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doc_第1页
案例分析: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doc_第2页
案例分析: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doc_第3页
案例分析: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doc_第4页
案例分析: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案例:帮助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杭州市紫荆花幼儿园 陈洁学习是儿童成长的基本要求。学习使儿童积累和增长各方面的经验,儿童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因此,支持儿童的学习是教师必须做出的承诺。教师要努力为儿童创设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材料,积极鼓励儿童操作、探索和与人交往,积累各种知识、经验,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态度、兴趣和强烈愿望,并促进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自身要成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尊重、接纳的态度与每一个幼儿交往,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幼儿;教师要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问题、困难与需要,并及时给与适宜的支持和引导,与儿童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成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一次餐后的散步,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社区公园享受久违了的明媚阳光,或许是温暖的阳光让孩子们舒展了手脚,他们显得特别的活跃和兴奋。不知是谁先开始踩踏落在地上的树叶,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一群人都开始踩起了落叶。孩子们一起又笑又跳尽情享受着这份快乐和自由。坤坤和琪琪说:“树叶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的。”辉辉接着说:“我也感觉踩上去很舒服,而且还有声音呢。”他们的对话引发了孩子们对树叶以及树的关注,各种提问接踵而来:“为什么有的树树叶还是绿绿的,有的树叶已经变黄?”“为什么有的树叶是红色的,有的是绿的?”大家都对各种各样的树产生了好奇,而这些未知答案又在哪里呢?几天后,孩子们对树的热情依然不减。有孩子提出要研究树,他们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同伴们的大力支持和响应。我开始详细分析“树”这一主题是否适合这些孩子探究。有利因素有:树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可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我们进行观察、研究;树各种各样,千姿百态、蕴藏着很多奥秘,有研究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树抱有很大的兴趣,有基础。但,我也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对树的兴趣能够维持多久?树是一种植物,有关树的知识对孩子而言还是比较深奥和枯燥的,他们能持续研究下去吗?作为教师,我又能给予孩子怎样的帮助呢?一、聆听童声,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我和孩子一起来到大自然中和周围的树开始了零距离的接触,而我们幼儿园所处的小区成为了我们研究基地。“芭蕉树的叶子这么大,就像一把大扇子。”“松树的叶子可奇怪了,尖尖的,像针一样,还戳手呢。”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树的认识情况,我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达。结果令我惊讶:小雨用各种颜色的彩妮做出了许多不同的树;君君用笔把她看到过的树统统画在纸上;辉辉报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树名,他说是从“探索”频道看到的这让我想到了马拉古兹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诗中说道:“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从对树的表现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儿童是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充满活力的孩子;是一个自我成长中扮演主角的孩子;是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必须要承认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相信孩子会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有潜力。“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我开始时刻追随孩子,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交谈,努力解读孩子。同时,我还发动家长支持孩子们行为、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并收集各种有关树的图片、资料等,为探究做准备。通过充分的经验激活,孩子们希望探究的问题逐渐突现出来:树叶的变化、树的生长、开花的树、树与环境、果树等。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了初步的探究意向网络图。二、关注孩子的问题,激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围绕着“树叶”这一次主题,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想法要比我们多得多。如:为什么树枝上会长出许多树叶?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这些我们常见而又被忽略的现象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成了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坐在一起商讨寻求答案的方法,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去采访幼儿园的老师和爸爸妈妈,但几次采访后,他们对结果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1、幼儿园的老师对“树”未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教师的回答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2、个别家长的答案太专业,幼儿难以理解。由此,研究一度停止,孩子们的研究兴趣似乎开始减弱。有一天,辉辉带来一本彩图十万个为什么,他兴奋得说:“妈妈告诉我,里面有许多关于树的知识。”