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土保持方案_secret.doc_第1页
某水土保持方案_secret.doc_第2页
某水土保持方案_secret.doc_第3页
某水土保持方案_secret.doc_第4页
某水土保持方案_secret.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 1 1 工程概况 1 1 2 项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情况 1 1 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分析评价结论 1 1 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2 1 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2 1 6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主要工程量 3 1 7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3 1 8 结论与建议 3 第二章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 6 2 1 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6 2 2 编制依据 7 2 3 编制原则 9 2 4 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 10 第三章 项目概况 11 3 1 项目基本情况 11 3 2 项目组成及布置 12 3 3 工程占地 13 3 4 土石方工程量 14 3 5 工程投资及进度安排 14 4 1 自然环境概况 15 4 2 社会经济概况 18 第五章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20 5 1 主体工程占地类型 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与评价 20 5 2 主体工程施工评价 20 5 3 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21 5 4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5 5 结论性意见 要求和建议 22 第六章 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23 6 1 工程占地 23 6 2 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 23 6 3 防治责任范围 23 6 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24 第七章 水土流失预测 25 7 1 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 25 7 2 预测内容和方法 26 7 3 水土流失预测成果 28 7 4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与评价 35 7 5 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 36 第八章 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40 8 1 防治目标 40 8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40 8 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 41 8 4 防治措施及工程量 42 8 4 1 A 1 区 42 8 4 2 B 区 45 8 4 2 A 2 区 47 8 4 2 C 区 50 8 5 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53 8 6 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 54 第九章 水土保持监测 56 9 1 监测时段 56 9 2 监测区域和监测点位 56 9 3 监测内容 方法及频次 57 9 4 监测机构 61 9 5 监测制度 61 9 6 监测成果 62 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63 10 1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63 10 2 水土保持损益分析 74 第十一章 实施保障措施 77 11 1 组织领导与管理 77 11 2 后续设计 77 11 3 水土保持工程招标 投标 77 11 4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 78 11 5 水土保持监测 78 11 6 施工管理 78 11 7 检查与验收 78 11 8 资金来源及使用管理 79 第十二章 结论及建议 80 12 1 水土保持方案总体结论 80 12 2 下阶段水土保持要求 81 附图附图 1 附图 1 项目所在地地理位置图 2 附图 2 项目区地貌图 3 附图 3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4 附图 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措施总体布局图 5 附图 5 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图 6 附图 6 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布局图 附表附表 附表 1 附表 5 附件附件 1 项目委托书 2 土地使用证明 第一章第一章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1 11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建设项目是一个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 其位于 建设单位为 总的规划面积为 30 33 公顷 总建筑面积为 21 15 公顷 投资总额为 12 亿元 土建投资 1 2 亿元 本项目包括 A 1 地块 B 地块 A 2 地块 C 地块四部分 主要建筑有温泉度假酒店 温 泉会所 高尔夫发球练习场 情人岛 家庭宾馆 俱乐部以及相应的配套 设施 本案建成后 将成为 旅游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项目区依山望海 交通便利 西面距离滨海 名城 约 4 公 里 东面离 市约 25 公里 处于规划建设中的 旅游经济带 该项目 区北面和西面都为山体 南面为 路 东面为 大学城与本项目规 划红线的最近距离为 50 米 1 21 2 项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情况项目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情况 根据 xx 省人民政府辽政法 1998 48 号文件划分的水土保持三区 工程所在区域属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对国民经济与河流生态环境及水资源 