,今在美帝卵翼之下乃敢疑古史,可见疑古运动有其科学的一面,亦有其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一面。”顾颉刚先生在笔记中说:“予闻此颇不服,姚际恒其时尚未有帝国主义,安得为之服务乎?若谓其前欲为帝国主义服务而疑古,将谓其今日反帝国主义而遂信古乎?”11(P245246)廖文的观点与尹达如此相似,那么现在廖文在力图证成顾颉刚与白鸟库吉有直接关系的同时,是否更转出了廖文与尹达有直接关系的疑问了呢?此处恰可借用庄子的一句话:“使同乎我者证之,既同乎我矣,恶能证之?”12(庄子齐物论)所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一文的观点虽然比较尖锐,但是廖先生用来论证顾颉刚先生的方法,又是他自己未能够超越的。当然,这种情况不是仅在廖先生一人的文章中存在的。三后人对前人有所评价,本质上说,是对前人的一个制约。触类旁通,人虽不能预见百年后事,然而心中岂无一个良知。对于顾颉刚先生的评价,学者互有异同,无论如何都是允许的,并且实在说学术上稍有论争,也是应当鼓励的。从这样一种立场上看,我赞同廖文的发表,同时也认为对于顾颉刚先生的评价是不可回避的。因为顾颉刚先生是一个太重要的学者,对于这样的学者的评价决不能等上数十年再说。如果像顾颉刚先生这样的纯粹的历史学者也要回避评价,那么现代史学中的其他人物就无一不可以免于评价了。“文章千古事”,学者必要敬业,必要接受责任,必要有此“名节”。实际上,即使有人以为自己可以不受评价,这个评价其实也是逃不过去的。中国的传统是重视人物的评价,鲁哀公对孔子可以“生而不用”,而不能不“死而诔之” 。13(史记孔子世家)在此意义上,顾颉刚先生恰是一个经得住评价的典范。在“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上,有前辈学者忠告说,对于顾颉刚先生这样的人,评价到底是高了一分、还是低了一分,一接触到人的事情,很容易转生歧异。但是我们仍然要作一个评价,因为顾颉刚先生是创建中国现代史学的第一位奠基人,是第一个建立了中国现代史学方法与史学理论的人;也因为顾颉刚一生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早有定评,他为人胸怀宽大,倡导学术争鸣,原谅反对他的人,对评价古史辨派并不回避。张岱年先生在评价胡适时说过,胡适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14(P3031)张岱年先生此语其实可以反过来,用于对其他一些学者的评价上。有些现代学者虽不主张“全盘西化”,却又于国学无多贡献,甚或是从“西化”中得了好处,与胡适恰成一种对比。古人早有断言:“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15(P396)具体实践胡适“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16(P22)的顾颉刚先生,可能也是这种情况。顾颉刚先生一生从没有去过日本,也不怎么看日文书籍,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众所周知他是首先受到日本侵略者通辑的学者。顾颉刚先生一生的爱国主义志操是日月可鉴的。当然,近现代以来直至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因素都无疑要受到外国的影响,日本的近代革命比中国早,日本近代史学的建立比中国早,日本近现代史学中疑古的“加上”思想比中国古史辨派“层累地造成”思想早,这一总体状况亦不容否认。但是简单的比较实不易有积极的意义。这里引用李学勤先生在“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上的一句讲话:“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从日本的史学史上来看,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7这样来看待白鸟库吉,境界就完全不同了,就是说中日两国的史学不是在许多具体情况上你比我早一点或我比你早一点的问题,而是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上有其相近的内在逻辑发展。李学勤先生这句话实是一个有益的点醒。所以,关于对顾颉刚先生的评价问题,笔者仍认为首要问题不在具体结论,而在方法论上。譬如,在“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问题上,顾颉刚先生24岁编清代著述考时说:“我爱好他们的实事求是而不想致用的精神。”16(自序P29)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言其早年对“学术”的一段界说,还有一段详细的说明:当我初下“学”的界说的时候,以为它是指导人生的。“学了没有用,那么费了气力去学为的是什么!”普通人都这样想,我也这样想。但经过了长期的考虑,始感到学的范围原比人生的范围大得多,如果我们要求真知,我们便不能不离开了人生的约束而前进。所以在应用上虽是该作有用与无用的区别,但在学问上则只该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16(自序P25)初读这话着实使人惊奇,因为笔者所受的教诲从来都是讲经世致用。