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改革开放的论文: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留学教育.pdf_第1页
有关改革开放的论文: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留学教育.pdf_第2页
有关改革开放的论文: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留学教育.pdf_第3页
有关改革开放的论文: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留学教育.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o 10 2010比 较 教 育 研 究2010年第10期 General No 249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总第249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 十一五 规划 2008 年度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之九 扩大开放 课题批准号 AGA080340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 两代留学归国人员对中国大学学术体制的 影响和适应研究 课题批准号 CIA090111 系列论文之一 作者简介 张东海 1978 男 江西赣州人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博士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持续地 与其他国家相互交流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 人 员的交流而逐渐建立近代化高等教育体制的过 程 尽管近代以来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 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但若非国门打开之后与西方 文化的交流 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的启动可能还 将推迟 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 近代化高等教育体 制的形成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出现 基于西方知 识分类体系的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以及以这种 学科体系知识的传播与探索为职业的知识分子群 体的形成 均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过程中实现 的 正是在西方文化与体制的影响下 中国高等 教育延续了超过两千年的传统高等教育形态才逐 步转变为西方式的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受西 方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先模仿日本 后学习美国 的变化过程 至 20 世纪 30 40 年代 最终形成了 较为接近美国的高等教育形态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教育交流或开放都要受 到本国的政治 经济及国际格局的影响 尽管在有 的研究者看来 新中国高等教育一段历史时期内 在某种程度上走上了一条相对封闭的自我发展道 路 并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发生根 本性的改变 但这种状况的存在与当时的国际形 势有相当大的关联 更重要的是 改革开放前新中 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虽然在交往对象的广度与 交往的深度上难以与 1978 年之后的对外交流相提 并论 较之 1949 年之前中国的对外交流 也存在 交往对象与交往深度上的差别 但就其交往频率而 言 1949 1976 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并非裹 足不前 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努力寻求着与其他国 家的往来与合作 其中 与外国互派留学生 发展留 学教育是我国保持高等教育国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一 新中国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 留学生互派 二战 后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 美英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国家进入 冷战 时期 世界形成两极化格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留学教育 张东海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海 200062 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 留学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重 要形式 这段时期的留学教育具有交流对象较为单一 派出留学生以学习理工科为主 留学教育 价值取向多元等特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自 1957 年之后 与西方国家之间互派留学生使我国 恢复了与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 也为改革开放后留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中国 对外开放 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9 21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 7667 2010 10 0045 04 45 2010年第10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No 10 2010 总第249期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General No 249 局 直接影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停止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 采取亲苏 一 边倒 的策略 从而也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 流工作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海外华侨及欧 美留学生的归国 我国随即关闭了与这些国家教 育交流的大门 停止派遣留学生 直至 20 多年后 这一状况才得以转变 由于中苏同盟关系的形成 以及全面学习苏联浪潮的兴起 大批留学生被派 遣到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说 在 文革 前 与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相互派遣留学 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突出现象 新中国建立之初 与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交流 