利用有较大影响 属于重点治理区 1 31 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分析评价结论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分析评价结论 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建筑物占地 规划绿地 道路和水面 该区建筑物及道路建设 作为地表硬覆盖 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 建筑物挖填地基及场地平整的土方量较大 并会形 成大面积裸露的堆土边坡 主体设计未考虑防护措施 方案中应对临时堆 土边坡等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补充水土保持设计 主体工程的规划绿 地采取园林式绿化 既美化了环境 又起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在本 方案中将不再予以考虑 主体设计中 没有考虑道路的排水设施 边坡防 护及道路两侧的植物措施 本次水土保持方案中将做出补充设计 1 41 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项目建设区总防治责任范围为 30 70hm2 其中项目基本建设区 30 33hm2 直接影响区 0 37hm2 1 51 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1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为 2005 年 6 月 2012 年 12 月 其中建设期预 测时段为 2005 年 6 月 2010 年 12 月 运行期 植被恢复期 预测时段 为建设期后两年 2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特点 确定工程建设区域水土 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 3 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 损坏地表和植被总面积为 30 70hm2 损坏 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 30 70hm2 4 在预测年限内 建设期和运行期 水土流失量为 7074 54 t 水 土流失增量为 5862 58t 1 61 6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主要工程量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主要工程量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根据防治分区进行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和 临时措施的布设 所采取的水保措施主要有截水沟 边坡防护 编织袋临 时拦挡等 具体个分区防治布局见表 8 1 主要工程量见表 8 2 8 3 1 71 7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次设计水土保持总投资 692 11 万元 各项水土保持投资见下表 工程 措施 植物 措施 临时 工程 独立 费用 预备费 水土流失 补偿费 总投资 投资 万元 180 37222 0891 50120 0336 8441 28692 11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 形成点 线 面治理相结合 工程措 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恢复和重建水土保持设施 将有效 的控制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 改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 境 实现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1 81 8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施本次设计水土保持方案 预计可以实现如下目标 1 扰动土地整治率 98 53 95 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8 53 86 3 拦渣率 99 95 4 土壤流失控制比 1 0 1 0 5 林草植被恢复系数 98 98 95 6 林草覆盖率 60 03 20 为了更进一步避免工程建设对当地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 改善当地水 土保持现状 并使本方案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实到实处 建设方在 工程初步设计阶段 进一步细化设计内容 同时积极接受水土保持监管部 门的监督 指导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建设地点 项目 面积 hm2 挖方量 万 m3 填方量 万 m3 所在流域 建设项目 30 331025 工程总投资12 亿元 土建投资1 2 亿元 工程总工期 5 58 年 67 个 月 项 目 组 成 方案设计水平年2011 年 省级防治区所属类型重点治理区地貌 土壤类型 低山丘陵区 暖温带落叶林棕壤地带 气候 植被类 型 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 现状无植被 扰动地表面积 hm2 30 70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hm2 30 70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hm2 30 70 项目建设区 hm2 30 33 水土流失预测总量 t 7074 54 直接影响区 hm2 0 37 新增水土流失量 t 5862 58 土壤容许流失量 t km2 a 200 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 t km2 a 190 2172 减少水土流失总量 t 4204 20 扰动土地整治率 98 5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8 53 土壤流失控制比 1 0 拦渣率 99 防治 目标 植被恢复系数 98 98 林草植被覆盖率 60 03 主要工程量 防治面积 hm2 投资 万元 工程措施 表土剥离 63630 m3 浆砌石护坡 5190m2 截 排 水沟 8650m 场地平整 19020m2 30 70180 37 植物措施 土地翻松 70000m2 梧桐 1850 株 垂柳 1560 株 黑松 1060 株 丁香 1300 株 女 贞 1900 株 刺梅 3500 株 30 70222 08 防治 措施 临时工程装土编织袋 5245m3 无纺布覆盖 40099m2 2 0191 50 独立 费 小计 120 03 万元 水保 监理费 25 万元 水保 监测费 45 万元 水保设施 补偿费 41 28 万元 水土保持总投资 万元 692 11 方案编制单位 建设单位 地址 地址 项目负责人及电话 法人及电话 传真 邮编 联系人及电话 电子信箱 传真 邮编 第二章第二章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 2 