不意到35岁,顾颉刚先生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时,将这使人惊奇的话又说了一遍。他说:“我们生当现在,既没有功利的成见,知道一切学问,不都是致用的。”18(P120)直到晚年、建国以后,顾颉刚先生虽不谈致用,但仍屡言历史学的“技术”,将技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严格分开,说到底还是主张不要经世致用,大概他所闻所见了太多的种种“致用”。而人们都知道,最讲究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在晚清一度是如日中天的,顾颉刚先生早年师从今文学家崔适,晚年屡有追忆,有此渊源,那么我们就尤其惊服他的大胆了。实际上先生是兼通今古文,一方面得古文家的实事求是,舍弃其琐碎而建立体系,一方面是得今文家的怀疑批判,舍弃其微言大义而求其专门化。这样明白表示不赞同经世致用的学者历来少有,我想如果称顾颉刚先生为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奠基人,基础就应该建在这里了。由此我们也知道顾颉刚先生一定是一个主张学术负责的人,而且为了这一句界说,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他都吃了太多的苦头。在1931年,顾颉刚先生致信给洪业说:“像我们这种人,个性太强,事业心太重,是天生的给人攻击的。”18(P141142)对顾颉刚先生来说,此一句话真可成谶。晚年作颉刚自传时,顾颉刚先生又说:“我的唯一目的是研究学问。”18(P242)这句话也可成谶。孔子涉猎史传,就曾说过“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13(史记孔子史记)中国历来是有讲究负责的传统的。顾颉刚先生说:“现在一般人不了解我,但将来必有真知余者。”18(P270)“疑古运动已经起了三次了,现在我们不知将来如何失败,也许这次可以成功了。”“四十年来,为余辩论古史,不知中了几多明枪暗箭。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之言洵有人间经验在也。”“古史辨希望在我死后还继续出下去。”“古史辨的工作确是偏于破坏的,古史辨的工作还该完成,将来地下发掘工作一定大发达,也必须将古书整理了才容易把地下实物和书籍记载相印证,从两重证据法上作确实的考定。”11(P241、248、249250)顾颉刚先生甚至连后人要走的路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全都考虑到了。他的这些话可谓一种“负责的自觉”,这自觉实是耿耿于怀的。总之他是准备接受后人的品头论足了,而后人也实在不能回避对他的评价。然而面对这样一位纯粹的历史学家,我们还要说,顾颉刚先生其实也是讲经世致用的。他早年开创民俗研究“颇有传道的冲动,我的道是打倒圣贤文化,表章民众文化”18(P122)固然是经世致用的,他的纯学术研究与学术负责的典范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上看仍然是起了经世致用的作用。甚至针对他的建国后所受的政治批判与近年学术史上的“走出疑古”也还是离不开致用,因为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乐高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法学小自考考试题及答案
- 蓝月亮考试题及答案
- 口腔病历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时间轴模板
-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 客房考试题及答案合集
- 浸润剂配置工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羽绒羽毛加工处理工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铁合金高炉冶炼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课件
- 第2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哲学与人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录入与排版教学计划
- 2023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图集
- 云计算技术基础应用教程(HCIA-Cloud)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呼吸衰竭小讲课课件
-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1000个高频必考词汇汇总
- GB/T 5271.29-2006信息技术词汇第29部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
- 全屋定制家居橱柜衣柜整装安装服务规范
-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小学音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