是在全面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 下进行的 由于与西方国家交往的中断 社会主义 国家的建设在中国也无先例可循 因而经济建设 政治结构 教育体制全面学习和模仿苏联就成了 必然的选择 在建国初期 教育领域的改革是以一 种较为审慎的态度对待历史遗产与外来经验 1949 年 12 月教育部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就 明确了新中国教育改造的指导思想 以老解 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 借 鉴苏联经验 便较为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态度 但事 实上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造 亦即新民主主义教育 的建立主要还是参照了苏联的经验 其中以院系 调整最为典型 在社会各领域学习苏联的过程中 文化教育领域始终走在前面 教育界较早开展了 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活动 有组织地 翻译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译载苏联教育专 家文章介绍其教育经验 聘请苏联专家 互派教育 代表团和留学生等 1 大量派遣留学生 培养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所需各类人才 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 与新中国率先实施留学生互派工作 的并非苏联 而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950 年 9 月 我国即首批派遣了 35 名留学生赴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匈牙利等东欧国 家 学习语言 历史 地理 同年 12 月份 又派遣 10 名留学生赴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学习工程技术 与 此同时 东欧 5 国派遣 35 名留学生来华学习 2 从 而拉开了我国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大量交换留学生 的历史 尽管新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稍后于东欧社 会主义国家 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共中央便开 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1948 年选派 21 名烈士和 高级干部子弟赴苏留学 成为新中国向苏联派遣 留学生的前奏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确定了 以俄 为师 的建设方针 全国各行各业开始学习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加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 的签订 派遣留学生的重点方向便转向了苏 联 1951 年 我国向苏联派出了 375 名留学生 其 中包括研究生 136 人 3 此后 3 年内 共向苏联派 出留学生 1 178 人 其中前两年以在职机关干部 为主 后一年以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为主 4 从 1954 年开始 向苏联派遣留学生逐渐达到高峰 1954 年 派往苏联的留学生数量达到 583 人 1955 年猛增至 1 375 人 次年达到 1 932 人 而 1956 年 留苏学生数量达到峰值 为 2 085 人 此后 随 着中苏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明朗化 与苏 联的高等教育交流也逐渐减少 我国派往苏联的 留学生数量也逐渐减少 尤其是 1960 年中苏交恶 之后 每年派往苏联的留学生数量只有十几人到 几十人 当然 除受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外 这个时期 留苏人员数量的变化也受留学方针的影响较大 1951 1953 年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严 格选拔 宁缺毋滥 对留学生的选拔较为严格 比 如 1953 年的留苏预备生选拔的投考生中 有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研究生等 238 人 大学一年级 学生 1 767 人 高中毕业生 790 人 总共 2 795 人 中只录取了 1 700 人 5 而 1954 1956 年间 指导 方针调整为 严格审查 争取多派 和 以理工科为 重点 兼顾全面需要 以满足我国 一五 建设及 苏联援建大型工程上马之后对理工科人才的大量 需求 1958 1960 年期间 则着力提高留学生的层 次 提出 多派研究生 一般不派大学生 的指导方 针 以提高留学教育的质量 有相当一批留苏研 究生是从高校教师中选拔的 关于派往苏联留学生的数量 不同的文献有 不同的记载 如柳彦认为 建国后至 1965 年 我国 一共向苏联派遣了 8 400 名留学生 6 而 当代中 国的基本建设 一书则认为仅在 20 世纪 50 年代 我国便有 7 000 多人到苏联学习和参加培训 中 国教育制度通史 一书指出 1949 1966 年中国向 46 No 10 2010比 较 教 育 研 究2010年第10期 General No 249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总第249期 20 多个国家派出留学生 10 688 人 其中留苏学生 有 8 213 人 7 据 中央批准国家科委党组 教育部 党组 外交部党组关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 1959 年 7 月 27 日 统计 1950 年至 1958 年中 国共派出留学生 16 152 人 而据苏联专家的统 计 1951 1965 年期间在苏联学习的中国人超过了 3 万人 其中留学生为 1 1 万人 此外包括技术工 人 科学家 工程师等类别人员 8 之所以有这样的 差异 可能与所统计的留学人员性质有关 在新中 国初期 向苏联派遣的留学人员包括高中毕业生 在校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 实习生 进修人员 短期 培训人员等类别 因而难以在类别众多的留学人 员中离析出在苏联攻读学历学位的留学生情况 与留学苏联的热潮相比 苏联向我国派遣留 学生的数量要少得多 尽管我国在与其他国家的 高等教育交流中坚持对等原则 但 1951 1965 年 间 我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达 7 200 人 其中 苏联留学生仅为 208 人 是我国向苏联派出留学 生数量的 1 42 9 1966 年 6 月 随着 文革 的进行 高等教育部 发出 关于推迟选拔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通知 将 该年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推迟半年 而实际上 直 到 1972 年我国才恢复接收外国留学生 1973 年恢 复派出留学生 并开始提供奖学金 至 1976 年底 我国共派出留学生 1 629 人 接收留学生 1 667 人 不过 这段时期我国对互派留学生抱着较为谨 慎的态度 因而留学生数量并不大 1973 年只接 收了500 名外国留学生 且在互派留学生过程中 坚持对等原则 派出与接收的留学生数量大致相 等 此外 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也采取了不 同的接收态度 如外交部 国务院科教组 1973 年 