12 1 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建设项目在工程施工中 要进行地表的开挖及回填 使场地 的植被和地貌发生改变 加重水土流失程度 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 的负面影响 通过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及实施 达到预 防和治理此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的目的 本着 预防为主 全面 规划 综合防治 因地制宜 加强管理 注重效益 的水土保持方针 全 面 系统 准确地分析工程建设对相关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并对可能产 生的水土流失提出经济上合理 客观上可行 实施上可操作的防治对策和 措施 从而使工程的开发建设项目所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同时 在方案中明确我们建设方应承担的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和责任 为主 体工程设计 施工及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水土保持管理部 门的监督 验收等工作提供依据 编报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审批后 具有强制实施的法律效应 水土 保持措施将纳入主体工程中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步验收 交付使用 以保证水土流失得到及时控制和防治 2 22 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2 2 12 2 1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全国人大 7 届二次会议通过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年 12 月 26 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 120 号令 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 253 号令 5 xx 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办法 xx 省十届人大十二次 会议通过 2 2 22 2 2 部委规章部委规章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水利部 国家计委 国家环 保局 水保 1994 513 号文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 水利部第 5 号令公 布 2005 年 7 月修改 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水利部第 12 号令 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 水利部第 16 号令公布 2005 年 7 月修改 5 水利部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 水利部第 24 号令 2 2 32 2 3 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 1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务院国发 2000 38 号文 2 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 3 xx 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辽政发 1998 48 号 4 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水利部水保 2003 202 号 5 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程序 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 水利部 监 2001 15 号 6 关于发布 xx 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和补偿费征收 管理 使用规定 的 通知 辽水利保字 1995 262 号 2 2 42 2 4 规范标准规范标准 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T 16453 1996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 T15774 199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204 9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 术规范 4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277 2002 5 水利部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 SL73 6 2001 6 水利部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 96 7 防洪标准 GB5021 94 8 造林技术规程 GB T15776 1995 2 2 52 2 5 技术资料技术资料 1 规划设计方案相关图纸 2 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3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 32 3 编制原则编制原则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编制应符合国家对水土保持 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是开发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为项目服 务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投产使 用 1 坚持以 预防为主 全面规划 综合防治 因地制宜 加强管理 注重效益 的方针 以 谁开发谁保护 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 为原则 提出防治措施 2 坚持生产建设与保护水土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 措施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 坚持本方案设计符合大连市城市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水 土保持规划相一致 4 水土保持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建设协调一致 相关工程要兼顾主体 工程与水土保持两方案的需求 水土保持措施做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 