经他这么一提醒,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又被激活了,他们又开始寻求新的探索途径,探究再一次走向深入:收集“树”的相关书籍;请求爸爸妈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网上下载各种有关树的图片和资料;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带上了相机,把树的显著变化拍摄下来探究的道路一下子扩宽了,我们又迈向了新的探究之旅。三、引发矛盾冲突,将探究引向深入一天中午,我带着孩子们散步,途经大厅时,孩子们被几棵漂亮的挂满了各种精致小礼物的“新年树”吸引。正当大家围着“新年树”又笑又跳时,突然一个孩子拉着我的手问“老师,这树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心里一愣:他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我没有马上作答,只是将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孩子们。不曾想到这不经意的一问,却引来孩子们的强烈反响。只见佳佳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树叶,轻声告诉她旁边的孩子:“这树叶是真的。”但马上引来一群孩子的反对:“真树不是这样的!”是真?是假?谁也说不出充足的理由来驳倒对方。带着这一疑问,我将他们领到了另一个大班教室,因为在那里刚巧有一棵用真树装扮的“新年树”。但是,孩子们在第一眼看到真树时,却被它的外表给迷惑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误认为是假的。可是没过一会儿就有几个孩子发现这棵树是种在泥土里的,有些人恍然大悟:“奥,这才是真的新年树。”我们再次来到大厅,而这一次大家开始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比较:凡凡:“这下面的东西好像是铁做的。”(他十分认真地观察着、思考着,反复触摸着露在外面的支撑架。)宁宁:“你们快来看这里有铁丝的。”(她扒开树叶寻找到了位于树叶顶端的铁丝,显得十分兴奋。)随着孩子们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新的发现不断涌出,问题的答案也一点一点层层拨开。瑞吉欧理论认为,教师和儿童在一起“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及时地发现和把握孩子生成的问题有益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能进一步激发起孩子产生刨根问底的欲望。四、紧随其旁,提供多方支持,培养幼儿的探究气质几个探究“树根”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在讨论。宁宁:“树是不需要我们给它们浇水的,它们自己会吸收泥土里的水分。”涛涛:“泥土里不是一直有水分的,泥土里的水分也会干的呀。”君君:“树根是长在泥土里的,你又没有看见过真的树根是怎样的?”沉默了一会儿,宁宁说:“我们可以在挖的时候小心点,不要把树根全挖出来,只要看见一点点就可以了。”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亲眼看一看树根是怎样的,树根又是怎样吸收泥土里的水分的。达成一致意见后,他们的建议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大约挖了5分钟,君君说:“我看见这里的泥土有点湿。”宁宁很有经验地用手摸着,说道:“因为这是在地底下的,晒不到太阳。”又挖了一会儿,树根终于又露出了一点,孩子们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兴奋地大叫起来:“我们看见树根了。” 这下孩子们可起劲了,马上动起手来。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树根是由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根须连在一起的。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树根的知识,我们还特意邀请了有经验的园林师傅参与孩子们的探究。通过园林师傅的启发和讲解,孩子们领悟到,树越大,树根就更长、更粗壮,能够伸到泥土里很深的地方吸收水分,因此,大树就不需要人给它们浇水了。正如瑞吉欧的教师们所坚信的:“在一旁站一会,给学习挪出一些空地,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而后,如果你能够很好地领悟些什么,教学可能就不同寻常了。”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他们在学习上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在活动中,教师也是学习者、探索者和成长者。案例反思:孩子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必须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个人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的精神才得以发挥。在“树”的主题探索中,幼儿从别人的眼光中学会分辨自己,也从别人的眼光中学会肯定自我。但这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扮演支持性的角色。孩子有自己发展的步调,有自己处理事情的策略,但必须得到成人的支持与尊重。在成人许可的情景下,孩子才愿意扩展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可能,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下,孩子的自我,乃自成人和儿童共享的中心里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并非单纯的以儿童为中心,甚至以成人为主导的学习情境中就可获得的。但是,成人除提供支持的角色外,更应该扮演引导的角色,而教师更应该做到这一点。经验再一次证明,孩子需要许多自由:自由地去探究、尝试;自由地选择在何处,在谁身上投注好奇心、智慧和情感;自由地欣赏由视觉、听觉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自由地意识到想象、思想能构成事物之间的网络。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所有的语言皆是与生俱来的,并互相影响,孩子有探索和感知的能力,能组织所获得的信息和感觉,寻求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他们甚至具备了探索家的基础技巧,那就是寻找线索,提出假设,重组事实。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如此的定位,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得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局限于约束纪律和简单地传授知识。同时,教师对幼儿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幼儿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可能真正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好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的、相互作用的主体间关系,摒弃以往教师主要影响和控制幼儿的被动关系,无疑是实现利用师幼互动积极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和前提。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发挥所有的潜能、力量和语言与世界进行沟通;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