关于接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和留学生工作若干问 题的请示报告 中指出 对阿尔巴尼亚 越南 朝 鲜 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尽量满足 对 亚 非 拉已建交的友好国家有重点地 少量地赠 给奖学金名额 对欧洲 北美 大洋洲国家及日本 一般不提供奖学金 二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留 学生互派 虽然新中国成立早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官方 与民间交流均告中断 但从 1957 年开始 我国便 开始向西方国家派遣少量留学生 到 1965 年 1 月 为止 8 年内共派出 200 名 其中绝大部分学习外 语 只有 21 名留学生学习自然科学 从 1965 年开 始 我国加大了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力度 当 年高等教育部 关于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自然科 学留学生问题的请示报告 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根 据国务院的批复 当年计划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 生共 50 名 其中法国 20 名 英国 17 名 瑞典 丹 麦 挪威 荷兰 瑞士等已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8 名 未建交的意大利 日本共 5 名 而原计划派往 荷兰 加拿大 比利时的留学生名额被削减 高等 教育部原计划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派往西方国家 留学生的力度 但随着 文革 的进行 这项工作也 不得不中止 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 我国开 始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特别是恢复了向发达 国家派遣留学生 如 1972 年 选派 16 名留学生赴 英 20 名留学生赴法 至 1976 年底 我国向法 英 意 瑞士 比利时 荷兰 加拿大 新西兰 日本 西 德等西方国家派出了留学生 而接收的留学生中 其来源包括日本 瑞典 芬兰 法国 意大利 冰岛 英国 加拿大 西德等国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高等 教育交流逐渐增多 互派留学生也带动了其他形 式的交流活动 如接待来自法国 瑞士 奥地利 英 国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芬兰等国的代表团来华访 问 派出教育代表团访问英国 法国 美国 加拿 大 日本 西德等国 1975 年后 还聘请英国 澳大 利亚 法国 西德等国的语言专家共 17 人 为我国 外语学院教师开设为期两个月的短期语言进修 班 同时也向这些国家派出学者进行短期讲学 三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留学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国家的频繁交流而 言 1949 1976 年间我国的留学教育规模较小且交 流范围较窄 但这段时间的留学教育对新中国高 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我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储备了大量人才 而且也由于留学教育 的推动 我国加强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 教育交流 尤其是在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过 程中 留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 1949 1976 47 2010年第10期比 较 教 育 研 究No 10 2010 总第249期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General No 249 本文责编 晓洁 年我国留学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留学教育以意识形态为交流标准 交流 国家单一 在这段时间 与我国互派留学生的国家 主要是苏联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 非 拉的 第三世界国家 其中 又以派往苏联为主 1950 1959 年在所有的出国留学生当中 90 被派往苏 联 仅有 8 被派往其他国家 接收的留学生则以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亚 非 拉国家为主 苏联及 西方国家留学生数量较少 第二 派出的留学生以学习理工科为主 文科 较少 如 1951 1956 年期间 我国共派遣留苏学生 6 288 人 其中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占 75 左右 到 1959 年共派出 6 900 多人 其中 2 3 学习理工科 专业 10 1965 年计划选拔的 200 名留学预备生中 理科 70 名 占 35 工科 80 名 占 40 农林 24 名 占 12 医科 16 名 占 8 学习文科的只有 10 人 占 5 11 当然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建设 对理工科人才的大量需求所致 第三 留学教育工作具有多重价值取向 首 先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处于西方国家的封锁 之中 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亚 非 拉国家是我国 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 而留学教育是我国与上述 国家之间保持友好往来的重要渠道 其次 派出留 学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苏联等国家的先 进科学技术与建设经验 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高 级专门人才 这一点也在高教部 教育部和人事部 联合下发的 关于 1953 年选拔留苏预备生的指 示 中有明确的表述 再次 接收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也带有一定的援助性 质 如提供奖学金 免除学费 提供生活补助等 如 1973 年我国接收的留学生都免收学费 医疗费 由 我国提供奖学金的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 大学生 每人每月享受生活费 100 元 进修生 120 元 虽然 文革 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曾 一度陷入停滞 但在 1972 年以后 高等教育对外 交流出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重要转折 即与发 达国家之间的联系重新建立 除互派留学生外 也 存在互派教育代表团访问 互派专家学者等多种 交流形式 虽然并非大规模地与西方国家开展高 等教育交流 但对于与西方国家断绝联系 20 多 年的我国而言 其意义是重大的 也为改革开放之 后我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2 卫道治 中外教育交流史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 社 1998 319 320 333 3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