结合 骨干工程与一般工程相结合 治理 管理与利用 开发相结合 5 重点治理工程施工建设期及试运行期内的水土流失以及施工所造 成弃渣的水土流失 6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规划布设应从实 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力求定性准确 使水土保持方案具有较强 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7 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进行分析和评价 找 出主体工程设计中与水土保持要求不足的部分 并在本方案中加以完善 8 设计的治理措施应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 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 开展综合利用 突出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2 42 4 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 根据项目进度与委托方的要求 本次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深度确定为可 行性研究阶段深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至 2010 年底结束 本方案确定设计水平年定 为 2011 年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3 13 1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 是 世纪公园 项目的一期工程 用地位于 建设单位为 有限公司 世 纪公园 规划范围内总占地约 100 公顷 其中 建设项目 总 的规划面积为 30 33 公顷 总建筑面积为 21 15 公顷 投资总额为 12 亿元 土建投资 1 2 亿元 本项目包括温泉度假酒店 温泉会所 高尔夫发球练 习场 情人岛 家庭宾馆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该项目区依山靠水 交通便利 西面距离 名城 约 4 公里 东面离 市约 25 公里 处于规划建设中 的 路旅游经济带 其东侧为建设中的大学园区 南临 路 北面和西面都为山体 南面为 路 东面为 大学城 大学城与本项目规划红线的最近距离为 50 米 建设项目 旨在建成 市又一个大型的综合性 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 其附属功能将成为大连市一个近郊的旅游 度假 休闲和会议等绝好去处 建成后 将大力推动 区旅游业的发展 速度 添补 旅游产业的一项空白 将原 一日游 变成 多日游 带动 经济发展 使之成为 市创建 最佳旅游城市 的旅游新亮点 表 3 1 工程特性表 项目单位数量 1 规划用地面积万 m2 30 33 总建筑面积万 m2 21 15 住宅用地 A 1 地块 万 m2 3 34 旅游用地 B 地块 万 m2 13 31 住宅用地 A 2 地块 万 m2 1 08 2 其中 其他用地 C 地块 万 m2 3 42 3 建设地点 项目总投资亿元 12 4 总投资 土建投资亿元 1 2 5 建设工期2005 年 6 月 2010 年 12 月 3 23 2 项目组成及布置项目组成及布置 3 2 1 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建设 项目基本建设内容包括温泉度假酒店 温泉会所 高尔夫练习场 情 人岛 家庭宾馆等 按用地类型分为住宅用地 旅游用地及其他用地 平 面布置图见附图 3 综合经济指标见表 3 2 表 3 2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规划用地面积万 m2 30 33 住宅用地 A 1 地块 万 m2 7 76 旅游用地 B 地块 万 m2 8 35 住宅用地 A 2 地块 万 m2 4 75 其 中 其他用地 C 地块 万 m2 9 47 总建筑面积万 m2 21 15 地上建筑面积万 m2 13 61 其 中地下建筑面积万 m2 7 54 含 1 12 万 m2车库 容积率 0 554 建筑密度 14 绿地率 60 停车位位 672 假日产权俱乐部停车位位 48 旅游停车位位 34 其 中 公建停车位位 590 3 2 2 项目附属工程项目附属工程 项目附属工程内容主要为配套设施 1 水源及供水管网布置 本区采用以地下水为水源 水质较好 水量充足 给水管道一般埋设 于道路中心线以西 以北 局部穿越山地 消防栓在建筑聚集区采用室外 地上式 按间距 100 120m 布置 同时考虑利用河池作为消防水池 2 电 根据本区现状及规划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区域内设 10kv 0 4kv 户内型变电站 同时留有扩容余地 3 取暖设施 本区热源取自规划区域锅炉房 小区民用供水供热采用热水系统 由 区域锅炉房供至小区热力站 再由热力站接入支管 供给用户 4 燃气 规划居民气化率 100 由城市管网接入 5 环卫 300 500m 距离设置公厕两处 道路 50 80m 间隔设置废物箱 3 33 3 工程占地工程占地 项目总占地面积 30 33hm2 总建筑面积为 21 15 hm2 区域内主要占地 类型为林地 宜林荒地 果园 晾菜场及少量道路 3 43 4 土石方工程量土石方工程量 项目区土石方开挖回填的原则是尽量在各地块之间进行平衡 尽量避免 外运弃渣 本项目区域内不产生弃渣 根据业主介绍及现场勘测 规划范围 内 总的挖方量约为 10 万 m3 总的填方量约为 25 万 m3 其中包括 15 万 m3 的种植土 根据土石方量平衡计算 回填量大于开挖量 回填土石方量不 足 不足的土石方从 购买 取土场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由卖方 负责 本方案不再予以考虑 土石方量表见表 3 3 表 3 3 分区土石方量平衡表 单位 万 m3 调入方调出方 分区开挖回填 数量来源数量去向 外借方弃方备注 A 1 区 1 616 855 24 取土场 5 24 B 区 4 766 521 76 取土场 1 76 A 2 区 2 227 325 10 取土场 5 10 C 区 1 414 312 90 取土场 2 90 总计 10 0025 0015 00 3 53 5 工程投资及进度安排工程投资及进度安排 根据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的计划 本工程总投资 12 亿元 其中土建总投 资 1 2 亿元 根据项目总体规划布局 A 1 区 从 2008 年 6 月 2009 年 11 月 总 计 18 个月 1 50 年 B 区 从 2005 年 6 月 2007 年 12 月 总计 31 个月 2 58 年 A 2 区 从 2008 年 7 月 2010 年 12 月 总计 30 个月 2 50 年 C 区 从 2006 年 5 月 2007 年 12 月 总计 20 个月 1 67 年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 4 14 1 自然环境概况自然环境概况 4 1 14 1 1 地貌地貌 位于东经 120 57 121 28 30 北纬 38 40 39 10 之间 在 最南端 西南部 濒临 和 与 相望 属于山地突出海面的千山山 脉的余脉 为构造剥蚀地形 地势从东向倾斜 平均海拔 140m 其陆地属于 低山丘陵的一部分 多山地丘陵 少平原低地 石灰岩地层出露较多 分布广泛 滨海岩溶地貌发育比较完全 由于升降 运动频繁 以升为主 成层分异明显 海岸曲折 港湾众多 海岸地貌千 姿百态复杂多样 根据旅顺口各部分构造基础 地貌发育过程和特征 可 分为以下地貌类型 低山丘陵 旅顺口属于山地突出海面的千山山脉的余 脉 为构造剥蚀地形 丘陵地区 东北高西南低 4 1 24 1 2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 该区域地址隶属华北台地 地块复县古拗陷区 为复县古 拗县西南延伸地带 地址年代久远 地质活动频繁 经过多次大地质构造 运动 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 才形成了现代的基本轮廓 多是由质地坚硬 抗风化力强的震旦系永宁组石英岩组成的山丘 由于长 期的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 形成倒石堆 石河等发育典型的重力地貌 由 于降雨汇水面积较大 致使河水动能相对较大 因此下蚀作用强烈 造成 沟谷陡峭狭窄 甚至局部河谷两侧的直立岩层被剥蚀成岩墙 岩壁等 工程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 震旦系 寒武系 奥陶系 石灰 系 侏罗系及第四系 其中以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分布最为广泛 大地构造 位置处于阴山 燕山纬向构造带的南缘及新华夏构造体系 旋钮构造体 系和体系归属尚不明确的北西向构造 本场地地层结构自上而下主要分布为 素填土 碎石 角砾 含角砾 粉质粘土 强风化板岩 强风化石英岩和中风化石英岩 经过勘测调查 本场地现状无不良地质作用 4 1 34 1 3 气象气象 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 因三面环海 同时又具有明显 的还有性气候特征 四季分明 春季温暖少雨 夏季不酷热而多雨 秋季 凉爽干燥 冬季无严寒而多风 根据 气象站近 20 年的观测资料 统计分析如下 1 气温 区年平均气温 10 3 最冷月份是 1 月 月平均气温 4 7 极端最高气温为 35 4 1972 年 6 月 10 日 极端最低气温 19 1967 年 12 月 30 日 最大冻土深度 0 8m 土壤解冻期 103 天 平均无 霜期 192 天 2 降水 历年最大月降水量 423mm 1964 年 7 月 历年最大年降水量 970mm 1964 年 年平均降水量 582 8mm 雨量多集中于 6 8 月 夏季降 雨量为 367 1mm 占全年降水量的 63 秋季为 102 2mm 占全年降水量的 17 5 春季为83 7mm 占全年降水量的 14 4 冬季为 29 8mm 占全年降 水量的 5 1 3 雾 历年平均雾日 能见度 1km 12 3 天 年内最多雾日 38 天 年内最少 雾日 2 天 雾多发生于 5 8 月 占全年总雾天数的 69 4 湿度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68 3 夏季最大平均相对湿度 84 3 夏季最大相 对湿度 89 最小相对湿度 52 5 风况 据风况观测资料统计 夏季多为 ESE SE 向风 冬季多为 N NNE 向风 多年平均风速 3 82m s 最大风速 30 m s 常风向 NNE 频率 31 次常风 向 N 频率 27 强风向为 NNW 最大风速 30 m s 多年大于 6 级风年平均 天数 53 6 天 年大于 6 级风最多天数 96 天 年大于 6 级风最少天数 18 天 4 1 44 1 4 土壤土壤 工程区域位于 南部地区 土壤类型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 壤地带 本工程涉及土壤为棕壤性土 棕壤 棕壤又称为棕色森林土 本 区域分布最广 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 4 1 54 1 5 植被植被 本项目用地为自然山体 其植被保留较好 植物树种类别较多 植被 覆盖率高达 90 该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有果松 柞树及一些低矮灌木等 4 24 2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位于 的西南部 总面积 506 80 平方 千米 总人口 21 万人 现有 5 个镇 8 个街道 1 个经济开发区 共 71 个 村委员会和 24 个社区委员会 由于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 近年来 一直保持着匀速稳定发展 十一五 期间 区的工作思路是紧紧抓住 基 地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 围绕建设生态型 科技型 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面实施 环境优先 科教兴区 工业强区 城市化发展 四大战略 加快经济结 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建设一个经济繁荣 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新旅顺 4 34 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水土流失作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 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构 成严重威胁 的水土流失程度仅次于 居 省第三位 土壤侵蚀量 900 万吨左右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2100t km2 a 严重的水土流失 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危害逐年加 剧 本项目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 本工程区域内坡度较大 土石方的临时堆放量也很大 容易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本区域现状的水土保持作用较强 原地貌类型为林地 疏林地 果园 晾菜场和道路 表 4 1 水土保持设施情况 水土保持设施面积 hm2 运用状况 林地 8 00 有防护作用 疏林地 13 53 有一定防护作用 晾菜场 7 10 无覆盖 自身防护能力差 果园 1 34 总体上受人为扰动及水力侵蚀的影响 道路 0 36 总体上受人为扰动及水力侵蚀的影响 总计 30 33 表 4 2 水土流失现状统计表 序号侵蚀类型 平均侵蚀模 数 t km2 a 平均流失厚 度 mm a 流失面积 公顷 比例 1 微度侵蚀 200 0 158 0026 06 2 轻度侵蚀200 5000 15 0 19 22 7073 94 3 中度侵蚀2500 50001 9 3 7 00 小计 30 70 项目建设区为林地 疏林地 果园等 区域内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为 200t km2 a 土壤侵蚀模数在 190 2172t km2 a 间 属轻度侵蚀区 表 4 3 水土流失因素分析 因 素 流失 因子 流失因素分析 降水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 每年 6 9 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80 降雨历时较短 暴雨集中 地形 区域内部分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随着地 表坡度的加大 径流量及洪水量值同时加大 水土流失的量也随 之加大 自 然 因 素 土壤特性 棕壤是本区域的地带性土壤 土层较薄 另外砂性土也是易 产生水土流失的土种之一 上述土壤的颗粒之间的粘着力较低 容易被水冲刷 因 素 流失 因子 流失因素分析 人口居住引起 的地表扰动 工程区域位于大连市城郊 人为活动较频繁 同时 其他工 程施工弃渣 也同样引起水土流失 人 为 因 素 治理措施 不配套 治理资金短缺 治理技术落后 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以及治 理措施不配套等 均使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发挥不到应有的用处 第五章第五章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主体工程占地类型 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 施工组织 施工方 法与工艺等的评价 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工程建设与生 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将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进行分析与评价 5 15 1 主体工程占地类型 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与评价主体工程占地类型 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与评价 本工程的规划面积 30 33hm2 工程占地全部为永久占地 主要占地主 要为林地 宜林荒地 果园 有少量的水面和道路 在主体工程中 规划区域内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 A 1 区 B 区 A 2 区 C 区 工程完工后 规划区域内主要占地类型为建筑物 沥青路面 水 面和规划绿地等 其中 A 1 区和 A 2 区为住宅用地 B 区为旅游用地 C 区 为其他用地 5 25 2 主体工程施工评价主体工程施工评价 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量为 10 万 m3 回填量为 25 万 m3 通过挖填方平 衡计算 回填总量大于挖方总量 需要外运进土石方量 15 万 m3补充 主体 工程没有产生弃渣 主体工程和临时堆土场的施工尽量缩短工期 主体工程完工一段及时 进行水保处理 堆土场用完一个 就及时作水保处理一个 减少地表的裸 露时间 使水土流失量降到最低 土石方开挖回填施工尽量安排在枯水季 节 以降低水土流失量 5 35 3 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评价 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建筑物占地 规划绿地 道路和水面 该区建筑物及道路建设 作为地表硬覆盖 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 建筑物挖填地基及场地平整的土方量较大 并会形 成大面积裸露的堆土边坡 主体设计未考虑防护措施 方案中应对临时堆 土边坡等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作出水土保持补充设计 主体工程的规 划绿地采取园林式绿化 既美化了环境 又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在本方案中将不再予以考虑 主体设计中 没有考虑道路的排水设施 边 坡防护及道路两侧的植物措施 本次水土保持方案中将做出补充设计 5 45 4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工程建设特点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分为施工准备期 工程建设 期和运行期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施工准备期和工程建设期 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对地表冲刷造成的 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对场地开挖 回填平整以及 建筑物基础 边坡开挖等扰动 损坏植被 造成地表裸露 从而使水土流 失加剧 工程建成后 大部分裸露地表被道路 建筑物所占压使用 裸露 的土地采取植物绿化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在运行期植物措施尚未完全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之前 受自然因素降 雨和径流冲刷 仍会有轻度的水土流失发生 但随着植物的生长 覆盖度 增加 水土流失将会逐渐得到控制 运行期人为因素对地表扰动很小 建 设区域范围内水土流失将大大减少 水土流失因素将以自然因素为主 5 55 5 结论性意见 要求和建议结论性意见 要求和建议 主体工程在工程完工后 其建筑物 道路和绿地都将很大程度的防止 水土流失的发生 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水土流失量将急剧增加 必须 采取有效的水保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 主体工程可研报告中对工程施工过 程中的水土流失没有采取措施 在本次水保设计中将予以考虑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我们尽量作好水土保持的各项工作 1 合理设计 减少开挖量 2 尽量缩短临时堆土场的堆放时间 3 将土石方的开挖 回填工作尽量安排在非汛期进行 4 保证临时防护措施及时发挥作用 5 合理安排施工工期 在时空上减少堆渣量 6 及早安排植物措施 作好养护工作 保证成活率 第六章第六章 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6 16 1 工程占地工程占地 本工程规划占地面积 30 33hm2 工程原地貌主要为林地 荒地 晾菜场 果园和少量道路 表 6 1 工程占地表 单位 hm2 编号项目区面积 一A 1 区 7 76 二B 区 8 35 三A 2 区 4 75 四C 区 9 47 合计 30 33 6 26 2 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为 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征地 占地 使用及管辖的地域 直接影响区为项目建 设区以外 若不采取防治措施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或危害的地域 6 36 3 防治责任范围防治责任范围 本次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总面积为 30 70hm2 项目建设区为 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 总面积为 30 33 hm2 包括 A 1 区 B 区 A 2 区和 C 区四个区域 直接影响区是指 因项目生产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项目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 域 在本项目中 有坡面开挖的外侧 2m 为直接影响区占地 其他按周边 1m 为直接影响区占地计算 总面积为 0 37 hm2 6 46 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布设措施 分区进行典型设计 计算工程量 根据野外调查 勘测 结果 在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内 依 据主体工程布局 施工扰动特点 建设时序 地貌特征 自然属性 水土 流失影响等进行分区 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主要是根据主体工程性质以及地块分类进行 划分 分为 A 1 区 B 区 A 2 区和 C 区 A 1 区为项目区南侧地块 主要 是住宅用地建筑 B 区包括会所建设区和情人岛建设区 位于 A 1 区北侧 主要为旅游用地 A 2 区位于 B 区北侧 主要为住宅用地建筑 C 区位于项 目区北侧 包括高尔夫发球练习场及其他建筑用地 具体防治分区见表 6 2 和附图 3 表 6 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表 分区名称主要施工特点形成水土流失因素 一A 1 区 场地平整 基础开挖 土建施工 土地扰动 坡面开挖 地表植被 破坏 临时堆土的雨水侵蚀等 二B 区 场地平整 基础开挖 土建施工 土地扰动 坡面开挖 地表植被 破坏 临时堆土的雨水侵蚀等 三A 2 区 场地平整 基础开挖 土建施工 土地扰动 坡面开挖 地表植被 破坏 临时堆土的雨水侵蚀等 四C 区 场地平整 基础开挖 土建施工 土地扰动 坡面开挖 地表植被 破坏 雨水侵蚀等 第七章第七章 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预测 7 17 1 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 7 1 17 1 1 预测范围预测范围 根据工程的建设特点 山沟地的地貌特征及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水土流失预测的范围也是项目防治的责任范围 A 1 区 B 区 A 2 区和 C 区 7 1 27 1 2 预测时段预测时段 本工程属于建设类项目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建设期 水土流失主要 集中产生在本阶段 同时考虑新增水土流失的延续性和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生效的滞后性特点 工程运行期水土流失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故本项目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分建设期和运行期 植被恢复期 两个时段 1 建设期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特点和进度安排 本阶段水土流失类型复杂 分布 面广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是水土流失预测的重点时段 A 1 区 从 2008 年 6 月 2009 年 11 月 总计 18 个月 1 50 年 B 区 从 2005 年 6 月 2007 年 12 月 总计 31 个月 2 58 年 A 2 区 从 2008 年 7 月 2010 年 12 月 总计 30 个月 2 50 年 C 区 从 2006 年 5 月 2007 年 12 月 总计 20 个月 1 67 年 2 运行期 植被恢复期 每区的生产运行期 植被恢复期 从各区完成土建工程施工开始 运 行期时段确定为 2 年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详见表 7 1 表 7 1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表 建设期运行期 分区 时段 年限 a 时段 年限 a 时限 总计 a A 1 区 2008 年 6 月 2009 年 11 月 1 50 2009 12 2011 1 1 2 003 50 B 区 2005 年 6 月 2007 年 12 月 2 58 2008 1 2009 12 2 004 58 A 2 区 2008 年 7 月 2010 年 12 月 2 50 2011 1 2013 12 2 004 50 C 区 2006 年 5 月 2007 年 12 月 1 67 2008 1 2009 12 2 003 67 7 27 2 预测内容和方法预测内容和方法 7 2 17 2 1 预测内容预测内容 根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的要求 确定水土流失 预测内容如下 1 扰动原地貌 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 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 3 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 4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7 2 27 2 2 预测方法预测方法 1 扰动原地貌 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预测 根据主体工程的设计资料和现场调查统计 采用计算法分别对主体工 程建设的各组成部分的扰动地表 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植被的面积进行测 算 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预测 采用实地调查和图面量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获得不同工程单元占 地类型 损坏地貌程度和数量的基础上 然后根据 xx 省关于水土保持设施 的界定 来预测工程可能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情况 3 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依据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可知 水土流失除受项 目区水文 气象 土壤 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影响外 还由于受各 项施工建设活动工艺的影响 使施工区域内的水土流失表现出特殊性 如 水土流失形式 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等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随各施工场地和 施工进度的变化而变化 表现出时空变化的动态性 因此 水土流失预测 亦体现时空的动态性变化 新增水土流失量是指因开发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增量 即项目建设区 内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 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与原地貌水土 流失总量 背景值 的差值 根据 省土壤侵蚀分区结果 项目区属水力侵蚀区 水土流 失预测将以项目区原生地貌侵蚀模数为基数 再从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 地形 降雨 植被 土壤 人为活动等方面进行相近考虑 选择类比工程 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来确定本工程施工期各施工单元的土壤侵蚀模数 工程建设扰动地表前后土壤流失量采用下式计算 1ii n i iS TMFW 式中 WS1 工程施工时水土流失量 t Fi 第 i 个地貌单元的地貌侵蚀系数 t km2 a Mi 第 i 个地貌单元的侵蚀面积 km2 Ti 侵蚀时间 a n 预测单元个数 1 2 3 n 4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依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进行分析评价 从影响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主体工程自身安全角度预测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灾害性 类型和程度 7 37 3 水土流失预测成果水土流失预测成果 7 3 17 3 1 扰动原地貌 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扰动原地貌 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 本工程扰动原地貌包括 A 1 区 B 区 A 2 区和 C 区四个区域 通过查 阅主体工程设计资料 结合现场实际调查 分别对各组成部分的工程建设 区扰动地表 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植被的面积进行了测算 结果见表 7 2 7 3 27 3 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 根据 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和补偿费征收 管理 使用规定 的要求 号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 一切从事生产建设等活动 损坏水土保持工程设施 植物设施和原地貌 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 都要按规定采取防治水土流失措施 并交纳水土流失补偿费 依据这一规 定要求 对本工程建设区占地类型进行统计 其主要为林地 疏林地 果 园 晾菜场等 此类地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 均应纳入水土保持设施 范畴 根据上述水土保持设施的界定 本工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是 30 70hm2 与扰动原地貌 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相同 具体各地类各占 面积数量详见表 7 2 表 7 2 工程建设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统计表 单位 hm2 占地类型建设区临时堆土区合计 疏林地 0 710 100 68 晾菜场 5 961 057 10 道路 0 020 010 07 A 1 区 总计 6 691 167 85 林地 2 250 893 14 疏林地 3 631 585 21 道路 0 080 030 11 B 区 总计 5 962 58 46 林地 1 060 451 51 疏林地 1 231 01 90 果园 0 980 361 34 道路 0 050 010 06 A 2 区 总计 3 321 494 81 林地 2 760 593 35 疏林地 4 821 296 11 道路 0 090 030 12 C 区 总计 7 671 919 58 合计 30 70 7 3 37 3 3 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 1 土壤侵蚀背景值确定 土壤侵蚀背景值的确定应用 xx 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研究中的经验公式 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全省土壤侵蚀普查期间 通过对全省 293 座小 2 型水库和塘坝的淤积量进行调查 并结合全省 8 个水土保持实验 站点的径流泥沙实测数据 经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地区 不同地类的土壤侵 蚀经验公式 根据工程区域的自然地貌条件 工程建设占地区域内的地面坡度小于 15 时 选择经验公式为 CM96 2851 2606 式中 M 土壤侵蚀模数 t km2 a C 植被覆盖度 根据经验公式计算 结合现场调查确定工程原地貌土壤侵蚀背景值 不同地类侵蚀模数确定如下 林地 植被覆盖度取 80 故侵蚀模数为 190 t km2 a 疏林地 植被覆盖度取 60 故侵蚀模数为 869 t km2 a 果园 植被覆盖度取 70 故侵蚀模数为 579 t km2 a 晾菜场 植被覆盖度取 15 故侵蚀模数为 2172 t km2 a 土路 为裸露地表 故侵蚀模数取 800 t km2 a 土壤侵蚀模数根据经验公式 各种地类侵蚀模数及水土流失量见表 7 3 表 7 3 项目区土壤侵蚀背景值 编号项目区 面积 m2 表面积 m2 侵蚀模数 t km2 a 时间 a 水土流失量 t 一A 1 区 561 42 1 建设区 477 43 疏林地 0 710 71896 003 5022 27 晾菜场 5 965 982172 003 50454 60 道路 0 020 02800 003 500 56 2 临时堆土区 84 00 疏林地 0 100 10896 003 503 14 晾菜场 1 051 062172 003 5080 58 道路 0 010 01800 003 500 28 二B 区 246 56 1 建设区 171 97 林地 2 252 26190 004 5819 67 疏林地 3 633 64896 004 58149 37 道路 0 080 08800 004 582 93 2 临时堆土区 74 59 林地 0 890 90190 004 587 83 疏林地 1 581 60896 004 5865 66 道路 0 030 03800 004 581 10 三A 2 区 127 48 1 建设区 86 39 林地 1 061 06190 004 509 06 疏林地 1 231 24896 004 5050 00 果园 0 980 98579 004 5025 53 道路 0 050 05800 004 501 80 2 临时堆土区 41 09 林地 0 450 46190 004 503 93 疏林地 0 670 68896 004 5027 42 果园 0 360 36579 004 509 38 道路 0 010 01800 004 500 36 四C 区 276 49 1 建设区 219 79 林地 2 762 76579 003 6758 65 疏林地 4 824 82896 003 67158 50 道路 0 090 09800 003 672 64 2 临时堆土区 56 71 林地 0 590 60579 003 6712 75 疏林地 1 291 31896 003 6743 08 道路 0 030 03800 003 670 88 合计 12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